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北非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就是盟軍的物質優勢。事實上,自從美國人參戰之後,我們對最後勝利的希望就已經極其渺茫。假使我們的潛艇能控製大西洋,那麽也許還有一線希望,因為即令美國人能夠生產大量的戰車、火炮和車輛,但仍須經過海運始能到達戰場上。可是足以決定戰爭前途的“大西洋之戰”,不久就因為我們潛艇損失數字慘重而宣告失敗。這個事實就是一切勝負的主因:隻要是美英運輸艦隊可以到達的地方,那麽我們就已經敗定了。
所以在盟軍的侵入企圖中,他們主要的問題就是取得一個足夠縱深的橋頭陣地,以使他們的物資可以源源不絕地流入,並且在卸載的時候不受到阻撓。一旦他們達到這個目的之後,我們對勝利就不會再有什麽希望了。
不過即令是盟軍有如此強大的力量,對於一個已經設防的海岸,他們也無法同時把20個師的兵力,連同所有的裝備和補給,一下都送上岸去。他們也還是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把兵力能夠一個師又一個師地陸續送上岸,所以,在所有的登陸作戰中,最初的幾天就一定是最緊要的關頭。
要想擊敗敵人的登陸作戰,有兩種可能的方式:(一)在最初幾天內,把兵力集中在受威脅的點上,把敵人立即趕到海裏去。(二)延長登陸戰的緊急期,一麵釘住敵人,一麵集中兵力發動逆襲。換言之,使我方在敵人登陸地區中的局部防守兵力能有足夠的強度製止敵人在幾天之內擴張他們的橋頭陣地。
因為我們在法國的兵力不夠強大,所以無法同時擔負兩種不同的任務——一方麵在海岸上維持著強大的守備兵力,另一方麵又在內陸保持著一支適當的作戰預備隊。所以我們麵臨的問題是要在兩者之間選擇一樣。要想增強沿岸上的防守兵力,勢必要抽調作戰預備隊;要想建立一支作戰預備隊,勢必要減少海岸上的兵力。
龍德斯泰特元帥是一位具有相當戰略修養的軍人,他的計劃是想應付一切狀況,把自己的位置擺在可以向各方麵迎敵的地位上。所以他把裝甲師和摩托化師部署在法國的中部,從那裏它們可以迅速地趕往任何一方麵的戰場上,以便在敵人登陸的最初一兩天內獲得一個局部的優勢。這個計劃當然毫無疑問地要減弱沿海的防禦兵力。若在正常的情況下,這是一種很正確的對策,其成功的機會應該是很大的。但是龍德斯泰特元帥對於盟軍的空中優勢並沒有適當的認識,他更不知道在這種空中優勢之下,我們在作戰和戰術方麵會受到多麽重大的影響。
由於海岸防禦兵力不夠充足,所以這許多裝甲師和摩托化師在開進的時候,一定要十分迅速,並且遵守嚴格的時間表。從我在北非作戰的經驗來看,我非常懷疑能做到這一點。
我們在非洲,從阿拉曼會戰中,就已經有充分的機會來研究盟軍的轟炸戰術對於我方摩托化部隊的影響。而我們更可以預料到,在盟軍入侵之日,他們在法國境內所使用的空軍力量,一定會比在北非的規模還要大上好幾倍。何況法國的地形又和非洲沙漠完全不同,部隊運動時隻能利用少數幾條道路,這就是說,盟軍空軍的阻絕效力,會比在沙漠中增加許多倍。
所以我當時就提請龍德斯泰特元帥注意下列幾點:(一)英美兩國的戰鬥轟炸機可以不分晝夜——夜間使用照明彈——監視所有的道路,阻止一切的交通。
