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飛瓊的典故常被唐詩宋詞引用,後用來泛指仙女。白居易有詩:"煙蛾斂略不勝態,風袖低昂如有情。上元點鬟招萼綠,王母揮袂別飛瓊。"蘇軾有詞:"玉童西迓浮丘伯,洞天冷落秋蕭瑟。不用許飛瓊,瑤台空月明。"讀起來都沒有容若這闋哽切。
中國的文人慣來膽大油滑,不同於西方文人的冷靜嚴謹,西方人是直接開放,但他們不愛拿聖母,天使來開玩笑。女性是清楚而對等的可交往了解的對象,不需要太多繁複無稽的幻想。因此西方男子思想中並無東方男子對女性的糾結矛盾。而在東方,文化,思想,傳統,禮教,交往和婚姻方式,這些都足以讓男子對女性產生幻想和隔閡。少年時拘謹難安,見母親亦羞。然而思想上的處女膜一旦消除,卻又十分放誕不羈,無論是儒家的世俗女子還是佛道兩教裏的女仙,觀音和王母,無不在他們幻想的範圍內。所以中國人,是沒有宗教的,他們尊重而不神聖,理解而不惟命是從,有時像少年淘氣天真有時又是天生反骨的大人。
容若曾有戀人入宮,從《飲水詞》來看,是無疑的事,而非一般好事文人的杜撰附會。從上闋首句"彤雲久絕飛瓊字"來解,即是寫戀人在宮中許久沒有音信傳遞,彤雲即紅霞,道家傳說在仙人所居處有彤霞繚繞。玉清是道家所指天上的宮殿,"彤雲"和"玉清"略通古典的人就會知道這是指天上的宮殿,容若以此來代指宮禁,這種暗示又合文法,又通情理,文總要講個含蓄穩重,總不成要他寫:"今夜皇宮眠不眠"吧?
"香銷"、"被冷"、"殘燈滅"說明這又是一個不眠夜。當中情形意境很像林黛玉嘆的"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三個詞,三樣尋常的東西,帶出一副居家圖,於平淡中顯出精準的力道。隻要作者的功力夠,其實越是尋常的事物越能引起人的感觸和共鳴。這也是我理解的"真切"的意思。
全詞用的即是採桑子的疊句法。上闋"人在誰邊"的反問,使得伊人不在自己身邊的孤苦如一杯功夫茶,漸品漸深。下闋寫自己在思念裏度日如年的漫長等待,卻不多言,隻是將"靜數秋天"這一心思用疊句強調,暗示了流光飛舞,雖然短小卻強悍有力地表達了自己期待的心情。"又誤心期到下弦。"一句,明寫光陰的蹉跎流逝,卻又用"下弦月"暗指了自己的心願始終不能夠圓滿。
想必有人會置疑,說戀人既然已經入宮,怎麽能夠傳遞書信呢?平民百姓是不要想了,像容若這樣的人還是可以這樣做的。納蘭家是皇親重戚,兩人又是中表至親,容若本人是皇帝的近衛,在這樣特殊的身份和關係下,不但是書信,就是某些稀罕食物,在被允許的時候,方便的情況下,也是可以遞送出來的。此事另一首《臨江仙-謝餉櫻桃》可為明證,自然這樣的事不會頻繁,更不會有露骨言辭。也正為如此,我們才能體會到容若相戀之苦。
若果真是寒微無路謁金門,絕了想頭。從此天上人間,你我撂開手,各有各的活法。最哀怨,不過是結個來生來世緣。
可是偏偏,你就在我手心之外躊躇徘徊。
你欲出無路,我欲進無門。
紫禁城,那一道宮牆囚住了多少人?
有時候,你我之間隻是隔了一道牆;有時候,隻是隔了一個門;有時候,隻是隔了一叢花,一株柳的隱約相望,可是,偏偏不能再有一絲接近。
愛你,好象天上人間對影自憐的落寞舞蹈。你是,我的水月鏡花。
採桑子九日
深秋絕塞誰相憶,木葉蕭蕭。鄉路迢迢。六曲屏山和夢遙。
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隻覺魂銷。南雁歸時更寂寥。
【覺魂銷】
我遙遙想著你站在那山的高處,遠眺來時路,耳畔南雁長鳴。
鄉愁磨損了眉頭,怎麽你寂寥,我也寂寥?你魂消時,我也魂消?
