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表示對李密的感謝,翟讓讓李密建立了自己的番號和大營,稱“蒲山公營”。
此時,無論是政治威望、軍事才能還是人格魅力,李密都已躍居翟讓之上,儼然已經成為瓦崗的精神領袖。
然而李密絕不滿足於此,他要的是瓦崗寨的頭一把交椅。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春,李密邁出了第三步 正式向翟讓提出了一個宏大的戰略計劃 襲據洛口,攻取東都,亡隋社稷,號令天下!
此時,翟讓已經對李密言聽計從,當即同意了他的計劃。二月,李密率部攻克興洛倉,隨即開倉賑糧。四方窮苦百姓數十萬人扶老攜幼、絡繹不絕地來到了洛口(今河南鞏縣東),人人眼中噙滿激動的淚水,都把李密視為再生父母。稍後,李密又擊敗前來進剿的隋將劉長恭、裴仁基,並且繳獲了大量武器和裝備。
至此,李密的功勳和威望達到了頂點。
大業十三(公元617年)年二月十九日,在徐世和王伯當等人的勸說下,翟讓終於讓出首領的位置,正式推舉李密為盟主,上尊號“魏公”。李密拜翟讓為上柱國、司徒,以單雄信為左武候大將軍,以徐世為右武候大將軍。
瓦崗寨的新一任大佬就這樣煉成了。
這一年春天,黃河以南、江淮以北的各地變民軍紛起響應,如孟讓、郝孝德、王德仁、房獻伯、王君廓、李士才、魏六兒、李德謙、張遷、田黑社、田白社、張青特、周比洮、胡驢賊等,全部歸附瓦崗,尊奉“魏公”旗號。
李密盡皆授予官爵,同時設立《百官名冊》遙領各部。此外,遠近四方的小股變民和青壯百姓也像潮水一樣湧向了瓦崗軍駐紮的洛口,部眾一下子激增至數十萬人。從此,瓦崗寨名震天下,而李密也成了四方群雄中風頭最勁的人物。
這一年四月,駐守虎牢關(今河南滎陽市西)的隋將裴仁基也獻出關隘,歸降了李密。同時歸降的還有裴仁基麾下的一員猛將 秦叔寶。
秦叔寶,名瓊,以字行世,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歷城區)人,早年在隋將來護兒帳下,深得來護兒賞識,後來調到張須陀麾下,屢建奇功,成為遠近聞名的勇將。張須陀戰死後,秦叔寶又投奔了裴仁基。
差不多在秦叔寶歸附李密的同時,還有一個傳奇人物也來到了瓦崗。
他就是程咬金。
拜《隋唐演義》和歷代評書所賜,程咬金在民間一直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可謂婦孺皆知。時至今日,老百姓對“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這些俗諺依然耳熟能詳。可實際上,程咬金使用的武器卻不是笨拙的斧頭,而是靈活的長矛(槊),並且加入瓦崗不久他就改名程知節,此後也一直以此名行世。可是,“程咬金”這個名字基本上家喻戶曉,但“程知節”在民間卻鮮為人知。
在演義和評書中,程咬金出道之前有過很多傳奇經歷,可在正史裏卻隻有寥寥幾筆:“程知節,本名咬金,齊州東阿(今山東東阿縣)人。少驍勇,善用馬槊。大業末,聚徒數百,共保鄉裏,以備他盜。後依李密 ”(《舊唐書·程知節傳》)
秦叔寶和程知節來到瓦崗後,立刻被李密任命為驃騎將軍,負責統領一支八千人的精銳,號稱“內軍”,相當於李密的嫡係部隊。李密時常誇口說:“這八千精銳足以抵擋百萬大軍!”
占領了興洛倉後,李密又把目標鎖定回洛倉。
這兩座倉庫是東都外圍的兩大軍糧儲備基地,東都的留守朝廷及二十多萬隋軍就是靠這兩座大糧倉養活的。如今興洛倉被李密占了,隋軍勢必要死守回洛倉。於是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初夏,瓦崗軍就與隋軍在回洛倉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幾經易手之後,到了四月下旬,李密最後一次擊潰了七萬多來犯的隋軍,終於牢牢占據了回洛倉。
此時的李密躊躇滿誌,覺得東都已經指日可下
第6章·瓦崗興亡的歷史密碼2
,隨即命幕僚祖君彥撰寫了一篇討伐楊廣的檄文,在檄文中痛快淋漓地歷數了楊廣的“十大罪”,最後總結說:“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成語“罄竹難書”的典故正出於此。)
接下來的日子,李密帶著數十萬大軍圍著東都打了好幾個月,卻始終一無所獲。
洛陽的防禦之堅完全超乎他的想像。
與此同時,遠在江都的隋煬帝楊廣已經派遣王世充等人馳援東都,數路大軍正晝夜兼程向東都挺進。眼看瓦崗軍即將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幕僚柴孝和向李密建議:命翟讓等人留守河南,然後親率主力西取長安,等根基穩固之後,再揮師東下掃平河洛。
李密承認這是上策,但他提出了自己的顧慮:“弟兄們都是山東(崤山以東)人,見洛陽未下,誰肯跟我西進關中?況且軍中多數將領皆出身盜匪,如果我獨自西進,把他們留在這裏,我擔心他們誰也不服誰,萬一產生內訌,大業會瞬間瓦解。”
不能不說,李密的擔心是有道理的。作為一個半路出家、後來居上的領導人,李密對瓦崗群雄的控製力實際上是很有限的,其領袖地位也並不像看上去那麽穩固。在此情況下,如果放棄洛陽、西進關中,不但瓦崗內部有可能產生內訌,而且李密也會因此喪失瓦崗的領導權。所以,明知道“西取長安”才是上策,但是在攻下洛陽之前,李密和瓦崗軍哪兒也去不了。
此時,無論是政治威望、軍事才能還是人格魅力,李密都已躍居翟讓之上,儼然已經成為瓦崗的精神領袖。
然而李密絕不滿足於此,他要的是瓦崗寨的頭一把交椅。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春,李密邁出了第三步 正式向翟讓提出了一個宏大的戰略計劃 襲據洛口,攻取東都,亡隋社稷,號令天下!
