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宇文化及在東都被李密所敗,退保聊城。竇建德遂以討伐逆臣為名攻克聊城,擒殺了宇文化及。隨後,竇建德將宇文化及從江都擄掠而來的嬪妃宮女悉數遣散,而對於那些有才幹的隋朝舊臣,如裴矩、何稠、虞世南、歐陽詢等人,竇建德一律予以重用。至於那些不願為他效力,一心想投奔洛陽和長安的人,竇建德也概不強留,一律尊重個人意願,不但送給他們盤纏,還派兵護送他們出境。
竇建德的所作所為使他廣泛贏得了人心。
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如果單純從這個意義上說,竇建德無疑是天下群雄中最有潛力、也最有資格與李淵父子抗衡的人。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當王世充派遣使臣十萬火急地跑來求救時,竇建德立刻有了一種唇亡齒寒之感。他立刻就此舉行廷議。夏朝的中書侍郎劉彬對時局做了一番完整而透徹的分析:“唐有關中,鄭據河南,夏居河北,共成鼎足之勢。今唐軍傾其主力攻鄭,從秋至冬,唐強鄭弱,鄭力已竭,一旦鄭亡,夏朝也有唇亡齒寒之憂。不如出兵相救,夏軍攻唐軍之背,鄭軍攻唐軍之腹,可大破唐軍。唐軍敗退後,再靜觀其變,若鄭國可滅,則一併滅之,合兩國之兵,直搗關中,可定天下!”
竇建德完全同意劉彬的分析 洛陽是自己的南麵屏障,一旦被唐朝平滅,李世民的兵鋒就會直指河北,所以他絕不能坐視王世充的滅亡。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正月,李世民在肅清洛陽外圍之後,率大軍進駐青城宮,準備對洛陽發起總攻。唐軍未及修築營寨,王世充便親率二萬人馬出城攻擊。諸將皆懼,李世民命精銳騎兵在邙山下列陣,對左右說:“王世充已經到了窮途末路,這次把全部兵力都投入戰場,準備決一死戰,若今日一戰破之,他便不敢再出城了!”於是命屈突通率五千人渡過穀水進攻王世充,隨後李世民一馬當先沖入敵陣。
在數十精騎的掩護下,李世民坐下的那匹“颯露紫”(著名的“昭陵六駿
第8章·逐鹿中原2
六 逐鹿中原(4)
”之一)像一隻離弦之箭直直插入敵陣,最後竟然橫穿而出,一下打亂了鄭軍的陣腳。鄭軍士兵大為驚恐,被擊殺甚眾。可就在李世民縱橫馳騁、殺得性起的時候,穀水岸邊的一道河堤忽然擋住了他的去路。李世民匆忙掉轉馬頭,準備和大軍會合。可是周圍密密麻麻全是敵軍,就連保護他的數十名騎兵也在衝鋒中走散了。
此刻,李世民的身邊隻剩下一個將領丘行恭。
這是李世民自中原開戰以來第三次身涉險境。
敵人圍了上來,流矢紛紛射向李世民,“颯露紫”前胸正中一箭。危急關頭,丘行恭連發數箭,射殺了幾名敵兵,隨即翻身下馬,把自己的坐騎交給李世民,然後一手牽著“颯露紫”,一手執長刀,左衝右突,大聲叱喝,終於和李世民一起殺開一條血路,與趕上來的大軍會合。
李世民突出重圍後,王世充也迅速集結潰散的部眾,重新擺出陣型,繼續與唐軍鏖戰。
這一仗打得異常慘烈。從辰時(七時)一直激戰到午時(十三時),鄭軍多次被唐軍騎兵衝散,可王世充卻屢屢整兵再戰,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頑強。王世充知道,如果輸掉這一仗,今後他就隻能龜縮在洛陽城裏,被唐軍壓著打了,所以他必須全力以赴。
然而,盡管王世充已經拚盡了全力,這一仗他還是輸了。
午時過後,唐軍士兵越戰越勇,可鄭軍士兵卻個個精疲力竭,開始往後潰退,再也不聽號令了。王世充萬般無奈,隻好掉轉馬頭向洛陽狂奔。李世民乘勝追擊,一直追到了洛陽城下,總共斬殺並俘虜了七千餘人。
唐軍開始猛攻洛陽,但是最後的攻堅戰卻要比李世民想像的艱難得多。
因為鄭軍的防禦部署非常嚴密,而且還裝備了大量重型武器。比如投石機,可投擲五十斤的飛石,距離達二百步。可想而知,這樣的“炮彈”發射出去,每一發都可以把人砸成肉醬。此外,還有一種巨型連弩,把弓拉滿的時候形狀大如車輪,箭鏃形同大斧,每次可以連續發射八箭,射程可達五百步。在這樣一些“尖端武器”的猛烈打擊之下,唐軍付出了重大傷亡,一連打了十多天,洛陽宮城還是巋然不動。
唐軍將士筋疲力盡,以行軍總管劉弘基為首的一批高級將領紛紛請求班師。
可誌在必得的李世民堅決不同意。他說:“我們大舉進攻中原,自應奪取洛陽,此乃一勞永逸之舉。而今東方各州皆已望風歸降,洛陽隻是一座孤城,不可能堅持太久,眼看馬上就要成功,豈能棄之而去?”
