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九月,隋武陽(今河北大名縣)郡丞元寶藏獻出郡城,歸附瓦崗。李密當即派遣徐世渡河北上,與元寶藏會師,並且聯手攻克了黎陽倉。
黎陽倉是隋帝國在河北最大的糧食儲備基地,其規模之大、儲糧之多,不亞於東都的興洛倉與回洛倉,所以攻占此倉的戰略意義十分重大,因而再度引起震撼。短短十天之間,便有二十多萬河北的青壯年投奔了瓦崗軍。
就在瓦崗軍攻克黎陽倉的同時,王世充抵達了東都戰場,率十萬大軍進攻李密據守的洛口。隨後,李密和王世充就在東都附近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和消耗戰
正當李密與王世充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瓦崗內部爆發了一場重大的內訌。
一個重要人物死於這場內訌。
他就是翟讓。
翟讓退居二線後,掛了一個司徒的頭銜,過著養尊處優、閑雲野鶴的生活。他本人並不覺得這有什麽不好,可他身邊的人卻怨氣衝天。心腹王儒信一直勸他重新奪回權力,他老哥翟弘更是勸他奪權之後直接當皇帝。
翟讓聞言大笑,並不把他老哥的話當一回事。
可這句話很快就落進了李密的耳中。
在他看來,翟讓的存在始終是一個威脅和隱患。左右親信也力勸李密搶先下手,幹掉翟讓。李密遂下定決心,隨後設宴款待翟讓、翟弘、王儒信等人,席間趁其不備,將他們全部砍殺。翟讓的親信單雄信、徐世等人見主公已死,不得不倒向了李密。
翟讓之死是瓦崗內部矛盾的一次集中體現。從表麵上看,李密成功消除了一個潛在的威脅,順利收編了翟讓的心腹和部眾,使自己的權力和地位得到了鞏固。可實際上,瓦崗內部的隱患和不穩定因素並未就此消除,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因為經過這場流血事件之後,翟讓的舊部普遍對李密懷恨在心,而且大多數文武將吏也都變得人人自危,一種看不見的恐慌和猜疑就像瘟疫一樣在瓦崗寨中蔓延。
從這個意義上說,翟讓之死並沒有為瓦崗的歷史掀開新的一頁,反而成為瓦崗從全盛走向衰落的一個轉捩點。雖然此後的瓦崗軍在戰場上仍然是所向披靡、勝多敗少,但是敗亡的危機卻已在表麵的強大之下悄悄醞釀。
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正月初,屢屢被李密擊敗的王世充集結十幾萬重兵對李密發起反攻,不料卻因指揮失靈而再次遭遇慘敗,幾乎全軍覆沒,僅帶著幾千人脫逃。
李密連敗王世充,士氣大振,遂乘勝進攻東都,一舉奪取了金鏞城(舊洛陽城西北部)。隨後將瓦崗總部遷進城內,擁兵三十餘萬,進逼洛陽上春門。
眼看李密的場麵越搞越大,東都附近的一大批隋朝官吏
五 瓦崗興亡的歷史密碼(5)
趕緊率部投降了李密,而遠近的義軍首領如竇建德、朱粲、孟海公、徐圓朗等人也紛紛遣使奉表,鼓動李密登基稱帝,屬下的裴仁基等人也勸李密早正位號。
可李密並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他以東都未克為由婉拒了稱帝的建議。
這一年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弒殺楊廣,自立為大丞相,隨後帶領十幾萬大軍進入中原,意欲爭奪東都。楊廣被弒的消息傳到東都後,王世充、元文都等人擁立越王楊侗為帝。楊侗本來已經被李密打得焦頭爛額,如今又來了一個宇文化及,不免惶恐無措。有人建議招撫李密,用他來對付宇文化及。楊侗依計而行,馬上向李密拋出了橄欖枝 遣使下詔,拜李密為太尉、尚書令。李密本來也擔心遭到東都軍隊和宇文化及的前後夾擊,現在歸順東都朝廷,既有政治上的名分,又能避免腹背受敵,於是欣然答應。
此後,李密全力對付宇文化及,雖然經過幾場大戰,終於把這支勢力逐出了中原,但是瓦崗軍也元氣大傷,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李密本人更是在激戰中被流矢射落馬下,差點死於亂兵之中,所幸秦叔寶拚死保衛,才逃過一死。
就在李密大戰宇文化及的同時,東都也發生了一場政變。王世充殺掉了元文都等人,架空了小皇帝楊侗,一手篡奪了朝政大權。
九月,李密與王世充不可避免地展開了一場終極對決。
由於東都缺糧已久,所以王世充親率兩萬精銳,甩開李密,全力東進,準備搶占洛口倉。李密急命王伯當留守金鏞城,率部於邙山南麓紮營,在此阻擊王世充。
九月十一日深夜,王世充派遣兩百多名騎兵潛入邙山,埋伏在李密大營附近的山澗中,準備次日決戰時作為內應。
九月十二日晨,決戰的時刻終於到來。王世充集合部隊,向將士們高聲喊話:“今日之戰,不僅是爭一個勝負,生死存亡,在此一舉。如果贏了,榮華富貴自然到手;要是輸了,沒有一個人可以倖免。所以,這一戰關係到每個人的存亡,不僅僅是為了國家而戰,更是為了你們自己而戰!”
