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李淵拒絕了,因為時機還不成熟。


    李淵深知第一根出頭的椽子先爛的道理。


    果不其然,僅僅兩個月後楊玄感便兵敗身亡了。


    從大業中期開始,李淵就已成為隋煬帝楊廣深為倚重的心腹大臣之一,所以才能不斷獲得從地方到中央的各個重要職位。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李淵的政治和軍事能力得到了深入的歷練和極大的提升,同時問鼎天下的雄心也在不斷膨脹。史稱其“歷試中外,素樹恩德,及是結納豪傑,眾多款附”。也就是說,李淵一直在這幾年中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幹部隊伍,建立自己的勢力集團,為日後奪取天下進行充分的準備。


    可是,楊廣不是瞎子。


    盡管李淵很謹慎,但是他的行為還是引起了這位大隋天子的懷疑和警覺。有一次,楊廣在行宮,故意傳詔李淵前去覲見。李淵託病不去,楊廣頓時大為疑懼。當時,李淵的一個外甥女王氏是楊廣的嬪妃,楊廣就問她:“你舅舅為何遲遲不來?”王氏回答說李淵病得很厲害。楊廣深深地看了王氏一眼,似問非問地說了一句:“會不會病死啊?”


    這句話很快就傳進了李淵的耳中,李淵大為驚恐。


    皇帝的意思再明顯不過了 他希望李淵死!


    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皇帝隨時下一道詔書,李淵就可能富貴不保、甚至是人頭落地。


    怎麽辦?是索性起兵造反,還是就這麽坐以待斃?


    李淵知道,雖然隋朝天下已經烽煙四起、人心思亂,但遠不到分崩離析、轟然倒塌的地步。所以,此時起兵絕對不是時候。楊玄感就是前車之鑑。


    怎麽辦?李淵陷入了痛苦的思索之中。


    然而,李淵並沒有痛苦很久。在隋帝國的政壇上混了這麽多年,這點應變的智慧還是有的。


    他最後想出的辦法是 自穢。


    是的。自穢。沒有比自穢更好的保命辦法了。


    於是從大業九年的秋天起,差不多在一年多的時間裏,李淵終日沉迷酒色,並且大肆貪汙受賄,生怕別人不知道他已經墮落了 從一個精明強幹的朝廷重臣墮落成一個酒色財氣的庸臣和昏官了。


    表兄李淵“墮落”的消息很快就通過朝廷的情報網落進了天子的耳朵。


    楊廣笑了。


    他懸了許久的一顆心終於放下了。


    一個酗酒、縱慾、貪財、好色的中年男人,還有多少覬覦天下、逐鹿中原的野心和能力呢?


    恐怕很少。


    所以,楊廣特別喜歡現在這付模樣的表兄李淵。


    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四月,李淵被任命為山西、河東討捕使,負責鎮壓當地叛亂。在龍門(今山西河津縣),李淵身先士卒,僅率少數騎兵便大破變民首領毋端兒的數千部眾。


    此時,李淵的副帥兼好友、善觀天象的夏侯端再次勸他說:“金玉床搖動,此帝座不安。 天下方亂,能安之者,其在明公。但主上曉察,情多猜忍,切忌諸李,強者先誅。金才既死,明公豈非其次?若早為計,則應天福;不然者,則誅矣。”(《舊唐書·夏侯端傳》)


    夏侯端之所以說楊廣“切忌諸李,強者先誅”,是因為當時有一則叫《桃李章》的政治歌謠廣為流傳,內容大致是說隋王朝氣數已盡,李姓之人秉承天命,將取而代之。可想而知,這則歌謠引起了楊廣強烈的憤


    第3章·晉陽起兵的真相


    三 晉陽起兵的真相(1)


    公元617年,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事件莫過於李淵父子的“晉陽起兵”。


    它就像一記劈裂天空的絢麗閃電,一舉刺破隋帝國的茫茫黑夜;又像是一道穿越濃雲的熠熠曙光,瞬間照亮了大唐王朝的清晨。


    這個令天地變色、令歷史改轍的大事件有諸多人物參與,這些人後來都成為大唐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開國功臣。他們是裴寂、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唐儉、柴紹、殷開山、劉政會、溫大雅、武士彠


    這些人是晉陽起兵最重要的骨幹力量,正是有了他們的推動、策劃、參與,這次起義才能獲得成功,大唐王朝最終才得以橫空出世。可不管怎麽說,他們終究隻是這個大事件的配角。


    晉陽起兵的主角,當然非李淵父子莫屬。


    可問題是,在李淵父子當中,誰才是這次起兵的“首謀之人”?誰才是這個大事件真正的靈魂人物?誰才是大唐三百年基業當之無愧的開創者?


    對此,歷代官修正史都異口同聲地回答 李世民。


    後晉劉昫修撰的《舊唐書》聲稱:“太宗與晉陽令劉文靜首謀,勸舉義兵。”北宋歐陽修等人編撰的《新唐書》也斷言:“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鑑》更是斬釘截鐵地說:“起兵晉陽也,皆秦王李世民之謀”;“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


    然而,歷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嗎?李世民真的是晉陽起兵的“首謀之人”嗎?


    我們的回答是否定的。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按照官方正史兩《唐書》和《資治通鑑》的記載,李世民和李淵在晉陽起兵前夕都做了些什麽


    李世民跟隨李淵來到太原後,迅速結交了一批江湖義士。《舊唐書·太宗本紀》稱其“潛圖義舉,每折節下士,推財養客,群盜大俠,莫不願效死力。”《資治通鑑·隋紀七》說:“世民聰明勇決,識量過人,見隋室方亂,陰有安天下之誌,傾身下士,散財結客,鹹得其歡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的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井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井壽並收藏唐朝的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