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亡唐興的歷史大幕就此拉開。


    李淵集團的戰略目標非常明確,就是直取隋帝國的政治心髒 西京長安。


    要進軍長安,首先必須攻克西河郡(今山西汾陽市)。


    李淵把這個首戰的任務交給了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初出茅廬的李氏兄弟不負眾望,輕而易舉地拿下了西河郡,輕鬆漂亮地完成了他們軍事生涯的處女作。軍隊凱旋後,屈指一算,前後僅歷時九天。李淵大喜過望地說:“如此用兵,足以橫行天下了!”


    首戰告捷。李淵更加堅定了南下關中、西取長安的決心。


    這一年六月十四日,李淵置大將軍府,自立為大將軍,以裴寂為長史,劉文靜為司馬,唐儉和溫大雅為記室,武士彠為鎧曹,殷開山為戶曹,長孫順德、劉弘基等人為左右統軍;同時以李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統率左三軍;以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大都督,統率右三軍;以柴紹為右領軍府長史;其餘文武將吏也各有任命。


    七月初四,李淵以李元吉為鎮北將軍、太原留守,讓他鎮守後方根據地。初五,李淵召集全軍誓師,發布了聲討楊廣、“匡扶”隋室的檄文,傳檄四方郡縣。此前,李淵命劉文靜出使突厥,暫時向始畢可汗稱臣,以便穩住突厥人,並要求他們在政治和經濟上提供援助。隨後,李淵親率三萬精兵從晉陽出發,正式踏上了開創帝業的征程。


    七月八日,李淵率部進抵賈胡堡(今山西汾西縣北)。此堡南麵五十多裏處,就是隋將宋老生重兵據守的霍邑(今山西霍州市)。


    在這裏,李淵軍隊陷入了一個進退兩難的困境。


    首先是因為連日天降大雨,道路泥濘難行,軍中糧草即將告罄,而派回太原運送補給的車隊又遲遲沒有返回。其次,軍中開始傳出謠言,說突厥人已經變卦,準備聯合劉武周襲取太原,因而軍營中人心惶惶。


    這時候,多數將士打起了退堂鼓,紛紛要求班師。而李建成和李世民卻據理力爭,堅決反對撤兵。李淵猶豫再三,最後採納了他們的意見,決定天氣轉晴後立刻攻打霍邑。


    自助者天助之。李淵父子的堅持最終也感動了上蒼。七月底,來自太原的糧草和補給終於運到。幾天後,天空也放晴了。八月初三,李淵率全軍迅速兵臨霍邑城下,以激將法誘使宋老生出城迎戰。雙方接戰後,李淵與李建成假裝受挫,往後退卻。李世民則與段誌玄率精銳騎兵從背後突擊宋老生。隋軍腹背受敵,頓時潰敗,宋老生被殺,所部三萬人也全部被殲。李淵父子隨即攻克霍邑。


    這是李淵出師以來取得的第一場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士氣。進入霍邑後,李淵當即論功行賞。軍中負責授勳的官吏提醒他說:“奴僕出身的人,似乎不該跟一般戰士同等待遇。”李淵不以為然:“飛石流箭之間,不分誰貴誰賤;為何評定功勳的時候,卻要分尊卑等級呢?應該完全平等,有什麽功,受什麽賞!”


    隨後,李淵軍迅速南下,一路勢如破竹,八月八日占據臨汾郡(今山西臨汾市),八月十三日攻克絳郡(今山西新絳縣),八月十五日進抵黃河東岸的龍門(今山西河津市)。同時,劉文靜也帶著五百名突厥士兵和二千匹馬趕來與李淵會合。


    劉文靜的歸來無疑讓全軍上下都吃了一顆定心丸。因為將士們再也不用擔心太原(最主要的是城中的妻兒老小)會被突厥人偷襲,於是越發堅定了西進關中、奪取長安的信心和鬥誌。


    九月初,李淵率部進抵河東(今山西永濟市)。河東城扼守黃河渡口,可謂關中門戶,其戰略地位十分突出。此城長期由隋朝名將左武侯大將軍屈突通經營鎮守,防禦極為嚴密,加之地形險要,所以易守難攻。李淵率部圍攻多日,想盡了各種辦法,可河東城依舊固若金湯。李淵意識到這座堅城不可能輕易攻克,遂準備放棄河東,沿河岸北上,從北麵的渡口入關。然而,裴寂等人卻堅決反對。他們認為:“屈突通手握重兵、固守堅城,就算今天繞開他,萬一我們不能攻


    四 大唐開國(2)


    下長安,撤退時就會遭到河東的阻擊,到時候腹背受敵,形勢將萬分險惡。不如先全力拿下河東,然後西進。河東是長安的門戶,屈突通一旦戰敗,長安城指日可下!”


    裴寂等人話音剛落,李世民馬上又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意見。他說:“不然。兵貴神速,我們擁有連戰連捷的餘威和四方來附的部眾,如果快速西進,長安必定震恐,很可能在他們來不及作出反應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像秋風掃落葉一樣把城池攻了下來。如果逗留在堅城之下,自陷於疲敝之境,使長安有充分的時間加強防禦,而我們自己卻白白貽誤戰機,一旦軍心離散,那大事就不可為了!”


    這是李淵集團在軍事戰略上發生的第二次分歧。


    這一次,李淵兼聽了雙方的意見,決定雙管齊下、兵分兩路。他命令各將領留下來繼續圍攻河東,由他本人與李建成、李世民親率主力渡河入關。


    九月十二日,李淵一進入關中,各地隋朝官吏立刻望風而降,紛紛獻出所轄郡縣。其中,華陰縣令李孝常獻出了下轄的永豐倉,極大地滿足了義軍的糧草和物資需求。此外,京兆府所屬各縣也紛紛派遣使者來向李淵投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的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井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井壽並收藏唐朝的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