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充接下來的這句話充分暴露了他對即將到來的這場大戰的恐懼。他說:“你我和平共存,休戰止兵,豈不更好?”
宇文士及最後給他的答覆是 “我們奉詔取東都,沒有奉命與你和解!”
王世充知道,自己已經沒有退路了。
隻能拚死一戰,別無選擇!
麵對四麵合圍、聲勢浩大的唐軍,感到恐懼的絕不隻王世充一個人。
他屬下的大多數將領都料定他不是唐軍的對手,於是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裏,洧州(今河南扶溝縣)、顯州(今河南泌陽縣)、尉州(今河南尉氏縣)、杞州(今河南杞縣)、夏州(今河南太康縣)、陳州(今河南淮陽縣)等數十個州縣,紛紛歸降唐軍。
九月下旬,李世民率麾下驍將尉遲敬德和五百名騎兵巡視戰場。當他們走到位於邙山腳下的“景陵”(北魏宣武帝元恪陵墓)時,王世充帶著一萬多名騎兵突然出現,迅速將他們包圍。鄭軍大將單雄信一馬當先,手中長矛直刺李世民。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尉遲敬德飛馳上前,一聲怒喝將單雄信挑落馬下,鄭軍士兵大為驚恐,不敢再往前逼近,眼睜睜地看著尉遲敬德保護李世民突出了重圍。稍後,屈突通率大軍來援,李世民隨即組織部隊反擊,大破鄭軍,俘虜六千人,斬殺一千餘人。王世充和單雄信僅帶著少數部眾逃回洛陽。
進入冬天後,唐軍的攻勢越來越猛,王世充的地盤迅速縮水:十月,管州(今河南鄭州市)、滎州(今河南滎陽市西)、陽城(今河南登封縣東南)、汴州(今河南開封市)等地紛紛降唐。與此同時,唐將李大亮也奉命進逼王世充之侄王弘烈駐守的襄陽,於十一月初連克襄陽外圍的十四座城寨,繼而將襄陽團團圍困。十二月初,在各路唐軍的強大攻勢下,許州(今河南許昌市)、亳州(今安徽亳州市)、隨州(今湖北隨州市)又全部歸降唐軍
至此,洛陽已經徹底成為一座孤城,陷落隻是遲早的事。
在這個即將滅頂的時刻,近乎絕望的王世充不得不向一個人發出了求救信號。
這個人就是竇建德。
竇建德,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縣)人,自少慷慨俠義,頗為鄉黨所稱。大業七年(公元611年),隋政府招募東征高麗的士兵,竇建德因驍勇之名被任命為二百人長,同鄉好友孫安祖也在徵召之列。可孫安祖因家中遭遇洪災,老婆孩子全部餓死,故不願再替官府賣命,堅決不肯應徵。當地縣令大怒,將其逮捕並施以鞭刑。孫安祖憤而刺殺縣令,躲到了竇建德家中。
竇建德將他藏匿起來,隨後又幫孫安祖召集了二百多個壯士,讓他們到高雞泊一帶落草為寇。竇建德當時的心態頗為矛盾 盡管他也知道隋王朝已經失了人心,天下必將大亂,可他對自己在隋朝軍隊中的前程似乎還抱有幻想;盡管他可以不遺餘力地幫助孫安祖去反叛隋王朝,可他自己仍然捨不得扔掉“二百人長”這塊雞肋。
最後,還是當地官府幫他下了這個決心。
本來竇建德窩藏孫安祖一事,當地官府已經有所察覺,加之附近的張金稱、高士達等盜匪凡有洗劫,皆自動避開竇建德家所在的那條街,當地官府據此認定,竇建德必然與盜匪暗中勾結,於是發兵前去逮捕。碰巧那天竇建德不在家中,官兵為了泄憤,就把他的一家老小全都殺了。
至此,萬念俱灰的竇建德終於脫下
六 逐鹿中原(3)
隋朝軍裝,帶著手下的二百名士兵投奔了高士達。他之所以沒有去找孫安祖,是因為他知道,一旦去了高雞泊,孫安祖必定會讓出首領的位置,而一向仗義的竇建德當然不願這麽做,正所謂君子不奪人之美,所以他寧可去給高士達當副手。
