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登陸之前,可能先有一個非常猛烈的空中攻擊,同時施放煙幕,並使用強大的海軍火力。除了海麵上的登陸行動以外,空降部隊可能在主要攻擊地區之內,降落在海岸防線的後方,以便切斷我方防線與後方的聯絡,並且在極短時間之內建立一個巨型的橋頭陣地。
“在海岸上,我們現有的防線非常單薄,在敵人轟炸和炮擊之下,一定會受到嚴重的損失。所以當敵人在煙幕或黑暗的掩護之下,從寬廣的正麵上,同時使用千百艘裝甲突擊艇和登陸艇向灘頭進犯時,我們能否擋得住這個狂潮,實在頗有疑問。但是假使這種攻擊不能夠立即被擊退,我們這種淺薄的防線,不久就會被他們穿透,隨即登陸部隊將與空降部隊取得接觸。
“現在我們在海岸防線的後方隻有極少數的預備隊,我們也決無逆襲的力量。尤其是我們缺乏自行火炮和各種形式的戰防武器,以摧毀已經登陸敵人的強大兵力。
“因為我們目前在海岸上的兵力非常薄弱,敵人可能在好幾個地方建立橋頭陣地,於是在我們海岸防線上就會被沖開一個大缺口。一旦發生了這樣的情況,就隻有迅速地調動我方的作戰預備隊,把他們趕回海裏去,因此,預備隊的位置必須十分接近海岸防線。
“否則,我們的主要預備隊就要從內陸深處去調動,這種調動不僅需要大量的時間——在這個時間內,敵人也可以增援,並且更深入內陸——更經常處在空中威脅下。由於敵人的打擊力量在數量和物資兩方麵都占著優勢,同時他們擁有巨大的空中優勢,所以要在大陸上贏得一次巨型的會戰,照我個人的看法,根本不可能。盟軍的空中優勢即足以使一切大部隊的運動都成為不可能,無論在前線和後方,還是在白天和夜裏。”
隆美爾所作的結論特別有意義。他提出保證說,即令以現有的力量——這種裝備不精的步兵師——也足以擊敗盟軍的登陸。他繼續說:“……所以我認為應集中一切力量,在海岸上把敵人擊退,一定要在我方已經設防的地帶中實行戰鬥,因此必須建立一個要塞和布雷區,從海岸邊向內陸延伸,縱深應達五六英裏遠,並且對海麵和陸上同時設防。現在的雷陣隻有鐵絲網保護,其效果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說毫無價值。尤其是那種寬廣的空隙,必須趕緊消除。理想中的雷區包括無數的雷陣,每一個都有幾公裏的寬度和縱深,在建立時具有一定的計劃,大致夾在海岸線和內陸6英裏之間。我明白照這樣的計劃,所需的地雷數量一定非常可觀。不過在目前,我們可以隻在這種“兩麵防線”的前方埋置地雷,在其他地區用假雷即可。
“在這種雷區內,應該留出某些通道,以便我們作逆襲之用,主要是與海岸線平行,和沿著雷區內的道路兩側。從我們和英軍的作戰經驗上麵看來:在大型雷陣之內將孤立的據點分布在它的中央,是一種最難攻擊的陣地。此外像這樣的布雷區隻要用輔助部隊和預備兵,就可以守住它了。
“所以在海岸所展開的各師,其任務有二:(一)是防守海岸線,不讓敵人登陸,(二)是守住這個縱深達五六英裏的地帶,防止空降部隊的突襲。假使敵人的傘兵恰好落在這個雷區內,自然不難把他們殲滅掉。
“為了減低敵機轟炸和敵艦轟擊的效力,防區的縱深必須設法增大。海岸防禦師的師長必須把他的指揮所設在他這個雷區中央,換言之,他正像是一個要塞的指揮官一樣。
“假使這些地區中,有某一個地區沒有受到敵人的攻擊,那麽負責該地防守的部隊,就可以很容易地抽出來用在其他方麵,而讓其他輔助性單位來代替他們。即令守兵的實力很薄弱,這種布雷區也具有極大的防禦力量。
“……日前,在主要的海岸戰鬥地區中的最前方,所有的戰防炮、機槍及火炮,數量還是太少。因為我們應該盡量趁敵人還在水而上,或是剛剛登陸的時候,立即加以迎頭痛擊。所以第一線的火力必須大大增強,因為隻要敵人的兵力還停留在水麵上,防禦的問題就簡單多了。等到他們一上岸,他們的戰鬥力馬上就可以增加好幾倍。
“所以在最感受到威脅的地區中,必須擁有重戰防炮、自行火炮和高射炮,以便隨時推進到海岸邊,阻止敵人的登陸行動。
“……我認為沿著布洛涅到索姆河口之間的危險地段,在海岸防線之東,一定要擺著兩個師的預備隊。一旦發現敵人的攻擊重點之後,這兩個師馬上就可以開入第一線,以阻止敵軍建立橋頭陣地。這也許不是一個大規模的作戰,而隻是使用小型的戰鬥群,逐個地把正在下船或剛剛下船後的敵人予以掃蕩殲滅。海岸上的戰鬥也許隻要幾個鍾頭就結束了,假使經驗就是判斷的基礎,那麽後方的兵力若能迅速地開入前線,就是一個最具決定性的因素。要使這種逆襲能夠獲致成功,則德國所有可以調動的戰術空軍,都應該用來支援這種攻擊。最重要的是擊潰敵方的轟炸機編隊。”
隆美爾對於他手裏已有的資源,皆能夠善加利用,從這些方法可以看出他這個人具有極高度的天才,善於隨機應變,而同時對於技術問題也有充分的了解。這種新型的防禦計劃也可以表示出來,他完全不遵守正統的教條和體係。隻依循他自己的理想。以下是在他的計劃中,有關主要技術部分的簡述,都引述自他本人在當時所發布的各種文件。
