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看到的也是記得最熟的《採桑子》還是辛棄疾的那首"天涼好個秋"。那時候"採桑子"仿佛是個被充做男兒養的假小子,名喚做"醜奴兒"。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採桑子》
少年情懷被他一語道破。稼軒那樣豪氣的男人,卻這樣明慧,於世事總有通透的認識。豪語不讓人,他作起情語來一樣柔美亮烈的很,最為人傳誦是那一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也難怪,稼軒身集詞家和兵家兩種角色,一生學以致用,他是真正的領軍北上,抗擊金人,並且還頗有戰績。"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不比文弱書生隻懂得在紙上幹嚎假高cháo,是有真實的生活基礎的。隻可惜,他一人之力,阻不了南宋滅亡的頹勢。因此稼軒詞中也多愁,然而此愁非彼愁,可以是上達天聽追問不休,亦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壯誌雄心至死不熄地追尋。
此生自斷天休問,獨倚危樓。獨倚危樓,不信人間別有愁。
君來正是眠時節,君且歸休。君且歸休,說與西風一任秋。
--辛棄疾《採桑子》
稼軒這種胸襟才華的男子,偏偏生在那種頹靡灰暗的年代,或許,上天屬意他做一簇絕世煙花,對那個消薄的朝代做一點補償,就像容若。
絕色男子,亦是煙花般寂寞。
採桑子
而今才道當時錯,心緒淒迷。紅淚偷垂,滿眼春風百事非。
情知此後來無計,強說歡期。一別如斯,落盡梨花月又西。
【當時錯】
這闋《採桑子》所懷是人是誰,自然不會是盧氏。容若一生情事雖然不多卻也不少。除卻入宮的戀人,侍妾顏氏,正妻盧氏,繼妻官氏,他和江南才女沈宛還有一段隱隱綽綽的軼情事。八卦一下,我覺得這首詞不太像悼亡詞,也不是寫給官氏和顏氏的意思。當可在入宮的戀人和沈宛二人之間定奪。
上闋爭議不大,總之是容若的自責自悔而已。心緒淒迷,四個字說破彼時心境。那麽來看下闋:"情知此後來無計,強說歡期。"清宮製宮女入宮限十年,滿則出宮聽父母領回,自主婚嫁。期間遇到皇帝心血來cháo,還有可能特赦一把,提前釋放。像雍正年間,就有過放入宮的秀女回家的例子。因此與戀人作約雖然渺茫,以容若那種認死扣的性格,與她約定是有可能的。強說歡期,倒不一定是因為男人吃著碗裏的,還要看著菜地裏的。愛情的誓言從來都是自覺不自覺地習慣性誇張,不這樣不切實際怎麽能顯得愛得深情忘我呢?
容若當年在好友顧梁汾的牽引下,與沈宛相慕相識相知相親,可惜因滿漢兩族不得通婚的朝廷禁令,明珠的反對而不得相守。臨別時兩人有約,也說得通。因此究竟這個"歡期"是在他揮別沈宛北上回京之時"強說"的?還是他與戀人分別是為了安慰對方所定的,都在兩可之間。
細說這些,是為了觀者更了解容若,能更準確地把握住《飲水詞》的某些曲婉詞意。了解一個人的經歷,才能了解一個人的心思。有些事,不解前因,就是看到結果也會茫然。然而不必在這些事上一味糾纏。畢竟我們不是狗仔隊,也不是考據學家。真正所在意的,不是容若的情感歷程,而是他因為有情發出的感慨。能感動人的,終是那些超越自身情緒的曼妙情緒。
深隱的戀情時時縈繞於懷,流諸筆端就成了這闋哀傷悽美的懷人之作。容若毫不造作,把對愛人的一片深情以及他們被迫分離永難相見的痛苦與思念表達得淋漓盡致。平易的語言流露出的是他一貫的率真情意,容若因相思衍生的悽苦無奈。
"而今才道當時錯"一句真摯襲人,是本詞的"龍睛",納蘭公子的一聲嘆息不知又勾得多少人心有戚戚,念念於心!容若比我們勇敢,他是純真孩童,敢於麵對自己承認錯,我們狡黠地羞愧著,心裏想別人幫我們承認錯。
