各種各樣的小說眼睛我曾經找到過一個小說的眼睛,就是《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中的傘。
我在一次去北京的火車上遇到一對夫妻,由於女人比男人高出一頭,受到車上人們的竊笑。但這對夫妻看上去卻有種融融氣息,使我驟然心動,產生了創作欲。
以後一年間,我的眼前不斷浮現起這對高矮夫妻的由於違反習慣而有點怪異的形象,斷斷續續為他們聯想到許多情節片斷,有的情節和細節想像得甚至使我自己也感動起來。但我沒有動筆,我好像還沒有找到一個能凝聚起全篇思想與情感的眼睛。
後來,我偶然碰到了——那是個下雨天,我和妻子出門。我個子高,自然由我來打傘。在淋淋的春雨裏,在籠罩著兩個人的遮雨的傘下邊,我陡然激動起來。我找到它了,傘!一柄把兩人緊緊保護起來的傘!有了這傘,我幾乎是一瞬間就輕而易舉地把全篇故事想好了。我一時高興得想把傘塞給妻子,跑回去馬上就寫。
我是這樣寫的:高矮夫妻在一起時,總是高個子女人打傘更方便些。往後高女人有了孩子,逢到日曬雨淋的天氣,打傘的差事就歸矮丈夫了。但他必須把傘半舉起來,才能給高女人遮雨。經過一連串令人辛酸的悲劇性過程,高女人死了,矮丈夫再出門打傘還是牙慣地半舉著,人們奇妙地發現,傘下有長長一條空間,空空的,世界上任何東西也補不上……
對於這傘,更重要的是傘下的空間。
我想,這傘下的空間裏藏著多少苦悶、辛酸與甜蜜?它讓周圍的人們漸漸發現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純潔與真誠就在這裏。這在斜風細雨中孤單單的傘,呼喚著不幸的高女人,也呼喚著人們以美好的情感去填補它下麵的空間。
我以為,有的小說要造成一種意境。
比如王蒙的《海的夢》,寫的就是一種意境。意境也是一種眼睛,恐怕還是最感人的一種眼睛。
也許我從事過繪畫,我喜歡使讀者能夠在小說中看見一個畫麵,就像這雨中的傘。
有時一個畫麵,或者一個可視的形象,也會是小說的眼睛。比如用衣幅緊緊包裹自己的“套中人”(契訶夫《裝在套子裏的人》),比如拿梳子給美麗的豹子梳理毛髮的畫麵(巴爾紮克《沙漠裏的愛情》)。
作家把小說中最迷人、最濃烈、最突出的東西都給了這畫麵或形象,使讀者心裏深深刻下一個可視的印象,即使故事記不全,形象也忘不掉。
我再要談到的是:一句話,或是小說中人物的一句話,也可以成為小說的眼睛。
《愛情故事》幾次在關鍵時刻重複一句話:“愛,就是從來不說對不起。”這句話,能夠一下子把兩個主人公之間特有的感情提煉出來,不必多費筆墨再做任何渲染。這篇小說給讀者展現的悲劇結局並不獨特,但讀者會給這句獨特的話撞擊出同情的熱淚。
既然有豐富複雜的生活,有全然不同的人物和故事,有手法各異的小說,就有各種各樣小說的眼睛。這種用一句話做為眼睛的小說名篇就很多,譬如岡察爾的《永不掉隊》、都德的《最後一課》等。這裏不一一贅述。
年輕的習作者們往往隻想編出一個生動的故事來,而不能把故事升華為一件藝術品,原因是缺乏藝術構思。小說的藝術,正體現在虛構(即由無到有)的過程中。
正像一個雕塑家畫糙圖時那樣:他怎樣剪裁,怎樣取捨,怎樣經營;哪裏放縱,哪裏強化,哪裏誇張,哪裏含蓄;怎樣布置剛柔、曲直、輕重、疏密、虛實、整碎、爭讓、巧拙等藝術變化;給人怎樣一種效果、感受、刺激、情調、感染、衝擊、滲透、美感等等,都是在這時候進行考慮的。
沒有獨到、高明、自覺的藝術處理,很難使作品成為一件真正的藝術佳作。
小說的構思就應當是藝術構思,而不是什麽別的構思。在藝術寶庫裏,一件非藝術品是不容易保存的。
