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六月四日高祖李淵“泛舟海池”的這一幕,歷來備受後世史家的強烈質疑。
因為它的疑點確實太多了!
首先,如同我們所知道的那樣,這天早晨是李淵召集三兄弟入宮對質的時間,為此一幫宰執重臣也都早早就位了。在此情況下,李淵怎麽可能有閑情逸緻到海池去泛舟?其次,就算李淵和近臣發現三兄弟全都遲到了,許久等不到他們,百無聊賴之下才跑去泛舟,可是,就在宮廷的北正門,幾支軍隊正殺得雞飛狗跳、人喊馬嘶,而高祖李淵和那幫帝國大佬怎麽可能對此毫無察覺?就算他們一時間都被海池的美麗景色陶醉了,可宮中有那麽多的嬪妃、太監、宮女,難道他(她)們也全都被施了迷魂術和定身術,以至於沒有一個人察覺、沒有一個人趕來通報這駭人聽聞的政變消息?最後,退一萬步說,就算上麵這些都是事實,可當尉遲敬德帶著武器擅闖皇宮大內,一直逼到皇帝的麵前時,高祖身邊的侍衛都哪裏去了,為何史書中連一個侍衛的身影都看不到?在天子的人身安全遭遇重大威脅的時候,難不成他們全都約好了,在同一時間集體人間蒸發?
我們隻能說 這樣的記載太不可理喻了!
如果說李世民和貞觀史臣確實是對玄武門事件動了手腳的話,那麽我們相信,這個所謂的“泛舟海池”應該就是被重點篡改,以至於改得毫無邏輯、牽強附會、麵目全非。
可是,為什麽李世民弒兄、殺弟、屠侄的那些真相都可以不改,卻偏偏改了這個地方呢?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李世民派兵逼宮、控製高祖的真實內情要遠比所謂的尉遲敬德“擐甲持矛、入宮宿衛”複雜得多、性質也嚴重得多,所以隻好授意史官進行篡改?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李世民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對父親所做的一切,已經完全坐實了“不忠不孝、悖逆君父”的罪名,以至於比弒兄殺弟在良心上更難以承擔、以禮教倫常的標準來看更不可原諒,因而在麵對後輩和世人的時候更難以啟齒呢?
也許正因為此,所以貞觀史臣最後才不得不虛構了“泛舟海池”的一幕來掩蓋真相;也許正因為此,所以時隔多年之後,當身為君父的李世民在兒子們的奪嫡之爭中差一點目睹骨肉相殘的悲劇重演時,他才能深刻體會高祖當年的慘痛心境,也才能對自己當年的所作所為有所反省,從而才會借“所行大疏略”為由,深切地表現出對高祖李淵的愧悔之情。
討論至此,我們似乎已經逼近了李世民向我們隱瞞的那個最後的真相!
關於這個隱藏最深的真相,一部一千年後重現人間的敦煌殘卷,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揭開了神秘的麵紗
公元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被意外發現,消息震驚中外,可清政府並未對此採取任何保護措施。於是隨後的幾年裏,一批又一批價值不可估量的古代文獻被西方的探險家和文物掠奪者陸續盜運到了歐洲。在斯坦因(匈牙利人,後加入英國籍)盜走的文獻中,有一部被冠以編號s.2630的敦煌寫本,內容就涉及了唐太宗和玄武門之變。王國維先生是中國第一個研究這份文獻的學者,將其命名為《唐太
十 李世民向我們隱瞞了什麽?(上)(5)
宗入冥記》。這份文獻雖然隻是唐代的民間話本,算不上正規史料,而且作者已不可考,但是裏麵透露的某些信息卻至關重要,非常值得我們關注。
卞孝萱先生在《“玄武門之變”與〈唐太宗入冥記〉》一文中說:“勝利者唐太宗為了維護其仁孝形象,對先發製人、殺兄誅弟、逼父讓位的行為加以塗飾。當日唐史臣秉承太宗之意,在兩朝實錄、國史中,篡改了 玄武門之變 前後一連串事實的真相。敦煌寫本《唐太宗入冥記》編造建成、元吉在陰司告狀,閻羅王勾太宗生魂入冥對質的故事,實際是為建成、元吉鳴 冤 。”
由此可見,這個唐代寫本雖然體裁近似小說,內容純屬虛構,但是它所透露出的信息卻不可等閑視之。換言之,值得我們關注的並不是它的故事情節,而是其中蘊含的寓意。
下麵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寫本的大致內容。
故事說的是唐太宗入冥之後,在陰司遇見了一個名叫崔子玉的判官,此人在陽世的身份是滏陽縣尉。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往來於陽世與陰間的“雙重身份者”(在中國古代話本和民間傳說中,這種“雙重身份者”代不乏人,據傳近代的國學大師章太炎也曾入冥充當判官)。由於崔子玉在陽世的身份是李世民的臣子(但是官職卑微),而現在皇帝李世民在陰間反而成了他的審判對象,於是崔子玉就決定利用自己在陰司的職權和太宗做一回交易,藉以換取自己在陽世的高官厚祿。他告訴太宗,建成和元吉入陰之後,“稱訴冤屈,詞狀頗切”,亦即暗示這件“官司”頗為棘手,然後讓太宗回答一個問題,說如果答得上來就可以回長安,答不上來恐怕就沒有生還的希望了。太宗一聽嚇壞了,連忙要求崔子玉提個簡單一點的問題,並且承諾說:“朕必不負卿!”
然而,崔子玉所提的問題卻一點都不簡單。
他看著唐太宗,一臉正色地說 “問大唐天子太宗皇帝在武德九年,為甚殺兄弟於前殿,囚慈父於後宮?”
