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要使我們的最高當局明了此間的戰術情況,又因為卡瓦萊羅元帥始終不肯到非洲來與我會晤,我便派斯提凡尼斯將軍到羅馬去,當麵向義大利領袖和卡瓦萊羅元帥報告一切。斯提凡尼斯在意軍中是一位傑出的將才,他精通戰術,對於義大利陸軍的弱點有很深刻的認識。他準備強調下列的事實:當一個指揮官沒有補給物資可以動用的時候,他將喪失作決定的自由,隻能顧到眼前的生存問題,而無法考慮到明天的進展。大局自阿拉曼開始就已不妙了,現在要想挽回已經太遲了。今天惟一的出路就是要冷靜地麵對現實,一切從長考慮,所以想要在梅爾沙隘道之線接受會戰,實在是大錯特錯。
當我向斯提凡尼斯將軍麵授機宜之後,他就啟程飛往羅馬,之後我驅車去訪問納瓦裏尼(gen.navarrini)將軍,他是意軍第二十一軍的軍長,指揮那三個義大利師。他也完全明白,以現有的兵力來接受會戰,無異於自討滅亡。
這一次的大撤退就是我們在阿拉曼大敗的必然後果。當大敗之後,自然不免發生無組織的現象,可是一旦恢復了秩序,德意兩軍的一切行動還是很值得讚揚的。除了在阿拉曼本身所受到的損失以外,我們其他的損失都不算太大。在阿拉曼會戰之前,全部德軍的實力約為9萬人(包括海空軍在內),現在我們救出了7萬人,尚不包括早已空運回歐洲的幾千名傷兵。
關於非洲戰場的將來,德意兩國的最高當局還沒有做出戰略性的決定。他們從來不肯認清現實。最使我們感到驚異的,就是他們現在拚命地把大批物資運往突尼西亞,其數量遠超過我們過去收到的。危急的局麵終於使義大利當局感到手忙腳亂了。可是美英兩國的補給物資,卻增長得更快,同時他們對於海空的戰略控製,也一天比一天緊,軸心國的船隻一艘又一艘被擊沉在地中海裏。我們已經陷入了泥沼,隻剩下腦袋在外麵,再也無力自拔了。
管理的失當、作戰的錯誤、主觀的偏見和拚命尋找替罪羊,現在都已經達到最白熱化的階段。而真正成了犧牲品的,卻是德意兩國的士兵們。
第十七章 在歐洲的會商
在往後的日子裏,我們麵臨的最大困難不是英軍的活動,而是我方最高當局極度不了解前線的情況。誠如我們在前麵所說,惟一的途徑就是永遠不和敵人決戰,不管我們的主子多麽渴望如此。
我們現有的戰鬥兵力隻相當於阿拉曼會戰前的三分之一。我們既沒有補給庫,也沒有任何的存品,所以真是朝不保暮。
在那個時候,我深信最高當局對本集團軍所採取的態度完全出於誤會,可能是受了義大利人和空軍報告的影響。我希望能喚醒他們,認清當前情況的真相。但是我也深知這些身居高位的人,往往不肯承認事實;他們像鴕鳥一樣,隻會把頭埋在沙子裏,一定要等到木已成舟之後,才肯放棄他們的成見。
當斯提凡尼斯將軍啟程回義大利之後,德國元首有一個電文來,重申義大利領袖的前令,要我們不惜一切代價死守梅爾沙隘道防線。他並允諾立即為我們補充大批的戰車、高射炮和戰防炮,根據以往的經驗,我們知道這些諾言根本一文不值。我們再度歸巴斯蒂科元帥管製,這不過隻是一種“純粹形式上的考慮”而已。(在裝甲集團軍尚未進入埃及境內以前,隆美爾本是受巴斯蒂科的管製,不過在阿拉曼會戰中,他直接向德意兩國的最高統帥部負責。)現在英軍正在調集他們的兵力,我想應該趁這個喘息的機會回歐洲一趟,設法使德意兩國的最高當局,明了當前的情況,才有辦法獲得一個正確的結論。
