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二十三)婆羅門:天竺四姓之王。此雲淨裔,亦雲淨行。其種自有經書,世世相承,以道學為業。
大慧,若復諸餘沙門,婆羅門,見離自性。浮雲火輪,揵闥婆城,無生。幻焰水月及夢。內外心現。妄想無始虛偽,不離自心。妄想因緣滅盡。離妄想,說所說,觀所觀,受用,建立身之藏識。於識境界,攝受,及攝受者,不相應。無所有境界,離生住滅。自心起,隨入分別。大慧,彼菩薩不久當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無開發方便。大慧,彼一切眾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緣,遠離內外境界。心外無所見。次第隨入無相處。次第隨入從地至地三昧境界。解三界如幻。分別觀察,當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現,無所有。得住般若波羅蜜。舍離彼生所作方便。金剛喻三摩提,隨入如來身。隨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莊嚴。等入一切佛剎,外道入處。離心意意識。是菩薩漸次轉身,得如來身。
離心意識證取心物同體的如來實相
佛說:“再說,有些求出世的學者和婆羅門等,見到一切事物,本來都沒有單獨存在的自性,郡是暫時偶然的幻有現象。世間的事物,雖然有景象而實際上都是虛無,正如浮雲的聚散,如點火旋轉而成輪,如海市蜃樓的變幻,如陽光裏的幻焰,如水中的明月,如夢裏的空花,這一切的一切,無非是自心內外的妄想所現。它自從無始以來,便自虛幻地存在,但又都離不了真如自性心體功能的全體大用所生。如果把妄想的因緣滅盡了,遠離妄想,遠離能所等說,離能觀和所觀的作用,就可以明了身心(和一切相依為命的物質形器世間)等等,那是藏識(阿賴耶)功能所顯現的境界。此外並無一個另有包藏萬有之機的主宰存在,世界上也沒有—個實際可以被主宰的東西。所有事物的過程,雖有生起、存在、消滅的情形,但都隻是現象的作用,在真如自性的根本上,就本來無生,所以也無所謂有滅,一切都是自心所現。如果能夠如此思惟觀察求證,就能夠了解自心所生的依他起,和遍計所執等分別心理現狀的作用了。大慧啊!如果能夠這樣,他必然會到達生死和涅槃平等不二的境界,善於巧妙地運用大悲心的方便,沒有求功用之心而自然會達到功用的效果。他會證到一切眾生世界,完全如夢幻似地存在,見到一切緣起本來性空,不會再被內外境界的因緣纏擾,包就證得宇宙萬有都是真如一心的性空緣起。由此漸次進入無相境界。由菩薩初地開始,逐步依次上進,最後證得圓滿菩薩十地境界的各個三昧。既然證得了三界唯心,諸法如幻,依此修行,也就自然能夠善於分別觀察,到達如幻三昧的境界,而度到自心湛然寂淨,智慧實相的彼岸,舍離流浪生死海中的苦趣,到達究竟無生的境界。證得堅固不變如金剛似的能斷微細無明的正定,得入如來如如不動的千百萬億化身的境界。神通自在,與慈悲方便等,都能夠莊嚴具足,可以自由出入於一切諸佛的剎土,也可以自由出入一切外道的境地。這些都是由於真能合離心意識的功用,而轉身證得菩薩境界的妙有之身,然後終於達到如來果地的妙色身了。”
大慧,是故欲得如來隨入身者。當遠離陰界入心,因緣所作方便,生住滅妄想虛偽。唯心直進。觀察無始虛偽過,妄想習氣因,三有。思惟無所有,佛地無生,到自覺聖趣。自心自在,到無開發行。如隨眾色摩尼。隨入眾生微細之心,而以化身隨心量度。諸地漸次,相續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應當修學。
佛說:“如果要證得如來境界的法界一身者,應當放下這個身心所生起的妄心作用,和依他而起的因緣會聚所生的妄心現象。舍離由心所造的——生起、存在、消滅等虛幻的境界。隻要徹底了解萬法唯心;也就是說要認清宇宙萬有,無非是一個真心全體的大用。由此觀察心理妄想,無始以來都是虛妄習氣的力量;才能解脫三界萬有的係縛。由此寂靜思惟,達用歸體,證得萬物原是一無所有。如此自能漸次達到佛地寂靜圓滿、本自無生的聖境,證得自身本具徹底自覺的聖智。不久當得一心自在的能力,自然開發究竟的無功用行,正像如意寶珠之在盤中,隨眾生業力觀察角度的不同,發現各種不同的色相,而寶珠自身,卻自依然無相。所以才能順應眾生各種微妙之心,以種種形態的化身,隨順眾生心理和心量,使他慚次進入菩薩的各地境界,最後度到寂靜的彼岸。