今日是農曆九月初九的重陽佳節。古俗此日需登高,飲ju花酒,佩帶茱萸來消災。你卻因出使梭龍,遠離家人。那鄉路蜿蜒漸漸入了夢。夢又如何?夢中也迢迢,故園仍遙。
可能因為長在旅途之中,這種狀態讓我一直比較偏愛抒寫離情的詞。因為喜歡,要求也相對高,抒寫離情的詞要有一點愁心,兩地相思,五分曲折,九分軒朗,才有十分可觀。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可謂標本--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詩有一種日光遍地耀地亮烈,它的婉轉柔情也是春陽明亮,強悍而直接地照耀著人心深處。自"每逢佳節倍思親"感動世人起,登高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習俗,一種遙思遠方親人的方式,它更漸漸成為一種中國式纏綿疊嶂的情結。
佳節,風光別,別的不是秋光秋色,而是心境。他們飲ju花酒,佩帶茱萸,卻少我一個人。
那一年重陽,王維在長安。他一生都是個幸運兒,多才多藝又很有人緣。唐宗室諸王都於他交好,樂於邀請他參加宴會。擱現在來說那就是頂極沙龍party啊!按說王維應該很樂意參加這樣的聚會,也不應該有孤獨的感覺。但是王維就是王維,他的人始終沖和清淡。繁華於他不過滿身陽光照耀,走過了,就能恢復青衫淡泊。重陽節想到的不是拎著禮去四處拜節,而是遠在山東的父母兄弟。想著和他們在一起過節同樂。一杯ju花酒,一棵茱萸,就勝卻瓊宴玉液無數。
功名富貴有時也調皮也氣人,有些人鑽營一世也隻能夠著著別人褲腳,有些人郎郎落落地站著,卻已獲得相看兩不厭的尊重。
容若一向柔情細膩,這闋《採桑子》卻寫的十分簡練壯闊,將邊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結合起來。僅用寥寥數十字寫透了天涯羈客的悲苦,十分利落。上闋寫秋光秋色,落筆壯闊,"六曲屏山和夢遙"點出邊塞山勢迴環,路途漫長難行,遙應了"絕塞"一詞,亦將眼前山色和夢聯繫起來,鄉思變得流水一樣生動婉轉,意境深廣。下闋更翻王維詩意,道出了:"不為登高。隻覺魂銷。"這樣仿佛雨打殘荷般清涼警心的句子。輕描淡寫地將王維詩意化解為詞意,似有若無,如此恰到好處。結句亦如南雁遠飛般空曠,餘意不盡。大雁有自由飛回家鄉,人卻在這深秋絕塞路上漸行漸遠。愁情沁體,心思深處,魂不堪重負,怎麽能不消散?
在詞剛興起的時候,又稱"詩餘",被認為是小道,其實詞有詞的,詩有詩的好處,意境可以互通互美。文學之道百轉千回,本就沒有什麽大小之分。"不為登高。隻覺魂銷"一句,詞中有詩的意境。也非是用詞這種格式流水潺潺地表達,換另一種都不會如此完美。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糙木凋"是杜牧詩中意境;"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王維詩中景象。而今,這一切盡歸容若。容若此詞,看似平淡,其實抬手間已化盡前人血骨。
山花子
欲語心情夢已闌,鏡中依約見春山。方悔從前真糙糙,等閑看。
環佩隻應歸月下,鈿釵何意寄人間。多少滴殘紅蠟淚,幾時幹?