關於我的計劃,以前曾經說明了一部分,現在為了使它更清楚,再敘述如下:(一)在現有的補給情況下,一方麵我們所應該獲得的戰車、車輛和武器的每月配量老是趕不上;另一方麵我們也無法建立一支足以支持得住一次機動性會戰的兵力。因此,在的黎波裏塔尼亞的任何地方,我們都不可能停下腳步來對抗英軍的猛烈攻擊。其理由是因為每一處的陣地都可從南麵來加以迂迴,所以防禦的重任必須由機動部隊來擔負。
我們必須完全撤出的黎波裏塔尼亞,最後撤到加貝斯(gabes)——這裏有一條防線可供扼守,其西南界線為傑裏德鹽沼(shotteleljerid)——這就是我們在非洲的最後立足點。(這一條防線在突尼西亞邊界以西約120英裏處,恰好在的黎波裏與突尼西亞之間。在海岸和一連串湖沼之間,隻有12英裏長的狹窄孔道。)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非摩托化的義大利部隊,假使我們不想丟棄他們,那麽這些行動得最慢的部隊,也就決定了全軍的退卻速度。這在麵對一個完全摩托化的優勢敵軍時,真是危險到了極點。所以我們一定要在英軍的攻擊開始之前就把意軍各師送往新的陣地,隻留下摩托化部隊在道路上布雷牽製英軍,並使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使敵人的前衛受到種種損失。英軍的指揮官一向以過分謹慎著稱。因此,我們的摩托化部隊在表麵上應盡量活躍,這將使英軍更小心慎重,使行動變得更慢了。蒙哥馬利從不冒險對我們實行果敢的追擊,這一點使我感到十分欣慰,因為他若真的發動大膽的追擊,必定無往不利。
向突尼西亞的撤退,必須分為若幹階段,以迫使英軍實行步步為營的戰法。這又是一個賭博,其著眼點也是以敵人的持重特性為基礎。第一個立足點應該是布拉特,第二個應該是泰爾胡奈-胡姆斯,即令在這些地方,我們也不打算與敵人正式交戰,而是想在遭遇攻擊之前,先將步兵撤出,隻留下機械化部隊與敵人周旋,以遲滯他們的前進。最後在加貝斯防線堅守——和阿拉曼一樣,此處也無法從南麵加以迂迴。
當我向斯提凡尼斯將軍麵授機宜之後,他就啟程飛往羅馬,之後我驅車去訪問納瓦裏尼(gen.navarrini)將軍,他是意軍第二十一軍的軍長,指揮那三個義大利師。他也完全明白,以現有的兵力來接受會戰,無異於自討滅亡。
這一次的大撤退就是我們在阿拉曼大敗的必然後果。當大敗之後,自然不免發生無組織的現象,可是一旦恢復了秩序,德意兩軍的一切行動還是很值得讚揚的。除了在阿拉曼本身所受到的損失以外,我們其他的損失都不算太大。在阿拉曼會戰之前,全部德軍的實力約為9萬人(包括海空軍在內),現在我們救出了7萬人,尚不包括早已空運回歐洲的幾千名傷兵。
關於非洲戰場的將來,德意兩國的最高當局還沒有做出戰略性的決定。他們從來不肯認清現實。最使我們感到驚異的,就是他們現在拚命地把大批物資運往突尼西亞,其數量遠超過我們過去收到的。危急的局麵終於使義大利當局感到手忙腳亂了。可是美英兩國的補給物資,卻增長得更快,同時他們對於海空的戰略控製,也一天比一天緊,軸心國的船隻一艘又一艘被擊沉在地中海裏。我們已經陷入了泥沼,隻剩下腦袋在外麵,再也無力自拔了。
管理的失當、作戰的錯誤、主觀的偏見和拚命尋找替罪羊,現在都已經達到最白熱化的階段。而真正成了犧牲品的,卻是德意兩國的士兵們。
第十七章 在歐洲的會商