所以我說:你們應當修學各自悉檀(注見前十四)內明此心本具三昧的善法。”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所說心意意識五法自性相。一切諸佛菩薩所行。自心見等所緣境界。不和合。顯示一切說,成真實相,一切佛語心。為楞伽國摩羅耶山,海中住處諸大菩薩,說如來所嘆,海浪藏識境界法身。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言:四因緣故,眼識轉。何等為四?謂自心現攝受不覺。無始虛偽過色習氣,計著識性自性。欲見種種色相。大慧。是名四種因緣。水流處,藏識轉識浪生。
心理狀態為形成五法的根源
佛說到這裏,大慧大士又問:“希望您再說心、意、識的五法——名、相、分別、正智、如如——的自性現狀。也就是諸佛和大士們所依此修行的,而使自心不再執著混和於外緣的各種情況,所謂廓然朗照,顯示真心自體的圓成實相,切實證到一切佛所說三界唯心的真實境界。這也就是您這次在楞伽國摩羅耶山的海島中.為同來集會的大士們連聲讚嘆如來法身、似無邊大海的藏識(阿賴耶)和現行的心理狀態。”佛說:“眼識所生觀看的作用,簡說是由四種因緣,才形成眼識隨境而轉的現象。哪四種因緣呢:1自心現識的本能活動,於不知不覺間,具有吸收外境的性能。2無始以來,就賦有色相習氣所薰習的虛妄作用。3心識自性分別的習慣。4現行心理,隨時隨地要見種種色相的緣故。有此四種因緣,就使平靜無波似的藏識海中,掀起波濤洶湧的洪流。當此全海既已生波,那平靜的如來藏識,也就統統變為洪濤巨浪了。”
(佛在這裏隻說眼識者。因為這個世界的眾生,最重是色相的誘惑,眼為心的樞機,所以隻略說眼識,依此就可以類推了。)
大慧,如眼識,一切諸根微塵毛孔俱生。隨次境界生,亦復如是。譬如明鏡,現眾色像。大慧,猶如猛風,吹大海水。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因所作相,異不異。合業生相,深入計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識身轉。大慧,即彼五識身俱。因差別分段相知。當知是意識因。彼身轉,彼不作是念,我展轉相因。自心現,妄想計著轉。而彼各各壞相俱轉。分別境界,分段差別,謂彼轉。如修行者入禪三昧,微細習氣轉而不覺知。而作是念,識滅然後入禪正受。實不識滅而入正受。以習氣種子不滅,故不滅。以境界轉,攝受不具,故滅。
意識生起作用的境界現象
佛說:“又例如眼識作用發生時,所有眼睛的生理機能,所有神經和細胞,以及所有的毛孔,都同時產生作用。而且眼識一生起了作用,其他心理境界,就會依次跟著引發。至於引發的情形,就像眼眨眉毛動一樣,幾乎是同時並生的。譬如一個大的明鏡照見了外界物象,無論巨細,都能同時照見。猶如猛風吹動了海水,整個的大海,就一變為波浪滔天了。當平靜的心識海中,為外界境象之風所吹動時,心中也就頓時生起了萬象,由此洪濤巨浪,就洶湧不斷了。‘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雖然心理的浪潮,都是由於身心內外的境風所引起的,粗看起來,似乎都是心波動盪的一種心理現象,但細加分析,卻各有不同的性質。也就是說:心波同是識浪所生,作用卻有不同的區別。而見其中相輔相成,互為因果,配合心量和業力,以及時間和空間而發生各種不同的現象,愈入愈深,愈纏愈緊,自心偏要執著虛妄的境象,不肯放舍。因為人們不能徹底了知外物的色相,都無自性,所以五識身——眼、耳、鼻、舌、身——就都隨著外境色相的作用而轉了。大慧啊!所謂意識,也就是和前五識同時俱生,因為它有識別各種事物的作用,就名為意識。它對於前五識,有時或起差別分段的了知作用,有時也可以全體同時了知。不過五識身和意識,盡管隨時在輪轉不休,可是都不能自知自身便和意識互為因果的,隻是各自在微細生滅的現象中輾轉不休,執著各種差別的境界,和分段的現象,覺得它各自在轉,都不能到達無分別的境界,各了自境的邊際。例如許多有修行功力的人,進入禪定三昧的時候,並不覺知自心無始以來微細薰染的習氣還在流轉,意謂自己已經滅了諸識的作用,所以現在才得到了禪定境界的正受。其實,他不知道,所謂禪定三昧的正受境界,實在並不是滅了真如自相而入正受。因為無始以來能薰習種子的真如功能是不滅的,所以在禪定三昧之中,真如藏識固自不滅,隻是境界轉時,諸識沒有執著攝取外境的因緣,所以好像覺得是意識等完全滅了似的。”