【見春山】
司馬相如是最有艷福的文人。《西京雜記》裏贊他老婆:"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臉際常若芙蓉,肌膚柔滑如脂。"古典美女容貌上的優點,卓文君一不小心占全了。
劉歆在《西京雜記》裏對卓文君的容貌的宣傳太到位,他將女子眉毛比做遠山的比喻又實在太精闢,導致後世文人順著前輩的思路走下去,孜孜不倦地研發了"眉若遠山""眉若春山""春山翠""春山遠"等詞。久而久之,"春山"便成了女子雙眉的代名詞。女性畫眉所用的"黛"是用一種叫石黛的青黑色礦石,加入麝香等香料製成的。所以紅樓裏又有"眉色如黛"的說法。
人的五官很有意思。唇齒是親人間相依,眉目卻是情人間的挑弄,必定要不安於室才有吸引力。如果一個女人生得雙目無神,雙眉刻板,那她一定沒有什麽男人緣,因為首先,她的眉目就不會生情,再好的容貌也退為平庸,不會開出情花。你若看有人被贊"麵若桃花",那她的眉目一定撩人。
可惜任卓文君才貌兼備,司馬相如卻依然在娶到她之後,得隴望蜀地想納妾,氣得卓文君說出"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的狠話,這才把他那點花花腸子嚇回去。
話說回來,世事仍是公平的,有司馬相如那樣不知惜福的男人,就一定有張敞和容若那樣溫柔解意的男人。這是上天對女人的補償。據《漢書。張敞傳》記載:京兆尹張敞和妻子情深,妻子化妝時,他就為妻子把筆畫眉,被長安人笑為張京兆眉憮,後來漢宣帝親自過問這件事,張敞對曰:"臣聞閨房之內,夫婦之私,有過於畫眉者。"張敞的回答既巧妙又在情理之中,漢宣帝明理愛才,當然不會難為張京兆,自此又多了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
張京兆畫眉實際上是畫情,正因為如此,才為後人追慕。唐玄宗有首婉約的小令《好時光》--
寶髻偏宜宮樣,蓮臉嫩,體紅香。眉黛不須張敞畫,天教入鬢長。莫倚傾國貌,嫁取個有情郎。彼此當年少,莫負好時光。
連皇帝都發了畫眉意,可見,兩情濃處眉山目水相映,真是動人心意的韻事。元邵亨貞《沁園春》中寫:"掃黛嫌濃,塗鉛訝淺,能畫張郎不自由。"大約是詩人效仿張郎給夫人畫眉,卻不得法反被嗔怨的自嘲。張cháo更是性情中人,直接道:"大丈夫苟不能幹雲直上,吐氣揚眉,便須坐綠窗前,與諸美人共相眉語,當曉妝時,為染螺子黛,亦殊不惡。"他的話倒和硬派男人迅翁說的"無情未必真豪傑"不謀而合。
容若的戀人雙眉也是極出色的。他心中念念不忘,詞中就時有流露。容若不少描寫戀人雙眉的句子,都極出色,並不如他自責的"糙糙,等閑看。"此闋就是寫容若做夢,夢中見到戀人對鏡描眉,醒來後無限惆悵難過。惟有台前紅燭,滴殘紅淚,似解心意。從"環佩"和"鈿釵"的用典來看,這首詞所寫的女子不是盧氏,而是早年被送入宮的戀人。因為王昭君和楊貴妃都是宮門中人。
"欲語心情夢已闌",這闋詞裏我最喜歡的是這一句。也是這一句,帶出了全詞欲說還休的沉痛。人生,有多少事多少情緒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呢?而等你想去說明的時候,已經沒有機會了?在珍惜和忽略得到與失去之間,人不斷地輾轉。
中國的文人慣來膽大油滑,不同於西方文人的冷靜嚴謹,西方人是直接開放,但他們不愛拿聖母,天使來開玩笑。女性是清楚而對等的可交往了解的對象,不需要太多繁複無稽的幻想。因此西方男子思想中並無東方男子對女性的糾結矛盾。而在東方,文化,思想,傳統,禮教,交往和婚姻方式,這些都足以讓男子對女性產生幻想和隔閡。少年時拘謹難安,見母親亦羞。然而思想上的處女膜一旦消除,卻又十分放誕不羈,無論是儒家的世俗女子還是佛道兩教裏的女仙,觀音和王母,無不在他們幻想的範圍內。所以中國人,是沒有宗教的,他們尊重而不神聖,理解而不惟命是從,有時像少年淘氣天真有時又是天生反骨的大人。
容若曾有戀人入宮,從《飲水詞》來看,是無疑的事,而非一般好事文人的杜撰附會。從上闋首句"彤雲久絕飛瓊字"來解,即是寫戀人在宮中許久沒有音信傳遞,彤雲即紅霞,道家傳說在仙人所居處有彤霞繚繞。玉清是道家所指天上的宮殿,"彤雲"和"玉清"略通古典的人就會知道這是指天上的宮殿,容若以此來代指宮禁,這種暗示又合文法,又通情理,文總要講個含蓄穩重,總不成要他寫:"今夜皇宮眠不眠"吧?
