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命館大學與中華文化有著深切的聯繫,“立命館”三個字就是來源於孟子關於“修身”與“立命”的思想,一座孟子像就座落在立命館大學的校園裏。這是中國國務院新聞辦送給立命館大學的。同時,日本第一座孔子學院也是開設在立命館大學裏。
在展館內我們看到了與靖國神社遊就館完全不同的展覽。走進地下一層的展覽區,我們看到了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30年代以及40年代許多今天難以看到的歷史真跡。例如當時日本軍國主義政府在國內大肆徵兵,許多正在讀書的學生被迫棄筆從軍,留有日軍陣亡者血跡的太陽旗、被子彈擊穿的鋼盔……最難得的是,有許多關於日軍侵華的罪證。這裏有侵華日軍進行細菌戰、毒氣戰的照片,有強征的資料,有日軍有組織地對中國婦女進行性奴役、性強暴的證據,有七三一部隊進行活人實驗的介紹,有進行細菌戰的實物,有強擄中國勞工到日本奴役的記錄,有南京大屠殺的照片……而這些在靖國神社的遊就館裏是隻字不提的。日本右翼想極力掩蓋的一些事實,在這裏被毫無遮掩、赤裸裸的展示了出來。
立命館大學國際和平博物館館長安齋育郎說,“靖國神社遊就館是一個展示軍事的博物館,它的立場和看法跟我們是完全不一樣,我最大的遺憾就是日本沒有這樣一個能客觀看待戰爭的一個國家博物館。靖國神社一年有600多萬人參觀,可是參觀的人大多不能從客觀的角度去看這些展覽,國家應該建立一個能夠展示加害者、受害者,讓大家看到真正的事實的一個國家博物館。立命館大學在戰爭中也曾將眾多學生送上了戰場,致使他們喪失了寶貴的生命。戰後,大學決意不再允許棄筆持槍,把‘和平與民主’定為教學理念,所以建立了這座博物館。希望能夠協助學生們了解有關戰爭的真實歷史,並思考能為建設和平做出怎樣的貢獻。”
進入立命館大學國際和平博物館我們首先產生的是一種尊重,這讓我們想起日本朝日新聞社的著名評論家若宮啟文先生在8月15號小泉參拜靖國神社之後,當天他的感受。他跟我們講,那天我的感受不是憤怒,是傷心,為這個國家傷心。我們突然明白一個媒體人的那種感覺,我們看到和平博物館的時候,產生的是尊重。
很有意思,從這個博物館出來之後是兩幅大型的壁畫,壁畫是創作鐵臂阿童木的創造者手塚治蟲先生畫的。畫的是和平的鶴,那種感受一個是過去,一個是未來,我們很難說清當時那種非常奇妙的一種感覺。需要說明的是,靖國神社去年參觀人數超過了500萬,而且年輕人明顯增加,而和平博物館這麽多年加起來五十多萬人。雖然靖國神社是一個開放的神社,去的人會很多,遊就館隻是靖國神社的一部分,進遊就館的人並不是很多,而和平博物館隻是一個孤立在大學中的博物館,有三千多的中小學生去已經不錯了,但是讓人不安的是,每年年輕人參觀靖國神社的數字在增加,這是我們真正應該警覺的。
和平博物館:一種理性的聲音(2)
在立命館大學採訪時,見到一輛小汽車的車身上麵掛著標語,還裝了兩個喇叭,一邊廣播著一邊從我們身旁駛過。標語上寫著:“捍衛和平憲法第九條”,落款是“日本共產黨”。開始覺得有些好奇,日本還有宣傳車?後來才發現這種宣傳活動在日本很普遍,也是合法的行為,相比之下,日本右翼團體開出來的宣傳車那才叫“聲勢浩大”,車大、標語大、喇叭大、動靜大,老遠就能聽到聲音,這才真正領教到了日本的“街頭政治”。在大阪街頭,就看到了右翼團體的大宣傳車,裝著一大排大喇叭,插著五六麵日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軍旗,在街頭大聲喧囂而過……陪同我們的日本人說,在日本進行政治活動行為最文明、最有修養的是日本共產黨,成員的文化程度也數日本共產黨最高。最不文明、最擾民的是右翼黨派。
神風敢死隊:一張單程機票(1)
