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軍激戰正酣時,王世充使出了早已準備好的一招殺手鐧。
他事先找了一個相貌酷似李密的人,在這一刻突然將其五花大綁推到陣前,命人高呼:“已活捉李密!”士卒皆高呼萬歲。瓦崗軍見狀,頓時士氣大挫。緊接著,昨夜埋伏在此的那些隋軍又忽然出動,直撲李密大營,縱火焚燒帳篷房舍。當瓦崗軍看到身後沖天而起的火光時,意誌瞬間崩潰,開始四散逃命,許多將領當即投降王世充。李密眼見大勢已去,隻好帶著殘部一萬餘人逃奔洛口。王伯當得知李密戰敗,也放棄金鏞退守河陽(今河南孟州市)。
李密絕對沒有想到,這一次逃亡竟然把他的人生徹底驅上了窮途末路。
他原本以為勝敗乃兵家常事,不用多久他就能重整旗鼓、東山再起。可他錯了,邙山之敗已經給他的軍事生涯和逐鹿大業徹底畫上了句號,同時也給波瀾壯闊的瓦崗歷史畫上了一個句號。
正所謂兵敗如山倒。短短一天時間,瓦崗群雄投降的投降(如單雄信等人)、被俘的被俘(如裴仁基等人),一下子樹倒猢猻散。駐守洛口倉的將領邴元真也暗中派人前去接應王世充的部隊,準備開門迎降。李密聞訊,慌忙掉頭逃往河陽。抵達河陽後,絕望的李密企圖拔劍自刎,被心腹王伯當死死抱住。李密知道自己已經走投無路,最後隻好帶著餘眾二萬人入關,向李淵投降。
一度如日中天的瓦崗寨就此覆滅。
瓦崗之興,如麗日噴薄,剎那間照徹寰宇。
瓦崗之亡,如摧枯拉朽,一轉眼煙消雲散。
它之所以能夠迅速勃興,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於
五 瓦崗興亡的歷史密碼(6)
它擁有當時最頂尖的一批人才。如李密、徐世、單雄信、秦叔寶、程知節、裴仁基等等,皆一時之才俊。盡管瓦崗的草創者翟讓本身沒什麽能力,而且安於現狀、胸無大誌,可他卻有容人的肚量,因而能夠吸引人才;此外,他還善於聽取部屬的正確意見,所以能夠留住人才、善用人才,讓每個人都有用武之地。
當然,最終對瓦崗的壯大和強盛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李密。如果沒有他,瓦崗的資源優勢就得不到整合,發展空間也得不到拓展。
李密出身政治豪門,與隋朝重臣楊素父子又是至交,而且參與過楊玄感兵變,擁有一定的政治經驗,加之本人富有學識、胸懷遠大,其綜合素質自然非常人可比,可以算是一個天生的領導者。而瓦崗群雄大多出身草莽,在智慧、韜略、眼光、胸懷等各方麵,包括權力鬥爭的手腕,與李密都不可同日而語,因此李密才能後來居上,成為瓦崗的領袖。
但是瓦崗敗亡的根本原因也恰恰在此。
由於瓦崗寨原本就是由大大小小的幾十支勢力組成的,後來又吸納了各路隋朝降眾,人員素質良窳不均,利益關係錯綜複雜,權力結構非常不穩定。在此情況下,李密雖然取得了瓦崗的領導權,但他卻無法從根本上給這個組織注入向心力和凝聚力,當然也就不可能把瓦崗軍打造成一支以他為核心的具有高度忠誠與合作精神的團隊。這是瓦崗的先天因素所決定的,很難以個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因此,李密才不敢採取西進關中的戰略,隻能在東都這塊四戰之地苦苦鏖戰,最終把瓦崗軍的元氣和銳氣一點一點地打掉了。
