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上述原因,我決定採取一條固定防線,利用步兵堅守陣地。
這就是說,英軍必須作突破的嚐試。我們毫不懷疑英軍非常適宜這種任務,因為他們整個的訓練都是以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物資消耗戰上麵所學來的教訓為基礎的。盡管技術的發展對於這種戰爭的形式已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他們卻沒有能夠作思想上的革命。盡管英國軍事評論家早就呼籲:要重視裝甲部隊和摩托化帶來的技術革命(拜爾林將軍附註:這裏指的是李德哈特和富勒,元帥對於他們非常佩服,在和我們討論戰術時常提及他們,在所有軍事學的作者中,影響他最深的就是李德哈特了。事實上,他和古德裏安常以李德哈特的“門徒”自居);可是英國當局還是不敢冒險,不肯把這種未經試用過的理論當作平時訓練和戰時作戰的基礎。這種錯誤使英國人在過去受到了很大的損失,但是對於陣地戰和突破,卻絲毫沒有影響。因為廣泛的雷陣會限製裝甲兵在運動和作戰方麵的自由,而逼著它隻能擔任支援步兵前進的任務。
對於我方而言,我們必須不惜一切的代價,以阻止英軍突破我方的陣線,因為上文已經說過,我們沒有能力來作一次機動防禦戰。我們的摩托化部隊似乎很難掩護我方的步兵,從一條長達40英裏的防線上實行撤退,其結果之混亂一定不堪設想。
這使我們又獲得了兩條無可避免的結論:(一)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來守住我們的陣地。
(二)隻要敵人一滲透,馬上就要用逆襲把它消滅掉,以免擴大成為“突破”的局麵。因為我相信,假使敵人突破之後,他們就會把全部的打擊力量從這個裂口中,長驅直入地鑽進來。
我們在建立防禦體係時,就是以能滿足上述兩個條件為原則。我們要部隊占據那樣堅固的陣地,使任何地區都可以擋住英軍以最強烈攻擊達相當長的時間,這樣的話,不管英國空軍怎樣阻撓,我方的機動預備隊仍然來得及趕到增援。
在構築這一條防線時,我們一共用了50萬顆地雷,其中有一部分是英國人的舊貨。在埋置地雷時,我們特別注意使這些靜態的“部隊”,不僅可以在前麵迎敵,而且在側麵和後麵也都有自衛的能力。我們設法利用大量的英軍炸彈和炮彈,在某些地方用電力來使它們爆炸,意軍和德軍交錯布置在整個防線上,每一個意軍的鄰近都有德國兵擔負著監護的任務。
我們的前哨人員都帶著軍犬,隻要英軍接近任何布雷地區,它們馬上就可以發出警告。我們希望敵人在掃雷上耗掉極多的時間。很不幸地,在非洲使用的地雷多為戰防雷,因此步兵可以在上麵走過而不致引爆,因此它們也很容易加以掃除。
當我請假離開非洲的時候,我的部隊就開始沿著這條防線布防。不過以後在絕對優勢英軍兵力壓迫之下,我們這些努力都白費了。這並不是我們的錯,因為以當時的情況而論,我們本是非輸不可的。
拜爾林將軍附註:許多人都以為斯徒梅對於阿拉曼防線的布置,並沒有遵照隆美爾的計劃,所以才會失敗。其實並非如此,因為一切計劃都是隆美爾事先決定的,斯徒梅隻是執行而已。
風雨欲來在沒有看到隆美爾的記載之前,建議讀者先大概地把英軍的計劃看一遍。
因為進攻這條防線時,在運動上受到極大的限製,所以蒙哥馬利使用步兵為裝甲兵開路。他也把攻擊的重點放在北麵地區中。
攻擊的主力為萊斯將軍(gen.less)的第三十軍,下轄四個步兵師——自右到左,其番號為澳洲第九師、英軍第五十一山地師、紐西蘭第二師和南非第一師,印度第四師則另外擔任牽製性的任務。等到在德軍雷區中開出了兩條走廊之後,屬於倫斯登(gen.lumsden)第十軍的第一和第十兩個裝甲師,馬上衝進去,一直向前深入並擊退德軍的裝甲逆襲。
