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都督的位置之失掉,畢竟是事實,而攻打西藏也本來是槍花,於是乎陷在打箭爐的將軍便弄得來進無所往,退無所歸。將軍之煩悶,將軍之憤懣,是誰也可以想像得到的。因此在第二次革命的醞釀、爆發、餘波的期間,打箭爐和重慶將同時響應的消息或空氣,早就四處傳播著。然而省外的革命運動逐次鎮定了,重慶的獨立也遭了失敗,尹將軍卻始終沒有響應。他在革命平定之後,卻打了一個電報進京,要麵陳方略,袁世凱一個回電也就歡迎他進京。尹大將軍於是乎便有北上之行。在將軍還未到重慶之前,他有兩班人的衛隊做開路先鋒,已經先到了重慶,而且真是千載一時地竟和我們同船。可憐那“蜀通”輪船安置在中央的汽罐室兩旁的廊道上的統艙鋪位是有限的,一半的鋪位被那兩班人占領了。我們的一批和清華學生的一批,便不能不成為了輪船上的遊神——遊神者四川話之流氓也。
但當了遊神卻不能說不是走了神運。因為我們沒有鋪位,便可以不陷在那又窄又熱的統艙裏,並可以自由地登上官艙的甲板上去遊覽,三峽裏的風光便是在那官艙的甲板上享受了的。假如我們是被關在那統艙裏,我相信所看見的光景,怕隻有從那圓窗眼中所窺出的一圓崖壁吧。
中國的地方我走過的可不算少,像三峽那樣的風光我實在沒有遇見過第二次。那真是自然界一幅偉大的傑作。它的風韻奇而秀,它的氣魄雄而長,它的態度矯矯不群而落落大方。印象已經很模稜了,隻記得進了瞿塘峽時是清早,我是站在官艙外的最前的甲板上的,在下著微微的雨。有名的艷預堆是一個單獨的岩石,在峽口處離北岸不遠,並沒有怎樣的可驚奇,可驚奇的還是那峽的本身。峽的兩岸都是陡峭的岩壁,完全和人工削成的一樣。峽道在峭壁中蜿蜒著。輪船一入峽後,你隻見到四麵都是岩壁,江水好像一個無底的礁湖,你後麵看不見來程,前麵看不見去路。你仰頭上望時,可以看到那兩岸的山頂都有白雲,而你頭上的帽子可以從後頭梭落。天隻有一小片。但等船一轉彎,又是別外的一洞天地。山氣是森嚴縹緲的,煙雨在迷濛著,輪船所吐出的白色的煙霧隨著蜿蜒的峽道,在山半搖曳,宛如一條遊龍。這些,自然隻是片段的峽道,在某一個情形之下所有的光景,但在隔了二十幾年後的今天,所剩下的記憶卻是以這些為代表。片段化為了整體,一瞬化為了永恆。
在輪船上當遊神的人,夜間自然沒有地方睡。然而睡得卻很特別。川河裏的輪船,因為水險不開夜班(近年不知是否如此)。記得離開重慶以後,在未進峽前宿過一夜,在出峽後宿過一夜。在未進峽以前是宿在民船上的,輪船的買辦在停輪後替我們雇好了民船,讓我們下去過夜,第二天清早又回到輪船。在出峽後是在岸上的一個農村裏過夜的,下榻處是一家酒店。聽說那兒已經是湖北的秭歸縣境了。
就那樣在神韻縹緲中,不知不覺地便出了夔門。
東平的眉目
是三四月間吧,在東京麻布區的w的寓所樓上,w向我介紹了一位青年。他說:
——“這是中國新進作家丘東平,在茅盾、魯迅之上。”
魁梧奇偉的w是在舊十九路軍裏充當過團長的,聽說“一·二八”之變最先開火的便是他那團人。w在軍事上或許是傑出的人才吧,他的率直爽快也很令人可愛,他竟公然向我介紹起作家來,並呈出那樣的絕贊。他在我心裏喚起的感覺是:就和他的身體之魁梧一樣,連誇張也很魁梧。
東平的體魄和w成正反對,身子過分地對於空間表示了占領欲的淡薄。臉色在南國人所固有的沖淡了的可可茶之外,漾著些丹檸酸的憂鬱味。假使沒有那副顫動著的濃眉,沒有那對孩子般的愷悌在青年的情熱中燃燒著的眼睛,我會疑他是三十以上的人。
——“我有好些小說,你假如有工夫,我要請你替我郭沫若散文選集看看。”這是他對我所說的第一聲,意外的是說話的聲音和口舌的調節,頗帶幾分女性的風度。
東平的眉目我自然是不好拒絕的。當時w便拿了一本《文學季刊》給我,他翻出一篇題名《德肋撒》,下署東平二字的叫我看。
——“你看啦,這便是他的近作,很不錯。”