(二)盟軍的轟炸機群可以炸毀一切的橋樑和城鎮,這種行動將封閉進路達幾天之久。結果重要的道路將完全喪失作用。
(三)當摩托化部隊在前進的途中,一定會遭受到極重大的損失。
(四)所以,要想維持原定的時間表,根本是不可能的。部隊必須重新編組。假使隻有兩三個師的兵力,這種重組的工作還不會太困難。可是假使同時有十幾個師分別前進,那麽這個工作就不太簡單了,而且需要很長的時間。若是將領沒有應急的才能,更會亂成一團。
(五)也許需要十天或半月的時間,這支打擊兵力才能到達戰場上,並且重新編好組,開始作戰。但是到了這個時候,盟軍必已掃清了在海岸上的薄弱防守兵力,再繼續向內陸挺進,並且在橋頭陣地中建立起補給基地。一旦戰事發展到了這個階段,我們這一支在路上已經損耗了不少實力的打擊力量即使再向敵人進攻,也已經沒有成功的希望了。當然,我們也可以把兵力分為許多小部分,用強行軍分別送上前線,但是這卻達不到一個單獨集中攻勢的目的,而這種攻勢卻又正是龍德斯泰特計劃的要點。
所以我堅持自己的計劃,其實在這種環境下,這個計劃也不過是一個“中策”而已:首先,對海岸防線的工事應盡量加強。步兵陣地應正臨著灘頭,而戰車也應該分布在緊接的後方地區中,以便它們的火炮能夠有效地控製灘頭。對於最感到威脅的地點,應該盡可能地保持最強大的局部兵力,我主張必須做到下述的兩點:(一)敵人在登陸行動中最脆弱的時候,就是當他們還坐在登陸艇駛向灘頭的時候。所以我們的防禦部署也應以能在此刻及時地給予他們迎頭痛擊為考量。低水位的障礙物、灘頭上的地雷和各種武器的集中火力,都足以使登陸部隊在行動時比平常感到千百倍的困難。
(二)我們局部的兵力應阻止侵入軍擴展他們的橋頭陣地,以使其陣地無法達到相當的麵積,否則他們就可以在補給方麵維持下去。此時,從其他地區中抽調來的裝甲和摩托化兵力,應該集中在感受威脅正麵的後方,從那裏發動一次逆襲,以剷除敵人的立足點。由於敵人的空襲,摩托化兵力到達的時間可能不會那麽快,所以補救之法就隻有加強海岸防線上的守備兵力。
所以在盟軍的侵入企圖中,他們主要的問題就是取得一個足夠縱深的橋頭陣地,以使他們的物資可以源源不絕地流入,並且在卸載的時候不受到阻撓。一旦他們達到這個目的之後,我們對勝利就不會再有什麽希望了。
不過即令是盟軍有如此強大的力量,對於一個已經設防的海岸,他們也無法同時把20個師的兵力,連同所有的裝備和補給,一下都送上岸去。他們也還是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把兵力能夠一個師又一個師地陸續送上岸,所以,在所有的登陸作戰中,最初的幾天就一定是最緊要的關頭。
要想擊敗敵人的登陸作戰,有兩種可能的方式:(一)在最初幾天內,把兵力集中在受威脅的點上,把敵人立即趕到海裏去。(二)延長登陸戰的緊急期,一麵釘住敵人,一麵集中兵力發動逆襲。換言之,使我方在敵人登陸地區中的局部防守兵力能有足夠的強度製止敵人在幾天之內擴張他們的橋頭陣地。
因為我們在法國的兵力不夠強大,所以無法同時擔負兩種不同的任務——一方麵在海岸上維持著強大的守備兵力,另一方麵又在內陸保持著一支適當的作戰預備隊。所以我們麵臨的問題是要在兩者之間選擇一樣。要想增強沿岸上的防守兵力,勢必要抽調作戰預備隊;要想建立一支作戰預備隊,勢必要減少海岸上的兵力。
