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高祖和秦王就算身在宜君縣的避暑行宮中,同樣可以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牢牢把握這個帝國,照樣可以從仁智宮發出一道道對全國州縣具有絕對權威的政令和軍令。而這一切,當了多年太子、長期在李淵身邊協理政務的李建成絕對不可能意識不到。
綜上所述,李建成謀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資治通鑑》中關於這個事件的記載也是漏洞百出,存在太多違背邏輯和自相矛盾的東西。
所以,當代的一些學者在深入研究後也紛紛提出質疑,最後作出了否定的結論。
如李樹桐在《唐史考辨》中說:“《通鑑》內,有關楊文幹反事連建成案的記載,必與事實不符。”
牛致功的《唐高祖傳》稱:“事實證明,楊文幹造反與李建成沒有關係。”
黃永年在《唐史十二講》中說:“李淵既然對李世民 恩禮漸薄 ,而 建成、元吉轉蒙恩寵 ,建成又何必冒險用軍事行動來奪取政權?如真有其事,何以第二年李淵還派建成前往幽州以備突厥,毫無恩寵衰薄的跡象?足見統統出於誣陷增飾,不是事實。”
事實上,就連《通鑑》的編纂者司馬光本人也不敢肯定太子謀反之事的真實性,所以才會在《通鑑考異》中引用劉(《史通》作者劉知幾之子)在相關著述中的話,說當時這個事件的起因是有人“妄告東宮”。
所謂“妄告東宮”,關鍵就在於這個“妄”字。也就是說,爾朱煥和橋公山對太子的指控很可能屬於誣告。那麽,此二人既然都是太子的手下,又為何會胳膊肘朝外拐呢?
很顯然,他們被人收買了,或者是遭到了脅迫。
那麽,又有誰會去收買或脅迫他們誣告太子呢?
答案隻有一個 秦王府的人。
眾所周知,在武德年間,當“兩大集團正在進行激烈鬥爭的時候,與事無關者是不會陷害太子,為李世民出力賣命的”。(牛致功《唐高祖傳》)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 不管是爾朱煥、橋公山,還是杜鳳舉和宇文穎,其背後很可能都有秦王府的力量在驅使和操控!
換言之,李世民就是幕後那隻看不見的手。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六月二十六日,當高祖對秦王鄭重作出廢立太子的承諾後,李世民一定以為自己已經在這場漫長的政治pk中勝出。然而,接下來事態的發展卻完全出乎他的預料。
就在他距離太子之位僅有半步之遙的時候,忽然間夢想幻滅,功虧一簣,一切都打回了原形 太子依然是太子,秦王照舊是秦王。
李世民竹籃打水一場空。
這到底是為什麽?
原因很簡單:李淵反悔了。
正當李世民意氣風發地率軍前去征討楊文幹時,李建成施展渾身解數,動用他的所有政治力量對皇帝施加影響,其中包括齊王李元吉、後宮的嬪妃群和當朝重臣、侍中封徳彝,最後終於促使李淵回心轉意,收回了廢立太子的成命。
要說李淵是因為耳根子軟,禁不住這些人的軟磨硬泡才改變了主意,那就過於低估李淵的政治智慧了。就像我們前麵分析的那樣,整個太子謀反事件漏洞百出,李淵不可能對此毫無察覺。尤其是當太子已經被軟禁、圍剿楊文幹的軍事行動也已展開的時候,李淵必定會冷靜下來
,仔細思考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這時候他自然會看出此案的眾多疑點;再加上身邊各色人等的解釋、勸說和提醒,李淵就會意識到自己廢立太子的決定做得過於草率了。整個事件中唯一能夠認定的太子過失,無非就是“私運盔甲”這一條,可要說楊文幹的起兵一定是太子的指使,那明顯是證據不足的。當然,太子私運軍用物資肯定也屬於違法行為,但斷不至於被廢黜!
所以,李淵最後肯定也會意識到,這起事件很可能是有人抓住太子違法的把柄,然後精心製造了一個太子謀反的假象,目的就是顛覆太子的儲君之位。
換句話說,這是一起陰謀!
至於說這起陰謀的製造者是誰,那就不言自明了。當今天下,還有誰比秦王更具有相應的動機和強大的策劃能力呢?
