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仰天長嘆:“我昨天一整夜都在想你說的話,其實還是很有道理的。今日不管是家破人亡由你、化家為國也由你,一切都由你了 ”
此時的李淵真是一副萬般無奈、聽天由命之狀!
幾天後,隋煬帝的使者又到了,準備把李淵和王仁恭一起押赴江都問罪。李淵頓時驚慌失措。於是,李世民和裴寂等人再次進言:“今主昏國亂,盡忠無益。偏將副手戰場失利,竟然也要歸罪明公。危亡已經迫在眉睫,宜早定計。況且晉陽兵強馬壯,行宮中又蓄積金錢布帛巨萬,以此舉事,何患不成?今留守長安的代王幼弱,明公若擊鼓向西,據有長安如同探囊取物,何必被區區一個朝廷使者囚禁、坐以待斃呢?”
至此,李淵終於下定決心,開始暗中部署。可沒過幾天,江都的天子使臣又到了,宣詔赦免了李淵和王仁恭的戰敗之罪,並且讓他們
三 晉陽起兵的真相(3)
官復原職。
赦令一下,李淵立刻反悔,矢口不提舉義之事。
接下來的日子,越來越多的人都在催促李淵起兵。如鷹揚府司馬許世緒、行軍司鎧武士彠(武則天的父親)、前太子左勛衛唐憲、唐憲的弟弟唐儉等等。
然而,大夥把嘴皮子都磨破了,該說的話翻來覆去都講爛了,李淵還是遲遲不動。
劉文靜忍無可忍,隻好向裴寂施壓:“先發製人,後發製於人。你為何不快點勸唐公起兵,怎能一再藉故拖延呢?再說了,你身為宮監,卻以宮女私侍他人,你一個人死就算了,何必拖累唐公?”
裴寂被觸到痛處了。是啊,假如李淵遲遲不起事,萬一晉陽宮女陪侍之事泄露,那他裴寂就算有八顆腦袋也不夠砍啊!
此後,裴寂隻好天天追著李淵,死纏爛打、軟磨硬泡,終於把李淵徹底說服了。李淵隨後讓劉文靜假造敕書,以朝廷準備四征高麗為名,命令太原、西河、雁門、馬邑四郡凡二十歲以上、五十歲以下者全部要應徵入伍,藉此擴大武裝力量,準備起兵
這就是歷代正史記載的關於晉陽起兵的起因和內幕。在這裏,李淵被描繪成一個平庸、怯懦、胸無大誌、多疑反覆的傀儡型人物;而年未二十的李世民則恰恰相反,被塑造成一個目光遠大、足智多謀、意誌堅定的領袖,表現出了一種遠遠超越他年齡的成熟和穩重。在此,李世民毋庸置疑地成了晉陽起兵的“首謀之人”,而李淵一開始則被蒙在鼓裏,後來迫不得已捲入了這個事件,幾乎是被人用“綁架”的手段弄上了這條起兵叛隋的“賊船”,自始至終都表現得碌碌無能而且萬般無奈。
難道這就是歷史的真相?
不,答案是否定的。通過近年來諸多中外學者對相關史料的重新研究,晉陽起兵的真相已經得到了澄清。西方、日本以及海外的研究結果普遍認為:“有些重要情況可能是在唐太宗統治時期因太宗本人的堅持而編造出來的。 根據從前被忽視的唐代初年的史料《大唐創業起居注》,歷史學家已經能夠對唐朝創立史的傳統說法中的某些偏見和歪曲之處做出訂正。”(英·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
國內學者也認為:“由於官修史籍的不真實,晉陽起兵的內幕幾乎被掩蓋了。突出地頌揚李世民,而其他人則黯然失色,或者被埋沒,或者被歪曲。 同時,舊史籍裏還塞進了一些虛構的情節,渲染李淵的荒淫無能,以襯托李世民的功德兼隆。”(趙克堯、許道勛《唐太宗傳》)
新的研究結論指出,李世民在晉陽首義和唐朝創建的過程中並不像舊史籍所塑造的那麽英明神武和居功至偉,而李淵也並不像舊史籍所描述的那麽猥瑣不堪。相反,“李淵此人雄才大略,讀太原起兵時記室參軍溫大雅所記《大唐創業起居注》可知。從隋大業十三年太原起兵到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以前,李淵一直是最高決策者和全局指揮者。 隻因玄武門之變後李淵的政權為李世民所奪取 貞觀朝纂修《高祖實錄》就把太原起兵說成李世民所主謀,統一天下也幾乎全是李世民的功勞,李淵被誣為坐享其成。”(黃永年《唐史十二講》)
事實表明,李世民很可能在貞觀年間對相關“實錄”的修纂工作進行了幹預,從而篡改了某些重大的歷史事實。而後來編修的“國史”,以及承用國史的兩《唐書》,包括更後出的《資治通鑑》皆因襲而不改,致使晉陽起兵和唐朝創立史的部分真相從此湮沒不彰。
在眾多學者的研究中,基本上都提到了初唐的一份重要史料 《大唐創業起居注》。
該書的作者溫大雅是太原人,史稱其“少好學,以才辯知名”;曾任隋東宮學士、長安縣尉,後因父憂去職,回晉陽閑居,見天下大亂而不求仕進。李淵到太原後,和他成為朋友,並慕其文名而“甚禮之”。李淵起兵後,溫大雅被任命為大將軍府記室參軍,“專掌文翰”。(《舊唐書·溫大雅傳》)
很顯然,由這樣一位晉陽起兵的親歷者所撰寫的史料,其真實性肯定要遠遠大於唐朝建國後的那些官修正史。所以《劍橋中國
第4章·大唐開國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六月初五,以李淵為首的政治軍事集團正式在太原起兵。
此時的李淵真是一副萬般無奈、聽天由命之狀!