大慧,若復諸餘沙門,婆羅門,見離自性。浮雲火輪,揵闥婆城,無生。幻焰水月及夢。內外心現。妄想無始虛偽,不離自心。妄想因緣滅盡。離妄想,說所說,觀所觀,受用,建立身之藏識。於識境界,攝受,及攝受者,不相應。無所有境界,離生住滅。自心起,隨入分別。大慧,彼菩薩不久當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無開發方便。大慧,彼一切眾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緣,遠離內外境界。心外無所見。次第隨入無相處。次第隨入從地至地三昧境界。解三界如幻。分別觀察,當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現,無所有。得住般若波羅蜜。舍離彼生所作方便。金剛喻三摩提,隨入如來身。隨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莊嚴。等入一切佛剎,外道入處。離心意意識。是菩薩漸次轉身,得如來身。
離心意識證取心物同體的如來實相
佛說:“再說,有些求出世的學者和婆羅門等,見到一切事物,本來都沒有單獨存在的自性,郡是暫時偶然的幻有現象。世間的事物,雖然有景象而實際上都是虛無,正如浮雲的聚散,如點火旋轉而成輪,如海市蜃樓的變幻,如陽光裏的幻焰,如水中的明月,如夢裏的空花,這一切的一切,無非是自心內外的妄想所現。它自從無始以來,便自虛幻地存在,但又都離不了真如自性心體功能的全體大用所生。如果把妄想的因緣滅盡了,遠離妄想,遠離能所等說,離能觀和所觀的作用,就可以明了身心(和一切相依為命的物質形器世間)等等,那是藏識(阿賴耶)功能所顯現的境界。此外並無一個另有包藏萬有之機的主宰存在,世界上也沒有—個實際可以被主宰的東西。所有事物的過程,雖有生起、存在、消滅的情形,但都隻是現象的作用,在真如自性的根本上,就本來無生,所以也無所謂有滅,一切都是自心所現。如果能夠如此思惟觀察求證,就能夠了解自心所生的依他起,和遍計所執等分別心理現狀的作用了。大慧啊!如果能夠這樣,他必然會到達生死和涅槃平等不二的境界,善於巧妙地運用大悲心的方便,沒有求功用之心而自然會達到功用的效果。他會證到一切眾生世界,完全如夢幻似地存在,見到一切緣起本來性空,不會再被內外境界的因緣纏擾,包就證得宇宙萬有都是真如一心的性空緣起。由此漸次進入無相境界。由菩薩初地開始,逐步依次上進,最後證得圓滿菩薩十地境界的各個三昧。既然證得了三界唯心,諸法如幻,依此修行,也就自然能夠善於分別觀察,到達如幻三昧的境界,而度到自心湛然寂淨,智慧實相的彼岸,舍離流浪生死海中的苦趣,到達究竟無生的境界。證得堅固不變如金剛似的能斷微細無明的正定,得入如來如如不動的千百萬億化身的境界。神通自在,與慈悲方便等,都能夠莊嚴具足,可以自由出入於一切諸佛的剎土,也可以自由出入一切外道的境地。這些都是由於真能合離心意識的功用,而轉身證得菩薩境界的妙有之身,然後終於達到如來果地的妙色身了。”
大慧,是故欲得如來隨入身者。當遠離陰界入心,因緣所作方便,生住滅妄想虛偽。唯心直進。觀察無始虛偽過,妄想習氣因,三有。思惟無所有,佛地無生,到自覺聖趣。自心自在,到無開發行。如隨眾色摩尼。隨入眾生微細之心,而以化身隨心量度。諸地漸次,相續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應當修學。
佛說:“如果要證得如來境界的法界一身者,應當放下這個身心所生起的妄心作用,和依他而起的因緣會聚所生的妄心現象。舍離由心所造的——生起、存在、消滅等虛幻的境界。隻要徹底了解萬法唯心;也就是說要認清宇宙萬有,無非是一個真心全體的大用。由此觀察心理妄想,無始以來都是虛妄習氣的力量;才能解脫三界萬有的係縛。由此寂靜思惟,達用歸體,證得萬物原是一無所有。如此自能漸次達到佛地寂靜圓滿、本自無生的聖境,證得自身本具徹底自覺的聖智。不久當得一心自在的能力,自然開發究竟的無功用行,正像如意寶珠之在盤中,隨眾生業力觀察角度的不同,發現各種不同的色相,而寶珠自身,卻自依然無相。所以才能順應眾生各種微妙之心,以種種形態的化身,隨順眾生心理和心量,使他慚次進入菩薩的各地境界,最後度到寂靜的彼岸。所以我說:你們應當修學各自悉檀(注見前十四)內明此心本具三昧的善法。”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所說心意意識五法自性相。一切諸佛菩薩所行。自心見等所緣境界。不和合。顯示一切說,成真實相,一切佛語心。為楞伽國摩羅耶山,海中住處諸大菩薩,說如來所嘆,海浪藏識境界法身。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言:四因緣故,眼識轉。何等為四?謂自心現攝受不覺。無始虛偽過色習氣,計著識性自性。欲見種種色相。大慧。是名四種因緣。水流處,藏識轉識浪生。