結構是小說全部藝術構思中重要而有形的骨架。不管這骨架多麽奇特繁複,它中間都有一個各種力量交叉的中心環節,就像爆破一座橋要找那個關鍵部位一樣。
一個高水平的小說欣賞者能從這裏看到一篇佳作的藝術奧秘,就像戲迷們知道一齣戲哪裏是“戲眼”。而它的製作者就應當比欣賞者更善於把握它和運用它。
談到運用,就應當強調:切莫為了製造某種戲劇性衝突,或是取悅於人的廉價效果,硬造出這隻眼睛來。它決不像偵探小說中某一個關鍵性的疑點和線索。小說的眼睛是從大量生活的素材積累中提煉出來的,是作家消化了素材、融合了感情後的產物,它為了使作品在給人以新穎的藝術享受的同時,使人物得以充分的開掘,將生活表現得深刻而又富於魅力。它是生活的發現,又是藝術的發現。
當然,並非每篇小說都能有一隻神采煥發的眼睛。就像思念故鄉的可憐的小萬卡最後在信封上寫:“鄉下。我的祖父收。”或像《麥琪的禮物》中的表鏈與發梳,或像《藥》結尾那夏瑜墳上的花圈那樣。
小說的眼睛就像人的眼睛。
它忽閃忽閃,表情豐富。它也許要明白地告訴你什麽,也許要你自己去猜。它是幽深的、多層次的,吸引著你層層深入,決不會一下子叫你了解明白。
這,就是小說眼睛最迷人之處。
還有一種閉眼的小說是否所有的小說都可以找到這隻眼睛?
許多小說充滿動人的細節、情節、對話、畫麵,卻不一定可以找出這隻眼睛來。
因為有些作品它不是由前邊所說的那種固定的、明確的眼睛來結構小說的。例如《祥林嫂》中,祥林嫂結婚撞破腦袋,阿毛被狼叼去,魯四爺不叫她端供品……它是由這幾個關鍵性情節支撐起來的,缺一不可。那種內心獨白或情節淡化、散文化、日記體的小說,它的眼睛往往化成了一種詩情、一種感受、一種情緒、一種基調,作家藉以牢牢把握全篇的結構。甚至連每一個詞彙的分寸,也都要受它的製約。小說的眼睛便躲藏在這一片動人的詩情或感覺的後麵。如果小說任何一個細節,一段文字,離開這情緒、感覺、基調,都會成為敗筆。
還有一種小說,明明有眼睛,卻要由讀者畫上去。這是那種意念(或稱哲理)小說。作家把哲理深藏在故事裏,它展開的故事情節,是作為嚮導引你去尋找。就像一個閉著眼說話的人,你看不見他的眼珠,卻一樣能夠猜到他的性格和心思。這是一種閉眼小說。手段高明的作者總是把你吸引到故事裏去,並設法促使你從中悟出道理(或稱哲理)。《聊齋》中許多小說都是這樣的。如果作者低能,生怕讀者不解其意,急得把眼睛睜開,直說出道理來,那就索然無味了。這個眼睛就成了無用的廢物。
前邊說,小說需要那樣的眼睛,這裏又說小說不需要這樣的眼睛。兩者是一個意思,都是為了使小說更接近或成為藝術品,更富於藝術魅力。
8.傲徠峰的啟示———觀察生活要有新角度
我早就耳聞泰山有座奇峰,人稱傲徠峰,頗能入畫。傳說,在去之已矣的遙遠年代,有位名叫傲徠的神仙,天性孤傲;世上幾乎沒有一件能值得他瞥一眼的東西。
一次他偶過泰山腳下,見到泰山這般巍峨壯觀,頗不服氣,遂立地化做一座百丈高山,但僅僅齊到泰山腰處,於是他口中念一聲:“長!”又長高100 丈,卻仍在泰山腰下。他不覺大怒,連喝兩聲:“長!長!”又長高200 丈,不過略過泰山的肚臍兒而已。此刻他力氣用盡,不能長高,也不能行動,隻有呆在這裏。千萬年來,眼巴巴瞧著泰山安然穩重地聳立在自己麵前,無可奈何,但他那股傲岸的氣焰猶存。
凡到泰山作畫的人,都要看看傲徠峰,從這妒賢嫉能、過分自負的象徵物上,領略些山峰險峻峭拔之勢。
頭次登泰山,我就記著這件事,非要看看它不可。我由南路上山,走了一程,方知它在西路上,與五賢祠、馮玉祥墓、長壽橋、扇子崖等處於一線。
看來隻有從岱頂返回來以後再去看它了!