此時,翟讓已經對李密言聽計從,當即同意了他的計劃。二月,李密率部攻克興洛倉,隨即開倉賑糧。四方窮苦百姓數十萬人扶老攜幼、絡繹不絕地來到了洛口(今河南鞏縣東),人人眼中噙滿激動的淚水,都把李密視為再生父母。稍後,李密又擊敗前來進剿的隋將劉長恭、裴仁基,並且繳獲了大量武器和裝備。
至此,李密的功勳和威望達到了頂點。
大業十三(公元617年)年二月十九日,在徐世和王伯當等人的勸說下,翟讓終於讓出首領的位置,正式推舉李密為盟主,上尊號“魏公”。李密拜翟讓為上柱國、司徒,以單雄信為左武候大將軍,以徐世為右武候大將軍。
瓦崗寨的新一任大佬就這樣煉成了。
這一年春天,黃河以南、江淮以北的各地變民軍紛起響應,如孟讓、郝孝德、王德仁、房獻伯、王君廓、李士才、魏六兒、李德謙、張遷、田黑社、田白社、張青特、周比洮、胡驢賊等,全部歸附瓦崗,尊奉“魏公”旗號。
李密盡皆授予官爵,同時設立《百官名冊》遙領各部。此外,遠近四方的小股變民和青壯百姓也像潮水一樣湧向了瓦崗軍駐紮的洛口,部眾一下子激增至數十萬人。從此,瓦崗寨名震天下,而李密也成了四方群雄中風頭最勁的人物。
這一年四月,駐守虎牢關(今河南滎陽市西)的隋將裴仁基也獻出關隘,歸降了李密。同時歸降的還有裴仁基麾下的一員猛將 秦叔寶。
秦叔寶,名瓊,以字行世,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歷城區)人,早年在隋將來護兒帳下,深得來護兒賞識,後來調到張須陀麾下,屢建奇功,成為遠近聞名的勇將。張須陀戰死後,秦叔寶又投奔了裴仁基。
差不多在秦叔寶歸附李密的同時,還有一個傳奇人物也來到了瓦崗。
他就是程咬金。
拜《隋唐演義》和歷代評書所賜,程咬金在民間一直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可謂婦孺皆知。時至今日,老百姓對“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這些俗諺依然耳熟能詳。可實際上,程咬金使用的武器卻不是笨拙的斧頭,而是靈活的長矛(槊),並且加入瓦崗不久他就改名程知節,此後也一直以此名行世。可是,“程咬金”這個名字基本上家喻戶曉,但“程知節”在民間卻鮮為人知。
在演義和評書中,程咬金出道之前有過很多傳奇經歷,可在正史裏卻隻有寥寥幾筆:“程知節,本名咬金,齊州東阿(今山東東阿縣)人。少驍勇,善用馬槊。大業末,聚徒數百,共保鄉裏,以備他盜。後依李密 ”(《舊唐書·程知節傳》)
秦叔寶和程知節來到瓦崗後,立刻被李密任命為驃騎將軍,負責統領一支八千人的精銳,號稱“內軍”,相當於李密的嫡係部隊。李密時常誇口說:“這八千精銳足以抵擋百萬大軍!”
占領了興洛倉後,李密又把目標鎖定回洛倉。
這兩座倉庫是東都外圍的兩大軍糧儲備基地,東都的留守朝廷及二十多萬隋軍就是靠這兩座大糧倉養活的。如今興洛倉被李密占了,隋軍勢必要死守回洛倉。於是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初夏,瓦崗軍就與隋軍在回洛倉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幾經易手之後,到了四月下旬,李密最後一次擊潰了七萬多來犯的隋軍,終於牢牢占據了回洛倉。
此時的李密躊躇滿誌,覺得東都已經指日可下
第6章·瓦崗興亡的歷史密碼2
,隨即命幕僚祖君彥撰寫了一篇討伐楊廣的檄文,在檄文中痛快淋漓地歷數了楊廣的“十大罪”,最後總結說:“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成語“罄竹難書”的典故正出於此。)
接下來的日子,李密帶著數十萬大軍圍著東都打了好幾個月,卻始終一無所獲。
洛陽的防禦之堅完全超乎他的想像。
與此同時,遠在江都的隋煬帝楊廣已經派遣王世充等人馳援東都,數路大軍正晝夜兼程向東都挺進。眼看瓦崗軍即將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幕僚柴孝和向李密建議:命翟讓等人留守河南,然後親率主力西取長安,等根基穩固之後,再揮師東下掃平河洛。
李密承認這是上策,但他提出了自己的顧慮:“弟兄們都是山東(崤山以東)人,見洛陽未下,誰肯跟我西進關中?況且軍中多數將領皆出身盜匪,如果我獨自西進,把他們留在這裏,我擔心他們誰也不服誰,萬一產生內訌,大業會瞬間瓦解。”
不能不說,李密的擔心是有道理的。作為一個半路出家、後來居上的領導人,李密對瓦崗群雄的控製力實際上是很有限的,其領袖地位也並不像看上去那麽穩固。在此情況下,如果放棄洛陽、西進關中,不但瓦崗內部有可能產生內訌,而且李密也會因此喪失瓦崗的領導權。所以,明知道“西取長安”才是上策,但是在攻下洛陽之前,李密和瓦崗軍哪兒也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