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親愛的露:我的身體已經逐漸好轉,可是不久指揮體係會有改變。不用說你也知道這對我是個嚴重打擊。我希望在接受治療後,能恢復往日的活力,讓我又可以像從前一樣拚命幹。
1943年2月18日假使盟軍的指揮官知道把他的兵力集中在那個綿長的側翼上,以切斷我們的供給,使我方打擊力量孤立,那麽原定的作戰計劃就可能會大受影響。但是那些完全照書本打仗的指揮官們,對於對手行動的反應都是“直接的”而非“間接的”(拜爾林將軍附註:從此處可以看出隆美爾受李德哈特“間接路線”理論的影響)。初學者的注意力通常不夠周全,他們的決定難免受到心理上的壓迫,不能專以軍事上的利害為考慮的基礎。
我深信:此時若能集中我方兩個集團軍的摩托化兵力,一直衝到泰貝薩的後麵去,一定可以迫使英美聯軍把他們的大部分兵力都撤回阿爾及利亞,這樣就可以使他們的攻勢準備大為延遲。這個攻擊要成功,其基本的條件就是要在一擊之下把敵人完全解決掉,所以打擊力量一定要夠強大,能迅速壓倒敵人的任何頑抗,一直突破到底。向北麵的突擊已經深入敵後達到足夠的深度,足以遏止敵人調集他們的預備隊來守住那些隘道,以阻止我軍的前進。隻要在道路上能夠守住一些隘道和具有戰略性的要點,我就很滿足了,因為這樣已經可以阻擋敵人對我方側翼的攻擊。不過,敵人的主力和我方打擊兵力的正麵競賽究竟孰勝孰負,現在還是一個疑問。
可是阿尼姆上將(第五裝甲集團軍司令)還未認清這種作戰的可能性,也許他存有私心,希望把第十裝甲師保留在他的轄區之內。所以他堅決反對這個計劃,實際上,他對於真正的情況一無所知,也沒有和西方敵人作戰的經驗,完全不知道敵人的強弱優劣。於是,我把我的意見報告了義大利最高統帥部和南歐總司令部。拜爾林也說服了賽德曼(gen.seidemann)將軍,使他認清了這次作戰的可能性。因為凱塞林(南歐總司令)和義大利當局都太樂觀,我相信他們一定會很高興地批準我這個計劃。事實上,墨索裏尼的確需要一次勝利來重振他的威名。
黃昏的時候,凱塞林回電,表示完全同意我的意見,並已轉報義大利最高統帥部。我們十分焦急地坐等他們的最後決定。午夜時還是一點消息都沒有,義大利人素來是不著急的。於是我們再發出一個電報,說明必須趕快決定,否則時間耽擱太久,成功將無希望。
最後,到了2月19日淩晨1時30分時,義大利最高統帥部才有命令來,準許進行這個作戰,但是卻加了一個極重要的修正—主張不向泰貝薩進攻,而採取由塔萊(th)到卡夫(lekef)的路線(這樣就使原定向西北進攻的路線改為正北,即緊跟在盟軍陣線的後方)。這真是意想不到的短視,其結果足以使整個計劃付之東流,從這一線進攻,距離正麵實在太近,必定會一頭碰上敵人的強大預備隊。可現在已沒有時間來作空洞的辯論,否則這種作戰根本沒有實施的可能。
我馬上命令非洲軍戰鬥群立即向卡塞林西北麵的卡塞林隘道(在斯貝特拉西麵20英裏、富裏亞奈東麵20英裏處)進發。第二十一裝甲師奉命向鄰近的穀地進攻,以達斯比巴(shiba,在斯貝特拉北麵25英裏處)。第十裝甲師的各單位跟在後麵推進到斯貝特拉,根據今後的情況發展,再決定是否增援在斯比巴的第二十一裝甲師,或在卡塞林的非洲軍戰鬥群。