攀至南天門,我爬上天門左邊一個渾圓光潔、寸糙不生的山頭,俯瞰山下景物時,遠遠看見有座極其瘦峭的山峰沉在下邊。山民說,這就是傲徠峰。
這可使我大失所望!看上去,它不過是一塊巨大的石頭而已,瘦稜稜地戳立在穀底;又好像從穀底升起的一股灰紫色的煙縷,升得不高便凝固了,成了這副窩窩囊囊的模樣。它絲毫不像傳說中那樣子,也激不起我畫畫的興趣和欲望來!
佇立泰山之巔,環顧四外,大地上還有什麽能超過泰山的?隻有頭頂上空洞無垠的天空,輕飄飄的雲彩和朝起暮落的太陽吧!鳥兒都不敢飛上來!
傲徠峰,不過像巨人腳邊一個矮小而不起色的侏儒罷了,算了吧!傲徠峰,你不過徒有虛名!
我在一次去北京的火車上遇到一對夫妻,由於女人比男人高出一頭,受到車上人們的竊笑。但這對夫妻看上去卻有種融融氣息,使我驟然心動,產生了創作欲。
以後一年間,我的眼前不斷浮現起這對高矮夫妻的由於違反習慣而有點怪異的形象,斷斷續續為他們聯想到許多情節片斷,有的情節和細節想像得甚至使我自己也感動起來。但我沒有動筆,我好像還沒有找到一個能凝聚起全篇思想與情感的眼睛。
後來,我偶然碰到了——那是個下雨天,我和妻子出門。我個子高,自然由我來打傘。在淋淋的春雨裏,在籠罩著兩個人的遮雨的傘下邊,我陡然激動起來。我找到它了,傘!一柄把兩人緊緊保護起來的傘!有了這傘,我幾乎是一瞬間就輕而易舉地把全篇故事想好了。我一時高興得想把傘塞給妻子,跑回去馬上就寫。
我是這樣寫的:高矮夫妻在一起時,總是高個子女人打傘更方便些。往後高女人有了孩子,逢到日曬雨淋的天氣,打傘的差事就歸矮丈夫了。但他必須把傘半舉起來,才能給高女人遮雨。經過一連串令人辛酸的悲劇性過程,高女人死了,矮丈夫再出門打傘還是牙慣地半舉著,人們奇妙地發現,傘下有長長一條空間,空空的,世界上任何東西也補不上……
對於這傘,更重要的是傘下的空間。
我想,這傘下的空間裏藏著多少苦悶、辛酸與甜蜜?它讓周圍的人們漸漸發現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純潔與真誠就在這裏。這在斜風細雨中孤單單的傘,呼喚著不幸的高女人,也呼喚著人們以美好的情感去填補它下麵的空間。
我以為,有的小說要造成一種意境。
比如王蒙的《海的夢》,寫的就是一種意境。意境也是一種眼睛,恐怕還是最感人的一種眼睛。
也許我從事過繪畫,我喜歡使讀者能夠在小說中看見一個畫麵,就像這雨中的傘。
有時一個畫麵,或者一個可視的形象,也會是小說的眼睛。比如用衣幅緊緊包裹自己的“套中人”(契訶夫《裝在套子裏的人》),比如拿梳子給美麗的豹子梳理毛髮的畫麵(巴爾紮克《沙漠裏的愛情》)。
