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邙山之戰,盡管王世充打得很漂亮,可假如瓦崗寨能夠休戚與共、上下一心,區區一場敗仗又怎麽可能摧毀瓦崗?
所以說,世界上最堅固的堡壘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
觀諸瓦崗之亡,此言可為註腳。
李密歸唐後,表麵上得到了李淵的禮遇,實際上卻坐了冷板凳,隻當了一個可憐巴巴的光祿卿。所謂光祿卿,就是管理宮廷膳食的,說白了就是管食堂的
第7章·逐鹿中原
李淵於公元618年定都長安、開創大唐王朝,經過幾年的浴血奮戰,先後蕩平了隴右的薛舉父子、河西的李軌、河東的劉武周等(參見《統一海內》),迅速成為四方群雄中最強大的逐鹿力量之一。
在這個開疆拓土的過程中,建功最著者首推李淵的次子 秦王李世民。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李世民剛剛平定劉武周,就又馬不停蹄地踏上了東征之路,揮師挺進中原,兵鋒直指東都。這一次,李世民將麵臨兩大實力強勁的對手:一個是盤踞河南的王世充,一個是割據河北的竇建德。
此時的李世民意氣風發、鬥誌昂揚,滿懷必勝的信念。可他並沒有料到,等待在他前方的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惡戰。在這場長達十個月的中原之戰中,李世民將多次身陷重圍、命懸一線,經歷他軍事生涯中最為驚心動魄的幾個生死瞬間;此外,唐軍也將在洛陽城下遭到異常頑強的抵抗,付出慘重的傷亡;並且,就在東都久攻不下、唐軍師老兵疲之際,竇建德又親率十萬大軍南下援洛,對唐軍形成了前後夾擊之勢
然而,就是在這種敵眾我寡、腹背受敵的嚴峻局麵下,李世民卻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扭轉幹坤,一戰生擒竇建德、逼降王世充,一舉消滅了兩大割據政權,為李唐王朝統一天下徹底掃清了道路。
那麽,李世民究竟是怎麽做到的?
下麵,就讓我們把目光轉向一千多年前那個金戈鐵馬、戰火紛飛的中原
盤踞東都的王世充原是西域胡人,本姓支,因其祖母早年改嫁漢人,遂以王為姓。王世充從小頗涉經史,尤好兵法,年輕時擔任禁軍侍衛,後以軍功擢升兵部員外郎,大業年間官至江都郡丞。隋煬帝東幸江都後,王世充善察人主顏色,阿諛奉承,所言無不順旨,且精心營建宮室池台,廣搜天下奇珍以獻,故深得楊廣寵信。大業末年,四方叛亂紛起,王世充頻頻率部征討,頗立了一些戰功,越發獲得楊廣的信任和器重。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瓦崗寨在李密的領導下飛速崛起,先後占領了興洛倉和回洛倉,對東都形成了巨大威脅。楊廣急命愛將王世充馳援東都、討伐李密。在此後的一年間,王世充與李密在中原地區展開了激烈的較量,前後數十戰,雖然總體上敗多勝少,但最終卻在邙山會戰中大敗李密,悉數收降了瓦崗的部眾,而且兼併了瓦崗的大部分地盤從此,王世充的實力空前壯大,遠近的割據勢力紛紛前來投靠,“東盡於海,南至於江,悉來歸附”。(《北史·王世充傳》)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二月,早已一手把持朝政的王世充廢掉了傀儡皇帝楊侗,在洛陽稱帝,國號為鄭。他原本以為從此可以割據一方,與其他政權鼎足而立,沒想到還沒過足皇帝癮,李世民的東征大軍就逼到了他的眼皮底下。