這個時候,盟軍方麵已經把他們在突尼西亞所有可動用的兵力,開往西南麵增援受威脅的戰線。此時保護他們南麵側翼的兵力相當微弱。
也就是說,德軍進攻的方向是朝北攻擊盟軍緊接前線的後方地區,而不是像隆美爾原先計劃的,向西北麵深入切斷他們的交通線。隆美爾的記載說明他是受了義大利最高統帥部的牽製,這一點實在很有趣:因為邱吉爾在他的大戰回憶錄第四卷 裏麵,曾經提到他以為這個向北的行動是隆美爾自己選擇的。當這個危機發生時,指揮盟軍作戰的亞歷山大將軍也認為隆美爾必定會採取向北麵的路線,因為這樣比較容易,所以他曾經命令安德遜將軍(gen.anderson)“集中全部裝甲兵力保護塔萊地區”。亞歷山大認為隆美爾所追求的隻不過是一個“戰術性勝利”—但向泰貝薩的進攻似乎是戰略意味重於戰術意味。
當非洲軍戰鬥群的兵力正在卡塞林周圍開始部署的時候,第三偵察營直向隘道衝擊,但為敵人擊敗。接著,梅登(meuton)裝甲步兵團又開始攻擊,雖然最初獲得成功,但最終還是失敗了,其原因是他們的方法錯了。這些部隊已經習慣在沙漠中作戰,而現在他們碰到的地形卻像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地區。在隘道的兩側,山地高達5000英尺左右,美軍居高臨下實行固守。很不幸地,梅登的攻擊隻限在穀地之內,可能是低估了美國人。假使他能把山地和穀地兩種戰術融會貫通地加以運用,一定會先占領兩側的山地,消滅敵人的炮兵觀測所,並深入敵人的後方。
2月19日大約13點的時候,我驅車前往非洲軍的司令部,了解了真正的情況,並命令布羅維斯將軍率領一支戰鬥群,去向卡塞林隘道實行迂迴的攻擊。然後我又趕往第二十一裝甲師方麵,該師最初也是進展不大,但是現在已經順利前進了。這時,我還無法決定讓第十裝甲師去增援哪一方麵。
1943年2月18日假使盟軍的指揮官知道把他的兵力集中在那個綿長的側翼上,以切斷我們的供給,使我方打擊力量孤立,那麽原定的作戰計劃就可能會大受影響。但是那些完全照書本打仗的指揮官們,對於對手行動的反應都是“直接的”而非“間接的”(拜爾林將軍附註:從此處可以看出隆美爾受李德哈特“間接路線”理論的影響)。初學者的注意力通常不夠周全,他們的決定難免受到心理上的壓迫,不能專以軍事上的利害為考慮的基礎。
我深信:此時若能集中我方兩個集團軍的摩托化兵力,一直衝到泰貝薩的後麵去,一定可以迫使英美聯軍把他們的大部分兵力都撤回阿爾及利亞,這樣就可以使他們的攻勢準備大為延遲。這個攻擊要成功,其基本的條件就是要在一擊之下把敵人完全解決掉,所以打擊力量一定要夠強大,能迅速壓倒敵人的任何頑抗,一直突破到底。向北麵的突擊已經深入敵後達到足夠的深度,足以遏止敵人調集他們的預備隊來守住那些隘道,以阻止我軍的前進。隻要在道路上能夠守住一些隘道和具有戰略性的要點,我就很滿足了,因為這樣已經可以阻擋敵人對我方側翼的攻擊。不過,敵人的主力和我方打擊兵力的正麵競賽究竟孰勝孰負,現在還是一個疑問。
可是阿尼姆上將(第五裝甲集團軍司令)還未認清這種作戰的可能性,也許他存有私心,希望把第十裝甲師保留在他的轄區之內。所以他堅決反對這個計劃,實際上,他對於真正的情況一無所知,也沒有和西方敵人作戰的經驗,完全不知道敵人的強弱優劣。於是,我把我的意見報告了義大利最高統帥部和南歐總司令部。拜爾林也說服了賽德曼(gen.seidemann)將軍,使他認清了這次作戰的可能性。因為凱塞林(南歐總司令)和義大利當局都太樂觀,我相信他們一定會很高興地批準我這個計劃。事實上,墨索裏尼的確需要一次勝利來重振他的威名。