竇建德有意成全孫安祖,可惜孫安祖能力平平,不久就在與張金稱的火併中被殺,高雞泊的數千部眾群龍無首,旋即歸附竇建德。由於竇建德能夠禮賢下士,與普通士卒同甘共苦,所以人們都願意為他效命,越來越多的人投到了他的麾下,部眾很快增至一萬多人,聲勢日漸壯大。
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隋軍前來討伐,高士達自知謀略不及竇建德,遂任命他為司馬,把部隊交由他全權指揮。竇建德不負眾望,用詐降的辦法大破隋軍,由此威望日盛。不久,隋將楊義臣討平張金稱,乘勝進攻高士達。竇建德知楊義臣善用兵,勸高士達堅壁清野、避敵鋒芒,等敵疲累之時再發動進攻。無奈高士達擔心竇建德威望太高會威脅他的地位,於是斷然拒絕他的建議,親自率部迎戰,結果兵敗被殺。竇建德率餘眾突圍而去,隨後占據饒陽,招集逃散的部眾,於是聲勢復振,自立為將軍。
竇建德雖然是農民出身,沒什麽文化,但他卻很懂得尊重讀書人,所以每當抓到隋朝的官吏士人,竇建德總是以禮相待,對於有才之人,更是將其奉為上賓。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這些隋朝的官吏士人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得到竇建德的禮遇,無不感恩戴德,樂得為其所用。因此,竇建德麾下的將帥和智囊越來越多,其仁義之名也逐漸傳開,遠近的隋朝將吏紛紛舉城歸附,部眾迅速發展到十萬餘人。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竇建德眼見時機成熟,遂建都樂壽(今河北獻縣),稱長樂王,同時四處出兵,擴張地盤。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竇建德改國號為夏,自稱夏王,同年大破幽州(今北京)魏刀兒的十萬之眾,盡得其地,從而雄踞河北。
宇文士及最後給他的答覆是 “我們奉詔取東都,沒有奉命與你和解!”
王世充知道,自己已經沒有退路了。
隻能拚死一戰,別無選擇!
麵對四麵合圍、聲勢浩大的唐軍,感到恐懼的絕不隻王世充一個人。
他屬下的大多數將領都料定他不是唐軍的對手,於是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裏,洧州(今河南扶溝縣)、顯州(今河南泌陽縣)、尉州(今河南尉氏縣)、杞州(今河南杞縣)、夏州(今河南太康縣)、陳州(今河南淮陽縣)等數十個州縣,紛紛歸降唐軍。
九月下旬,李世民率麾下驍將尉遲敬德和五百名騎兵巡視戰場。當他們走到位於邙山腳下的“景陵”(北魏宣武帝元恪陵墓)時,王世充帶著一萬多名騎兵突然出現,迅速將他們包圍。鄭軍大將單雄信一馬當先,手中長矛直刺李世民。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尉遲敬德飛馳上前,一聲怒喝將單雄信挑落馬下,鄭軍士兵大為驚恐,不敢再往前逼近,眼睜睜地看著尉遲敬德保護李世民突出了重圍。稍後,屈突通率大軍來援,李世民隨即組織部隊反擊,大破鄭軍,俘虜六千人,斬殺一千餘人。王世充和單雄信僅帶著少數部眾逃回洛陽。
進入冬天後,唐軍的攻勢越來越猛,王世充的地盤迅速縮水:十月,管州(今河南鄭州市)、滎州(今河南滎陽市西)、陽城(今河南登封縣東南)、汴州(今河南開封市)等地紛紛降唐。與此同時,唐將李大亮也奉命進逼王世充之侄王弘烈駐守的襄陽,於十一月初連克襄陽外圍的十四座城寨,繼而將襄陽團團圍困。十二月初,在各路唐軍的強大攻勢下,許州(今河南許昌市)、亳州(今安徽亳州市)、隨州(今湖北隨州市)又全部歸降唐軍
至此,洛陽已經徹底成為一座孤城,陷落隻是遲早的事。
