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醉酒也能寫小說?


    不,這僅僅是一個偶然的觸動。


    創作難道如此神秘莫測?


    不不,如果我不是在生活中常常感到令人別扭的等級觀念造成的心理上的隔膜,如果我不是那樣強烈地憎惡這腐敗的舊意識,如果不是多少次產生以此為主題而寫一篇小說的動念,即便我那天喝得爛醉如泥,也不會湧起創作的衝動。就像那個夏令營之夜,倘若沒有堆積起來並灑上油的糙堆,那飛來的火種便會兀自飄落在原野上,毫無意義地漸漸熄滅。


    然而,我們不能輕視這偶然的觸發。創作思維的啟動,往往原由於這種意外、微小、因而常常被忽視的偶然因素。說它偶然,實際上是生活提供給我們的一個獨特的、別致的、新鮮的、巧妙的藝術角度,使我們能把大量的生活積累開掘出來。


    “長期積累,偶然得之”(周恩來語)。正是一語揭示了這個藝術創作的自身規律。


    這看上去有些神秘、有些僥倖的偶然因素,正是生活在給了我們大量的柴糙之後,又給我們一個點燃這柴糙的奇妙的火種。


    生活對藝術真是又富有,又萬能啊!


    那麽,這引起創作衝動的偶然因素,並不產生幹苦思冥想。它必須到充滿各種信息、各種變化、各種意外的大千世界中去尋求。在溫暖的書齋裏,最多隻能等待曙光和夕照;在大自然中,烏雲會把你裹起來,冰雹會落在地上又彈進你的嘴裏,小鳥會毛茸茸紮進你的懷間……


    於是,我想,我每天都像那個夏令營之夜,在人間拾揀有用的幹柴,一堆堆壘積著,並且效法當年那小姑娘殷蕊往上邊澆油。有時我也瞥向如同夜空一樣神秘遼闊的生活,期待著那奇異的火種。在渴望生活給我大量鮮活的素材的同時,更希求它給我能夠點燃這素材的神靈般的啟示——生活的啟示。


    7.小說的眼睛———重視作品的藝術升華


    在我癡迷於繪畫的少年時代,有一次老師約我們去他家畫模特兒。走進屋才知道,那模特兒是一位清瘦屠弱的老人。我們立即被他滿身所顯現出的皺紋迷住了。


    這皺紋又密又深,非常動人。我們急忙找好各自的角度支起畫板,有的想抓住這個模特兒濃縮得幹巴巴的輪廓,有的想立即準確地畫出老人皮膚上條條清晰的皺紋,有的則被他幹枯蒼勁、骨節突出的雙手所吸引。


    麵對這迷人的形象,我握筆的手也有些顫抖了。


    我們的老師——一位理解力高於表現力因而不大出名的畫家叫道:


    “別急於動筆!你們先仔細看看他的眼睛,直到從裏邊看出什麽來再畫!”我們都停了下來,用力把瞬間湧起的盲目衝動壓下去,開始注意這老人的眼睛。這是一雙在普通老人臉上常見的、枯幹的、褪盡光澤的眼睛。何以如此?也許是長年風吹日曬,眼淚流幹、精力耗盡的原故。然而我再仔細觀察,這灰濛濛的眼睛並不空洞,裏麵有一種鎮定沉著的東西,就像大霧裏隱約看見的山,跟著愈看愈具體:深穀、巨石、挺勁的樹……這眼裏分明有一種與命運抗衡的個性,以及不可摧折的剛毅素質。我感到生活曾給予這老人許多酸甜苦辣,卻都被他強有力的性格融化了。


    他那屬於這生命特有的冷峻的光芒,不正是從這雙灰淡的眸子裏緩緩放she出來的嗎?


    頓時,這老人身上的一切都發生了奇妙的變化。他皮膚上的皺紋,不再是一般老人那種被時光所幹縮的皺紋,而是在命運之神用鑿子鑿上去的每條皺紋裏都藏著曲折坎坷而又不肯訴說的故事。在他這風燭殘年、弱不禁風的軀體裏,包裹著的決不是一顆衰老無力的心髒,而是飽經錘打、不會彎曲的骨架。當我再一次湧起繪畫衝動時,就不再盲目而空泛,而是具體而充實了。


    我覺得,這老人滿身的線條都因他這眼神而改變,我每一筆畫上去,連筆觸的感覺都不一樣了。筆筆都像聽他這眼神指揮似的,眨眼間全都變了。


    人的眼睛仿佛匯集著人身上的一切,包括外在和內在的。你隻要牢牢盯住這眼睛,就甚至可以找到它不肯訴說的、或是隱藏在謊言後麵的真情;一個人的氣質、經驗、經歷、智能,也能凝聚在這裏麵,而又有意無意地流露出來。因此,作家、醫生、法官都留意於人的眼睛。從此,我再畫模特兒,總要先把他的眼睛看清楚,看清了,我就找到了打開模特兒之門的鑰匙。


    繪畫有眼,詩有“詩眼”,戲有“戲眼”。小說是否也有一個聚積著作品的全部精神、並可從中解開整個藝術堂奧的眼睛呢?