"香銷"、"被冷"、"殘燈滅"說明這又是一個不眠夜。當中情形意境很像林黛玉嘆的"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三個詞,三樣尋常的東西,帶出一副居家圖,於平淡中顯出精準的力道。隻要作者的功力夠,其實越是尋常的事物越能引起人的感觸和共鳴。這也是我理解的"真切"的意思。
全詞用的即是採桑子的疊句法。上闋"人在誰邊"的反問,使得伊人不在自己身邊的孤苦如一杯功夫茶,漸品漸深。下闋寫自己在思念裏度日如年的漫長等待,卻不多言,隻是將"靜數秋天"這一心思用疊句強調,暗示了流光飛舞,雖然短小卻強悍有力地表達了自己期待的心情。"又誤心期到下弦。"一句,明寫光陰的蹉跎流逝,卻又用"下弦月"暗指了自己的心願始終不能夠圓滿。
想必有人會置疑,說戀人既然已經入宮,怎麽能夠傳遞書信呢?平民百姓是不要想了,像容若這樣的人還是可以這樣做的。納蘭家是皇親重戚,兩人又是中表至親,容若本人是皇帝的近衛,在這樣特殊的身份和關係下,不但是書信,就是某些稀罕食物,在被允許的時候,方便的情況下,也是可以遞送出來的。此事另一首《臨江仙-謝餉櫻桃》可為明證,自然這樣的事不會頻繁,更不會有露骨言辭。也正為如此,我們才能體會到容若相戀之苦。
若果真是寒微無路謁金門,絕了想頭。從此天上人間,你我撂開手,各有各的活法。最哀怨,不過是結個來生來世緣。
可是偏偏,你就在我手心之外躊躇徘徊。
你欲出無路,我欲進無門。
紫禁城,那一道宮牆囚住了多少人?
有時候,你我之間隻是隔了一道牆;有時候,隻是隔了一個門;有時候,隻是隔了一叢花,一株柳的隱約相望,可是,偏偏不能再有一絲接近。
愛你,好象天上人間對影自憐的落寞舞蹈。你是,我的水月鏡花。
採桑子九日
深秋絕塞誰相憶,木葉蕭蕭。鄉路迢迢。六曲屏山和夢遙。
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隻覺魂銷。南雁歸時更寂寥。
【覺魂銷】
我遙遙想著你站在那山的高處,遠眺來時路,耳畔南雁長鳴。
鄉愁磨損了眉頭,怎麽你寂寥,我也寂寥?你魂消時,我也魂消?
今日是農曆九月初九的重陽佳節。古俗此日需登高,飲ju花酒,佩帶茱萸來消災。你卻因出使梭龍,遠離家人。那鄉路蜿蜒漸漸入了夢。夢又如何?夢中也迢迢,故園仍遙。
可能因為長在旅途之中,這種狀態讓我一直比較偏愛抒寫離情的詞。因為喜歡,要求也相對高,抒寫離情的詞要有一點愁心,兩地相思,五分曲折,九分軒朗,才有十分可觀。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可謂標本--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詩有一種日光遍地耀地亮烈,它的婉轉柔情也是春陽明亮,強悍而直接地照耀著人心深處。自"每逢佳節倍思親"感動世人起,登高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習俗,一種遙思遠方親人的方式,它更漸漸成為一種中國式纏綿疊嶂的情結。
佳節,風光別,別的不是秋光秋色,而是心境。他們飲ju花酒,佩帶茱萸,卻少我一個人。
那一年重陽,王維在長安。他一生都是個幸運兒,多才多藝又很有人緣。唐宗室諸王都於他交好,樂於邀請他參加宴會。擱現在來說那就是頂極沙龍party啊!按說王維應該很樂意參加這樣的聚會,也不應該有孤獨的感覺。但是王維就是王維,他的人始終沖和清淡。繁華於他不過滿身陽光照耀,走過了,就能恢復青衫淡泊。重陽節想到的不是拎著禮去四處拜節,而是遠在山東的父母兄弟。想著和他們在一起過節同樂。一杯ju花酒,一棵茱萸,就勝卻瓊宴玉液無數。
功名富貴有時也調皮也氣人,有些人鑽營一世也隻能夠著著別人褲腳,有些人郎郎落落地站著,卻已獲得相看兩不厭的尊重。
容若一向柔情細膩,這闋《採桑子》卻寫的十分簡練壯闊,將邊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結合起來。僅用寥寥數十字寫透了天涯羈客的悲苦,十分利落。上闋寫秋光秋色,落筆壯闊,"六曲屏山和夢遙"點出邊塞山勢迴環,路途漫長難行,遙應了"絕塞"一詞,亦將眼前山色和夢聯繫起來,鄉思變得流水一樣生動婉轉,意境深廣。下闋更翻王維詩意,道出了:"不為登高。隻覺魂銷。"這樣仿佛雨打殘荷般清涼警心的句子。輕描淡寫地將王維詩意化解為詞意,似有若無,如此恰到好處。結句亦如南雁遠飛般空曠,餘意不盡。大雁有自由飛回家鄉,人卻在這深秋絕塞路上漸行漸遠。愁情沁體,心思深處,魂不堪重負,怎麽能不消散?