龍德斯泰特元帥是一位具有相當戰略修養的軍人,他的計劃是想應付一切狀況,把自己的位置擺在可以向各方麵迎敵的地位上。所以他把裝甲師和摩托化師部署在法國的中部,從那裏它們可以迅速地趕往任何一方麵的戰場上,以便在敵人登陸的最初一兩天內獲得一個局部的優勢。這個計劃當然毫無疑問地要減弱沿海的防禦兵力。若在正常的情況下,這是一種很正確的對策,其成功的機會應該是很大的。但是龍德斯泰特元帥對於盟軍的空中優勢並沒有適當的認識,他更不知道在這種空中優勢之下,我們在作戰和戰術方麵會受到多麽重大的影響。
由於海岸防禦兵力不夠充足,所以這許多裝甲師和摩托化師在開進的時候,一定要十分迅速,並且遵守嚴格的時間表。從我在北非作戰的經驗來看,我非常懷疑能做到這一點。
我們在非洲,從阿拉曼會戰中,就已經有充分的機會來研究盟軍的轟炸戰術對於我方摩托化部隊的影響。而我們更可以預料到,在盟軍入侵之日,他們在法國境內所使用的空軍力量,一定會比在北非的規模還要大上好幾倍。何況法國的地形又和非洲沙漠完全不同,部隊運動時隻能利用少數幾條道路,這就是說,盟軍空軍的阻絕效力,會比在沙漠中增加許多倍。
所以我當時就提請龍德斯泰特元帥注意下列幾點:(一)英美兩國的戰鬥轟炸機可以不分晝夜——夜間使用照明彈——監視所有的道路,阻止一切的交通。
(二)盟軍的轟炸機群可以炸毀一切的橋樑和城鎮,這種行動將封閉進路達幾天之久。結果重要的道路將完全喪失作用。
(三)當摩托化部隊在前進的途中,一定會遭受到極重大的損失。
(四)所以,要想維持原定的時間表,根本是不可能的。部隊必須重新編組。假使隻有兩三個師的兵力,這種重組的工作還不會太困難。可是假使同時有十幾個師分別前進,那麽這個工作就不太簡單了,而且需要很長的時間。若是將領沒有應急的才能,更會亂成一團。
(五)也許需要十天或半月的時間,這支打擊兵力才能到達戰場上,並且重新編好組,開始作戰。但是到了這個時候,盟軍必已掃清了在海岸上的薄弱防守兵力,再繼續向內陸挺進,並且在橋頭陣地中建立起補給基地。一旦戰事發展到了這個階段,我們這一支在路上已經損耗了不少實力的打擊力量即使再向敵人進攻,也已經沒有成功的希望了。當然,我們也可以把兵力分為許多小部分,用強行軍分別送上前線,但是這卻達不到一個單獨集中攻勢的目的,而這種攻勢卻又正是龍德斯泰特計劃的要點。
所以我堅持自己的計劃,其實在這種環境下,這個計劃也不過是一個“中策”而已:首先,對海岸防線的工事應盡量加強。步兵陣地應正臨著灘頭,而戰車也應該分布在緊接的後方地區中,以便它們的火炮能夠有效地控製灘頭。對於最感到威脅的地點,應該盡可能地保持最強大的局部兵力,我主張必須做到下述的兩點:(一)敵人在登陸行動中最脆弱的時候,就是當他們還坐在登陸艇駛向灘頭的時候。所以我們的防禦部署也應以能在此刻及時地給予他們迎頭痛擊為考量。低水位的障礙物、灘頭上的地雷和各種武器的集中火力,都足以使登陸部隊在行動時比平常感到千百倍的困難。
(二)我們局部的兵力應阻止侵入軍擴展他們的橋頭陣地,以使其陣地無法達到相當的麵積,否則他們就可以在補給方麵維持下去。此時,從其他地區中抽調來的裝甲和摩托化兵力,應該集中在感受威脅正麵的後方,從那裏發動一次逆襲,以剷除敵人的立足點。由於敵人的空襲,摩托化兵力到達的時間可能不會那麽快,所以補救之法就隻有加強海岸防線上的守備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