作家把小說中最迷人、最濃烈、最突出的東西都給了這畫麵或形象,使讀者心裏深深刻下一個可視的印象,即使故事記不全,形象也忘不掉。
我再要談到的是:一句話,或是小說中人物的一句話,也可以成為小說的眼睛。
《愛情故事》幾次在關鍵時刻重複一句話:“愛,就是從來不說對不起。”這句話,能夠一下子把兩個主人公之間特有的感情提煉出來,不必多費筆墨再做任何渲染。這篇小說給讀者展現的悲劇結局並不獨特,但讀者會給這句獨特的話撞擊出同情的熱淚。
既然有豐富複雜的生活,有全然不同的人物和故事,有手法各異的小說,就有各種各樣小說的眼睛。這種用一句話做為眼睛的小說名篇就很多,譬如岡察爾的《永不掉隊》、都德的《最後一課》等。這裏不一一贅述。
年輕的習作者們往往隻想編出一個生動的故事來,而不能把故事升華為一件藝術品,原因是缺乏藝術構思。小說的藝術,正體現在虛構(即由無到有)的過程中。
正像一個雕塑家畫糙圖時那樣:他怎樣剪裁,怎樣取捨,怎樣經營;哪裏放縱,哪裏強化,哪裏誇張,哪裏含蓄;怎樣布置剛柔、曲直、輕重、疏密、虛實、整碎、爭讓、巧拙等藝術變化;給人怎樣一種效果、感受、刺激、情調、感染、衝擊、滲透、美感等等,都是在這時候進行考慮的。
沒有獨到、高明、自覺的藝術處理,很難使作品成為一件真正的藝術佳作。
小說的構思就應當是藝術構思,而不是什麽別的構思。在藝術寶庫裏,一件非藝術品是不容易保存的。
結構是小說全部藝術構思中重要而有形的骨架。不管這骨架多麽奇特繁複,它中間都有一個各種力量交叉的中心環節,就像爆破一座橋要找那個關鍵部位一樣。
一個高水平的小說欣賞者能從這裏看到一篇佳作的藝術奧秘,就像戲迷們知道一齣戲哪裏是“戲眼”。而它的製作者就應當比欣賞者更善於把握它和運用它。
談到運用,就應當強調:切莫為了製造某種戲劇性衝突,或是取悅於人的廉價效果,硬造出這隻眼睛來。它決不像偵探小說中某一個關鍵性的疑點和線索。小說的眼睛是從大量生活的素材積累中提煉出來的,是作家消化了素材、融合了感情後的產物,它為了使作品在給人以新穎的藝術享受的同時,使人物得以充分的開掘,將生活表現得深刻而又富於魅力。它是生活的發現,又是藝術的發現。
當然,並非每篇小說都能有一隻神采煥發的眼睛。就像思念故鄉的可憐的小萬卡最後在信封上寫:“鄉下。我的祖父收。”或像《麥琪的禮物》中的表鏈與發梳,或像《藥》結尾那夏瑜墳上的花圈那樣。
小說的眼睛就像人的眼睛。
它忽閃忽閃,表情豐富。它也許要明白地告訴你什麽,也許要你自己去猜。它是幽深的、多層次的,吸引著你層層深入,決不會一下子叫你了解明白。
這,就是小說眼睛最迷人之處。
還有一種閉眼的小說是否所有的小說都可以找到這隻眼睛?