在這個即將滅頂的時刻,近乎絕望的王世充不得不向一個人發出了求救信號。
這個人就是竇建德。
竇建德,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縣)人,自少慷慨俠義,頗為鄉黨所稱。大業七年(公元611年),隋政府招募東征高麗的士兵,竇建德因驍勇之名被任命為二百人長,同鄉好友孫安祖也在徵召之列。可孫安祖因家中遭遇洪災,老婆孩子全部餓死,故不願再替官府賣命,堅決不肯應徵。當地縣令大怒,將其逮捕並施以鞭刑。孫安祖憤而刺殺縣令,躲到了竇建德家中。
竇建德將他藏匿起來,隨後又幫孫安祖召集了二百多個壯士,讓他們到高雞泊一帶落草為寇。竇建德當時的心態頗為矛盾 盡管他也知道隋王朝已經失了人心,天下必將大亂,可他對自己在隋朝軍隊中的前程似乎還抱有幻想;盡管他可以不遺餘力地幫助孫安祖去反叛隋王朝,可他自己仍然捨不得扔掉“二百人長”這塊雞肋。
最後,還是當地官府幫他下了這個決心。
本來竇建德窩藏孫安祖一事,當地官府已經有所察覺,加之附近的張金稱、高士達等盜匪凡有洗劫,皆自動避開竇建德家所在的那條街,當地官府據此認定,竇建德必然與盜匪暗中勾結,於是發兵前去逮捕。碰巧那天竇建德不在家中,官兵為了泄憤,就把他的一家老小全都殺了。
至此,萬念俱灰的竇建德終於脫下
六 逐鹿中原(3)
隋朝軍裝,帶著手下的二百名士兵投奔了高士達。他之所以沒有去找孫安祖,是因為他知道,一旦去了高雞泊,孫安祖必定會讓出首領的位置,而一向仗義的竇建德當然不願這麽做,正所謂君子不奪人之美,所以他寧可去給高士達當副手。
竇建德有意成全孫安祖,可惜孫安祖能力平平,不久就在與張金稱的火併中被殺,高雞泊的數千部眾群龍無首,旋即歸附竇建德。由於竇建德能夠禮賢下士,與普通士卒同甘共苦,所以人們都願意為他效命,越來越多的人投到了他的麾下,部眾很快增至一萬多人,聲勢日漸壯大。
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隋軍前來討伐,高士達自知謀略不及竇建德,遂任命他為司馬,把部隊交由他全權指揮。竇建德不負眾望,用詐降的辦法大破隋軍,由此威望日盛。不久,隋將楊義臣討平張金稱,乘勝進攻高士達。竇建德知楊義臣善用兵,勸高士達堅壁清野、避敵鋒芒,等敵疲累之時再發動進攻。無奈高士達擔心竇建德威望太高會威脅他的地位,於是斷然拒絕他的建議,親自率部迎戰,結果兵敗被殺。竇建德率餘眾突圍而去,隨後占據饒陽,招集逃散的部眾,於是聲勢復振,自立為將軍。
竇建德雖然是農民出身,沒什麽文化,但他卻很懂得尊重讀書人,所以每當抓到隋朝的官吏士人,竇建德總是以禮相待,對於有才之人,更是將其奉為上賓。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這些隋朝的官吏士人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得到竇建德的禮遇,無不感恩戴德,樂得為其所用。因此,竇建德麾下的將帥和智囊越來越多,其仁義之名也逐漸傳開,遠近的隋朝將吏紛紛舉城歸附,部眾迅速發展到十萬餘人。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竇建德眼見時機成熟,遂建都樂壽(今河北獻縣),稱長樂王,同時四處出兵,擴張地盤。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竇建德改國號為夏,自稱夏王,同年大破幽州(今北京)魏刀兒的十萬之眾,盡得其地,從而雄踞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