在詞剛興起的時候,又稱"詩餘",被認為是小道,其實詞有詞的,詩有詩的好處,意境可以互通互美。文學之道百轉千回,本就沒有什麽大小之分。"不為登高。隻覺魂銷"一句,詞中有詩的意境。也非是用詞這種格式流水潺潺地表達,換另一種都不會如此完美。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糙木凋"是杜牧詩中意境;"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王維詩中景象。而今,這一切盡歸容若。容若此詞,看似平淡,其實抬手間已化盡前人血骨。
山花子
欲語心情夢已闌,鏡中依約見春山。方悔從前真糙糙,等閑看。
環佩隻應歸月下,鈿釵何意寄人間。多少滴殘紅蠟淚,幾時幹?
【見春山】
司馬相如是最有艷福的文人。《西京雜記》裏贊他老婆:"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臉際常若芙蓉,肌膚柔滑如脂。"古典美女容貌上的優點,卓文君一不小心占全了。
劉歆在《西京雜記》裏對卓文君的容貌的宣傳太到位,他將女子眉毛比做遠山的比喻又實在太精闢,導致後世文人順著前輩的思路走下去,孜孜不倦地研發了"眉若遠山""眉若春山""春山翠""春山遠"等詞。久而久之,"春山"便成了女子雙眉的代名詞。女性畫眉所用的"黛"是用一種叫石黛的青黑色礦石,加入麝香等香料製成的。所以紅樓裏又有"眉色如黛"的說法。
人的五官很有意思。唇齒是親人間相依,眉目卻是情人間的挑弄,必定要不安於室才有吸引力。如果一個女人生得雙目無神,雙眉刻板,那她一定沒有什麽男人緣,因為首先,她的眉目就不會生情,再好的容貌也退為平庸,不會開出情花。你若看有人被贊"麵若桃花",那她的眉目一定撩人。
可惜任卓文君才貌兼備,司馬相如卻依然在娶到她之後,得隴望蜀地想納妾,氣得卓文君說出"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的狠話,這才把他那點花花腸子嚇回去。
話說回來,世事仍是公平的,有司馬相如那樣不知惜福的男人,就一定有張敞和容若那樣溫柔解意的男人。這是上天對女人的補償。據《漢書。張敞傳》記載:京兆尹張敞和妻子情深,妻子化妝時,他就為妻子把筆畫眉,被長安人笑為張京兆眉憮,後來漢宣帝親自過問這件事,張敞對曰:"臣聞閨房之內,夫婦之私,有過於畫眉者。"張敞的回答既巧妙又在情理之中,漢宣帝明理愛才,當然不會難為張京兆,自此又多了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
張京兆畫眉實際上是畫情,正因為如此,才為後人追慕。唐玄宗有首婉約的小令《好時光》--
寶髻偏宜宮樣,蓮臉嫩,體紅香。眉黛不須張敞畫,天教入鬢長。莫倚傾國貌,嫁取個有情郎。彼此當年少,莫負好時光。
連皇帝都發了畫眉意,可見,兩情濃處眉山目水相映,真是動人心意的韻事。元邵亨貞《沁園春》中寫:"掃黛嫌濃,塗鉛訝淺,能畫張郎不自由。"大約是詩人效仿張郎給夫人畫眉,卻不得法反被嗔怨的自嘲。張cháo更是性情中人,直接道:"大丈夫苟不能幹雲直上,吐氣揚眉,便須坐綠窗前,與諸美人共相眉語,當曉妝時,為染螺子黛,亦殊不惡。"他的話倒和硬派男人迅翁說的"無情未必真豪傑"不謀而合。
容若的戀人雙眉也是極出色的。他心中念念不忘,詞中就時有流露。容若不少描寫戀人雙眉的句子,都極出色,並不如他自責的"糙糙,等閑看。"此闋就是寫容若做夢,夢中見到戀人對鏡描眉,醒來後無限惆悵難過。惟有台前紅燭,滴殘紅淚,似解心意。從"環佩"和"鈿釵"的用典來看,這首詞所寫的女子不是盧氏,而是早年被送入宮的戀人。因為王昭君和楊貴妃都是宮門中人。
"欲語心情夢已闌",這闋詞裏我最喜歡的是這一句。也是這一句,帶出了全詞欲說還休的沉痛。人生,有多少事多少情緒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呢?而等你想去說明的時候,已經沒有機會了?在珍惜和忽略得到與失去之間,人不斷地輾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