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使如來是事相的果,
這個果,設使是被創造的,那麽有作就有壞,也是無常的。設使無常就是如來的事相之果,那麽,一切的事,也應該就是如來。倘使如此,我與諸佛如來,就不必去追求這個了。假使不是被創造的,就根本無所得,隻是一個方便假說而已,隻是一個絕對的空,正和兔子有角,石女生兒的假設相同,根本就不可能有此事的。假使是無事相之果,而且也無因,那就是非有或非無了。倘是如此,則出於相對的四句,所謂四句便是世間的言論。如果是超於四句以外的,那就不墮於四句之中,不墮在四句中,才是智者所追求的,你先須了解,一切如來的涵義,便是如此,智慧通達的人,便應當知之。大慧啊!如我所說的,一切法無我。無我的涵義,便是打破我執。一切法都是各有自己的性質,例如牛便是牛,馬便是馬,牛沒有馬性,馬沒有牛性,但並不是說它們沒有自己的性質,牛和馬隻是在這兩個動物上,加以命名,牛和馬的名詞本身,決不是牛和馬自身的物性。其實呢!名詞的表示和事實,既不是絕對的有,也不是絕對的無,它又並不是沒有肯定的自性的。大慧啊!由此可知,諸法不是沒有自相,也不是有自相,但這卻不是尚未達到無我境界的愚癡凡夫們所能知的,因為他們有妄想。同樣的,所謂一切法本空、無生、無自性的道理,也應當用這個觀點來了解。至於所說的如來呢?也是如此,如來與身心的五陰界是相異的,也是相同的。如果如來是和五陰相同,那便是無常了;因身心五陰,是念念無常的。如果如來是和五陰相異,那也隻是方便假設而空說罷了。那麽,究竟如來和五陰是異是同呢?應該說是有異又不異,猶如牛的兩隻角一樣,因同是一隻牛頭上的角,總是相似的,所以是不異的。但是盡管是同一牛,兩隻角卻有長短等不同差別,所以又是有異的。一切法也是和牛角一樣,有長短色相的不同。大慧啊!如來證得正覺,它和身心的五陰、十八界、十二入的關係,也是如此,是非異非不異的。
“同樣的,如來和解脫,也是非異、非不異的,因此,如來又別名為解脫者。如果如來不是解脫者,那就有色相所形成,而色相的形成,卻是無常的。如果如來是解脫者,那修行所得之相。就應無能證和所證的分別了。可是修行者的見地,確於其間見到差別之相,所以說,如來和解脫,是非異非不異的。
“同理可以了知,智慧和妄想,也是非異非不異的,何以如此呢?因為智慧和妄想,都是非常、非無常。非作、非所作。非有為、非無為。非覺、非所覺。非相、非所相。非陰、非異陰。非說、非所說。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的。因為是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所以是離一切量的,但離一切量,就無言說。無言說,就無生。無生,就無滅。無滅,就寂滅。寂滅,就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就無事無因。無事無因,就無攀緣。無攀緣,就超過一切虛妄。超過一切虛妄,就是如來。如來就是正等正覺,所以便名為佛陀。大慧啊!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者,是永離一切根和量的境界的。”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語說:
悉離諸根量。無事亦無因。已離覺所覺。亦離相所相。
陰緣等正覺。一異莫能見。
(這是說:如來正覺,是遠離一切根塵境界,此中既無事亦無因,遠離能覺和所覺,遠離能見和所見。以及一切緣起和五陰等作用,在如來正覺中,既不是一,也不是多。)
若無有見者。雲何而分別。非作非不作。非事亦非因。
非陰非在陰。亦非有餘雜。亦非有諸性。如彼妄想見。
當知亦非無。此法法亦爾。
(這是說:但是,也不能認為如來正覺,是沒有能見和所見的。如果是沒有能見和所見,那如何又能善於分別一切法呢?總之,一切空、無相、無作,並非如凡夫妄想所推測的,有一真性可見,可是卻也不是什麽都沒有的無,隻是本來法爾如此,原是不增不減的。)
以有故有無。以無故有有。若無不應受。若有不應想。
(這是說:法爾本來如此,而生起萬有的相和用。可是因為有,有復還無。因為無,無又生起萬有的相和作用。如果是絕對的無,無就不可能領受一切的相和用。如果是真實的有,有就本來有在。不應該憑藉妄想才能知道相和用。)
或於我非我。言說量留連。沈溺於二邊。自壞壞世間。
(這是說:凡夫們不能親證我和無我的道理,隻是聽聞言說,便妄加推測。須知執著無我,卻又落於一邊。凡夫們不執著於我,便執著無我,總在二邊相對之中,不僅使自己沉迷淪溺,而且也破壞了世間和出世間的正法。)
解脫一切過。正觀察我通。是名為正觀。不毀大導師。