黃昏的時候,凱塞林回電,表示完全同意我的意見,並已轉報義大利最高統帥部。我們十分焦急地坐等他們的最後決定。午夜時還是一點消息都沒有,義大利人素來是不著急的。於是我們再發出一個電報,說明必須趕快決定,否則時間耽擱太久,成功將無希望。
最後,到了2月19日淩晨1時30分時,義大利最高統帥部才有命令來,準許進行這個作戰,但是卻加了一個極重要的修正—主張不向泰貝薩進攻,而採取由塔萊(th)到卡夫(lekef)的路線(這樣就使原定向西北進攻的路線改為正北,即緊跟在盟軍陣線的後方)。這真是意想不到的短視,其結果足以使整個計劃付之東流,從這一線進攻,距離正麵實在太近,必定會一頭碰上敵人的強大預備隊。可現在已沒有時間來作空洞的辯論,否則這種作戰根本沒有實施的可能。
我馬上命令非洲軍戰鬥群立即向卡塞林西北麵的卡塞林隘道(在斯貝特拉西麵20英裏、富裏亞奈東麵20英裏處)進發。第二十一裝甲師奉命向鄰近的穀地進攻,以達斯比巴(shiba,在斯貝特拉北麵25英裏處)。第十裝甲師的各單位跟在後麵推進到斯貝特拉,根據今後的情況發展,再決定是否增援在斯比巴的第二十一裝甲師,或在卡塞林的非洲軍戰鬥群。
這個時候,盟軍方麵已經把他們在突尼西亞所有可動用的兵力,開往西南麵增援受威脅的戰線。此時保護他們南麵側翼的兵力相當微弱。
也就是說,德軍進攻的方向是朝北攻擊盟軍緊接前線的後方地區,而不是像隆美爾原先計劃的,向西北麵深入切斷他們的交通線。隆美爾的記載說明他是受了義大利最高統帥部的牽製,這一點實在很有趣:因為邱吉爾在他的大戰回憶錄第四卷 裏麵,曾經提到他以為這個向北的行動是隆美爾自己選擇的。當這個危機發生時,指揮盟軍作戰的亞歷山大將軍也認為隆美爾必定會採取向北麵的路線,因為這樣比較容易,所以他曾經命令安德遜將軍(gen.anderson)“集中全部裝甲兵力保護塔萊地區”。亞歷山大認為隆美爾所追求的隻不過是一個“戰術性勝利”—但向泰貝薩的進攻似乎是戰略意味重於戰術意味。
當非洲軍戰鬥群的兵力正在卡塞林周圍開始部署的時候,第三偵察營直向隘道衝擊,但為敵人擊敗。接著,梅登(meuton)裝甲步兵團又開始攻擊,雖然最初獲得成功,但最終還是失敗了,其原因是他們的方法錯了。這些部隊已經習慣在沙漠中作戰,而現在他們碰到的地形卻像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地區。在隘道的兩側,山地高達5000英尺左右,美軍居高臨下實行固守。很不幸地,梅登的攻擊隻限在穀地之內,可能是低估了美國人。假使他能把山地和穀地兩種戰術融會貫通地加以運用,一定會先占領兩側的山地,消滅敵人的炮兵觀測所,並深入敵人的後方。
2月19日大約13點的時候,我驅車前往非洲軍的司令部,了解了真正的情況,並命令布羅維斯將軍率領一支戰鬥群,去向卡塞林隘道實行迂迴的攻擊。然後我又趕往第二十一裝甲師方麵,該師最初也是進展不大,但是現在已經順利前進了。這時,我還無法決定讓第十裝甲師去增援哪一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