此外,李密半路奪取了瓦崗的頭一把交椅,這就在他和翟讓之間結下了一個永遠無法解開的死結。就算翟讓可以與世無爭、甘心讓賢,他身邊的人也絕不答應。因為翟讓手中無權,他身邊的人自然也要跟著失勢,所以就像我們在前文看到的那樣,這些人肯定要煽風點火,慫恿翟讓奪回權力。從這個意義上說,瓦崗的高層內訌是註定要爆發的。而內訌的結果也就必然導致本來鬆散的人心進一步分崩離析。因此邙山一敗,才會有那麽多人爭先恐後地投降王世充。
其實自從除掉翟讓之後,就不斷有人建議李密斬草除根,把翟讓的舊部全部幹掉,以絕後患。比如幕僚房彥藻就曾力勸他除掉單雄信。他說單雄信是一個“輕於去就”的人,不可能從一而終,早殺早好。可李密始終下不了手,因為單雄信勇冠三軍,在軍中有“飛將”之稱,李密愛惜他的才幹。再比如,部將宇文溫也曾勸他幹掉邴元真,說邴元真這個人是翟讓的死黨,留著這種人遲早是個禍害。可李密聽完卻不置可否,因為他不希望在攻克東都之前搞太多的窩裏鬥。刺殺翟讓是因為情勢所逼,如果天天這麽自相殘殺,不等王世充來打,瓦崗自己就垮了。但是邴元真卻不可能不對李密心懷戒懼,因此自然就會生出二心。所以李密一敗,他才會迫不及待地向王世充打開洛口倉的大門
總而言之,在瓦崗轟轟烈烈、光鮮亮麗的外表之下,其實一直都埋藏著“派係鬥爭”和“人心離散”這兩顆定時炸彈。李密明知如此,卻又無能為力。就算他想清理內部,也根本騰不出手。從他當上瓦崗領袖的那一天起,幾乎沒有一天不打仗。先是跟東都軍隊打,繼而跟王世充打,後來又跟宇文化及打,天天席不暇暖,枕戈待旦,如何有時間和精力整頓內部?更何況大敵當前,作為首領的李密隻能盡量收攬人心、求同存異,又豈能挑起內訌、自毀長城?
如此種種,決定了瓦崗最終敗亡的命運。總而言之一句話 形勢比人強!
他事先找了一個相貌酷似李密的人,在這一刻突然將其五花大綁推到陣前,命人高呼:“已活捉李密!”士卒皆高呼萬歲。瓦崗軍見狀,頓時士氣大挫。緊接著,昨夜埋伏在此的那些隋軍又忽然出動,直撲李密大營,縱火焚燒帳篷房舍。當瓦崗軍看到身後沖天而起的火光時,意誌瞬間崩潰,開始四散逃命,許多將領當即投降王世充。李密眼見大勢已去,隻好帶著殘部一萬餘人逃奔洛口。王伯當得知李密戰敗,也放棄金鏞退守河陽(今河南孟州市)。
李密絕對沒有想到,這一次逃亡竟然把他的人生徹底驅上了窮途末路。
他原本以為勝敗乃兵家常事,不用多久他就能重整旗鼓、東山再起。可他錯了,邙山之敗已經給他的軍事生涯和逐鹿大業徹底畫上了句號,同時也給波瀾壯闊的瓦崗歷史畫上了一個句號。
正所謂兵敗如山倒。短短一天時間,瓦崗群雄投降的投降(如單雄信等人)、被俘的被俘(如裴仁基等人),一下子樹倒猢猻散。駐守洛口倉的將領邴元真也暗中派人前去接應王世充的部隊,準備開門迎降。李密聞訊,慌忙掉頭逃往河陽。抵達河陽後,絕望的李密企圖拔劍自刎,被心腹王伯當死死抱住。李密知道自己已經走投無路,最後隻好帶著餘眾二萬人入關,向李淵投降。
一度如日中天的瓦崗寨就此覆滅。
瓦崗之興,如麗日噴薄,剎那間照徹寰宇。
瓦崗之亡,如摧枯拉朽,一轉眼煙消雲散。
它之所以能夠迅速勃興,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於
五 瓦崗興亡的歷史密碼(6)
