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順德與劉弘基就是在這個時候與李世民結成了生死之交。長孫順德是長孫晟的族弟,與劉弘基原本都是隋宮廷的宿衛軍官,因逃避遼東兵役,亡命太原投靠了李淵,因此與李世民相結納。這兩個人後來在募集義兵時都發揮了關鍵作用。
此外,劉文靜和裴寂也在此際先後加入了李世民“潛圖義舉”的行列之中。
劉文靜時任晉陽令,裴寂時任晉陽宮監,二人因職務交往而成為好友。他們目睹天下大亂,而自身前途未卜,時常相對而嘆。有一次,裴寂說:“貧賤如此,又逢離亂,將何以自存?”當時劉文靜還未參與李世民之謀,但是暗中已經對他極為傾慕,所以趁機遊說裴寂道:“李世民非尋常之人,其胸襟豁達類似漢高祖,天縱神武如同魏武帝,雖然年少,卻是命世之才!”言下之意是讓裴寂和他一起依附李世民,可裴寂對此卻不以為然。
不久,劉文靜因與李密有姻親關係而坐罪,被關進郡獄。正當他對前途感到茫然之際,李世民忽然親自來獄中探望他。劉文靜大喜過望,馬上向李世民發出試探,說:“天下大亂,非漢高祖、光武帝之才華者,不可平定四海!”
李世民笑著說:“先生怎麽知道沒有?隻是常人不知道罷了。我之所以來看你,並不是像小兒女那樣注重個人感情,而是來和先生圖謀天下大事,不知先生有何見教?”
劉文靜知道自己沒有看錯人,於是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如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圍逼東都,天下群盜多如牛毛。值此之際,若有真命之主應天順人,振臂一呼,取天下則易如反掌。今太原百姓為避戰亂,皆入晉陽,文靜為晉陽令數年,知其中豪傑之士眾多,一朝嘯聚,可得十萬人;尊公所領之兵亦有數萬,一聲令下,誰敢不從?進而乘虛入關,號令天下,不出半年,帝業可成!”
李世民聽完朗聲大笑:“君言正合我意。”
從此,李世民與劉文靜開始積極部署,準備起事。
而這個時候,李淵在做什麽呢?
按照正史的說法:“淵不之知也。”而李世民則“恐淵不從,猶豫久之,不敢言”。(《資治通鑑
三 晉陽起兵的真相(2)
》卷一八三)
李淵真的是這樣渾渾噩噩,對李世民的起兵密謀一無所知嗎?
這個問題我們留待後麵探討,現在接著來看在官方正史中,李世民是如何軟硬兼施地“說服”李淵起兵,而李淵又是如何舉棋不定、出爾反爾的。
由於裴寂與李淵的私交很好,所以李世民決定從裴寂的身上突破。他天天與裴寂交遊,同時拿出私人的錢數百萬,讓人與裴寂賭博,每一次都詐輸,把裴寂樂壞了。等到那些錢輸得差不多的時候,李世民也順理成章地和裴寂變成好友了。最後,李世民把自己的密謀告訴了裴寂,同時讓他想辦法說服李淵。
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此刻,裴寂已經很清楚他那些錢是怎麽到手的了,隻好點頭同意。
李世民和裴寂很快就想了一計。隨後的日子裏,裴寂天天去找李淵喝酒,喝完酒又順便“送上”幾位美女。一連數日,把李淵伺候得舒舒服服。幾天之後,裴寂找了個四下無人的機會,不慌不忙地對李淵說:“二郎暗中蓄養兵馬,欲舉義旗,恐大事泄露被誅,所以讓我以晉陽宮女奉公,此乃情急之下,迫不得已之計。如今眾人心意已決,不知公意下如何?”
李淵一聽,當場爆出冷汗。
原來,這幾天與他合歡的美女竟然全都是晉陽行宮的宮女 皇帝楊廣的女人!
這可是滅門之罪啊!
沒想到自己的兒子和老友居然使了這麽一招把他綁上了“賊船”。
這一招可真損哪!
李淵愣了很長時間,最後無可奈何地說:“吾兒既有此謀,事已至此,為之奈何?隻好從他了。”
李淵雖然一隻腳踏上了“賊船”,可畢竟是被逼無奈,所以猶豫了幾天後又把腳縮了回去。
不久,又發生了一件讓他差點掉腦袋的事,再次把他逼入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
那就是突厥的入侵。
從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底到次年正月之間,東突厥屢次出兵進犯馬邑(今山西朔縣),李淵派遣副留守高君雅會同馬邑太守王仁恭出兵抵禦,結果卻吃了一場敗仗。人在江都的隋煬帝楊廣聞訊大怒,以“不時捕虜,縱為邊患”為由,遣使赴太原將李淵就地拘押,並準備將王仁恭斬首。
李世民一見時機成熟,終於當麵對李淵說:“今主上無道,百姓困窮,晉陽城外皆為戰場;大人若再拘守小節,下有盜寇、上有嚴刑,危亡無日啊!不如順民心,舉義兵,轉禍為福,此天授之時也。”
李淵大驚失色:“你怎能說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言?我現在就告發你。”然後找出紙筆,作出一副馬上要奮筆疾書之狀。
李世民一臉沉著,緩緩地說:“世民觀天時人事如此,所以敢說;倘若一定要告發我,不敢辭死!”
李淵氣得把筆一扔,說:“我怎麽忍心告發你呢?你要慎重,別再說這種話了。”
不料第二天一早,李世民又來了。李淵聽見他鍥而不捨地說:“今盜賊日繁,遍布天下,大人受詔討賊,賊能討得完嗎?到最後還要承擔討賊不力的罪名。而且世人紛傳李氏當應圖讖,所以李金才無罪,卻一朝族滅。退一步說,即便大人能將盜賊盡皆剿滅,自古功高不賞,屆時危險更大!隻有昨日之言,可以救禍,此乃萬全之策,願大人勿疑!”
