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如是微細藏識究竟邊際。除諸如來,及住地菩薩。諸聲聞緣覺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測量決了。餘地相智慧,巧便分別,決斷句義。最勝無邊,善根成熟。離自心現妄想虛偽。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見自心妄想流注。無量剎土,諸佛灌頂。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諸善知識,佛子眷屬。彼心意意識,自心所現自性境界虛妄之想,生死有海,業愛無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是故大慧,諸修行者,應當親近最勝知識。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冥壑 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
青赤種種色 珂乳及石蜜 淡味眾華果 日月與光明
非異非不異 海水起波浪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變 種種波浪轉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謂彼藏識處 種種諸識轉 謂以彼意識 思惟諸相義
不壞相有八 無相亦無相
譬如海波浪 是則無差別 諸識心如是 異亦不可得
心名採集業 意名廣採集 諸識識所識 現等境說五
爾時,大慧菩薩以偈問曰:
青赤諸色像 眾生發諸識 如浪種種法 雲何唯願說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青赤諸雜色 波浪悉無有 採集業說心 開悟諸凡夫
彼業悉無有 自心所攝離 所攝無所攝 與彼波浪同
受用建立身 是眾生現識 於彼現諸業 譬如水波浪
爾時,大慧菩薩復說偈言:
大海波浪性 鼓躍可分別 藏與業如是 何故不覺知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凡夫無智慧 藏識如巨海 業相猶波浪 依彼譬類通
爾時,大慧菩薩復說偈言:
日出光等照 下中上眾生 如來照世間 為愚說真實
已分部諸法 何故不說實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若說真實者 彼心無真實 譬如海波浪 鏡中像及夢
一切俱時現 心境界亦然 境界不具故 次第業轉生
識者識所識 意者意謂然 五則以顯現 無有定次第
譬如工畫師 及與畫弟子 布彩圖眾形 我說亦如是
彩色本無文 非筆亦非素 為悅眾生故 綺錯繪眾像
言說別施行 真實離名字 分別應初業 修行示真實
真實自悟處 覺想所覺離 此為佛子說 愚者廣分別
種種皆如幻 雖現無真實 如是種種說 隨事別施設
所說非所應 於彼為非說
彼彼諸病人 良醫隨處方 如來為眾生 隨心應量說
妄想非境界 聲聞亦非分 哀湣者所說 自覺之境界
離心意識的修行重實征
佛說:“這個極其深細的藏織(阿賴耶)的究竟邊際,除了已經到達如來果地,以及真實證入菩薩境地的大士們外,其他如聲聞、緣覺、外道等修行人,他們所得的三昧智慧之力,決不可能推知它絕對性的義理和境界的。至於已證入菩薩諸地的大士們,有他的善巧智慧和方便法門,能夠於先佛的聖教經文中,研究判斷它的章句義理,能夠信入藏識的境界;但如要切實瞭然明白它的究竟道理,必須要得最殊勝的、無量無邊的善根因緣成熟,能擺脫自己心中現行的虛偽妄想,宴坐在寂靜的山林中,由修習下土道(天人乘),漸次進入中士道(聲聞和緣覺乘),再進至於上士道(菩薩大乘)逐步依次循序上進,漸漸才能發現自心妄想流注的作用。等到修持的功行圓滿,自然會得到無量諸佛來灌頂(性光和智慧的加庇),證得自在之力和神通三昧,與諸大善知識和佛子們把臂同遊。然後才能解脫得度,確實遠離了心意識,見到自心所現的自性境界,才能度過虛妄習氣的生死苦海。大慧啊!所以說:凡是真實修行的人,應當親近最殊勝難得的善知識。”說到這裏,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語說: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流鼓冥壑。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這是說:譬如一個大海,風平浪靜,澄然湛寂,忽然吹來陣陣的烈風,使平靜的大海,生起重重無盡的浪波,從此便如萬壑怒號,天地晦冥,再沒有停息澄清的時候了。如來藏正是如此,它本是澄然湛寂,隨緣常住而不變的,因內外境風的吹盪,便使寂然清淨的本體,隨變為浪潮起伏,跟著生起前麵七識的種種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擊,奔騰澎湃,便轉生一切境界,而無有止境了。)
青赤種種色。珂乳及石蜜。淡味眾華果。日月與光明。