(這是說:遠離這些知見的過錯,觀察我法,自能得到通達,這樣才名為正觀,否則就是毀謗世間大導師的佛法了。)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修多羅攝受不生不滅。又世尊說,不生不滅,是如來異名。雲何世尊,為無性故,說不生不滅。為是如來異名。佛告大慧:我說一切法,不生不滅,有無品不現。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不生者,則攝受法不可得。一切法不生故。若名字中有法者,惟願為說。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我說如來非無性,亦非不生不滅,攝一切法。亦不待緣故,不生不滅。亦非無義。大慧,我說意生、法身、如來名號。彼不生者。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七住菩薩,非其境界。大慧,彼不生,即如來異名。大慧,譬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如是等諸物,一一各有多名。亦非多名而有多性,亦非無自性。如是大慧,我於此娑嗬世界,有三阿僧祗百千名號。愚夫悉聞,各說我名,而不解我如來異名。大慧,或有眾生,知我如來者。有知一切智者,有知佛者,有知救世者,有知自覺者,有知導師者,有知廣導者,有知一切導者,有知仙人者,有知梵者,有知毗紐者,有知自在者,有知勝者,有知迦毗羅者,有知真實邊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主者,有知無生者,有知無滅者,有知空者,有知如如者,有知諦者,有知實際者,有知法性者,有知涅槃者,有知常者,有知平等者,有知不二者,有知無相者,有知解脫者,有知道者,有知意生者。大慧,如是等三阿僧祗百千名號,不增不減。此及餘世界,皆悉知我。如水中月,不出不入。彼諸愚夫,不能知我,墮二邊故。然悉恭敬供養於我,而不善解知詞句義趣。不分別名,不解自通。計著種種言說章句。於不生不滅,作無性想,不知如來名號差別。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不解自通,會歸終極。於一切法,隨說計著。
大慧,彼諸癡人作如是言。義如言說,義說無異。所以者何?謂義無身故。言說之外,更無餘義,惟止言說。大慧,彼惡燒智,不知言說自性,不知言說生滅,義不生滅。大慧,一切言說,墮於文字,義則不墮。離性非性故,無受生,亦無身。大慧,如來不說墮文字法。文字有無,不可得故。除不墮文字。大慧,若有說言,如來說墮文字法者,此則妄說。法離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離文字故,非不饒益義說。言說者,眾生妄想故。大慧,若不說一切法者,教法則壞。教法壞者,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若無者,誰說為誰。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莫著言說,隨宜方便,廣說經法。以眾生希望煩惱不一故,我及諸佛,為彼種種異解眾生,而說諸法。令離心意意識故,不為得自覺聖智處。
這個果,設使是被創造的,那麽有作就有壞,也是無常的。設使無常就是如來的事相之果,那麽,一切的事,也應該就是如來。倘使如此,我與諸佛如來,就不必去追求這個了。假使不是被創造的,就根本無所得,隻是一個方便假說而已,隻是一個絕對的空,正和兔子有角,石女生兒的假設相同,根本就不可能有此事的。假使是無事相之果,而且也無因,那就是非有或非無了。倘是如此,則出於相對的四句,所謂四句便是世間的言論。如果是超於四句以外的,那就不墮於四句之中,不墮在四句中,才是智者所追求的,你先須了解,一切如來的涵義,便是如此,智慧通達的人,便應當知之。大慧啊!如我所說的,一切法無我。無我的涵義,便是打破我執。一切法都是各有自己的性質,例如牛便是牛,馬便是馬,牛沒有馬性,馬沒有牛性,但並不是說它們沒有自己的性質,牛和馬隻是在這兩個動物上,加以命名,牛和馬的名詞本身,決不是牛和馬自身的物性。其實呢!名詞的表示和事實,既不是絕對的有,也不是絕對的無,它又並不是沒有肯定的自性的。大慧啊!由此可知,諸法不是沒有自相,也不是有自相,但這卻不是尚未達到無我境界的愚癡凡夫們所能知的,因為他們有妄想。同樣的,所謂一切法本空、無生、無自性的道理,也應當用這個觀點來了解。至於所說的如來呢?也是如此,如來與身心的五陰界是相異的,也是相同的。如果如來是和五陰相同,那便是無常了;因身心五陰,是念念無常的。如果如來是和五陰相異,那也隻是方便假設而空說罷了。那麽,究竟如來和五陰是異是同呢?應該說是有異又不異,猶如牛的兩隻角一樣,因同是一隻牛頭上的角,總是相似的,所以是不異的。但是盡管是同一牛,兩隻角卻有長短等不同差別,所以又是有異的。一切法也是和牛角一樣,有長短色相的不同。大慧啊!如來證得正覺,它和身心的五陰、十八界、十二入的關係,也是如此,是非異非不異的。
“同樣的,如來和解脫,也是非異、非不異的,因此,如來又別名為解脫者。如果如來不是解脫者,那就有色相所形成,而色相的形成,卻是無常的。如果如來是解脫者,那修行所得之相。就應無能證和所證的分別了。可是修行者的見地,確於其間見到差別之相,所以說,如來和解脫,是非異非不異的。
“同理可以了知,智慧和妄想,也是非異非不異的,何以如此呢?因為智慧和妄想,都是非常、非無常。非作、非所作。非有為、非無為。非覺、非所覺。非相、非所相。非陰、非異陰。非說、非所說。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的。因為是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所以是離一切量的,但離一切量,就無言說。無言說,就無生。無生,就無滅。無滅,就寂滅。寂滅,就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就無事無因。無事無因,就無攀緣。無攀緣,就超過一切虛妄。超過一切虛妄,就是如來。如來就是正等正覺,所以便名為佛陀。大慧啊!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者,是永離一切根和量的境界的。”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語說:
悉離諸根量。無事亦無因。已離覺所覺。亦離相所相。
陰緣等正覺。一異莫能見。
(這是說:如來正覺,是遠離一切根塵境界,此中既無事亦無因,遠離能覺和所覺,遠離能見和所見。以及一切緣起和五陰等作用,在如來正覺中,既不是一,也不是多。)
若無有見者。雲何而分別。非作非不作。非事亦非因。
非陰非在陰。亦非有餘雜。亦非有諸性。如彼妄想見。
當知亦非無。此法法亦爾。
(這是說:但是,也不能認為如來正覺,是沒有能見和所見的。如果是沒有能見和所見,那如何又能善於分別一切法呢?總之,一切空、無相、無作,並非如凡夫妄想所推測的,有一真性可見,可是卻也不是什麽都沒有的無,隻是本來法爾如此,原是不增不減的。)
以有故有無。以無故有有。若無不應受。若有不應想。
(這是說:法爾本來如此,而生起萬有的相和用。可是因為有,有復還無。因為無,無又生起萬有的相和作用。如果是絕對的無,無就不可能領受一切的相和用。如果是真實的有,有就本來有在。不應該憑藉妄想才能知道相和用。)
或於我非我。言說量留連。沈溺於二邊。自壞壞世間。
(這是說:凡夫們不能親證我和無我的道理,隻是聽聞言說,便妄加推測。須知執著無我,卻又落於一邊。凡夫們不執著於我,便執著無我,總在二邊相對之中,不僅使自己沉迷淪溺,而且也破壞了世間和出世間的正法。)
解脫一切過。正觀察我通。是名為正觀。不毀大導師。
(這是說:遠離這些知見的過錯,觀察我法,自能得到通達,這樣才名為正觀,否則就是毀謗世間大導師的佛法了。)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修多羅攝受不生不滅。又世尊說,不生不滅,是如來異名。雲何世尊,為無性故,說不生不滅。為是如來異名。佛告大慧:我說一切法,不生不滅,有無品不現。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不生者,則攝受法不可得。一切法不生故。若名字中有法者,惟願為說。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我說如來非無性,亦非不生不滅,攝一切法。亦不待緣故,不生不滅。亦非無義。大慧,我說意生、法身、如來名號。彼不生者。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七住菩薩,非其境界。大慧,彼不生,即如來異名。大慧,譬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如是等諸物,一一各有多名。亦非多名而有多性,亦非無自性。如是大慧,我於此娑嗬世界,有三阿僧祗百千名號。愚夫悉聞,各說我名,而不解我如來異名。大慧,或有眾生,知我如來者。有知一切智者,有知佛者,有知救世者,有知自覺者,有知導師者,有知廣導者,有知一切導者,有知仙人者,有知梵者,有知毗紐者,有知自在者,有知勝者,有知迦毗羅者,有知真實邊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主者,有知無生者,有知無滅者,有知空者,有知如如者,有知諦者,有知實際者,有知法性者,有知涅槃者,有知常者,有知平等者,有知不二者,有知無相者,有知解脫者,有知道者,有知意生者。大慧,如是等三阿僧祗百千名號,不增不減。此及餘世界,皆悉知我。如水中月,不出不入。彼諸愚夫,不能知我,墮二邊故。然悉恭敬供養於我,而不善解知詞句義趣。不分別名,不解自通。計著種種言說章句。於不生不滅,作無性想,不知如來名號差別。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不解自通,會歸終極。於一切法,隨說計著。
大慧,彼諸癡人作如是言。義如言說,義說無異。所以者何?謂義無身故。言說之外,更無餘義,惟止言說。大慧,彼惡燒智,不知言說自性,不知言說生滅,義不生滅。大慧,一切言說,墮於文字,義則不墮。離性非性故,無受生,亦無身。大慧,如來不說墮文字法。文字有無,不可得故。除不墮文字。大慧,若有說言,如來說墮文字法者,此則妄說。法離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離文字故,非不饒益義說。言說者,眾生妄想故。大慧,若不說一切法者,教法則壞。教法壞者,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若無者,誰說為誰。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莫著言說,隨宜方便,廣說經法。以眾生希望煩惱不一故,我及諸佛,為彼種種異解眾生,而說諸法。令離心意意識故,不為得自覺聖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