容若詞中每多梨花的意象。讀他的詞時而梨花那種清冷的感覺,又有轉過山坳處,驀然看見一樹梨花開在曠野的驚艷。然而用梨花化境並非容若獨創,唐鄭穀《下第退居二首》之一:"落盡梨花春又了,破籬殘雨晚鶯啼"宋梅堯臣在《蘇幕遮》中更有:"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的清麗疏淡之句。這樣說起來,好象容若很難有新的突破,很容易落入桎梏,實際上容若在對梨花意境的描摹上偏偏能夠撇開前人,使原有的意境更生動深刻。他又和張愛玲一樣喜歡寫月,愛用"月"字,創出淒迷冷艷的意境。梨花和月若梅花惹雪,別是一種肌骨。最根本的原因是,容若用情太深,這份情超越了前輩,他對梨花就像林逋對梅花,已經不是一種物我兩望的欣賞,而是物我兩忘的精神寄託。
容若借"落盡梨花"暗語永難相見,人與花俱憔悴。梨花落盡既是眼前之真實春景,也是上"滿眼春風"造成的惡果,是"百事非"之一例。春風雖會帶來滿眼春色,有時亦可吹落滿樹花朵。李煜名句:"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可為明證。在感情經歷容若和陸遊其實有點同病相憐的味道。容若說:"滿眼春風百事非",陸遊就嘆:"東風惡,歡情薄,一杯愁緒,幾年離索。"可見都是由父母或者外界的因素造成的感情缺憾。有感情的不能在一起,沒有感情的一定要扯在一起,封建的家長慣會這樣亂點鴛鴦譜。
風動梨花,淡煙軟月中,翩翩歸來的,是佳人的一點幽心,化作梨花落入你手心。一別如斯嗬,常常別一次,就錯了今生。
採桑子
桃花羞作無情死,感激東風。吹落嬌紅,飛入窗間伴懊儂。
誰憐辛苦東陽瘦,也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處濃。
【東陽瘦】
從最初《詩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待嫁女子的飽滿驚動;到唐詩要案"人麵桃花相映紅"主犯崔護的迷離惆悵,再到貂禪仰麵對雲長說的那句"亂世桃花逐水流",訴盡亂世女兒的坎坷流離。桃花這東西,惹起人太多遐思。她可以滿山滿野漲破眼簾的妖艷,也可以是居在人家的小院迴廊處,合著艷陽雲影,好一番清正飛揚。
桃花的飛揚,落在眼底是春光迷離,亦或是桃花隨水水無情的悲涼。隻看觀花賞春人的心境了。然而"桃花羞作無情死",容若作此哀語,我不信他是獨獨為了傷春。
窗間台上,看見被風吹落的桃花,飛伴在那個失落的人的身邊,滿地桃花飛,容易叫人想起那個"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的息夫人。
絕色的容貌,出眾的才情,讓我徹底愛上你,也讓他們有了將你從我身邊帶走的理由。你也入了宮,成為權力祭台上聖潔的祭品。從來好物難留。我以為是一生一世的執手相看,而你不過是月上桃花,偶爾晃動在我的夢境裏。
我將你比作桃花夫人,你知道,我明白你的苦衷,從沒有誤解你的意思。你入宮為妃也隻是身不由己,身不由己。
古詞裏說沈腰潘鬢消磨,以此來指姿態、容貌美好男子在歲月中折損,令人惋惜。潘嶽初入東都時是"擲果盈車"的檀郎,驚艷到洛陽少女老婦全城出動來觀賞帥哥,宦海浮沉被貶為河陽縣令,十年風霜老了華發,再入洛陽時,已是滄滄男子。
沈約曾作東陽(今屬浙江)太守,故又稱沈東陽。齊、梁更迭之際,沈約是蕭衍謀取帝位的主要謀士之一。他甚至引用讖語"行中水,作天子",以證蕭衍(按"衍"字即是"行"中有"水")上應"天心"、下符"人情",當作天子。蕭衍稱帝(即梁武帝)後,沈約始終受到重視,仕途順暢,地位超然。沈約雖是文人,卻有宰相之誌,很想更多地直接參與、掌管具體政務,旁人也認為他能夠勝任,但梁武帝始終不把朝政實權交給他,隻是給了他很高的虛銜。沈約要求"外放",到地方做官,也不曾得到梁武帝的允許。沈約不是一般的文人,他在武帝即位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展露的韜略,使得武帝器重他又提防他。同梁武帝之間的這種微妙關係,使他感到抑鬱。《南史-沈約傳》記沈約與徐勉書雲:"百日數句,革帶常應移孔,以手握臂,率計月小半分,以此推算,豈能支久?"革帶移孔,即腰帶移孔,指人消瘦。
"東陽瘦",以前我以為不過是美男子的自憐自戀,曬然一笑而已。而現在仔細地讀,才明白容若的深意。容若以沈東陽自比,原不止說自己因為愛情消瘦,他的處境和沈約也相似,也是妄負才名,空有虛銜不被重用,心情自然也是抑鬱。