在南麵地區中,何洛斯將軍(geen.horreks)的第十三軍——包括第四十四和第五十兩個步兵師,以及第七裝甲師——也同時作牽製性的攻擊,其目的是分散德軍的注意,並牽製住它的預備隊——尤其是第二十一裝甲師。
雖然第八集 團軍一共隻有三個裝甲師,但它另有三個裝甲旅,此外還有一個輕裝甲旅——而德意兩軍隻是分別各有兩個旅而已。
這次阿拉曼會戰是於1942年10月23日開始的,結果使非洲的戰局發生了逆轉,事實上更進一步說,這也可能是整個戰爭的轉折點。當我那些英勇的部隊進入戰場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喪失了信心,因為在當時的條件之下實在沒有獲勝的希望。
圖16阿拉曼戰役(1942年11月)德軍戰車約有200餘輛,意軍約為300輛,可是英軍的實力卻在1000輛以上,我們擁有相當數量的炮兵,不過其中多數都是陳舊的義大利貨,有一部分更是俘獲的東西,它們大都缺乏彈藥。此外,英國人在地中海上已經獲得了完全的製空權,他們一方麵轟炸我們的港口,一方麵嚴密監視我們的海上航線,再加上他們的海軍也十分活躍,因此我們的海上交通可以說是完全癱瘓了。結果,會戰一開始,我們就感覺到樣樣東西都缺乏,這個影響在以後的敘述中隨時都將很明白地表現出來。
10月23日的白天還是平靜無事,到了夜間21點40分的時候,突然整個前線都遭到了敵軍的炮擊,最後特別集中在北方地區。在過去的非洲戰役中,從來不曾使用過這樣強烈的炮兵火力,可是在這場會戰中這卻成為一個“慣例”了。除了英軍各師的師炮兵以外,蒙哥馬利又另外集中了15個重炮團,450門口徑在105mm以上的大炮——在第三十五號高地與德爾艾夏之間的北部地區上麵。英軍的炮擊相當精準,我們的損失相當大(這裏的所謂“重炮”,照英軍的分類實際上隻是“中型炮兵”,在這次預備射擊中一共動用了1200門大炮)。
這就是說,英軍必須作突破的嚐試。我們毫不懷疑英軍非常適宜這種任務,因為他們整個的訓練都是以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物資消耗戰上麵所學來的教訓為基礎的。盡管技術的發展對於這種戰爭的形式已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他們卻沒有能夠作思想上的革命。盡管英國軍事評論家早就呼籲:要重視裝甲部隊和摩托化帶來的技術革命(拜爾林將軍附註:這裏指的是李德哈特和富勒,元帥對於他們非常佩服,在和我們討論戰術時常提及他們,在所有軍事學的作者中,影響他最深的就是李德哈特了。事實上,他和古德裏安常以李德哈特的“門徒”自居);可是英國當局還是不敢冒險,不肯把這種未經試用過的理論當作平時訓練和戰時作戰的基礎。這種錯誤使英國人在過去受到了很大的損失,但是對於陣地戰和突破,卻絲毫沒有影響。因為廣泛的雷陣會限製裝甲兵在運動和作戰方麵的自由,而逼著它隻能擔任支援步兵前進的任務。
對於我方而言,我們必須不惜一切的代價,以阻止英軍突破我方的陣線,因為上文已經說過,我們沒有能力來作一次機動防禦戰。我們的摩托化部隊似乎很難掩護我方的步兵,從一條長達40英裏的防線上實行撤退,其結果之混亂一定不堪設想。
這使我們又獲得了兩條無可避免的結論:(一)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來守住我們的陣地。
(二)隻要敵人一滲透,馬上就要用逆襲把它消滅掉,以免擴大成為“突破”的局麵。因為我相信,假使敵人突破之後,他們就會把全部的打擊力量從這個裂口中,長驅直入地鑽進來。