《德肋撒》是一段小小的故事,是寫一位在產科醫院裏當看護的德肋撒,起初是一位心腸硬的獨身女子,對於產娘們的痛苦每每要吐出近於殘忍的叱責。但後來她自己結了婚,有了孕,難產,不得不進病院去受手術。在呻吟著的時候,往年對於別人的近於殘忍的叱責,自然地浮上心來。
就是這樣的一個簡單的故事。他在用對比法來寫一個人的性格轉換和心理轉換,筆調有些散文詩的風味,取著寓言般的格式,像是在象徵什麽。全體像是一篇翻譯。我覺得作者是注重技巧的人,他是有點異邦情趣的嗜好的,是一位浪漫主義者。大約也因為經驗還不充足的原故吧,以我學過醫而且自己收生過四五個兒女的人看來,他所描寫的產褥情形,便不夠真實。
僅僅是這樣一篇《德肋撒》時,覺得還隻像春前的一隻燕子,w的“一·二八”式的大炮似乎車得有點過火。
這是東平和東平的作品所給與我的第一印象。
八月快到尾上了。東平從房州的北條海岸突然寄了一篇小說來,是在《大公報》上發表的《沉鬱的梅冷城》,要我給他以詳細的批評。
我那時很忙,忙的倒也不是什麽了不起的正經事,隻是忙著一家七口的麵包問題。不趕著把一本書譯完去預支點版稅,下月便有絕糧的危險。然而我把《沉鬱的梅冷城》過細讀了一遍,我暗暗地感著一股驚異。我沒想到《德肋撒》竟長成得這麽快。他的技巧幾乎到了純熟的地步,幻想和真實的交織,雖然煞費了苦心,但不怎樣顯露苦心的痕跡。他於化整為零,於暗示,於節省,種種手法之盡量的採用,大有日本的新感覺派的傾向,而於意識明確之點則超過之。我在他的作品中發現了一個新的世代的先影,我覺得中國的作家中似乎還不曾有過這樣的人。——自然我在近幾年來,對於中國的文壇是很疏遠的,說不定這種傾向是很普遍的,或者至少是占有領導地位的。
但我終因為忙,他所要求的詳細的批評我沒有工夫提出。我隻給了他一個簡單的明信片,說他的作品“別致”。這個簡單的批評大約使他感到失望吧。他大約以為我是蔑視了他,或者無誠意地沒有過細讀他的作品吧。就和自己的女兒被人輕視了而母親要生氣的一樣,他回信來便叫我把他的作品(從報紙上剪下的)寄還他,並說假如我隻是說那樣簡單的話,他以後不好再拿作品給我看了。
那是九月到了初頭,到海岸去的人應該陸續回東京的時候了。寄還作品的事我拖延了下來,意在等他回東京之後寄還。但沒想到他的等待竟異常切迫(後來才知道要趕著寄回上海出版),見我沒有立即寄還,竟寄來了一張生氣的明信片:
但當了遊神卻不能說不是走了神運。因為我們沒有鋪位,便可以不陷在那又窄又熱的統艙裏,並可以自由地登上官艙的甲板上去遊覽,三峽裏的風光便是在那官艙的甲板上享受了的。假如我們是被關在那統艙裏,我相信所看見的光景,怕隻有從那圓窗眼中所窺出的一圓崖壁吧。
中國的地方我走過的可不算少,像三峽那樣的風光我實在沒有遇見過第二次。那真是自然界一幅偉大的傑作。它的風韻奇而秀,它的氣魄雄而長,它的態度矯矯不群而落落大方。印象已經很模稜了,隻記得進了瞿塘峽時是清早,我是站在官艙外的最前的甲板上的,在下著微微的雨。有名的艷預堆是一個單獨的岩石,在峽口處離北岸不遠,並沒有怎樣的可驚奇,可驚奇的還是那峽的本身。峽的兩岸都是陡峭的岩壁,完全和人工削成的一樣。峽道在峭壁中蜿蜒著。輪船一入峽後,你隻見到四麵都是岩壁,江水好像一個無底的礁湖,你後麵看不見來程,前麵看不見去路。你仰頭上望時,可以看到那兩岸的山頂都有白雲,而你頭上的帽子可以從後頭梭落。天隻有一小片。但等船一轉彎,又是別外的一洞天地。山氣是森嚴縹緲的,煙雨在迷濛著,輪船所吐出的白色的煙霧隨著蜿蜒的峽道,在山半搖曳,宛如一條遊龍。這些,自然隻是片段的峽道,在某一個情形之下所有的光景,但在隔了二十幾年後的今天,所剩下的記憶卻是以這些為代表。片段化為了整體,一瞬化為了永恆。
