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而喻 派兵入宮,用武力控製他(她)們的人身自由。這才是真正可行、真正有效的“定身術”!


    到這裏,一個被李世民和貞觀史臣刻意隱瞞的重大真相就浮出水麵了。


    那就是 事實上玄武門之變有兩個戰場:一個在玄武門前,一個在太極宮中。


    前者是我們熟知的,是公開的第一戰場;而後者是我們完全陌生的,是被遮蔽的第二戰場。


    那麽,這個戰場的範圍有多大?是整個太極宮嗎?最需要控製的目標是誰?是所有侍衛、嬪妃、太監、宮女嗎?


    這是不可能的。李世民絕不會笨到把有限的兵力放到整個太極宮中去漫天撒網。而且就算你控製了九十九個,隻要有一個漏網,跑去跟皇帝報信,整個行動照樣是前功盡棄。所以,正確的做法應該是 直接派兵進入皇帝所在的地方,直接控製皇帝!


    第17章·科舉製與社會公正


    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社會中,一個人能否獲得成功、出人頭地,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能否順利入仕。所謂“學而優則仕”,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等,說的都是一回事,那就是 一旦能夠順利走上仕途,該有的一切自然都有。換句話說,一旦擁有政治權力,連帶著就有了社會地位、有了名聲、有了榮譽、有了財富、有了女人、有了想要的一切!(中國社會之所以迄今為止仍然遺留著濃厚的“官本位”色彩,其主要緣由在此。)


    簡言之,在古代中國,政治決定了人們的一切!


    那麽,哪一些人才有入仕的資格呢?他們是以什麽方式、按什麽標準入仕呢?起點是否公平,規則是否公開,結果是否公正呢?


    要回答這些問題,就需要考察古代的官員選拔製度。


    (一)中國人的入仕之途


    自秦漢以降,傳統中國的官員選拔製度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兩漢的“察舉製”、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製”和隋唐的“科舉製”。


    兩漢選拔人才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最主要、最普遍實行的是“察舉”。所謂察舉,就是由地方官對當地的吏民進行考察,以品行為標準,以地方輿論(鄉評)為根據,把人才選拔出來,向中央舉薦。察舉的科目繁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叫“孝廉”。所謂孝廉,顧名思義,就是“孝子廉吏”。之所以要以“孝”和“廉”為標準,是因為“孝悌”是為人子者最重要的品格,而“廉潔”則是為官者最重要的操守。(《漢書·文帝紀》:“孝悌,天下之大順也。廉吏,民之表也。”)


    孝廉之舉始於漢文帝,本來是不定期選舉,從漢武帝時代起則逐漸成為一種定期定員的選官製度。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和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漢武帝曾兩次下詔,責令每個郡國每年必須選舉孝子廉吏各一人。到了東漢時期,中央政府更是嚴格規定:凡戶口滿二十萬的郡國每年必須舉薦孝廉一人,其中較大的郡可以舉薦二人,而戶口不滿十萬的郡則每兩年舉薦一人。


    兩漢的察舉製度通常要經過這樣一些程序:一個年輕人必須先進入太學讀書,根據畢業考試的成績分成甲乙二科,甲科出身稱為“郎”,留在皇宮中擔任侍衛;乙科出身稱為“吏”,回到家鄉擔任地方官的僚屬。經過一段時間的試用和實習後,才由中央或地方的官員根據他們的各方麵表現進行舉薦,最後再經過一次考試,合格者才能正式走上仕途,為官從政。


    相對於先秦時期以血緣為基礎的世襲製和分封製,兩漢的察舉製度顯然是一大進步。因為從原則上說,它的政權是麵向所有讀書人開放的,而且選官標準又是以德才為基礎,所以基本上打破了由貴族壟斷政權的局麵。


    然而,這看上去既合理又公正的一套選官製度,事實上卻存在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那就是 大多數人根本讀不起書。


    兩漢時代,書籍都寫在竹或帛上,一片竹簡最多隻能寫二十來字,傳抄既費時又費力,更不便於攜帶和流通;帛雖然沒有這些問題,可它是昂貴的絲織品,用它來書寫,成本又太過高昂。如果是出生在書香門第的人,家中藏書豐富,要做到學富五車、滿腹經綸也不是什麽難事。可要是出生在沒有藏書的普通人家,為了讀幾本書,往往就要跋涉千裏、尋師訪友,其讀書求學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從這個意義上說,當時的官職雖然是不可世襲的,但是“書籍”卻是可以世襲的,因此詩書傳家的家庭就具有了某種“壟斷性優勢”。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隻要占有“知識和學問”這種稀缺資源,就能比較輕易地獲得政治資源和經濟資源。換言之,一個讀書人的家庭很容易就可以變成一個做官的家庭,變成一個有錢有勢的家庭。所謂“黃金滿篋,不如遺子一經”,正是這種情況的鮮明寫照。


    此外,家族中隻要有人當過郡太守,擁有過察舉之權,那麽經他察舉進入仕途的人就成了他的門生故吏。這些人將來一旦在


    十二 科舉製與社會公正(2)


    政治上得意,通常都會回過頭來報恩,也察舉他“恩師”的後人。因此在一個家族中,隻要先輩曾察舉過別人,他的子孫被察舉的可能性自然就遠遠大於普通人。久而久之,每個郡中就會有那麽一兩個家族,幾乎永遠占有“孝廉”的名額。這樣的家族慢慢就具有了後世所謂的“郡望”,形成了高高在上、擁有特權的“士族門第”。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的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井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井壽並收藏唐朝的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