幾天後,隋煬帝的使者又到了,準備把李淵和王仁恭一起押赴江都問罪。李淵頓時驚慌失措。於是,李世民和裴寂等人再次進言:“今主昏國亂,盡忠無益。偏將副手戰場失利,竟然也要歸罪明公。危亡已經迫在眉睫,宜早定計。況且晉陽兵強馬壯,行宮中又蓄積金錢布帛巨萬,以此舉事,何患不成?今留守長安的代王幼弱,明公若擊鼓向西,據有長安如同探囊取物,何必被區區一個朝廷使者囚禁、坐以待斃呢?”
至此,李淵終於下定決心,開始暗中部署。可沒過幾天,江都的天子使臣又到了,宣詔赦免了李淵和王仁恭的戰敗之罪,並且讓他們
三 晉陽起兵的真相(3)
官復原職。
赦令一下,李淵立刻反悔,矢口不提舉義之事。
接下來的日子,越來越多的人都在催促李淵起兵。如鷹揚府司馬許世緒、行軍司鎧武士彠(武則天的父親)、前太子左勛衛唐憲、唐憲的弟弟唐儉等等。
然而,大夥把嘴皮子都磨破了,該說的話翻來覆去都講爛了,李淵還是遲遲不動。
劉文靜忍無可忍,隻好向裴寂施壓:“先發製人,後發製於人。你為何不快點勸唐公起兵,怎能一再藉故拖延呢?再說了,你身為宮監,卻以宮女私侍他人,你一個人死就算了,何必拖累唐公?”
裴寂被觸到痛處了。是啊,假如李淵遲遲不起事,萬一晉陽宮女陪侍之事泄露,那他裴寂就算有八顆腦袋也不夠砍啊!
此後,裴寂隻好天天追著李淵,死纏爛打、軟磨硬泡,終於把李淵徹底說服了。李淵隨後讓劉文靜假造敕書,以朝廷準備四征高麗為名,命令太原、西河、雁門、馬邑四郡凡二十歲以上、五十歲以下者全部要應徵入伍,藉此擴大武裝力量,準備起兵
這就是歷代正史記載的關於晉陽起兵的起因和內幕。在這裏,李淵被描繪成一個平庸、怯懦、胸無大誌、多疑反覆的傀儡型人物;而年未二十的李世民則恰恰相反,被塑造成一個目光遠大、足智多謀、意誌堅定的領袖,表現出了一種遠遠超越他年齡的成熟和穩重。在此,李世民毋庸置疑地成了晉陽起兵的“首謀之人”,而李淵一開始則被蒙在鼓裏,後來迫不得已捲入了這個事件,幾乎是被人用“綁架”的手段弄上了這條起兵叛隋的“賊船”,自始至終都表現得碌碌無能而且萬般無奈。
難道這就是歷史的真相?
不,答案是否定的。通過近年來諸多中外學者對相關史料的重新研究,晉陽起兵的真相已經得到了澄清。西方、日本以及海外的研究結果普遍認為:“有些重要情況可能是在唐太宗統治時期因太宗本人的堅持而編造出來的。 根據從前被忽視的唐代初年的史料《大唐創業起居注》,歷史學家已經能夠對唐朝創立史的傳統說法中的某些偏見和歪曲之處做出訂正。”(英·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
國內學者也認為:“由於官修史籍的不真實,晉陽起兵的內幕幾乎被掩蓋了。突出地頌揚李世民,而其他人則黯然失色,或者被埋沒,或者被歪曲。 同時,舊史籍裏還塞進了一些虛構的情節,渲染李淵的荒淫無能,以襯托李世民的功德兼隆。”(趙克堯、許道勛《唐太宗傳》)
新的研究結論指出,李世民在晉陽首義和唐朝創建的過程中並不像舊史籍所塑造的那麽英明神武和居功至偉,而李淵也並不像舊史籍所描述的那麽猥瑣不堪。相反,“李淵此人雄才大略,讀太原起兵時記室參軍溫大雅所記《大唐創業起居注》可知。從隋大業十三年太原起兵到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以前,李淵一直是最高決策者和全局指揮者。 隻因玄武門之變後李淵的政權為李世民所奪取 貞觀朝纂修《高祖實錄》就把太原起兵說成李世民所主謀,統一天下也幾乎全是李世民的功勞,李淵被誣為坐享其成。”(黃永年《唐史十二講》)
事實表明,李世民很可能在貞觀年間對相關“實錄”的修纂工作進行了幹預,從而篡改了某些重大的歷史事實。而後來編修的“國史”,以及承用國史的兩《唐書》,包括更後出的《資治通鑑》皆因襲而不改,致使晉陽起兵和唐朝創立史的部分真相從此湮沒不彰。
在眾多學者的研究中,基本上都提到了初唐的一份重要史料 《大唐創業起居注》。
該書的作者溫大雅是太原人,史稱其“少好學,以才辯知名”;曾任隋東宮學士、長安縣尉,後因父憂去職,回晉陽閑居,見天下大亂而不求仕進。李淵到太原後,和他成為朋友,並慕其文名而“甚禮之”。李淵起兵後,溫大雅被任命為大將軍府記室參軍,“專掌文翰”。(《舊唐書·溫大雅傳》)
很顯然,由這樣一位晉陽起兵的親歷者所撰寫的史料,其真實性肯定要遠遠大於唐朝建國後的那些官修正史。所以《劍橋中國
第4章·大唐開國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六月初五,以李淵為首的政治軍事集團正式在太原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