七月,唐軍進入東都戰場,前鋒羅士信進圍慈澗(洛陽城西),王世充接到戰報,立刻親率三萬人前往增援。七月末,李世民率領一隊輕騎兵在慈澗周圍偵察。第一個生死瞬間就在這時候悄然降臨。
當時,李世民正在專心致誌地勘察地形,誰也沒有料到王世充會在這個時候帶著軍隊從天而降。由於雙方兵力太過懸殊,唐軍士兵們大驚失色,一時間不知所措。可李世民卻鎮定自若,他一邊帶領騎兵們且戰且退,向著大營的方向突圍,一邊前後奔馳、左右開弓。弦聲響處,最先衝上來的鄭軍士兵紛紛墜馬,包括王世充的大將燕琪也被李世民一箭射落,唐兵立刻衝上去將其擒獲。王世充慌忙勒住韁繩,不敢再向前追擊。李世民遂和士兵們殺開一條血路絕塵而去。
死裏逃生的李世民回到軍營時,渾身上下沾滿塵土,守軍認不出他,差點放箭把他射殺。李世民摘下頭盔大聲呼喊,守門士兵才認出這個“土人”原來是他們的秦王。
次日清晨,對整個戰場地形已經瞭若指掌的李世民親率五萬步騎進攻慈澗,王世充怯戰,撤出慈澗退守洛陽。李世民隨即命各路兵馬縮小包圍圈:史萬寶自宜陽(今河南宜陽縣西)進軍,占領龍門
六 逐鹿中原(2)
(洛陽城南);劉德威穿過太行山,南下進圍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王君廓自洛口(今河南鞏縣東)出兵,切斷洛陽的糧食補給線;黃君漢自河陰(今河南孟津縣北)出兵,攻擊回洛倉城(今河南偃師市北);最後,李世民親率大軍進駐邙山南麓,營陣相連,從北麵威逼洛陽。
數日後,李世民與王世充在洛陽城北的青城宮列陣對峙,雙方隔著洛水河進行了一番對話。王世充向李世民喊話道:“隋室傾覆,唐稱帝於關中,鄭稱帝於河南,世充未嚐西侵,秦王為何舉兵東來?”
李世民不屑於跟他說話,命宇文士及回答:“四海皆歸順吾皇,唯獨你阻撓大唐的聲威教化,這就是我們東來的原因!”
所以說,世界上最堅固的堡壘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
觀諸瓦崗之亡,此言可為註腳。
李密歸唐後,表麵上得到了李淵的禮遇,實際上卻坐了冷板凳,隻當了一個可憐巴巴的光祿卿。所謂光祿卿,就是管理宮廷膳食的,說白了就是管食堂的
第7章·逐鹿中原
李淵於公元618年定都長安、開創大唐王朝,經過幾年的浴血奮戰,先後蕩平了隴右的薛舉父子、河西的李軌、河東的劉武周等(參見《統一海內》),迅速成為四方群雄中最強大的逐鹿力量之一。
在這個開疆拓土的過程中,建功最著者首推李淵的次子 秦王李世民。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李世民剛剛平定劉武周,就又馬不停蹄地踏上了東征之路,揮師挺進中原,兵鋒直指東都。這一次,李世民將麵臨兩大實力強勁的對手:一個是盤踞河南的王世充,一個是割據河北的竇建德。
此時的李世民意氣風發、鬥誌昂揚,滿懷必勝的信念。可他並沒有料到,等待在他前方的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惡戰。在這場長達十個月的中原之戰中,李世民將多次身陷重圍、命懸一線,經歷他軍事生涯中最為驚心動魄的幾個生死瞬間;此外,唐軍也將在洛陽城下遭到異常頑強的抵抗,付出慘重的傷亡;並且,就在東都久攻不下、唐軍師老兵疲之際,竇建德又親率十萬大軍南下援洛,對唐軍形成了前後夾擊之勢
然而,就是在這種敵眾我寡、腹背受敵的嚴峻局麵下,李世民卻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扭轉幹坤,一戰生擒竇建德、逼降王世充,一舉消滅了兩大割據政權,為李唐王朝統一天下徹底掃清了道路。
那麽,李世民究竟是怎麽做到的?