容若喜歡化用王次回的詩意,像這句:"一片幽香冷處濃"就是出自《寒詞》:"個人真與梅花似,一片幽香冷處濃。"容若反用其意,謂此時心情還不如芙蓉,芙蓉於冷處還能發出濃鬱的香氣,人心卻如桃花已謝,春光不再。上闋寫到春闌花殘,春盡人慵。下闋結句除了呼應上闋所寫的桃花零落,隨風飄飛的悽美景色。芙蓉更暗示了時光的流轉,在如影隨形的傷感情緒中,傷心的人已經捱到夏天。花瓣不會因為人的惋惜而停止凋謝,時間並不會因為人的悲傷而停止流轉。一味地沉湎於傷感中沒有任何意義。
王次回的散句在《飲水詞》中時時隱現。但評家多不以這種現象為忤,反而贊容若擅於化濁為清,改俗為雅,這種態度也蠻曖昧的,大約是因為王次回不如容若出名,所以不是容若襲了他的詩意,而是他借了納蘭的名氣被人知曉。
採桑子
彤雲久絕飛瓊字,人在誰邊,人在誰邊,今夜玉清眠不眠。
香銷被冷殘燈滅,靜數秋天,靜數秋天,又誤心期到下弦。
【飛瓊字】
唐朝開成初年,有個進士叫許瀍到河中遊學,忽然得了一場大病,不省人事。他的幾位親友圍坐著,守護著他。到了第三天,許瀍突然站起身來,取筆在牆壁上飛快地寫道:"曉入瑤台露氣清,坐中唯有許飛瓊。塵心未盡俗緣在,十裏下山空月明。"寫完,許瀍又倒下睡著了。到了第二天,他又慌忙起來,取筆把牆上詩的第二句改為"天風飛下步虛聲"。寫完,渾然無知地像醉了似的,不再睡覺了。過了很久,他才漸漸能說話了,他說:"我昨天在夢中到了瑤台,那裏有仙女三百多人,都住在大屋子裏。其中有個人自己說是許飛瓊,讓我賦詩。等詩寫成了,她又叫我改,她說:不想讓世上的人知道有我。詩改完,很受讚賞,並令眾仙依韻和詩。許飛瓊說:您就到此結束吧,暫且回去吧!就好象有人引導似的,終於回來了。"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採桑子》
少年情懷被他一語道破。稼軒那樣豪氣的男人,卻這樣明慧,於世事總有通透的認識。豪語不讓人,他作起情語來一樣柔美亮烈的很,最為人傳誦是那一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也難怪,稼軒身集詞家和兵家兩種角色,一生學以致用,他是真正的領軍北上,抗擊金人,並且還頗有戰績。"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不比文弱書生隻懂得在紙上幹嚎假高cháo,是有真實的生活基礎的。隻可惜,他一人之力,阻不了南宋滅亡的頹勢。因此稼軒詞中也多愁,然而此愁非彼愁,可以是上達天聽追問不休,亦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壯誌雄心至死不熄地追尋。
此生自斷天休問,獨倚危樓。獨倚危樓,不信人間別有愁。
君來正是眠時節,君且歸休。君且歸休,說與西風一任秋。
--辛棄疾《採桑子》
稼軒這種胸襟才華的男子,偏偏生在那種頹靡灰暗的年代,或許,上天屬意他做一簇絕世煙花,對那個消薄的朝代做一點補償,就像容若。
絕色男子,亦是煙花般寂寞。
採桑子
而今才道當時錯,心緒淒迷。紅淚偷垂,滿眼春風百事非。
情知此後來無計,強說歡期。一別如斯,落盡梨花月又西。
【當時錯】
這闋《採桑子》所懷是人是誰,自然不會是盧氏。容若一生情事雖然不多卻也不少。除卻入宮的戀人,侍妾顏氏,正妻盧氏,繼妻官氏,他和江南才女沈宛還有一段隱隱綽綽的軼情事。八卦一下,我覺得這首詞不太像悼亡詞,也不是寫給官氏和顏氏的意思。當可在入宮的戀人和沈宛二人之間定奪。
上闋爭議不大,總之是容若的自責自悔而已。心緒淒迷,四個字說破彼時心境。那麽來看下闋:"情知此後來無計,強說歡期。"清宮製宮女入宮限十年,滿則出宮聽父母領回,自主婚嫁。期間遇到皇帝心血來cháo,還有可能特赦一把,提前釋放。像雍正年間,就有過放入宮的秀女回家的例子。因此與戀人作約雖然渺茫,以容若那種認死扣的性格,與她約定是有可能的。強說歡期,倒不一定是因為男人吃著碗裏的,還要看著菜地裏的。愛情的誓言從來都是自覺不自覺地習慣性誇張,不這樣不切實際怎麽能顯得愛得深情忘我呢?