隨後,李世民傳令全軍:“洛陽未破,師必不還,敢言班師者斬!”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二月末,竇建德親率十萬大軍渡河南下,進抵虎牢關。
虎牢關位於今河南滎陽市區西北16公裏的汜水鎮,是洛陽東麵的天險和屏障,因西周穆王曾在此捕獲一隻猛虎、並將虎飼養於此而得名。其關隘修築於汜水西麵的大伾山上,“北臨黃河,崖岸峻峭,岧岧孤危,高四十餘丈,勢盡川陸”。(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
李世民緊急召開了一個軍事會議,討論對策。以蕭瑀、封德彝、屈突通等人為首的一大批高級官員都表示,應該避其鋒芒,暫時退保新安,伺機再戰。
竇建德的所作所為使他廣泛贏得了人心。
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如果單純從這個意義上說,竇建德無疑是天下群雄中最有潛力、也最有資格與李淵父子抗衡的人。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當王世充派遣使臣十萬火急地跑來求救時,竇建德立刻有了一種唇亡齒寒之感。他立刻就此舉行廷議。夏朝的中書侍郎劉彬對時局做了一番完整而透徹的分析:“唐有關中,鄭據河南,夏居河北,共成鼎足之勢。今唐軍傾其主力攻鄭,從秋至冬,唐強鄭弱,鄭力已竭,一旦鄭亡,夏朝也有唇亡齒寒之憂。不如出兵相救,夏軍攻唐軍之背,鄭軍攻唐軍之腹,可大破唐軍。唐軍敗退後,再靜觀其變,若鄭國可滅,則一併滅之,合兩國之兵,直搗關中,可定天下!”
竇建德完全同意劉彬的分析 洛陽是自己的南麵屏障,一旦被唐朝平滅,李世民的兵鋒就會直指河北,所以他絕不能坐視王世充的滅亡。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正月,李世民在肅清洛陽外圍之後,率大軍進駐青城宮,準備對洛陽發起總攻。唐軍未及修築營寨,王世充便親率二萬人馬出城攻擊。諸將皆懼,李世民命精銳騎兵在邙山下列陣,對左右說:“王世充已經到了窮途末路,這次把全部兵力都投入戰場,準備決一死戰,若今日一戰破之,他便不敢再出城了!”於是命屈突通率五千人渡過穀水進攻王世充,隨後李世民一馬當先沖入敵陣。
在數十精騎的掩護下,李世民坐下的那匹“颯露紫”(著名的“昭陵六駿
第8章·逐鹿中原2
六 逐鹿中原(4)
”之一)像一隻離弦之箭直直插入敵陣,最後竟然橫穿而出,一下打亂了鄭軍的陣腳。鄭軍士兵大為驚恐,被擊殺甚眾。可就在李世民縱橫馳騁、殺得性起的時候,穀水岸邊的一道河堤忽然擋住了他的去路。李世民匆忙掉轉馬頭,準備和大軍會合。可是周圍密密麻麻全是敵軍,就連保護他的數十名騎兵也在衝鋒中走散了。
此刻,李世民的身邊隻剩下一個將領丘行恭。
這是李世民自中原開戰以來第三次身涉險境。
敵人圍了上來,流矢紛紛射向李世民,“颯露紫”前胸正中一箭。危急關頭,丘行恭連發數箭,射殺了幾名敵兵,隨即翻身下馬,把自己的坐騎交給李世民,然後一手牽著“颯露紫”,一手執長刀,左衝右突,大聲叱喝,終於和李世民一起殺開一條血路,與趕上來的大軍會合。
李世民突出重圍後,王世充也迅速集結潰散的部眾,重新擺出陣型,繼續與唐軍鏖戰。
這一仗打得異常慘烈。從辰時(七時)一直激戰到午時(十三時),鄭軍多次被唐軍騎兵衝散,可王世充卻屢屢整兵再戰,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頑強。王世充知道,如果輸掉這一仗,今後他就隻能龜縮在洛陽城裏,被唐軍壓著打了,所以他必須全力以赴。
然而,盡管王世充已經拚盡了全力,這一仗他還是輸了。
午時過後,唐軍士兵越戰越勇,可鄭軍士兵卻個個精疲力竭,開始往後潰退,再也不聽號令了。王世充萬般無奈,隻好掉轉馬頭向洛陽狂奔。李世民乘勝追擊,一直追到了洛陽城下,總共斬殺並俘虜了七千餘人。
唐軍開始猛攻洛陽,但是最後的攻堅戰卻要比李世民想像的艱難得多。
因為鄭軍的防禦部署非常嚴密,而且還裝備了大量重型武器。比如投石機,可投擲五十斤的飛石,距離達二百步。可想而知,這樣的“炮彈”發射出去,每一發都可以把人砸成肉醬。此外,還有一種巨型連弩,把弓拉滿的時候形狀大如車輪,箭鏃形同大斧,每次可以連續發射八箭,射程可達五百步。在這樣一些“尖端武器”的猛烈打擊之下,唐軍付出了重大傷亡,一連打了十多天,洛陽宮城還是巋然不動。
唐軍將士筋疲力盡,以行軍總管劉弘基為首的一批高級將領紛紛請求班師。
可誌在必得的李世民堅決不同意。他說:“我們大舉進攻中原,自應奪取洛陽,此乃一勞永逸之舉。而今東方各州皆已望風歸降,洛陽隻是一座孤城,不可能堅持太久,眼看馬上就要成功,豈能棄之而去?”
隨後,李世民傳令全軍:“洛陽未破,師必不還,敢言班師者斬!”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二月末,竇建德親率十萬大軍渡河南下,進抵虎牢關。
虎牢關位於今河南滎陽市區西北16公裏的汜水鎮,是洛陽東麵的天險和屏障,因西周穆王曾在此捕獲一隻猛虎、並將虎飼養於此而得名。其關隘修築於汜水西麵的大伾山上,“北臨黃河,崖岸峻峭,岧岧孤危,高四十餘丈,勢盡川陸”。(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
李世民緊急召開了一個軍事會議,討論對策。以蕭瑀、封德彝、屈突通等人為首的一大批高級官員都表示,應該避其鋒芒,暫時退保新安,伺機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