下麵,就讓我們把目光轉向一千多年前那個金戈鐵馬、戰火紛飛的中原
盤踞東都的王世充原是西域胡人,本姓支,因其祖母早年改嫁漢人,遂以王為姓。王世充從小頗涉經史,尤好兵法,年輕時擔任禁軍侍衛,後以軍功擢升兵部員外郎,大業年間官至江都郡丞。隋煬帝東幸江都後,王世充善察人主顏色,阿諛奉承,所言無不順旨,且精心營建宮室池台,廣搜天下奇珍以獻,故深得楊廣寵信。大業末年,四方叛亂紛起,王世充頻頻率部征討,頗立了一些戰功,越發獲得楊廣的信任和器重。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瓦崗寨在李密的領導下飛速崛起,先後占領了興洛倉和回洛倉,對東都形成了巨大威脅。楊廣急命愛將王世充馳援東都、討伐李密。在此後的一年間,王世充與李密在中原地區展開了激烈的較量,前後數十戰,雖然總體上敗多勝少,但最終卻在邙山會戰中大敗李密,悉數收降了瓦崗的部眾,而且兼併了瓦崗的大部分地盤從此,王世充的實力空前壯大,遠近的割據勢力紛紛前來投靠,“東盡於海,南至於江,悉來歸附”。(《北史·王世充傳》)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二月,早已一手把持朝政的王世充廢掉了傀儡皇帝楊侗,在洛陽稱帝,國號為鄭。他原本以為從此可以割據一方,與其他政權鼎足而立,沒想到還沒過足皇帝癮,李世民的東征大軍就逼到了他的眼皮底下。
七月,唐軍進入東都戰場,前鋒羅士信進圍慈澗(洛陽城西),王世充接到戰報,立刻親率三萬人前往增援。七月末,李世民率領一隊輕騎兵在慈澗周圍偵察。第一個生死瞬間就在這時候悄然降臨。
當時,李世民正在專心致誌地勘察地形,誰也沒有料到王世充會在這個時候帶著軍隊從天而降。由於雙方兵力太過懸殊,唐軍士兵們大驚失色,一時間不知所措。可李世民卻鎮定自若,他一邊帶領騎兵們且戰且退,向著大營的方向突圍,一邊前後奔馳、左右開弓。弦聲響處,最先衝上來的鄭軍士兵紛紛墜馬,包括王世充的大將燕琪也被李世民一箭射落,唐兵立刻衝上去將其擒獲。王世充慌忙勒住韁繩,不敢再向前追擊。李世民遂和士兵們殺開一條血路絕塵而去。
死裏逃生的李世民回到軍營時,渾身上下沾滿塵土,守軍認不出他,差點放箭把他射殺。李世民摘下頭盔大聲呼喊,守門士兵才認出這個“土人”原來是他們的秦王。
次日清晨,對整個戰場地形已經瞭若指掌的李世民親率五萬步騎進攻慈澗,王世充怯戰,撤出慈澗退守洛陽。李世民隨即命各路兵馬縮小包圍圈:史萬寶自宜陽(今河南宜陽縣西)進軍,占領龍門
六 逐鹿中原(2)
(洛陽城南);劉德威穿過太行山,南下進圍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王君廓自洛口(今河南鞏縣東)出兵,切斷洛陽的糧食補給線;黃君漢自河陰(今河南孟津縣北)出兵,攻擊回洛倉城(今河南偃師市北);最後,李世民親率大軍進駐邙山南麓,營陣相連,從北麵威逼洛陽。
數日後,李世民與王世充在洛陽城北的青城宮列陣對峙,雙方隔著洛水河進行了一番對話。王世充向李世民喊話道:“隋室傾覆,唐稱帝於關中,鄭稱帝於河南,世充未嚐西侵,秦王為何舉兵東來?”
李世民不屑於跟他說話,命宇文士及回答:“四海皆歸順吾皇,唯獨你阻撓大唐的聲威教化,這就是我們東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