它擁有當時最頂尖的一批人才。如李密、徐世、單雄信、秦叔寶、程知節、裴仁基等等,皆一時之才俊。盡管瓦崗的草創者翟讓本身沒什麽能力,而且安於現狀、胸無大誌,可他卻有容人的肚量,因而能夠吸引人才;此外,他還善於聽取部屬的正確意見,所以能夠留住人才、善用人才,讓每個人都有用武之地。
當然,最終對瓦崗的壯大和強盛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李密。如果沒有他,瓦崗的資源優勢就得不到整合,發展空間也得不到拓展。
李密出身政治豪門,與隋朝重臣楊素父子又是至交,而且參與過楊玄感兵變,擁有一定的政治經驗,加之本人富有學識、胸懷遠大,其綜合素質自然非常人可比,可以算是一個天生的領導者。而瓦崗群雄大多出身草莽,在智慧、韜略、眼光、胸懷等各方麵,包括權力鬥爭的手腕,與李密都不可同日而語,因此李密才能後來居上,成為瓦崗的領袖。
但是瓦崗敗亡的根本原因也恰恰在此。
由於瓦崗寨原本就是由大大小小的幾十支勢力組成的,後來又吸納了各路隋朝降眾,人員素質良窳不均,利益關係錯綜複雜,權力結構非常不穩定。在此情況下,李密雖然取得了瓦崗的領導權,但他卻無法從根本上給這個組織注入向心力和凝聚力,當然也就不可能把瓦崗軍打造成一支以他為核心的具有高度忠誠與合作精神的團隊。這是瓦崗的先天因素所決定的,很難以個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因此,李密才不敢採取西進關中的戰略,隻能在東都這塊四戰之地苦苦鏖戰,最終把瓦崗軍的元氣和銳氣一點一點地打掉了。
此外,李密半路奪取了瓦崗的頭一把交椅,這就在他和翟讓之間結下了一個永遠無法解開的死結。就算翟讓可以與世無爭、甘心讓賢,他身邊的人也絕不答應。因為翟讓手中無權,他身邊的人自然也要跟著失勢,所以就像我們在前文看到的那樣,這些人肯定要煽風點火,慫恿翟讓奪回權力。從這個意義上說,瓦崗的高層內訌是註定要爆發的。而內訌的結果也就必然導致本來鬆散的人心進一步分崩離析。因此邙山一敗,才會有那麽多人爭先恐後地投降王世充。
其實自從除掉翟讓之後,就不斷有人建議李密斬草除根,把翟讓的舊部全部幹掉,以絕後患。比如幕僚房彥藻就曾力勸他除掉單雄信。他說單雄信是一個“輕於去就”的人,不可能從一而終,早殺早好。可李密始終下不了手,因為單雄信勇冠三軍,在軍中有“飛將”之稱,李密愛惜他的才幹。再比如,部將宇文溫也曾勸他幹掉邴元真,說邴元真這個人是翟讓的死黨,留著這種人遲早是個禍害。可李密聽完卻不置可否,因為他不希望在攻克東都之前搞太多的窩裏鬥。刺殺翟讓是因為情勢所逼,如果天天這麽自相殘殺,不等王世充來打,瓦崗自己就垮了。但是邴元真卻不可能不對李密心懷戒懼,因此自然就會生出二心。所以李密一敗,他才會迫不及待地向王世充打開洛口倉的大門
總而言之,在瓦崗轟轟烈烈、光鮮亮麗的外表之下,其實一直都埋藏著“派係鬥爭”和“人心離散”這兩顆定時炸彈。李密明知如此,卻又無能為力。就算他想清理內部,也根本騰不出手。從他當上瓦崗領袖的那一天起,幾乎沒有一天不打仗。先是跟東都軍隊打,繼而跟王世充打,後來又跟宇文化及打,天天席不暇暖,枕戈待旦,如何有時間和精力整頓內部?更何況大敵當前,作為首領的李密隻能盡量收攬人心、求同存異,又豈能挑起內訌、自毀長城?
如此種種,決定了瓦崗最終敗亡的命運。總而言之一句話 形勢比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