我們在建立防禦體係時,就是以能滿足上述兩個條件為原則。我們要部隊占據那樣堅固的陣地,使任何地區都可以擋住英軍以最強烈攻擊達相當長的時間,這樣的話,不管英國空軍怎樣阻撓,我方的機動預備隊仍然來得及趕到增援。
在構築這一條防線時,我們一共用了50萬顆地雷,其中有一部分是英國人的舊貨。在埋置地雷時,我們特別注意使這些靜態的“部隊”,不僅可以在前麵迎敵,而且在側麵和後麵也都有自衛的能力。我們設法利用大量的英軍炸彈和炮彈,在某些地方用電力來使它們爆炸,意軍和德軍交錯布置在整個防線上,每一個意軍的鄰近都有德國兵擔負著監護的任務。
我們的前哨人員都帶著軍犬,隻要英軍接近任何布雷地區,它們馬上就可以發出警告。我們希望敵人在掃雷上耗掉極多的時間。很不幸地,在非洲使用的地雷多為戰防雷,因此步兵可以在上麵走過而不致引爆,因此它們也很容易加以掃除。
當我請假離開非洲的時候,我的部隊就開始沿著這條防線布防。不過以後在絕對優勢英軍兵力壓迫之下,我們這些努力都白費了。這並不是我們的錯,因為以當時的情況而論,我們本是非輸不可的。
拜爾林將軍附註:許多人都以為斯徒梅對於阿拉曼防線的布置,並沒有遵照隆美爾的計劃,所以才會失敗。其實並非如此,因為一切計劃都是隆美爾事先決定的,斯徒梅隻是執行而已。
風雨欲來在沒有看到隆美爾的記載之前,建議讀者先大概地把英軍的計劃看一遍。
因為進攻這條防線時,在運動上受到極大的限製,所以蒙哥馬利使用步兵為裝甲兵開路。他也把攻擊的重點放在北麵地區中。
攻擊的主力為萊斯將軍(gen.less)的第三十軍,下轄四個步兵師——自右到左,其番號為澳洲第九師、英軍第五十一山地師、紐西蘭第二師和南非第一師,印度第四師則另外擔任牽製性的任務。等到在德軍雷區中開出了兩條走廊之後,屬於倫斯登(gen.lumsden)第十軍的第一和第十兩個裝甲師,馬上衝進去,一直向前深入並擊退德軍的裝甲逆襲。
在南麵地區中,何洛斯將軍(geen.horreks)的第十三軍——包括第四十四和第五十兩個步兵師,以及第七裝甲師——也同時作牽製性的攻擊,其目的是分散德軍的注意,並牽製住它的預備隊——尤其是第二十一裝甲師。
雖然第八集 團軍一共隻有三個裝甲師,但它另有三個裝甲旅,此外還有一個輕裝甲旅——而德意兩軍隻是分別各有兩個旅而已。
這次阿拉曼會戰是於1942年10月23日開始的,結果使非洲的戰局發生了逆轉,事實上更進一步說,這也可能是整個戰爭的轉折點。當我那些英勇的部隊進入戰場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喪失了信心,因為在當時的條件之下實在沒有獲勝的希望。
圖16阿拉曼戰役(1942年11月)德軍戰車約有200餘輛,意軍約為300輛,可是英軍的實力卻在1000輛以上,我們擁有相當數量的炮兵,不過其中多數都是陳舊的義大利貨,有一部分更是俘獲的東西,它們大都缺乏彈藥。此外,英國人在地中海上已經獲得了完全的製空權,他們一方麵轟炸我們的港口,一方麵嚴密監視我們的海上航線,再加上他們的海軍也十分活躍,因此我們的海上交通可以說是完全癱瘓了。結果,會戰一開始,我們就感覺到樣樣東西都缺乏,這個影響在以後的敘述中隨時都將很明白地表現出來。
10月23日的白天還是平靜無事,到了夜間21點40分的時候,突然整個前線都遭到了敵軍的炮擊,最後特別集中在北方地區。在過去的非洲戰役中,從來不曾使用過這樣強烈的炮兵火力,可是在這場會戰中這卻成為一個“慣例”了。除了英軍各師的師炮兵以外,蒙哥馬利又另外集中了15個重炮團,450門口徑在105mm以上的大炮——在第三十五號高地與德爾艾夏之間的北部地區上麵。英軍的炮擊相當精準,我們的損失相當大(這裏的所謂“重炮”,照英軍的分類實際上隻是“中型炮兵”,在這次預備射擊中一共動用了1200門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