許多小說充滿動人的細節、情節、對話、畫麵,卻不一定可以找出這隻眼睛來。
因為有些作品它不是由前邊所說的那種固定的、明確的眼睛來結構小說的。例如《祥林嫂》中,祥林嫂結婚撞破腦袋,阿毛被狼叼去,魯四爺不叫她端供品……它是由這幾個關鍵性情節支撐起來的,缺一不可。那種內心獨白或情節淡化、散文化、日記體的小說,它的眼睛往往化成了一種詩情、一種感受、一種情緒、一種基調,作家藉以牢牢把握全篇的結構。甚至連每一個詞彙的分寸,也都要受它的製約。小說的眼睛便躲藏在這一片動人的詩情或感覺的後麵。如果小說任何一個細節,一段文字,離開這情緒、感覺、基調,都會成為敗筆。
還有一種小說,明明有眼睛,卻要由讀者畫上去。這是那種意念(或稱哲理)小說。作家把哲理深藏在故事裏,它展開的故事情節,是作為嚮導引你去尋找。就像一個閉著眼說話的人,你看不見他的眼珠,卻一樣能夠猜到他的性格和心思。這是一種閉眼小說。手段高明的作者總是把你吸引到故事裏去,並設法促使你從中悟出道理(或稱哲理)。《聊齋》中許多小說都是這樣的。如果作者低能,生怕讀者不解其意,急得把眼睛睜開,直說出道理來,那就索然無味了。這個眼睛就成了無用的廢物。
前邊說,小說需要那樣的眼睛,這裏又說小說不需要這樣的眼睛。兩者是一個意思,都是為了使小說更接近或成為藝術品,更富於藝術魅力。
8.傲徠峰的啟示———觀察生活要有新角度
我早就耳聞泰山有座奇峰,人稱傲徠峰,頗能入畫。傳說,在去之已矣的遙遠年代,有位名叫傲徠的神仙,天性孤傲;世上幾乎沒有一件能值得他瞥一眼的東西。
一次他偶過泰山腳下,見到泰山這般巍峨壯觀,頗不服氣,遂立地化做一座百丈高山,但僅僅齊到泰山腰處,於是他口中念一聲:“長!”又長高100 丈,卻仍在泰山腰下。他不覺大怒,連喝兩聲:“長!長!”又長高200 丈,不過略過泰山的肚臍兒而已。此刻他力氣用盡,不能長高,也不能行動,隻有呆在這裏。千萬年來,眼巴巴瞧著泰山安然穩重地聳立在自己麵前,無可奈何,但他那股傲岸的氣焰猶存。
凡到泰山作畫的人,都要看看傲徠峰,從這妒賢嫉能、過分自負的象徵物上,領略些山峰險峻峭拔之勢。
頭次登泰山,我就記著這件事,非要看看它不可。我由南路上山,走了一程,方知它在西路上,與五賢祠、馮玉祥墓、長壽橋、扇子崖等處於一線。
看來隻有從岱頂返回來以後再去看它了!
攀至南天門,我爬上天門左邊一個渾圓光潔、寸糙不生的山頭,俯瞰山下景物時,遠遠看見有座極其瘦峭的山峰沉在下邊。山民說,這就是傲徠峰。
這可使我大失所望!看上去,它不過是一塊巨大的石頭而已,瘦稜稜地戳立在穀底;又好像從穀底升起的一股灰紫色的煙縷,升得不高便凝固了,成了這副窩窩囊囊的模樣。它絲毫不像傳說中那樣子,也激不起我畫畫的興趣和欲望來!
佇立泰山之巔,環顧四外,大地上還有什麽能超過泰山的?隻有頭頂上空洞無垠的天空,輕飄飄的雲彩和朝起暮落的太陽吧!鳥兒都不敢飛上來!
傲徠峰,不過像巨人腳邊一個矮小而不起色的侏儒罷了,算了吧!傲徠峰,你不過徒有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