連續兩天,我們完成了一次日本南方之旅,去了日本陸地最南端的鹿兒島市。那裏被稱為“離中國最近的日本”,距離中國的上海市隻隔了一道窄窄的海峽,中國與日本在歷史上最早的通商船舶,就是以九州的長崎為目的地的。鑒真大師東渡日本,也是在這一地區登陸的。九州觀光協會的土井先生帶車專程到機場來接我們,晚上入住在鹿兒島灣最南端一個名叫指宿的地方,是一家著名的日式飯店——白水館飯店。這裏直接麵對太平洋,站在酒店的房間裏,就能飽覽無垠的大海。在離這片海灘不多遠的海麵上,就是被中外軍事家們經常提到的一個地方:硫磺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場十分著名、十分殘酷的戰鬥——硫磺島之戰,就發生在這座海島上。1945年2月,美軍為了占領日本,必須攻克日本的南端的硫磺島,因為它像橋頭堡一樣把守著日本本土。那場打了一個月的血戰,雙方損失極為慘重,當時日本守軍二萬六千多人幾乎全部戰死,美軍陣亡六千多人,受傷一萬八千多人,這也是美軍在二戰中傷亡最重的一場戰鬥。如今我們離硫黃島咫尺之遙,在海浪的喘息中,仿佛還能聽到士兵的哀號……
“神風特攻隊和平會館”就位於日本南部的鹿兒島,是我們考察日本多元歷史觀的最後一站。鹿兒島是一個相對偏僻的臨海小城,越過大海再往南,就是沖繩駐日美軍軍事基地。1944年,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前一年,戰爭局勢對日本愈加不利,特別是在太平洋海戰的戰場上,日軍更是連連受挫節節敗退。為了阻止美軍在海上的進攻,當年10月,日本組建了8個神風特攻隊,招募成千上萬的日本青年成為神風特攻隊隊員。9000餘架神風特攻飛機,採用直接撞擊美軍飛機、軍艦的自殺式攻擊,用這種瘋狂而絕望的戰鬥方式阻擋盟軍的進攻,為日本天皇效忠。當時有數千名日軍飛行員參與這種恐怖的戰鬥,這在世界戰爭史上都是空前的。明知戰敗已成定局,還要逼迫士兵用這種方式去送死,這恐怕隻有武士道國家的日本才做的出來!如今,在鹿兒島建起了神風特攻隊和平會館。當前日本國內紛繁複雜的二戰史觀,在這裏展現出了既不同於靖國神社,也不同於國際和平博物館的另一張麵孔。
這是一次百感交集的採訪。我們都知道二戰中日本“神風敢死隊”的故事,卻不知道故事的背後還有更多的故事。當時神風特攻隊的總部就設在知覽這個小鎮上,因為這裏是日本本土離美軍太平洋船隊最近的地方。
在館內最顯眼的位置我們看到了一架實物飛機,講解員告訴我們這是真正的神風特攻隊戰鬥機,這個飛機的駕駛員兩次前去攻擊都沒有死,這架飛機是日本現在保留下來的唯一一駕。
館內還有一麵大櫥窗,裏麵展出的是1036名神風隊員的遺書、軍刀、以及4000多幅當時的照片,閱讀其中的說明性文字,我們發現裏麵更多的是對特攻隊員年輕生命的惋惜和追憶,甚至多少還透露出了一種歌頌與讚揚。
在展館內我們看到了與靖國神社遊就館完全不同的展覽。走進地下一層的展覽區,我們看到了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30年代以及40年代許多今天難以看到的歷史真跡。例如當時日本軍國主義政府在國內大肆徵兵,許多正在讀書的學生被迫棄筆從軍,留有日軍陣亡者血跡的太陽旗、被子彈擊穿的鋼盔……最難得的是,有許多關於日軍侵華的罪證。這裏有侵華日軍進行細菌戰、毒氣戰的照片,有強征的資料,有日軍有組織地對中國婦女進行性奴役、性強暴的證據,有七三一部隊進行活人實驗的介紹,有進行細菌戰的實物,有強擄中國勞工到日本奴役的記錄,有南京大屠殺的照片……而這些在靖國神社的遊就館裏是隻字不提的。日本右翼想極力掩蓋的一些事實,在這裏被毫無遮掩、赤裸裸的展示了出來。
立命館大學國際和平博物館館長安齋育郎說,“靖國神社遊就館是一個展示軍事的博物館,它的立場和看法跟我們是完全不一樣,我最大的遺憾就是日本沒有這樣一個能客觀看待戰爭的一個國家博物館。靖國神社一年有600多萬人參觀,可是參觀的人大多不能從客觀的角度去看這些展覽,國家應該建立一個能夠展示加害者、受害者,讓大家看到真正的事實的一個國家博物館。立命館大學在戰爭中也曾將眾多學生送上了戰場,致使他們喪失了寶貴的生命。戰後,大學決意不再允許棄筆持槍,把‘和平與民主’定為教學理念,所以建立了這座博物館。希望能夠協助學生們了解有關戰爭的真實歷史,並思考能為建設和平做出怎樣的貢獻。”
進入立命館大學國際和平博物館我們首先產生的是一種尊重,這讓我們想起日本朝日新聞社的著名評論家若宮啟文先生在8月15號小泉參拜靖國神社之後,當天他的感受。他跟我們講,那天我的感受不是憤怒,是傷心,為這個國家傷心。我們突然明白一個媒體人的那種感覺,我們看到和平博物館的時候,產生的是尊重。