容若當年在好友顧梁汾的牽引下,與沈宛相慕相識相知相親,可惜因滿漢兩族不得通婚的朝廷禁令,明珠的反對而不得相守。臨別時兩人有約,也說得通。因此究竟這個"歡期"是在他揮別沈宛北上回京之時"強說"的?還是他與戀人分別是為了安慰對方所定的,都在兩可之間。
細說這些,是為了觀者更了解容若,能更準確地把握住《飲水詞》的某些曲婉詞意。了解一個人的經歷,才能了解一個人的心思。有些事,不解前因,就是看到結果也會茫然。然而不必在這些事上一味糾纏。畢竟我們不是狗仔隊,也不是考據學家。真正所在意的,不是容若的情感歷程,而是他因為有情發出的感慨。能感動人的,終是那些超越自身情緒的曼妙情緒。
深隱的戀情時時縈繞於懷,流諸筆端就成了這闋哀傷悽美的懷人之作。容若毫不造作,把對愛人的一片深情以及他們被迫分離永難相見的痛苦與思念表達得淋漓盡致。平易的語言流露出的是他一貫的率真情意,容若因相思衍生的悽苦無奈。
"而今才道當時錯"一句真摯襲人,是本詞的"龍睛",納蘭公子的一聲嘆息不知又勾得多少人心有戚戚,念念於心!容若比我們勇敢,他是純真孩童,敢於麵對自己承認錯,我們狡黠地羞愧著,心裏想別人幫我們承認錯。
容若詞中每多梨花的意象。讀他的詞時而梨花那種清冷的感覺,又有轉過山坳處,驀然看見一樹梨花開在曠野的驚艷。然而用梨花化境並非容若獨創,唐鄭穀《下第退居二首》之一:"落盡梨花春又了,破籬殘雨晚鶯啼"宋梅堯臣在《蘇幕遮》中更有:"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的清麗疏淡之句。這樣說起來,好象容若很難有新的突破,很容易落入桎梏,實際上容若在對梨花意境的描摹上偏偏能夠撇開前人,使原有的意境更生動深刻。他又和張愛玲一樣喜歡寫月,愛用"月"字,創出淒迷冷艷的意境。梨花和月若梅花惹雪,別是一種肌骨。最根本的原因是,容若用情太深,這份情超越了前輩,他對梨花就像林逋對梅花,已經不是一種物我兩望的欣賞,而是物我兩忘的精神寄託。
容若借"落盡梨花"暗語永難相見,人與花俱憔悴。梨花落盡既是眼前之真實春景,也是上"滿眼春風"造成的惡果,是"百事非"之一例。春風雖會帶來滿眼春色,有時亦可吹落滿樹花朵。李煜名句:"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可為明證。在感情經歷容若和陸遊其實有點同病相憐的味道。容若說:"滿眼春風百事非",陸遊就嘆:"東風惡,歡情薄,一杯愁緒,幾年離索。"可見都是由父母或者外界的因素造成的感情缺憾。有感情的不能在一起,沒有感情的一定要扯在一起,封建的家長慣會這樣亂點鴛鴦譜。
風動梨花,淡煙軟月中,翩翩歸來的,是佳人的一點幽心,化作梨花落入你手心。一別如斯嗬,常常別一次,就錯了今生。
採桑子
桃花羞作無情死,感激東風。吹落嬌紅,飛入窗間伴懊儂。
誰憐辛苦東陽瘦,也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處濃。
【東陽瘦】
從最初《詩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待嫁女子的飽滿驚動;到唐詩要案"人麵桃花相映紅"主犯崔護的迷離惆悵,再到貂禪仰麵對雲長說的那句"亂世桃花逐水流",訴盡亂世女兒的坎坷流離。桃花這東西,惹起人太多遐思。她可以滿山滿野漲破眼簾的妖艷,也可以是居在人家的小院迴廊處,合著艷陽雲影,好一番清正飛揚。
桃花的飛揚,落在眼底是春光迷離,亦或是桃花隨水水無情的悲涼。隻看觀花賞春人的心境了。然而"桃花羞作無情死",容若作此哀語,我不信他是獨獨為了傷春。
窗間台上,看見被風吹落的桃花,飛伴在那個失落的人的身邊,滿地桃花飛,容易叫人想起那個"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的息夫人。
