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啊!而我所說的涅槃,就是說善於覺知自心現量,不執著於心外之性,離於四句,(注見前三十八),見到本來如實之處。不墮於自心所現的相對的二邊見解裏,捨棄能攝和所攝,及一切妄心的推度,把愚癡和真實一起拋卻,能這樣合棄,就得到自覺的聖法。同時還要了知二無我(人無我、法無我),離二煩惱(貪瞋癡等根本煩惱和忿恨覆等隨煩惱),淨除二障(煩惱障、所知障),永離二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證入菩提次第的上上地,乃至於如來地,證得一切如夢似幻般的各種甚深三昧,離心、意、識,便是涅槃的境界。大慧啊!你和其餘的大乘菩薩們,應當趕快遠離一切外道等各種涅槃的見解。”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語說:


    外道涅槃見。各各起妄想。斯從心想生。無解脫方便。


    愚於縛縛者。遠離善方便。外道解脫想。解脫終不生。


    (這是說:各種外道的涅槃見解,都是妄心妄想所生,沒有真正解脫的方便法門。愚癡無知、愈縛愈深,不能善於連用解脫法門,雖然也是為了求得解脫,但始終得不到解脫。)


    眾智各異趣。外道所見通。彼悉無解脫。愚癡妄想故。


    一切癡外道。妄見作所作。有無有品論。彼悉無解脫。


    (這是說:各種外道們的旨趣,雖然各自不同,但都是心外求道的見解,在這點上卻是彼此相同的。所有的外道,都不能證得究竟解脫之道,無非是由於愚癡妄想的作用。他們執迷不悟,妄認有能造作的主宰和所造作的物體,而且在有無之間,落於相對的偏見,而不能究竟解脫。)


    凡愚樂妄想。不聞真實慧。言語三苦本。真實滅苦因。


    譬如鏡中像。顯現而非有。於妄想心鏡。愚夫見有二。


    (這是說:愚癡無智的凡夫們,隻樂於執著妄心妄想,不聞真實的智慧。貪著言語理論,便是墮於三界的苦本。如果內證真實的自覺,才能滅除一切苦因。譬如鏡中現像,雖然人物來照時就顯現出來,但去後卻不留形跡。一切妄心妄想,對境依他而起,自心現量,也猶如鏡子一樣,本無來去生滅的蹤跡可得,隻因愚夫妄見,而產生有無等二邊的妄想而已。)


    不識心及緣。則起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則不生。


    心者即種種。遠離相所相。事現而無現。如彼愚妄想。


    (這是說:凡夫們因為不識自心現量,和緣起生法,所以就產生有無的二邊妄想。如果了見自心和外境,就不會生起妄想分別之心了。心雖然是種種的根本,但它卻是沒有自相和所現的相可得。即使心中現出各種事相,也隻是一現即空,而實無所現的。猶如愚迷凡夫們的妄想,也是無從把捉的。)


    三有惟妄想。外義悉無有。妄想種種現。凡愚不能了。


    經經說妄想。終不出於名。若離於言說。亦無有所說。


    (這是說:三界所有的欲、無明和業等,都無非是唯心妄想所產生的。除此以外,實在沒有另外一個東西的存在。妄想分別,便現出種種事相,隻是凡夫愚癡,不能自知罷了。既如佛所說的種種經典,處處都指破這個妄想。所有佛經的各種不同說法,也隻是名詞論辯的不同而已。如果不去執著名詞而實證涅槃,本來就沒有什麽可說的了。)


    (注四十)二十五真實:二十五諦真實也,二十五諦為數論外道所立,說明宇宙萬有開展狀況順序之根本原理也。即自性(物質的本體)受神我(精神的本體)之作用而生大,由大生我慢,由我慢生五唯(色、聲、香、味、觸),五知根(眼、耳、鼻、舌、身),五作業根(口、手、足、男女、大遺),心根,又由五唯生五大(空、風、火、水、地)。而神我與自性之關係,恰如跛者與瞽者。神我雖有智的作用,然不能動,自性雖有活動作用,然不能生為其活動之源之動機,蓋神我為使自性有活動者,自性為使活動動機實現者,由此二相生中間之二十三諦也。