因為它的疑點確實太多了!
首先,如同我們所知道的那樣,這天早晨是李淵召集三兄弟入宮對質的時間,為此一幫宰執重臣也都早早就位了。在此情況下,李淵怎麽可能有閑情逸緻到海池去泛舟?其次,就算李淵和近臣發現三兄弟全都遲到了,許久等不到他們,百無聊賴之下才跑去泛舟,可是,就在宮廷的北正門,幾支軍隊正殺得雞飛狗跳、人喊馬嘶,而高祖李淵和那幫帝國大佬怎麽可能對此毫無察覺?就算他們一時間都被海池的美麗景色陶醉了,可宮中有那麽多的嬪妃、太監、宮女,難道他(她)們也全都被施了迷魂術和定身術,以至於沒有一個人察覺、沒有一個人趕來通報這駭人聽聞的政變消息?最後,退一萬步說,就算上麵這些都是事實,可當尉遲敬德帶著武器擅闖皇宮大內,一直逼到皇帝的麵前時,高祖身邊的侍衛都哪裏去了,為何史書中連一個侍衛的身影都看不到?在天子的人身安全遭遇重大威脅的時候,難不成他們全都約好了,在同一時間集體人間蒸發?
我們隻能說 這樣的記載太不可理喻了!
如果說李世民和貞觀史臣確實是對玄武門事件動了手腳的話,那麽我們相信,這個所謂的“泛舟海池”應該就是被重點篡改,以至於改得毫無邏輯、牽強附會、麵目全非。
可是,為什麽李世民弒兄、殺弟、屠侄的那些真相都可以不改,卻偏偏改了這個地方呢?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李世民派兵逼宮、控製高祖的真實內情要遠比所謂的尉遲敬德“擐甲持矛、入宮宿衛”複雜得多、性質也嚴重得多,所以隻好授意史官進行篡改?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李世民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對父親所做的一切,已經完全坐實了“不忠不孝、悖逆君父”的罪名,以至於比弒兄殺弟在良心上更難以承擔、以禮教倫常的標準來看更不可原諒,因而在麵對後輩和世人的時候更難以啟齒呢?
也許正因為此,所以貞觀史臣最後才不得不虛構了“泛舟海池”的一幕來掩蓋真相;也許正因為此,所以時隔多年之後,當身為君父的李世民在兒子們的奪嫡之爭中差一點目睹骨肉相殘的悲劇重演時,他才能深刻體會高祖當年的慘痛心境,也才能對自己當年的所作所為有所反省,從而才會借“所行大疏略”為由,深切地表現出對高祖李淵的愧悔之情。
討論至此,我們似乎已經逼近了李世民向我們隱瞞的那個最後的真相!
關於這個隱藏最深的真相,一部一千年後重現人間的敦煌殘卷,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揭開了神秘的麵紗
公元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被意外發現,消息震驚中外,可清政府並未對此採取任何保護措施。於是隨後的幾年裏,一批又一批價值不可估量的古代文獻被西方的探險家和文物掠奪者陸續盜運到了歐洲。在斯坦因(匈牙利人,後加入英國籍)盜走的文獻中,有一部被冠以編號s.2630的敦煌寫本,內容就涉及了唐太宗和玄武門之變。王國維先生是中國第一個研究這份文獻的學者,將其命名為《唐太
十 李世民向我們隱瞞了什麽?(上)(5)
宗入冥記》。這份文獻雖然隻是唐代的民間話本,算不上正規史料,而且作者已不可考,但是裏麵透露的某些信息卻至關重要,非常值得我們關注。
卞孝萱先生在《“玄武門之變”與〈唐太宗入冥記〉》一文中說:“勝利者唐太宗為了維護其仁孝形象,對先發製人、殺兄誅弟、逼父讓位的行為加以塗飾。當日唐史臣秉承太宗之意,在兩朝實錄、國史中,篡改了 玄武門之變 前後一連串事實的真相。敦煌寫本《唐太宗入冥記》編造建成、元吉在陰司告狀,閻羅王勾太宗生魂入冥對質的故事,實際是為建成、元吉鳴 冤 。”
由此可見,這個唐代寫本雖然體裁近似小說,內容純屬虛構,但是它所透露出的信息卻不可等閑視之。換言之,值得我們關注的並不是它的故事情節,而是其中蘊含的寓意。
下麵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寫本的大致內容。
故事說的是唐太宗入冥之後,在陰司遇見了一個名叫崔子玉的判官,此人在陽世的身份是滏陽縣尉。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往來於陽世與陰間的“雙重身份者”(在中國古代話本和民間傳說中,這種“雙重身份者”代不乏人,據傳近代的國學大師章太炎也曾入冥充當判官)。由於崔子玉在陽世的身份是李世民的臣子(但是官職卑微),而現在皇帝李世民在陰間反而成了他的審判對象,於是崔子玉就決定利用自己在陰司的職權和太宗做一回交易,藉以換取自己在陽世的高官厚祿。他告訴太宗,建成和元吉入陰之後,“稱訴冤屈,詞狀頗切”,亦即暗示這件“官司”頗為棘手,然後讓太宗回答一個問題,說如果答得上來就可以回長安,答不上來恐怕就沒有生還的希望了。太宗一聽嚇壞了,連忙要求崔子玉提個簡單一點的問題,並且承諾說:“朕必不負卿!”
然而,崔子玉所提的問題卻一點都不簡單。
他看著唐太宗,一臉正色地說 “問大唐天子太宗皇帝在武德九年,為甚殺兄弟於前殿,囚慈父於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