非異非不異。海水起波浪。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這是說:須知世間種種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礦物,林中的植物,與天上的日月光華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來藏識一體的變相。這些物體和藏識,在本質上並非相異,可是當它們形成為萬物之後,卻不能說與心識的作用是無異的了。譬如海水既然轉變成為波浪,波浪的形式與作用,和整個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還是由海水所轉變而來的。由物的方麵來說,萬類的分齊差別(分化和歸類)也都是從此一體所化生。由心的方麵來說,七種識的分別作用,也都是由如來藏識所轉生。又因心與物的和合,發生世間種種事情,於是本來澄清的識海,便永無寧日了。按:青赤等種種物色,是指眼根色塵的對象。珂珮是指耳根聲塵的對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塵的對象。淡味眾華果,是指舌根味塵的對象。日月與光明,是指身根觸塵的對象。)
譬如海水變。種種波浪轉。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謂彼藏識處。種種諸識轉。謂以彼意識。思惟諸相義。
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
(這是說:譬如澄清寂靜的海水,它一經變動以後,就轉變為種種波浪的現象。由心所生七識的作用,也是如此,也都是由如來藏所出發而和合俱生的。也就是說:當七個識生起作用的時候,如來藏識即全海成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第六意識,它會生起思惟的作用,分別各個識的現象和道理。總之識的作用和現象,大體分作八個,但雖然它有八個作用的不同,其實它又是無定相可得的,而且所謂無相,就是相的畢競空,無相便是無相,並無另外有一個無相之相可得。)
譬如海波浪。是則無差別。諸識心如是。異亦不可得。
(這是說:譬如海水,當它起了波浪的作用時,它便全海成波,但現象和作用雖然有了不同,可是它們同為海水,卻是本無差別的。當它由波浪還成海水的時候,隻是現象和作用的平息,也並無另有一個所歸還之處。一切識的作用產生,仍然不離於心。所謂心識,也僅是體用上的不同,根本就沒有什麽差別可說。)
心名採集業。意名廣採集。諸識識所識。現等境說五。
(這是說:藏識就是能累積一切業力的根本,意識就是能廣為採集業力的先鋒。所謂一切唯識的作用,便是指能識別和所識別的分別作用。以名數而言,雖有心、意、意識等等的差別,其實,都是根塵相對,一念妄心之所起。當它對內外境界起作用的時候,便形成了前五識,而前五識的對境未生分別之初,也就是識的現量境了。)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冥壑 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
青赤種種色 珂乳及石蜜 淡味眾華果 日月與光明
非異非不異 海水起波浪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變 種種波浪轉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謂彼藏識處 種種諸識轉 謂以彼意識 思惟諸相義
不壞相有八 無相亦無相
譬如海波浪 是則無差別 諸識心如是 異亦不可得
心名採集業 意名廣採集 諸識識所識 現等境說五
爾時,大慧菩薩以偈問曰:
青赤諸色像 眾生發諸識 如浪種種法 雲何唯願說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青赤諸雜色 波浪悉無有 採集業說心 開悟諸凡夫
彼業悉無有 自心所攝離 所攝無所攝 與彼波浪同
受用建立身 是眾生現識 於彼現諸業 譬如水波浪
爾時,大慧菩薩復說偈言:
大海波浪性 鼓躍可分別 藏與業如是 何故不覺知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凡夫無智慧 藏識如巨海 業相猶波浪 依彼譬類通
爾時,大慧菩薩復說偈言:
日出光等照 下中上眾生 如來照世間 為愚說真實
已分部諸法 何故不說實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若說真實者 彼心無真實 譬如海波浪 鏡中像及夢
一切俱時現 心境界亦然 境界不具故 次第業轉生
識者識所識 意者意謂然 五則以顯現 無有定次第
譬如工畫師 及與畫弟子 布彩圖眾形 我說亦如是
彩色本無文 非筆亦非素 為悅眾生故 綺錯繪眾像
言說別施行 真實離名字 分別應初業 修行示真實
真實自悟處 覺想所覺離 此為佛子說 愚者廣分別
種種皆如幻 雖現無真實 如是種種說 隨事別施設
所說非所應 於彼為非說