絕色的容貌,出眾的才情,讓我徹底愛上你,也讓他們有了將你從我身邊帶走的理由。你也入了宮,成為權力祭台上聖潔的祭品。從來好物難留。我以為是一生一世的執手相看,而你不過是月上桃花,偶爾晃動在我的夢境裏。
我將你比作桃花夫人,你知道,我明白你的苦衷,從沒有誤解你的意思。你入宮為妃也隻是身不由己,身不由己。
古詞裏說沈腰潘鬢消磨,以此來指姿態、容貌美好男子在歲月中折損,令人惋惜。潘嶽初入東都時是"擲果盈車"的檀郎,驚艷到洛陽少女老婦全城出動來觀賞帥哥,宦海浮沉被貶為河陽縣令,十年風霜老了華發,再入洛陽時,已是滄滄男子。
沈約曾作東陽(今屬浙江)太守,故又稱沈東陽。齊、梁更迭之際,沈約是蕭衍謀取帝位的主要謀士之一。他甚至引用讖語"行中水,作天子",以證蕭衍(按"衍"字即是"行"中有"水")上應"天心"、下符"人情",當作天子。蕭衍稱帝(即梁武帝)後,沈約始終受到重視,仕途順暢,地位超然。沈約雖是文人,卻有宰相之誌,很想更多地直接參與、掌管具體政務,旁人也認為他能夠勝任,但梁武帝始終不把朝政實權交給他,隻是給了他很高的虛銜。沈約要求"外放",到地方做官,也不曾得到梁武帝的允許。沈約不是一般的文人,他在武帝即位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展露的韜略,使得武帝器重他又提防他。同梁武帝之間的這種微妙關係,使他感到抑鬱。《南史-沈約傳》記沈約與徐勉書雲:"百日數句,革帶常應移孔,以手握臂,率計月小半分,以此推算,豈能支久?"革帶移孔,即腰帶移孔,指人消瘦。
"東陽瘦",以前我以為不過是美男子的自憐自戀,曬然一笑而已。而現在仔細地讀,才明白容若的深意。容若以沈東陽自比,原不止說自己因為愛情消瘦,他的處境和沈約也相似,也是妄負才名,空有虛銜不被重用,心情自然也是抑鬱。
容若喜歡化用王次回的詩意,像這句:"一片幽香冷處濃"就是出自《寒詞》:"個人真與梅花似,一片幽香冷處濃。"容若反用其意,謂此時心情還不如芙蓉,芙蓉於冷處還能發出濃鬱的香氣,人心卻如桃花已謝,春光不再。上闋寫到春闌花殘,春盡人慵。下闋結句除了呼應上闋所寫的桃花零落,隨風飄飛的悽美景色。芙蓉更暗示了時光的流轉,在如影隨形的傷感情緒中,傷心的人已經捱到夏天。花瓣不會因為人的惋惜而停止凋謝,時間並不會因為人的悲傷而停止流轉。一味地沉湎於傷感中沒有任何意義。
王次回的散句在《飲水詞》中時時隱現。但評家多不以這種現象為忤,反而贊容若擅於化濁為清,改俗為雅,這種態度也蠻曖昧的,大約是因為王次回不如容若出名,所以不是容若襲了他的詩意,而是他借了納蘭的名氣被人知曉。
採桑子
彤雲久絕飛瓊字,人在誰邊,人在誰邊,今夜玉清眠不眠。
香銷被冷殘燈滅,靜數秋天,靜數秋天,又誤心期到下弦。
【飛瓊字】
唐朝開成初年,有個進士叫許瀍到河中遊學,忽然得了一場大病,不省人事。他的幾位親友圍坐著,守護著他。到了第三天,許瀍突然站起身來,取筆在牆壁上飛快地寫道:"曉入瑤台露氣清,坐中唯有許飛瓊。塵心未盡俗緣在,十裏下山空月明。"寫完,許瀍又倒下睡著了。到了第二天,他又慌忙起來,取筆把牆上詩的第二句改為"天風飛下步虛聲"。寫完,渾然無知地像醉了似的,不再睡覺了。過了很久,他才漸漸能說話了,他說:"我昨天在夢中到了瑤台,那裏有仙女三百多人,都住在大屋子裏。其中有個人自己說是許飛瓊,讓我賦詩。等詩寫成了,她又叫我改,她說:不想讓世上的人知道有我。詩改完,很受讚賞,並令眾仙依韻和詩。許飛瓊說:您就到此結束吧,暫且回去吧!就好象有人引導似的,終於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