    (注四十一)六德論:六德:梵語薄伽梵之六義也,有時亦通用於王者之六德。一自在、二熾盛、三端嚴、四名稱、五吉祥、六尊貴。


    楞伽大義今釋卷第四


    一切佛語心品之四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唯願為說三藐三佛陀。我及餘菩薩摩訶薩,善於如來自性,自覺覺他。佛告大慧:恣所欲問,我當為汝隨所問說。大慧白佛言: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為作耶,為不作耶?為事耶,為因耶?為相耶,為所相耶?為說耶,為所說耶?為覺耶,為所覺耶?如是等辭句,為異為不異。佛告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於如是等辭句,非事非因。所以者何?俱有過故。大慧,若如來是事者,或作或無常。無常故,一切事應是如來。我及諸佛,皆所不欲。若非所作者,無所得故,方便則空。同於兔角,般大之子。以無所有故。大慧,若無事無因者,則非有非無。若非有非無,則出於四句。四句者,是世間言說。若出四句者,則不墮四句。不墮故,智者所取。一切如來句義亦如是。慧者當知。如我所說,一切法無我。當知此義,無我性,是無我。一切法有自性,無他性。如牛馬。大慧,譬如非牛馬性,非馬牛性。其實非有非無。彼非無自性。如是大慧,一切諸法,非無自相,有自相。但非無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如是一切法空,無生、無自性,當如是知。如是如來與陰,非異非不異。若不異陰者,應是無常。若異者,方便則空。若二者,應有異。如牛角,相似故不異,長短差別故有異。一切法亦如是。大慧,如牛右角異左角,左角異右角。如是長短種種色,各各異。大慧,如來於陰界入,非異非不異。


    如是如來解脫,非異非不異。如是如來,以解脫名說。若如來異解脫者,應色相成。色相成故,應無常。若不異者,修行者得相,應無分別。而修行者見分別,是故非異非不異。


    如是智及爾焰,非異非不異。大慧,智及爾焰,非異非不異者,非常非無常。非作非所作,非有為非無為,非覺非所覺,非相非所相。非陰非異陰,非說非所說,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故,悉離一切量。離一切量,則無言說。無言說,則無生。無生,則無滅。無滅,則寂滅。寂滅,則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則無事無因。無事無因,則無攀緣。無攀緣,則出過一切虛偽。出過一切虛偽,則是如來。如來則是三藐三佛陀。大慧,是名三藐三佛陀佛陀。大慧,三藐三佛陀佛陀者,離一切根量。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悉離諸根量 無事亦無因 已離覺所覺 亦離相所相


    陰緣等正覺 一異莫能見 若無有見者 雲何而分別


    非作非不作 非事亦非因 非陰不在陰 亦非有餘雜


    亦非有諸性 如彼妄想見 當知亦非無 此法法自爾


    以有故有無 以無故有有 若無不應受 若有不應想


    取於我非我 言說量留連 沈溺於二邊 自壞壞世間


    解脫一切過 正觀察我通 是名為正觀 不毀大導師


    證得如來和身心內外的關係


    這時,大慧大士又請佛為他解說正等正覺之法,使他和其餘的大乘菩薩們,善於了解如來自性,自覺覺他。於是他問:“如來證得正覺,是有所為?或無為呢?是果?或是因呢?有自相?或是所見之相呢?是說?或所說呢?是覺?或是所覺呢?而且這些問題,是異?或是同呢?”佛回答說:“如來應供等正覺,和你所說的這些問題,迥不相涉,既非事相的果,也不是因,為什麽呢?因為你這些問題,都是有語病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楞伽大義今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懷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懷瑾並收藏楞伽大義今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