在輪船上當遊神的人,夜間自然沒有地方睡。然而睡得卻很特別。川河裏的輪船,因為水險不開夜班(近年不知是否如此)。記得離開重慶以後,在未進峽前宿過一夜,在出峽後宿過一夜。在未進峽以前是宿在民船上的,輪船的買辦在停輪後替我們雇好了民船,讓我們下去過夜,第二天清早又回到輪船。在出峽後是在岸上的一個農村裏過夜的,下榻處是一家酒店。聽說那兒已經是湖北的秭歸縣境了。
就那樣在神韻縹緲中,不知不覺地便出了夔門。
東平的眉目
是三四月間吧,在東京麻布區的w的寓所樓上,w向我介紹了一位青年。他說:
——“這是中國新進作家丘東平,在茅盾、魯迅之上。”
魁梧奇偉的w是在舊十九路軍裏充當過團長的,聽說“一·二八”之變最先開火的便是他那團人。w在軍事上或許是傑出的人才吧,他的率直爽快也很令人可愛,他竟公然向我介紹起作家來,並呈出那樣的絕贊。他在我心裏喚起的感覺是:就和他的身體之魁梧一樣,連誇張也很魁梧。
東平的體魄和w成正反對,身子過分地對於空間表示了占領欲的淡薄。臉色在南國人所固有的沖淡了的可可茶之外,漾著些丹檸酸的憂鬱味。假使沒有那副顫動著的濃眉,沒有那對孩子般的愷悌在青年的情熱中燃燒著的眼睛,我會疑他是三十以上的人。
——“我有好些小說,你假如有工夫,我要請你替我郭沫若散文選集看看。”這是他對我所說的第一聲,意外的是說話的聲音和口舌的調節,頗帶幾分女性的風度。
東平的眉目我自然是不好拒絕的。當時w便拿了一本《文學季刊》給我,他翻出一篇題名《德肋撒》,下署東平二字的叫我看。
——“你看啦,這便是他的近作,很不錯。”
《德肋撒》是一段小小的故事,是寫一位在產科醫院裏當看護的德肋撒,起初是一位心腸硬的獨身女子,對於產娘們的痛苦每每要吐出近於殘忍的叱責。但後來她自己結了婚,有了孕,難產,不得不進病院去受手術。在呻吟著的時候,往年對於別人的近於殘忍的叱責,自然地浮上心來。
就是這樣的一個簡單的故事。他在用對比法來寫一個人的性格轉換和心理轉換,筆調有些散文詩的風味,取著寓言般的格式,像是在象徵什麽。全體像是一篇翻譯。我覺得作者是注重技巧的人,他是有點異邦情趣的嗜好的,是一位浪漫主義者。大約也因為經驗還不充足的原故吧,以我學過醫而且自己收生過四五個兒女的人看來,他所描寫的產褥情形,便不夠真實。
僅僅是這樣一篇《德肋撒》時,覺得還隻像春前的一隻燕子,w的“一·二八”式的大炮似乎車得有點過火。
這是東平和東平的作品所給與我的第一印象。
八月快到尾上了。東平從房州的北條海岸突然寄了一篇小說來,是在《大公報》上發表的《沉鬱的梅冷城》,要我給他以詳細的批評。
我那時很忙,忙的倒也不是什麽了不起的正經事,隻是忙著一家七口的麵包問題。不趕著把一本書譯完去預支點版稅,下月便有絕糧的危險。然而我把《沉鬱的梅冷城》過細讀了一遍,我暗暗地感著一股驚異。我沒想到《德肋撒》竟長成得這麽快。他的技巧幾乎到了純熟的地步,幻想和真實的交織,雖然煞費了苦心,但不怎樣顯露苦心的痕跡。他於化整為零,於暗示,於節省,種種手法之盡量的採用,大有日本的新感覺派的傾向,而於意識明確之點則超過之。我在他的作品中發現了一個新的世代的先影,我覺得中國的作家中似乎還不曾有過這樣的人。——自然我在近幾年來,對於中國的文壇是很疏遠的,說不定這種傾向是很普遍的,或者至少是占有領導地位的。
但我終因為忙,他所要求的詳細的批評我沒有工夫提出。我隻給了他一個簡單的明信片,說他的作品“別致”。這個簡單的批評大約使他感到失望吧。他大約以為我是蔑視了他,或者無誠意地沒有過細讀他的作品吧。就和自己的女兒被人輕視了而母親要生氣的一樣,他回信來便叫我把他的作品(從報紙上剪下的)寄還他,並說假如我隻是說那樣簡單的話,他以後不好再拿作品給我看了。
那是九月到了初頭,到海岸去的人應該陸續回東京的時候了。寄還作品的事我拖延了下來,意在等他回東京之後寄還。但沒想到他的等待竟異常切迫(後來才知道要趕著寄回上海出版),見我沒有立即寄還,竟寄來了一張生氣的明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