    小說眼睛大有點石成金之妙在短篇小說中,其眼睛有時是一個情節。比如鄧友梅的《尋訪“畫兒韓”》。


    “畫兒韓”邀來古董行的朋友,當眾把騙他上當的“假畫”潑酒燒掉,恐怕是小說一連串戲劇性衝突中最驚心動魄的一幕。鄧友梅把小說裏的情節全都歸結於此。


    這是小說的懸念,也是作品情節的真正開始。這個情節就是這篇小說的眼睛。而這之後的故事發展,都是由這個情節“逼”出來的。讀罷小說,不能不再回味“燒假畫”這個情節,由此,對作品的內涵和人物的性靈,也會理解得更為深刻了。


    再有便是普希金的《she擊》和蒲鬆齡的《鴿異》。前一篇是普希金為數不多的短篇小說中最有故事情節性的。其中最令人驚詫的情節,是受屈辱的神槍手挑選了對手度蜜月的時刻去復仇。在那個獲得了人間幸福的對手的哀求下,他把子彈打進了牆上的槍洞裏。後一篇《鴿異》是個令人沉思的故事。


    養鴿成癖的張公子好不容易獲得兩隻奇異的小白鴿。後來,他又將這對珍愛的小白鴿贈送給高官某公,以為這樣珍貴的禮物才與某公的地位相稱。不料無知的某公並不識貨,把神鴿當做佳肴下了酒。這個某公吃掉神鴿的情節,就是小說的眼睛。


    它與前一篇中神槍手故意把子彈she進牆上槍洞的那個情節一樣,都給讀者留下餘味,引起無窮的聯想。


    這三篇都以精采情節為眼睛的小說,卻又把不同的眼睛按在不同的地方:鄧友梅把眼睛按在中間,普希金和蒲鬆齡則把眼睛按在結尾。把眼睛按在中間的,使故事在發展中突然朝異向變化;而把眼睛按在結尾的,則是以情節結構小說創作的慣技。這樣的小說,大多是作家先有一個巧妙的結尾,並把全篇的“勁兒”都捺在這裏,再為結尾設置全篇,包括設置開頭。


    眼睛不管放在哪裏,作為小說眼睛的情節,都必須是特殊的、絕妙的、新穎的、獨創的。因為整個故事的所有零件,都將精巧地扣在這一點上,所有情節都是為它鋪墊,為它安排,為它取捨,這才是小說眼睛的作用。如果去掉這眼睛,小說也就不復存在了。如果換一隻眼睛,便是假眼,成為一個無精神、無光彩、無表情的玻璃球。小說也成了瞎子一樣。


    另一種是把細節當做小說的眼睛,這也是常見的。莫泊桑的《項鍊》中的假項鍊,歐·享利的《最後的藤葉》中畫在樹上的藤葉,傑克·倫敦的《一塊排骨》中所缺少而又不可缺少的那塊排骨,都是很好的例子。再如在契訶夫的《哀傷》中,老頭兒用雪橇送他的老伴到縣城醫院去治病,在紛紛揚揚的大雪裏,他懷著內疚的心情自言自語訴說著自己如何對不起可憐的老伴,發誓要在她治好病後,再真正地愛一愛自己一生中唯一的伴侶,然而他發現,落在老伴臉上的雪花不再融化——老伴已經死了!這是一個多麽令人顫慄的細節!於是,他一路的內疚、懺悔和誓言,都隨著這一細節化成一片空茫淒涼的境界;無形中一個冰冷的浪頭,拍打在你的心上。


    試想,如果拿掉雪花落在老太婆臉上不再融化這一細節,這篇小說是否還能強烈地打動你?這細節起的是點石成金的作用!


    因此,這裏所說的細節,不是一般含意上的細節,哪怕是非常生動的細節。好小說幾乎都有一些生動的細節(譬如《孔乙己》中曲尺形的櫃檯、茴香豆、寫著欠酒錢人姓名的粉板等等)。但是,當做眼睛的細節,是用來結構全篇小說的。就像《項鍊》中那條使主人公為了一點空幻的虛榮而茹苦含辛10年的假項鍊,它決不是人物身上可有可無的附加物,而應該是必不可少的。莫泊桑在這篇作品中深藏的思想、人物不幸的命運與複雜的內心活動,都是靠這條假項鍊揭示出來的。這樣的細節會使一篇作品成為精品。隻有短篇小說才能這樣結構;也隻有這樣的結構,才具有短篇小說的特色。


    當然,在生活中這樣的細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如果作者不善於像蚌中取珠般提取這樣的細節,以高明的藝術功力結構小說,那麽,即使有了這樣珍貴的細節,恐怕也會從眼前流失掉。就像收音機沒有這個波段,把許多可以變為優美旋律的電波,無聲無息地從耳邊滑過去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是馮驥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馮驥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馮驥才並收藏我是馮驥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