心理狀態為形成五法的根源
佛說到這裏,大慧大士又問:“希望您再說心、意、識的五法——名、相、分別、正智、如如——的自性現狀。也就是諸佛和大士們所依此修行的,而使自心不再執著混和於外緣的各種情況,所謂廓然朗照,顯示真心自體的圓成實相,切實證到一切佛所說三界唯心的真實境界。這也就是您這次在楞伽國摩羅耶山的海島中.為同來集會的大士們連聲讚嘆如來法身、似無邊大海的藏識(阿賴耶)和現行的心理狀態。”佛說:“眼識所生觀看的作用,簡說是由四種因緣,才形成眼識隨境而轉的現象。哪四種因緣呢:1自心現識的本能活動,於不知不覺間,具有吸收外境的性能。2無始以來,就賦有色相習氣所薰習的虛妄作用。3心識自性分別的習慣。4現行心理,隨時隨地要見種種色相的緣故。有此四種因緣,就使平靜無波似的藏識海中,掀起波濤洶湧的洪流。當此全海既已生波,那平靜的如來藏識,也就統統變為洪濤巨浪了。”
(佛在這裏隻說眼識者。因為這個世界的眾生,最重是色相的誘惑,眼為心的樞機,所以隻略說眼識,依此就可以類推了。)
大慧,如眼識,一切諸根微塵毛孔俱生。隨次境界生,亦復如是。譬如明鏡,現眾色像。大慧,猶如猛風,吹大海水。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因所作相,異不異。合業生相,深入計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識身轉。大慧,即彼五識身俱。因差別分段相知。當知是意識因。彼身轉,彼不作是念,我展轉相因。自心現,妄想計著轉。而彼各各壞相俱轉。分別境界,分段差別,謂彼轉。如修行者入禪三昧,微細習氣轉而不覺知。而作是念,識滅然後入禪正受。實不識滅而入正受。以習氣種子不滅,故不滅。以境界轉,攝受不具,故滅。
意識生起作用的境界現象
佛說:“又例如眼識作用發生時,所有眼睛的生理機能,所有神經和細胞,以及所有的毛孔,都同時產生作用。而且眼識一生起了作用,其他心理境界,就會依次跟著引發。至於引發的情形,就像眼眨眉毛動一樣,幾乎是同時並生的。譬如一個大的明鏡照見了外界物象,無論巨細,都能同時照見。猶如猛風吹動了海水,整個的大海,就一變為波浪滔天了。當平靜的心識海中,為外界境象之風所吹動時,心中也就頓時生起了萬象,由此洪濤巨浪,就洶湧不斷了。‘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雖然心理的浪潮,都是由於身心內外的境風所引起的,粗看起來,似乎都是心波動盪的一種心理現象,但細加分析,卻各有不同的性質。也就是說:心波同是識浪所生,作用卻有不同的區別。而見其中相輔相成,互為因果,配合心量和業力,以及時間和空間而發生各種不同的現象,愈入愈深,愈纏愈緊,自心偏要執著虛妄的境象,不肯放舍。因為人們不能徹底了知外物的色相,都無自性,所以五識身——眼、耳、鼻、舌、身——就都隨著外境色相的作用而轉了。大慧啊!所謂意識,也就是和前五識同時俱生,因為它有識別各種事物的作用,就名為意識。它對於前五識,有時或起差別分段的了知作用,有時也可以全體同時了知。不過五識身和意識,盡管隨時在輪轉不休,可是都不能自知自身便和意識互為因果的,隻是各自在微細生滅的現象中輾轉不休,執著各種差別的境界,和分段的現象,覺得它各自在轉,都不能到達無分別的境界,各了自境的邊際。例如許多有修行功力的人,進入禪定三昧的時候,並不覺知自心無始以來微細薰染的習氣還在流轉,意謂自己已經滅了諸識的作用,所以現在才得到了禪定境界的正受。其實,他不知道,所謂禪定三昧的正受境界,實在並不是滅了真如自相而入正受。因為無始以來能薰習種子的真如功能是不滅的,所以在禪定三昧之中,真如藏識固自不滅,隻是境界轉時,諸識沒有執著攝取外境的因緣,所以好像覺得是意識等完全滅了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