當然,李淵沒有證據。他隻能猜測。但就算是這樣的猜測也足以讓他打消廢黜太子的念頭了。
他隨後就把太子放了,命他仍回京師留守,然後各打五十大板,責備太子和秦王“兄弟不睦”,最後從東宮和秦王府找了幾隻替罪羊,把他們全部流放嶲州,他們是太子中允王珪、太子左衛率韋挺,以及天策府兵曹參軍杜淹。
就在李淵作出上述決定的同時,李世民也輕而易舉地平定了楊文幹叛亂。
在這場短命的叛亂中,楊文幹唯一的戰績就是出兵占領了寧州(今甘肅寧縣),可當李世民率領大軍進抵寧州城下的時候,楊文幹的軍隊就不戰自潰了。七月初五,楊文幹被部將刺殺,首級傳送長安。
武德七年夏天的“李建成謀反案”就這樣結束了。
高祖李淵以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給這起震驚朝野的事件畫上了一個並不算圓滿的句號。之所以說它不算圓滿,是因為這種“和稀泥”的處置方式即便能夠勉強維繫太子與秦王之間的平衡,但這卻是一種極其脆弱、危機四伏的平衡。
毫無疑問,無論是太子還是秦王,對這個處置結果都不會感到滿意。
綜上所述,李建成謀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資治通鑑》中關於這個事件的記載也是漏洞百出,存在太多違背邏輯和自相矛盾的東西。
所以,當代的一些學者在深入研究後也紛紛提出質疑,最後作出了否定的結論。
如李樹桐在《唐史考辨》中說:“《通鑑》內,有關楊文幹反事連建成案的記載,必與事實不符。”
牛致功的《唐高祖傳》稱:“事實證明,楊文幹造反與李建成沒有關係。”
黃永年在《唐史十二講》中說:“李淵既然對李世民 恩禮漸薄 ,而 建成、元吉轉蒙恩寵 ,建成又何必冒險用軍事行動來奪取政權?如真有其事,何以第二年李淵還派建成前往幽州以備突厥,毫無恩寵衰薄的跡象?足見統統出於誣陷增飾,不是事實。”
事實上,就連《通鑑》的編纂者司馬光本人也不敢肯定太子謀反之事的真實性,所以才會在《通鑑考異》中引用劉(《史通》作者劉知幾之子)在相關著述中的話,說當時這個事件的起因是有人“妄告東宮”。
所謂“妄告東宮”,關鍵就在於這個“妄”字。也就是說,爾朱煥和橋公山對太子的指控很可能屬於誣告。那麽,此二人既然都是太子的手下,又為何會胳膊肘朝外拐呢?
很顯然,他們被人收買了,或者是遭到了脅迫。
那麽,又有誰會去收買或脅迫他們誣告太子呢?
答案隻有一個 秦王府的人。
眾所周知,在武德年間,當“兩大集團正在進行激烈鬥爭的時候,與事無關者是不會陷害太子,為李世民出力賣命的”。(牛致功《唐高祖傳》)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 不管是爾朱煥、橋公山,還是杜鳳舉和宇文穎,其背後很可能都有秦王府的力量在驅使和操控!
換言之,李世民就是幕後那隻看不見的手。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六月二十六日,當高祖對秦王鄭重作出廢立太子的承諾後,李世民一定以為自己已經在這場漫長的政治pk中勝出。然而,接下來事態的發展卻完全出乎他的預料。
就在他距離太子之位僅有半步之遙的時候,忽然間夢想幻滅,功虧一簣,一切都打回了原形 太子依然是太子,秦王照舊是秦王。
李世民竹籃打水一場空。
這到底是為什麽?
原因很簡單:李淵反悔了。
正當李世民意氣風發地率軍前去征討楊文幹時,李建成施展渾身解數,動用他的所有政治力量對皇帝施加影響,其中包括齊王李元吉、後宮的嬪妃群和當朝重臣、侍中封徳彝,最後終於促使李淵回心轉意,收回了廢立太子的成命。
要說李淵是因為耳根子軟,禁不住這些人的軟磨硬泡才改變了主意,那就過於低估李淵的政治智慧了。就像我們前麵分析的那樣,整個太子謀反事件漏洞百出,李淵不可能對此毫無察覺。尤其是當太子已經被軟禁、圍剿楊文幹的軍事行動也已展開的時候,李淵必定會冷靜下來
,仔細思考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這時候他自然會看出此案的眾多疑點;再加上身邊各色人等的解釋、勸說和提醒,李淵就會意識到自己廢立太子的決定做得過於草率了。整個事件中唯一能夠認定的太子過失,無非就是“私運盔甲”這一條,可要說楊文幹的起兵一定是太子的指使,那明顯是證據不足的。當然,太子私運軍用物資肯定也屬於違法行為,但斷不至於被廢黜!
所以,李淵最後肯定也會意識到,這起事件很可能是有人抓住太子違法的把柄,然後精心製造了一個太子謀反的假象,目的就是顛覆太子的儲君之位。
換句話說,這是一起陰謀!
至於說這起陰謀的製造者是誰,那就不言自明了。當今天下,還有誰比秦王更具有相應的動機和強大的策劃能力呢?
當然,李淵沒有證據。他隻能猜測。但就算是這樣的猜測也足以讓他打消廢黜太子的念頭了。
他隨後就把太子放了,命他仍回京師留守,然後各打五十大板,責備太子和秦王“兄弟不睦”,最後從東宮和秦王府找了幾隻替罪羊,把他們全部流放嶲州,他們是太子中允王珪、太子左衛率韋挺,以及天策府兵曹參軍杜淹。
就在李淵作出上述決定的同時,李世民也輕而易舉地平定了楊文幹叛亂。
在這場短命的叛亂中,楊文幹唯一的戰績就是出兵占領了寧州(今甘肅寧縣),可當李世民率領大軍進抵寧州城下的時候,楊文幹的軍隊就不戰自潰了。七月初五,楊文幹被部將刺殺,首級傳送長安。
武德七年夏天的“李建成謀反案”就這樣結束了。
高祖李淵以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給這起震驚朝野的事件畫上了一個並不算圓滿的句號。之所以說它不算圓滿,是因為這種“和稀泥”的處置方式即便能夠勉強維繫太子與秦王之間的平衡,但這卻是一種極其脆弱、危機四伏的平衡。
毫無疑問,無論是太子還是秦王,對這個處置結果都不會感到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