在往後的日子裏,我們麵臨的最大困難不是英軍的活動,而是我方最高當局極度不了解前線的情況。誠如我們在前麵所說,惟一的途徑就是永遠不和敵人決戰,不管我們的主子多麽渴望如此。
我們現有的戰鬥兵力隻相當於阿拉曼會戰前的三分之一。我們既沒有補給庫,也沒有任何的存品,所以真是朝不保暮。
在那個時候,我深信最高當局對本集團軍所採取的態度完全出於誤會,可能是受了義大利人和空軍報告的影響。我希望能喚醒他們,認清當前情況的真相。但是我也深知這些身居高位的人,往往不肯承認事實;他們像鴕鳥一樣,隻會把頭埋在沙子裏,一定要等到木已成舟之後,才肯放棄他們的成見。
當斯提凡尼斯將軍啟程回義大利之後,德國元首有一個電文來,重申義大利領袖的前令,要我們不惜一切代價死守梅爾沙隘道防線。他並允諾立即為我們補充大批的戰車、高射炮和戰防炮,根據以往的經驗,我們知道這些諾言根本一文不值。我們再度歸巴斯蒂科元帥管製,這不過隻是一種“純粹形式上的考慮”而已。(在裝甲集團軍尚未進入埃及境內以前,隆美爾本是受巴斯蒂科的管製,不過在阿拉曼會戰中,他直接向德意兩國的最高統帥部負責。)現在英軍正在調集他們的兵力,我想應該趁這個喘息的機會回歐洲一趟,設法使德意兩國的最高當局,明了當前的情況,才有辦法獲得一個正確的結論。
關於我的計劃,以前曾經說明了一部分,現在為了使它更清楚,再敘述如下:(一)在現有的補給情況下,一方麵我們所應該獲得的戰車、車輛和武器的每月配量老是趕不上;另一方麵我們也無法建立一支足以支持得住一次機動性會戰的兵力。因此,在的黎波裏塔尼亞的任何地方,我們都不可能停下腳步來對抗英軍的猛烈攻擊。其理由是因為每一處的陣地都可從南麵來加以迂迴,所以防禦的重任必須由機動部隊來擔負。
我們必須完全撤出的黎波裏塔尼亞,最後撤到加貝斯(gabes)——這裏有一條防線可供扼守,其西南界線為傑裏德鹽沼(shotteleljerid)——這就是我們在非洲的最後立足點。(這一條防線在突尼西亞邊界以西約120英裏處,恰好在的黎波裏與突尼西亞之間。在海岸和一連串湖沼之間,隻有12英裏長的狹窄孔道。)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非摩托化的義大利部隊,假使我們不想丟棄他們,那麽這些行動得最慢的部隊,也就決定了全軍的退卻速度。這在麵對一個完全摩托化的優勢敵軍時,真是危險到了極點。所以我們一定要在英軍的攻擊開始之前就把意軍各師送往新的陣地,隻留下摩托化部隊在道路上布雷牽製英軍,並使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使敵人的前衛受到種種損失。英軍的指揮官一向以過分謹慎著稱。因此,我們的摩托化部隊在表麵上應盡量活躍,這將使英軍更小心慎重,使行動變得更慢了。蒙哥馬利從不冒險對我們實行果敢的追擊,這一點使我感到十分欣慰,因為他若真的發動大膽的追擊,必定無往不利。
向突尼西亞的撤退,必須分為若幹階段,以迫使英軍實行步步為營的戰法。這又是一個賭博,其著眼點也是以敵人的持重特性為基礎。第一個立足點應該是布拉特,第二個應該是泰爾胡奈-胡姆斯,即令在這些地方,我們也不打算與敵人正式交戰,而是想在遭遇攻擊之前,先將步兵撤出,隻留下機械化部隊與敵人周旋,以遲滯他們的前進。最後在加貝斯防線堅守——和阿拉曼一樣,此處也無法從南麵加以迂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