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的察舉製度本意是在消滅特權、破除世襲,不料到頭來又造成了新的特權階層和另一種變相的世襲。


    到了東漢末年,察舉製度已經流弊叢生、不堪一問了。選舉出來的都是名不符實的人,既無才又無德。就像桓、靈之際民間歌謠所唱的那樣“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成了一個莫大的諷刺!


    進入曹魏時期,兩漢察舉製度既壞,新的選官製度自然就應運而生。


    這項新製度就是曹操於漢獻帝建安年間所創立的“九品中正製”。


    曹操是一個亂世梟雄,他的政治作風務實而功利、重才而輕德,所以選拔的都是具有實際能力和能夠對現實政治作出貢獻的人。所謂“漢末喪亂,魏武始基,軍中倉猝,權立九品;蓋以論人才優劣,非謂世族高卑”。(《宋書·恩幸傳序》)


    此項製度本來也隻是一種臨時性的行政措施,及至曹丕篡漢登基,便將其正式確立為政府的官員選拔製度。從延康元年(公元220年)起,在兩漢延續了四百年的察舉製度徹底終結,“九品中正製”全麵頒行,此後一直被魏晉南北朝沿襲,歷時又達四百年之久。


    所謂九品中正製,是中央政府於州郡中特置“中正”之官,專門擔任選舉之責、品評地方人物,分其為三等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人才評選的標準有三:一、“薄伐”(家世出身);二、“狀”(才德行狀與政績表現);三、“品”(人品優劣)。人物的品級評定後,再由各級中正官依次上報,最後報告中央司徒府。


    曹魏推行這項製度的初衷,是為了矯正漢末察舉製度徒以名德標榜、不務實際的毛病,進而“杜絕朋黨”、“破除門閥”,加強曹魏中樞政權的力量。可施行不過數十年後,產生的流弊比之兩漢察舉便有過之而無不及。


    九品中正製最致命的缺陷,就在於一切都取決於“中正官”的一己愛憎和個人好惡,選擇人才雖然有一個表麵上的標準,但這套標準卻很難做到真正客觀,更無法量化,最終仍然是以中正官的個人意誌為轉移。於是便滋生了“高下逐強弱,是非由愛憎”、“一人之身,旬日異狀”等種種弊端,導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等等社會局麵。最後,真正的人才湮沒無聞,政治權力被門閥世族完全壟斷,特權階層奢侈萬端,官場腐敗叢生,吏治一團黑暗。


    九品中正製一直沿襲到了隋朝初年,至開皇中期才被罷廢。


    大業年間,隋煬帝楊廣創設了“進士科”,令天下士人“投牒自進”,由朝廷舉行策試,後又改試詩賦。


    這就是科舉製的開端。


    科舉製雖由隋煬帝始創,但不久便遭逢戰亂,實際上並未得到真正有效的施行。直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時期,科舉製才得以正式確立。


    所謂科舉,即“開科舉士”之意。唐代先後所開的科舉名目甚多,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道舉、童子”八科,其中“秀才科”於高宗永徽年間罷廢,除“明經科”與“進士科”外,其他均為專科,不為世人所重;有唐一代,獨為世人所重者,唯有“進士”一科。


    五代的學者王定保說:“進士科始於隋大業中,盛於貞觀、永徽之際。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唐摭言》)


    陳寅恪先生也說:“進士之科雖設於隋代,而其特見尊重,以為全國人民出仕之唯一正途,實始於唐高宗之代,即武曌專政之時。及至玄宗,其局勢遂成凝定,迄於後代,因而不改。”(《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唐代的科舉考試在原則上麵向所有人開放(工商從業者除外),任何


    第18章·科舉2


    十二 科舉製與社會公正(3)


    人隻要自認為有應舉的能力,就可以“懷牒自投”,向所在地的州縣報考,既不需要像兩漢那樣經過地方官察舉,也不需要像魏晉以來那樣等待九品中正評定。


    雖然唐代的入仕之門麵向全社會開放,但是其考試過程卻非常嚴格。考生必須先通過縣考、州考,然後才報送朝廷,參加禮部的大考。考試及第者並不是馬上就能當官,而是僅僅取得入仕的資格而已,必須再通過吏部舉行的考試,及格者才能正式授官。


    吏部考試有四個條件:“身、言、書、判”。“身”是指容貌儀表,講究的是“體貌豐偉”;“言”是指口才談吐,講究的是“宏詞辯證”;“書”是指書法,講究的是“楷法遒美”;“判”是一種公文判例,講究的是“文理優長”,往往取一些州縣和大理寺過去的疑難案件,“課其斷決,而觀其能否”,要求考生必須通曉事理、諳熟法律,如此才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也就是說,要在唐朝政府做官,除了要通過縣府、州府、禮部的層層考試之外,還必須通過吏部近乎苛刻的遴選:既要長得五官端正、一表人才,又要口齒伶俐、雄辯滔滔,還要寫得一手好字,最後還得精通人情世故和法律,能夠對疑難案件進行準確的研判,而且“判文”還必須寫得文辭優美、對仗工整、言約旨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的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井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井壽並收藏唐朝的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