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孝順,徐知誥處理政務的能力也頗讓徐溫滿意,徐溫甚至對著親生兒子感慨:“事在二哥矣,汝輩當善事之。”
就在徐知誥感慨這輩子隻能噹噹孝順兒子的時候,有個壞消息——也可以說是個好消息——傳來,918年,徐知訓因驕傲荒淫為徐溫手下大將朱瑾所殺,徐知誥聽令率兵前往江陵平變。不過朱瑾殺完徐知訓後拎著徐知訓的腦袋進宮,極力勸楊瀛誅殺徐溫奪回大權,可惜吳王楊瀛見了徐知訓的腦袋竟然嚇得連連後退:“這都是你幹的,如果大丞相將來找麻煩,可不關我的事!”朱瑾見楊瀛如此沒骨氣,一聲長嘆,橫劍自殺。隨後徐知誥就代替徐知訓留揚州,日常政事皆由徐知誥處斷。
在揚州的徐知誥一反徐知訓之作為,恭敬事奉吳王楊瀛,並且謙卑對待士大夫,對待部屬寬大,生活十分儉樸,並以宋齊丘為謀士,改革稅製,因此國家逐漸富強,人心歸附。
身居高位卻無實權的吳王楊瀛很快在鬱悶中於920年死去,在徐溫的安排下,個性同樣懦弱的楊行密四子楊溥即位。此時最大的競爭對手徐知訓已經死去,徐知誥終於有了對未來更高的期待了。
時間很快到了927年。
這是個不同尋常的一年。
這一年的中原大地混亂依舊,後唐明宗李嗣源雖然竭力治國,卻仍有力不從心之感,時時在深夜焚香禱告:“臣本蕃人,豈足治天下,世亂久矣,願天早生聖人!”
李嗣源的禱告很快生效,如果他在這一年的二月二十六日晚上沒事去洛陽走走,就會看到夾馬營的某一個地方紅光沖天,並且異香傳來,經久不息——若是走進房屋和嬰兒的父母聊聊,就有機會看一下未來的宋太祖,此時的香孩兒長得是什麽樣子。
同年十一月,徐溫病逝。
之前徐溫雖然喜愛徐知誥這個養子,但兒子終歸是親生的好,還是想把在揚州輔政的徐知誥替換成自己的次子徐知詢,不過尚未安排妥當就與世長辭,隨後官至鎮海、寧國節度使兼侍中的徐知詢手握重權卻目空一切、薄情寡恩,結果是人心大失,以致三弟徐知誨、四弟徐知諫都倒向了義兄徐知誥這一邊。
眼見時機成熟,徐知誥誘騙徐知詢入揚州,奪其兵權,留滯不遣。後見徐知詢庸碌無能,遂令其襲父之東海郡王爵位,外放為官;徐知詢自知無力抗爭,終日宴飲,數年後終於任上。
30餘年後,這位昔日鳳陽街頭的乞討少年終於修成正果,成了吳國事實上的掌權者,如同當年的義父徐溫。935年,徐知誥進封齊王;兩年後改名“徐誥”並令楊溥遜位,即皇帝位,國號“齊”,改年號“升元”,並於升元二年(938)恢復原姓,改名“李昪”。
當上皇帝的李昪終於不用再像當年那個衣食無著的小乞丐一樣每天為生計操勞,他覺得是時候為自己找一個名聲響亮的祖先了。既然劉崇、劉煻妓底約菏橇醢詈筧耍經常在徒步耳邊聒噪的蘇半仙號稱是眉山蘇軾的傳人,李昪不用怎麽思考就決定讓自己做了大唐李氏的後代。
對於這一點,徒步以為雖然荒唐,但是看看1000餘年以後的中國人所作所為也就釋然了。每當我看到如今湖南常德桃源縣、江蘇連雲港宿城、安徽黃山黟縣都為了證明自己才是陶淵明筆下桃花源的真正所在而吵得不可開交;當湖南新晃縣、貴州赫章縣為了誰才是真正的“夜郎國”故址而大打出手;甚至山東陽穀和臨清、安徽黃山都旗幟鮮明聲勢浩大地各自搶奪“西門慶故裏”名號,借著這個名聲並不好的古人來做點噱頭。我想,對比這些行為,還是竊國的袁世凱說自己是袁崇煥的子孫更能讓人接受一點。
李昪選擇的高祖是唐憲宗第八子建王李恪。既姓李,又是唐室後裔,自然也要“恢復”國號為唐,是為“南唐”。不過《資治通鑑》卻記載937年徐知誥即帝位時,即以唐為國號,並不認為徐齊曾經存在過——隨後李昪尊李恪為定宗靜皇帝,曾祖李超為成宗平皇帝,祖父李誌為惠宗安皇帝,父親李榮為慶宗德皇帝。此時養父徐溫的地位稍顯尷尬,被尊為義祖;而當年差點做了李昪養父的楊行密則什麽都沒撈著,不知如果某天在天堂看到慶宗德皇帝李榮的時候,會否告訴他,老子辛苦幹了20年卻什麽都不是,讓你那本該討飯的兒子撿了個現成便宜,你死這麽早啥事不幹竟然也做了皇帝在天堂晃悠!