“在海岸上,我們現有的防線非常單薄,在敵人轟炸和炮擊之下,一定會受到嚴重的損失。所以當敵人在煙幕或黑暗的掩護之下,從寬廣的正麵上,同時使用千百艘裝甲突擊艇和登陸艇向灘頭進犯時,我們能否擋得住這個狂潮,實在頗有疑問。但是假使這種攻擊不能夠立即被擊退,我們這種淺薄的防線,不久就會被他們穿透,隨即登陸部隊將與空降部隊取得接觸。
“現在我們在海岸防線的後方隻有極少數的預備隊,我們也決無逆襲的力量。尤其是我們缺乏自行火炮和各種形式的戰防武器,以摧毀已經登陸敵人的強大兵力。
“因為我們目前在海岸上的兵力非常薄弱,敵人可能在好幾個地方建立橋頭陣地,於是在我們海岸防線上就會被沖開一個大缺口。一旦發生了這樣的情況,就隻有迅速地調動我方的作戰預備隊,把他們趕回海裏去,因此,預備隊的位置必須十分接近海岸防線。
“否則,我們的主要預備隊就要從內陸深處去調動,這種調動不僅需要大量的時間——在這個時間內,敵人也可以增援,並且更深入內陸——更經常處在空中威脅下。由於敵人的打擊力量在數量和物資兩方麵都占著優勢,同時他們擁有巨大的空中優勢,所以要在大陸上贏得一次巨型的會戰,照我個人的看法,根本不可能。盟軍的空中優勢即足以使一切大部隊的運動都成為不可能,無論在前線和後方,還是在白天和夜裏。”
隆美爾所作的結論特別有意義。他提出保證說,即令以現有的力量——這種裝備不精的步兵師——也足以擊敗盟軍的登陸。他繼續說:“……所以我認為應集中一切力量,在海岸上把敵人擊退,一定要在我方已經設防的地帶中實行戰鬥,因此必須建立一個要塞和布雷區,從海岸邊向內陸延伸,縱深應達五六英裏遠,並且對海麵和陸上同時設防。現在的雷陣隻有鐵絲網保護,其效果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說毫無價值。尤其是那種寬廣的空隙,必須趕緊消除。理想中的雷區包括無數的雷陣,每一個都有幾公裏的寬度和縱深,在建立時具有一定的計劃,大致夾在海岸線和內陸6英裏之間。我明白照這樣的計劃,所需的地雷數量一定非常可觀。不過在目前,我們可以隻在這種“兩麵防線”的前方埋置地雷,在其他地區用假雷即可。
“在這種雷區內,應該留出某些通道,以便我們作逆襲之用,主要是與海岸線平行,和沿著雷區內的道路兩側。從我們和英軍的作戰經驗上麵看來:在大型雷陣之內將孤立的據點分布在它的中央,是一種最難攻擊的陣地。此外像這樣的布雷區隻要用輔助部隊和預備兵,就可以守住它了。
“所以在海岸所展開的各師,其任務有二:(一)是防守海岸線,不讓敵人登陸,(二)是守住這個縱深達五六英裏的地帶,防止空降部隊的突襲。假使敵人的傘兵恰好落在這個雷區內,自然不難把他們殲滅掉。
“為了減低敵機轟炸和敵艦轟擊的效力,防區的縱深必須設法增大。海岸防禦師的師長必須把他的指揮所設在他這個雷區中央,換言之,他正像是一個要塞的指揮官一樣。
“假使這些地區中,有某一個地區沒有受到敵人的攻擊,那麽負責該地防守的部隊,就可以很容易地抽出來用在其他方麵,而讓其他輔助性單位來代替他們。即令守兵的實力很薄弱,這種布雷區也具有極大的防禦力量。
“……日前,在主要的海岸戰鬥地區中的最前方,所有的戰防炮、機槍及火炮,數量還是太少。因為我們應該盡量趁敵人還在水而上,或是剛剛登陸的時候,立即加以迎頭痛擊。所以第一線的火力必須大大增強,因為隻要敵人的兵力還停留在水麵上,防禦的問題就簡單多了。等到他們一上岸,他們的戰鬥力馬上就可以增加好幾倍。
“所以在最感受到威脅的地區中,必須擁有重戰防炮、自行火炮和高射炮,以便隨時推進到海岸邊,阻止敵人的登陸行動。
“……我認為沿著布洛涅到索姆河口之間的危險地段,在海岸防線之東,一定要擺著兩個師的預備隊。一旦發現敵人的攻擊重點之後,這兩個師馬上就可以開入第一線,以阻止敵軍建立橋頭陣地。這也許不是一個大規模的作戰,而隻是使用小型的戰鬥群,逐個地把正在下船或剛剛下船後的敵人予以掃蕩殲滅。海岸上的戰鬥也許隻要幾個鍾頭就結束了,假使經驗就是判斷的基礎,那麽後方的兵力若能迅速地開入前線,就是一個最具決定性的因素。要使這種逆襲能夠獲致成功,則德國所有可以調動的戰術空軍,都應該用來支援這種攻擊。最重要的是擊潰敵方的轟炸機編隊。”
隆美爾對於他手裏已有的資源,皆能夠善加利用,從這些方法可以看出他這個人具有極高度的天才,善於隨機應變,而同時對於技術問題也有充分的了解。這種新型的防禦計劃也可以表示出來,他完全不遵守正統的教條和體係。隻依循他自己的理想。以下是在他的計劃中,有關主要技術部分的簡述,都引述自他本人在當時所發布的各種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