彼彼諸病人 良醫隨處方 如來為眾生 隨心應量說
妄想非境界 聲聞亦非分 哀湣者所說 自覺之境界
離心意識的修行重實征
佛說:“這個極其深細的藏織(阿賴耶)的究竟邊際,除了已經到達如來果地,以及真實證入菩薩境地的大士們外,其他如聲聞、緣覺、外道等修行人,他們所得的三昧智慧之力,決不可能推知它絕對性的義理和境界的。至於已證入菩薩諸地的大士們,有他的善巧智慧和方便法門,能夠於先佛的聖教經文中,研究判斷它的章句義理,能夠信入藏識的境界;但如要切實瞭然明白它的究竟道理,必須要得最殊勝的、無量無邊的善根因緣成熟,能擺脫自己心中現行的虛偽妄想,宴坐在寂靜的山林中,由修習下土道(天人乘),漸次進入中士道(聲聞和緣覺乘),再進至於上士道(菩薩大乘)逐步依次循序上進,漸漸才能發現自心妄想流注的作用。等到修持的功行圓滿,自然會得到無量諸佛來灌頂(性光和智慧的加庇),證得自在之力和神通三昧,與諸大善知識和佛子們把臂同遊。然後才能解脫得度,確實遠離了心意識,見到自心所現的自性境界,才能度過虛妄習氣的生死苦海。大慧啊!所以說:凡是真實修行的人,應當親近最殊勝難得的善知識。”說到這裏,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語說: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流鼓冥壑。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這是說:譬如一個大海,風平浪靜,澄然湛寂,忽然吹來陣陣的烈風,使平靜的大海,生起重重無盡的浪波,從此便如萬壑怒號,天地晦冥,再沒有停息澄清的時候了。如來藏正是如此,它本是澄然湛寂,隨緣常住而不變的,因內外境風的吹盪,便使寂然清淨的本體,隨變為浪潮起伏,跟著生起前麵七識的種種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擊,奔騰澎湃,便轉生一切境界,而無有止境了。)
青赤種種色。珂乳及石蜜。淡味眾華果。日月與光明。
非異非不異。海水起波浪。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這是說:須知世間種種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礦物,林中的植物,與天上的日月光華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來藏識一體的變相。這些物體和藏識,在本質上並非相異,可是當它們形成為萬物之後,卻不能說與心識的作用是無異的了。譬如海水既然轉變成為波浪,波浪的形式與作用,和整個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還是由海水所轉變而來的。由物的方麵來說,萬類的分齊差別(分化和歸類)也都是從此一體所化生。由心的方麵來說,七種識的分別作用,也都是由如來藏識所轉生。又因心與物的和合,發生世間種種事情,於是本來澄清的識海,便永無寧日了。按:青赤等種種物色,是指眼根色塵的對象。珂珮是指耳根聲塵的對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塵的對象。淡味眾華果,是指舌根味塵的對象。日月與光明,是指身根觸塵的對象。)
譬如海水變。種種波浪轉。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謂彼藏識處。種種諸識轉。謂以彼意識。思惟諸相義。
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
(這是說:譬如澄清寂靜的海水,它一經變動以後,就轉變為種種波浪的現象。由心所生七識的作用,也是如此,也都是由如來藏所出發而和合俱生的。也就是說:當七個識生起作用的時候,如來藏識即全海成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第六意識,它會生起思惟的作用,分別各個識的現象和道理。總之識的作用和現象,大體分作八個,但雖然它有八個作用的不同,其實它又是無定相可得的,而且所謂無相,就是相的畢競空,無相便是無相,並無另外有一個無相之相可得。)
譬如海波浪。是則無差別。諸識心如是。異亦不可得。
(這是說:譬如海水,當它起了波浪的作用時,它便全海成波,但現象和作用雖然有了不同,可是它們同為海水,卻是本無差別的。當它由波浪還成海水的時候,隻是現象和作用的平息,也並無另有一個所歸還之處。一切識的作用產生,仍然不離於心。所謂心識,也僅是體用上的不同,根本就沒有什麽差別可說。)
心名採集業。意名廣採集。諸識識所識。現等境說五。
(這是說:藏識就是能累積一切業力的根本,意識就是能廣為採集業力的先鋒。所謂一切唯識的作用,便是指能識別和所識別的分別作用。以名數而言,雖有心、意、意識等等的差別,其實,都是根塵相對,一念妄心之所起。當它對內外境界起作用的時候,便形成了前五識,而前五識的對境未生分別之初,也就是識的現量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