很有意思,從這個博物館出來之後是兩幅大型的壁畫,壁畫是創作鐵臂阿童木的創造者手塚治蟲先生畫的。畫的是和平的鶴,那種感受一個是過去,一個是未來,我們很難說清當時那種非常奇妙的一種感覺。需要說明的是,靖國神社去年參觀人數超過了500萬,而且年輕人明顯增加,而和平博物館這麽多年加起來五十多萬人。雖然靖國神社是一個開放的神社,去的人會很多,遊就館隻是靖國神社的一部分,進遊就館的人並不是很多,而和平博物館隻是一個孤立在大學中的博物館,有三千多的中小學生去已經不錯了,但是讓人不安的是,每年年輕人參觀靖國神社的數字在增加,這是我們真正應該警覺的。
和平博物館:一種理性的聲音(2)
在立命館大學採訪時,見到一輛小汽車的車身上麵掛著標語,還裝了兩個喇叭,一邊廣播著一邊從我們身旁駛過。標語上寫著:“捍衛和平憲法第九條”,落款是“日本共產黨”。開始覺得有些好奇,日本還有宣傳車?後來才發現這種宣傳活動在日本很普遍,也是合法的行為,相比之下,日本右翼團體開出來的宣傳車那才叫“聲勢浩大”,車大、標語大、喇叭大、動靜大,老遠就能聽到聲音,這才真正領教到了日本的“街頭政治”。在大阪街頭,就看到了右翼團體的大宣傳車,裝著一大排大喇叭,插著五六麵日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軍旗,在街頭大聲喧囂而過……陪同我們的日本人說,在日本進行政治活動行為最文明、最有修養的是日本共產黨,成員的文化程度也數日本共產黨最高。最不文明、最擾民的是右翼黨派。
神風敢死隊:一張單程機票(1)
連續兩天,我們完成了一次日本南方之旅,去了日本陸地最南端的鹿兒島市。那裏被稱為“離中國最近的日本”,距離中國的上海市隻隔了一道窄窄的海峽,中國與日本在歷史上最早的通商船舶,就是以九州的長崎為目的地的。鑒真大師東渡日本,也是在這一地區登陸的。九州觀光協會的土井先生帶車專程到機場來接我們,晚上入住在鹿兒島灣最南端一個名叫指宿的地方,是一家著名的日式飯店——白水館飯店。這裏直接麵對太平洋,站在酒店的房間裏,就能飽覽無垠的大海。在離這片海灘不多遠的海麵上,就是被中外軍事家們經常提到的一個地方:硫磺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場十分著名、十分殘酷的戰鬥——硫磺島之戰,就發生在這座海島上。1945年2月,美軍為了占領日本,必須攻克日本的南端的硫磺島,因為它像橋頭堡一樣把守著日本本土。那場打了一個月的血戰,雙方損失極為慘重,當時日本守軍二萬六千多人幾乎全部戰死,美軍陣亡六千多人,受傷一萬八千多人,這也是美軍在二戰中傷亡最重的一場戰鬥。如今我們離硫黃島咫尺之遙,在海浪的喘息中,仿佛還能聽到士兵的哀號……
“神風特攻隊和平會館”就位於日本南部的鹿兒島,是我們考察日本多元歷史觀的最後一站。鹿兒島是一個相對偏僻的臨海小城,越過大海再往南,就是沖繩駐日美軍軍事基地。1944年,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前一年,戰爭局勢對日本愈加不利,特別是在太平洋海戰的戰場上,日軍更是連連受挫節節敗退。為了阻止美軍在海上的進攻,當年10月,日本組建了8個神風特攻隊,招募成千上萬的日本青年成為神風特攻隊隊員。9000餘架神風特攻飛機,採用直接撞擊美軍飛機、軍艦的自殺式攻擊,用這種瘋狂而絕望的戰鬥方式阻擋盟軍的進攻,為日本天皇效忠。當時有數千名日軍飛行員參與這種恐怖的戰鬥,這在世界戰爭史上都是空前的。明知戰敗已成定局,還要逼迫士兵用這種方式去送死,這恐怕隻有武士道國家的日本才做的出來!如今,在鹿兒島建起了神風特攻隊和平會館。當前日本國內紛繁複雜的二戰史觀,在這裏展現出了既不同於靖國神社,也不同於國際和平博物館的另一張麵孔。
這是一次百感交集的採訪。我們都知道二戰中日本“神風敢死隊”的故事,卻不知道故事的背後還有更多的故事。當時神風特攻隊的總部就設在知覽這個小鎮上,因為這裏是日本本土離美軍太平洋船隊最近的地方。
在館內最顯眼的位置我們看到了一架實物飛機,講解員告訴我們這是真正的神風特攻隊戰鬥機,這個飛機的駕駛員兩次前去攻擊都沒有死,這架飛機是日本現在保留下來的唯一一駕。
館內還有一麵大櫥窗,裏麵展出的是1036名神風隊員的遺書、軍刀、以及4000多幅當時的照片,閱讀其中的說明性文字,我們發現裏麵更多的是對特攻隊員年輕生命的惋惜和追憶,甚至多少還透露出了一種歌頌與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