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一聽,頓時啞口無言,“悶悶不已,如杵中心”,心裏仿佛橫亙著一塊木頭,良久才說,這個問題他回答不了。


    崔子玉一看太宗的反應,知道自己的目的已經達到,於是替太宗想了一個答案,原文是:“大聖滅族 ”。後麵脫了兩個字,但是大意還是清楚的,無非是太宗“大義滅親”雲雲。作為交換,太宗許給了崔子玉“蒲州刺史兼河北二十四州採訪使,官至禦史大夫 ,賜紫金魚袋,仍賜蒲州縣庫錢二萬貫”的優厚條件,終於順利通過這場冥世拷問。


    在這個故事中,崔子玉所提的那個問題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價值的一個信息。其中,“殺兄弟於前殿”遍見正史記載,而且李世民本人對此也直言不諱,所以並不稀奇;真正讓李世民感到難以啟齒、同時也讓我們感到非同小可的是後麵的六個字 “囚慈父於後宮”。


    很顯然,這是一個被所有官修正史一律遮蔽掉的信息。


    要解開被正史隱瞞的玄武門之變的另一半真相,這六個字就是一把至關重要的鑰匙。


    雖然《唐太宗入冥記》的內容出於虛構,但是其題材和寓意在當時肯定是有所本的,不可能毫無依據。據卞孝萱先生分析,該作品很可能成書於武周初期。在唐人張(約生活於武周至玄宗前期)的筆記史《朝野僉載》中,我們也發現了有關“唐太宗入冥”和“冥官問六月四日事”的記載(見《朝野僉載》卷六)。而王國維先生在相關的研究著作中,也曾引述《朝野僉載》、《梁溪漫誌》、《崔府君祠錄》、《顯應觀碑記》等多種史料,考訂了唐太宗和崔子玉故事的源流,發現崔府君的故事在蒲州一帶流傳甚廣,山西省現存的碑刻中也保存了有關他的一些傳說。由此可見,《唐太宗入冥記》中所提到的“囚慈父於後宮”的說法,很可能在唐朝初期已經廣泛流傳於民間。


    然而,就算這樣的說法淵源有自,可畢竟屬於民間傳聞,何況《唐太宗入冥記》也隻有這語焉不詳的六個字,除此之外我們什麽都看不到。既然如此,那我們又憑什麽知道


    十 李世民向我們隱瞞了什麽?(上)(6)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對李淵都做了一些什麽呢?我們又憑什麽斷定“囚慈父於後宮”就是李世民向我們隱瞞的真相呢?


    在相關史實已經被官修正史全部篡改或刪除的情況下,要破解這個真相確實難度很大,但是並非不可能。


    因為我們相信,常識和邏輯的力量始終是強大的;況且,無論貞觀史臣如何竭力隱瞞真相,正史中還是留下了一些蛛絲馬跡。憑藉這些彌足珍貴的線索,再輔以合乎常識的分析、以及合乎邏輯的推斷,我們就有可能能在一定程度上還原歷史真相。


    十一 李世民向我們隱瞞了什麽?(下)(1)


    在前文,我們已經對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李淵“泛舟海池”的一幕提出了諸多質疑,其中的核心問題就是 就算李淵和近臣真的在海池上泛舟,可宮中有那麽多的侍衛、嬪妃、太監、宮女,為什麽沒有一個人察覺到玄武門前的激烈戰鬥,也沒有一個人趕來通報這駭人聽聞的政變消息?


    在此我們不妨先做一個假設:假如在玄武門戰鬥爆發時,有一個人(或侍衛、或嬪妃、或太監、或宮女,或隨便宮裏什麽人),他(她)的眼睛、耳朵、手腳功能都還正常,沒有被施以迷魂術和定身術,及時向皇帝通報了政變消息,那麽李淵會作何反應?


    如果此刻的李淵還是一個精神正常的人、還是一個大權在握的皇帝,他會繼續悠然自得地泛舟,等著尉遲敬德或隨便哪個政變將領前來逼宮嗎?


    顯然不會。這個時候,一個正常的皇帝隻可能做三件事:一,第一時間離開海池,進入太極宮中某個最隱蔽且最易於防守的地方,命近衛禁軍刀出鞘、箭上弦,進入一級戰備狀態;二,火速下詔,由身邊的宰執重臣到玄武門宣旨,命令所有人放下武器,聽候裁決;三,立刻調集皇城中所有未參與政變的禁軍,逮捕兵變各方的首腦和主要將領,隨後調查事變真相,嚴懲政變者。


    所以,隻要整座太極宮中有一個人的視覺、聽覺和行動功能正常,及時向皇帝報警,那皇帝肯定會採取上述舉措。而一旦皇帝採取上述舉措,李世民的這場政變還有幾分勝算?就算李世民不會馬上潰敗,但是他必然要與皇帝開戰。而我們知道,在玄武門事變前夕,李淵對皇權的控製仍然是有力的,並未出現大權旁落的情況,所以,秦王鬥膽與皇帝開戰的結果,恐怕不會令人樂觀。


    由此可見,如果我們所見的正史記載是真實的,也就是尉遲敬德是直到前方戰鬥接近尾聲時才入宮去找高祖的,那麽李世民就等於是在打一個天大的賭。


    賭什麽呢?


    賭好幾支軍隊在玄武門前乒桌球乓地打仗,而整座太極宮中的所有人在那一刻全都喪失了正常的視覺、聽覺和行動功能!


    這可能嗎?


    這當然不可能!


    既然不可能,那麽李世民要如何保證玄武門前開戰的同時,太極宮中的所有侍衛、嬪妃、太監、宮女都不會去向皇帝報信呢?


    答案隻有一個 控製他(她)們。


    如何控製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的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井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井壽並收藏唐朝的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