正所謂哀兵必勝。此時王世充的軍隊已經落入斷糧的絕境,所以對這兩萬名士兵來講,奮力前進,打敗李密,他們還有生還的機會;要是退縮,就算回到東都,無疑也是死路一條。所以,當這支背水一戰的軍隊進至李密大營時,王世充一聲令下,兩萬人便像離弦之箭射了出去,人人奮勇爭先,拚死砍殺,其勢銳不可當。
這一仗打得空前慘烈。
黎陽倉是隋帝國在河北最大的糧食儲備基地,其規模之大、儲糧之多,不亞於東都的興洛倉與回洛倉,所以攻占此倉的戰略意義十分重大,因而再度引起震撼。短短十天之間,便有二十多萬河北的青壯年投奔了瓦崗軍。
就在瓦崗軍攻克黎陽倉的同時,王世充抵達了東都戰場,率十萬大軍進攻李密據守的洛口。隨後,李密和王世充就在東都附近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和消耗戰
正當李密與王世充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瓦崗內部爆發了一場重大的內訌。
一個重要人物死於這場內訌。
他就是翟讓。
翟讓退居二線後,掛了一個司徒的頭銜,過著養尊處優、閑雲野鶴的生活。他本人並不覺得這有什麽不好,可他身邊的人卻怨氣衝天。心腹王儒信一直勸他重新奪回權力,他老哥翟弘更是勸他奪權之後直接當皇帝。
翟讓聞言大笑,並不把他老哥的話當一回事。
可這句話很快就落進了李密的耳中。
在他看來,翟讓的存在始終是一個威脅和隱患。左右親信也力勸李密搶先下手,幹掉翟讓。李密遂下定決心,隨後設宴款待翟讓、翟弘、王儒信等人,席間趁其不備,將他們全部砍殺。翟讓的親信單雄信、徐世等人見主公已死,不得不倒向了李密。
翟讓之死是瓦崗內部矛盾的一次集中體現。從表麵上看,李密成功消除了一個潛在的威脅,順利收編了翟讓的心腹和部眾,使自己的權力和地位得到了鞏固。可實際上,瓦崗內部的隱患和不穩定因素並未就此消除,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因為經過這場流血事件之後,翟讓的舊部普遍對李密懷恨在心,而且大多數文武將吏也都變得人人自危,一種看不見的恐慌和猜疑就像瘟疫一樣在瓦崗寨中蔓延。
從這個意義上說,翟讓之死並沒有為瓦崗的歷史掀開新的一頁,反而成為瓦崗從全盛走向衰落的一個轉捩點。雖然此後的瓦崗軍在戰場上仍然是所向披靡、勝多敗少,但是敗亡的危機卻已在表麵的強大之下悄悄醞釀。
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正月初,屢屢被李密擊敗的王世充集結十幾萬重兵對李密發起反攻,不料卻因指揮失靈而再次遭遇慘敗,幾乎全軍覆沒,僅帶著幾千人脫逃。
李密連敗王世充,士氣大振,遂乘勝進攻東都,一舉奪取了金鏞城(舊洛陽城西北部)。隨後將瓦崗總部遷進城內,擁兵三十餘萬,進逼洛陽上春門。
眼看李密的場麵越搞越大,東都附近的一大批隋朝官吏
五 瓦崗興亡的歷史密碼(5)
趕緊率部投降了李密,而遠近的義軍首領如竇建德、朱粲、孟海公、徐圓朗等人也紛紛遣使奉表,鼓動李密登基稱帝,屬下的裴仁基等人也勸李密早正位號。
可李密並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他以東都未克為由婉拒了稱帝的建議。
這一年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弒殺楊廣,自立為大丞相,隨後帶領十幾萬大軍進入中原,意欲爭奪東都。楊廣被弒的消息傳到東都後,王世充、元文都等人擁立越王楊侗為帝。楊侗本來已經被李密打得焦頭爛額,如今又來了一個宇文化及,不免惶恐無措。有人建議招撫李密,用他來對付宇文化及。楊侗依計而行,馬上向李密拋出了橄欖枝 遣使下詔,拜李密為太尉、尚書令。李密本來也擔心遭到東都軍隊和宇文化及的前後夾擊,現在歸順東都朝廷,既有政治上的名分,又能避免腹背受敵,於是欣然答應。
此後,李密全力對付宇文化及,雖然經過幾場大戰,終於把這支勢力逐出了中原,但是瓦崗軍也元氣大傷,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李密本人更是在激戰中被流矢射落馬下,差點死於亂兵之中,所幸秦叔寶拚死保衛,才逃過一死。
就在李密大戰宇文化及的同時,東都也發生了一場政變。王世充殺掉了元文都等人,架空了小皇帝楊侗,一手篡奪了朝政大權。
九月,李密與王世充不可避免地展開了一場終極對決。
由於東都缺糧已久,所以王世充親率兩萬精銳,甩開李密,全力東進,準備搶占洛口倉。李密急命王伯當留守金鏞城,率部於邙山南麓紮營,在此阻擊王世充。
九月十一日深夜,王世充派遣兩百多名騎兵潛入邙山,埋伏在李密大營附近的山澗中,準備次日決戰時作為內應。
九月十二日晨,決戰的時刻終於到來。王世充集合部隊,向將士們高聲喊話:“今日之戰,不僅是爭一個勝負,生死存亡,在此一舉。如果贏了,榮華富貴自然到手;要是輸了,沒有一個人可以倖免。所以,這一戰關係到每個人的存亡,不僅僅是為了國家而戰,更是為了你們自己而戰!”
正所謂哀兵必勝。此時王世充的軍隊已經落入斷糧的絕境,所以對這兩萬名士兵來講,奮力前進,打敗李密,他們還有生還的機會;要是退縮,就算回到東都,無疑也是死路一條。所以,當這支背水一戰的軍隊進至李密大營時,王世充一聲令下,兩萬人便像離弦之箭射了出去,人人奮勇爭先,拚死砍殺,其勢銳不可當。
這一仗打得空前慘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