此外,劉文靜和裴寂也在此際先後加入了李世民“潛圖義舉”的行列之中。
劉文靜時任晉陽令,裴寂時任晉陽宮監,二人因職務交往而成為好友。他們目睹天下大亂,而自身前途未卜,時常相對而嘆。有一次,裴寂說:“貧賤如此,又逢離亂,將何以自存?”當時劉文靜還未參與李世民之謀,但是暗中已經對他極為傾慕,所以趁機遊說裴寂道:“李世民非尋常之人,其胸襟豁達類似漢高祖,天縱神武如同魏武帝,雖然年少,卻是命世之才!”言下之意是讓裴寂和他一起依附李世民,可裴寂對此卻不以為然。
不久,劉文靜因與李密有姻親關係而坐罪,被關進郡獄。正當他對前途感到茫然之際,李世民忽然親自來獄中探望他。劉文靜大喜過望,馬上向李世民發出試探,說:“天下大亂,非漢高祖、光武帝之才華者,不可平定四海!”
李世民笑著說:“先生怎麽知道沒有?隻是常人不知道罷了。我之所以來看你,並不是像小兒女那樣注重個人感情,而是來和先生圖謀天下大事,不知先生有何見教?”
劉文靜知道自己沒有看錯人,於是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如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圍逼東都,天下群盜多如牛毛。值此之際,若有真命之主應天順人,振臂一呼,取天下則易如反掌。今太原百姓為避戰亂,皆入晉陽,文靜為晉陽令數年,知其中豪傑之士眾多,一朝嘯聚,可得十萬人;尊公所領之兵亦有數萬,一聲令下,誰敢不從?進而乘虛入關,號令天下,不出半年,帝業可成!”
李世民聽完朗聲大笑:“君言正合我意。”
從此,李世民與劉文靜開始積極部署,準備起事。
而這個時候,李淵在做什麽呢?
按照正史的說法:“淵不之知也。”而李世民則“恐淵不從,猶豫久之,不敢言”。(《資治通鑑
三 晉陽起兵的真相(2)
》卷一八三)
李淵真的是這樣渾渾噩噩,對李世民的起兵密謀一無所知嗎?
這個問題我們留待後麵探討,現在接著來看在官方正史中,李世民是如何軟硬兼施地“說服”李淵起兵,而李淵又是如何舉棋不定、出爾反爾的。
由於裴寂與李淵的私交很好,所以李世民決定從裴寂的身上突破。他天天與裴寂交遊,同時拿出私人的錢數百萬,讓人與裴寂賭博,每一次都詐輸,把裴寂樂壞了。等到那些錢輸得差不多的時候,李世民也順理成章地和裴寂變成好友了。最後,李世民把自己的密謀告訴了裴寂,同時讓他想辦法說服李淵。
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此刻,裴寂已經很清楚他那些錢是怎麽到手的了,隻好點頭同意。
李世民和裴寂很快就想了一計。隨後的日子裏,裴寂天天去找李淵喝酒,喝完酒又順便“送上”幾位美女。一連數日,把李淵伺候得舒舒服服。幾天之後,裴寂找了個四下無人的機會,不慌不忙地對李淵說:“二郎暗中蓄養兵馬,欲舉義旗,恐大事泄露被誅,所以讓我以晉陽宮女奉公,此乃情急之下,迫不得已之計。如今眾人心意已決,不知公意下如何?”
李淵一聽,當場爆出冷汗。
原來,這幾天與他合歡的美女竟然全都是晉陽行宮的宮女 皇帝楊廣的女人!
這可是滅門之罪啊!
沒想到自己的兒子和老友居然使了這麽一招把他綁上了“賊船”。
這一招可真損哪!
李淵愣了很長時間,最後無可奈何地說:“吾兒既有此謀,事已至此,為之奈何?隻好從他了。”
李淵雖然一隻腳踏上了“賊船”,可畢竟是被逼無奈,所以猶豫了幾天後又把腳縮了回去。
不久,又發生了一件讓他差點掉腦袋的事,再次把他逼入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
那就是突厥的入侵。
從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底到次年正月之間,東突厥屢次出兵進犯馬邑(今山西朔縣),李淵派遣副留守高君雅會同馬邑太守王仁恭出兵抵禦,結果卻吃了一場敗仗。人在江都的隋煬帝楊廣聞訊大怒,以“不時捕虜,縱為邊患”為由,遣使赴太原將李淵就地拘押,並準備將王仁恭斬首。
李世民一見時機成熟,終於當麵對李淵說:“今主上無道,百姓困窮,晉陽城外皆為戰場;大人若再拘守小節,下有盜寇、上有嚴刑,危亡無日啊!不如順民心,舉義兵,轉禍為福,此天授之時也。”
李淵大驚失色:“你怎能說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言?我現在就告發你。”然後找出紙筆,作出一副馬上要奮筆疾書之狀。
李世民一臉沉著,緩緩地說:“世民觀天時人事如此,所以敢說;倘若一定要告發我,不敢辭死!”
李淵氣得把筆一扔,說:“我怎麽忍心告發你呢?你要慎重,別再說這種話了。”
不料第二天一早,李世民又來了。李淵聽見他鍥而不捨地說:“今盜賊日繁,遍布天下,大人受詔討賊,賊能討得完嗎?到最後還要承擔討賊不力的罪名。而且世人紛傳李氏當應圖讖,所以李金才無罪,卻一朝族滅。退一步說,即便大人能將盜賊盡皆剿滅,自古功高不賞,屆時危險更大!隻有昨日之言,可以救禍,此乃萬全之策,願大人勿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