李榮回答:“老兄稍安毋躁,咱這都是命啊。”
縱觀李昪的發展史,與日後的柴榮、趙匡胤何其相似。歷經一係列巧合,從一個最初的局外人到達傲視天下的權力之巔,男主角的人生軌跡中如果添上山洞海島武功秘籍,幾乎就可以換上張無忌令狐沖的名字,稍加修飾,就是一本五代版的《倚天屠龍記》或者《笑傲江湖》了。
不過無論是外在條件還是本身擁有的政治資本,李昪既不能同柴榮、趙匡胤相比,也不能和楊行密、徐溫相比:既無赫赫軍功作為鋪墊,從小培養起來的恬淡個性也讓李昪缺乏擴張之心,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對外不但與相鄰的吳越、南漢睦鄰友好,還派出使臣到福州調解閩王與其兄弟的關係,甚至一直盡力與後晉保持著正常關係,禮尚往來。當公元940年南唐邊將不遵守命令,進入後晉安州(今湖北安陸)搶掠,被擊敗,損失將士2000餘人後,李昪為懲一儆百,避免類似事件發生引起大規模戰爭,他謝絕後晉遣返的戰俘,讓後晉依法處置,並親自致書石敬瑭澄清事件發生之原因。
就在徐知誥感慨這輩子隻能噹噹孝順兒子的時候,有個壞消息——也可以說是個好消息——傳來,918年,徐知訓因驕傲荒淫為徐溫手下大將朱瑾所殺,徐知誥聽令率兵前往江陵平變。不過朱瑾殺完徐知訓後拎著徐知訓的腦袋進宮,極力勸楊瀛誅殺徐溫奪回大權,可惜吳王楊瀛見了徐知訓的腦袋竟然嚇得連連後退:“這都是你幹的,如果大丞相將來找麻煩,可不關我的事!”朱瑾見楊瀛如此沒骨氣,一聲長嘆,橫劍自殺。隨後徐知誥就代替徐知訓留揚州,日常政事皆由徐知誥處斷。
在揚州的徐知誥一反徐知訓之作為,恭敬事奉吳王楊瀛,並且謙卑對待士大夫,對待部屬寬大,生活十分儉樸,並以宋齊丘為謀士,改革稅製,因此國家逐漸富強,人心歸附。
身居高位卻無實權的吳王楊瀛很快在鬱悶中於920年死去,在徐溫的安排下,個性同樣懦弱的楊行密四子楊溥即位。此時最大的競爭對手徐知訓已經死去,徐知誥終於有了對未來更高的期待了。
時間很快到了927年。
這是個不同尋常的一年。
這一年的中原大地混亂依舊,後唐明宗李嗣源雖然竭力治國,卻仍有力不從心之感,時時在深夜焚香禱告:“臣本蕃人,豈足治天下,世亂久矣,願天早生聖人!”
李嗣源的禱告很快生效,如果他在這一年的二月二十六日晚上沒事去洛陽走走,就會看到夾馬營的某一個地方紅光沖天,並且異香傳來,經久不息——若是走進房屋和嬰兒的父母聊聊,就有機會看一下未來的宋太祖,此時的香孩兒長得是什麽樣子。
同年十一月,徐溫病逝。
之前徐溫雖然喜愛徐知誥這個養子,但兒子終歸是親生的好,還是想把在揚州輔政的徐知誥替換成自己的次子徐知詢,不過尚未安排妥當就與世長辭,隨後官至鎮海、寧國節度使兼侍中的徐知詢手握重權卻目空一切、薄情寡恩,結果是人心大失,以致三弟徐知誨、四弟徐知諫都倒向了義兄徐知誥這一邊。
眼見時機成熟,徐知誥誘騙徐知詢入揚州,奪其兵權,留滯不遣。後見徐知詢庸碌無能,遂令其襲父之東海郡王爵位,外放為官;徐知詢自知無力抗爭,終日宴飲,數年後終於任上。
30餘年後,這位昔日鳳陽街頭的乞討少年終於修成正果,成了吳國事實上的掌權者,如同當年的義父徐溫。935年,徐知誥進封齊王;兩年後改名“徐誥”並令楊溥遜位,即皇帝位,國號“齊”,改年號“升元”,並於升元二年(938)恢復原姓,改名“李昪”。
當上皇帝的李昪終於不用再像當年那個衣食無著的小乞丐一樣每天為生計操勞,他覺得是時候為自己找一個名聲響亮的祖先了。既然劉崇、劉煻妓底約菏橇醢詈筧耍經常在徒步耳邊聒噪的蘇半仙號稱是眉山蘇軾的傳人,李昪不用怎麽思考就決定讓自己做了大唐李氏的後代。
對於這一點,徒步以為雖然荒唐,但是看看1000餘年以後的中國人所作所為也就釋然了。每當我看到如今湖南常德桃源縣、江蘇連雲港宿城、安徽黃山黟縣都為了證明自己才是陶淵明筆下桃花源的真正所在而吵得不可開交;當湖南新晃縣、貴州赫章縣為了誰才是真正的“夜郎國”故址而大打出手;甚至山東陽穀和臨清、安徽黃山都旗幟鮮明聲勢浩大地各自搶奪“西門慶故裏”名號,借著這個名聲並不好的古人來做點噱頭。我想,對比這些行為,還是竊國的袁世凱說自己是袁崇煥的子孫更能讓人接受一點。
李昪選擇的高祖是唐憲宗第八子建王李恪。既姓李,又是唐室後裔,自然也要“恢復”國號為唐,是為“南唐”。不過《資治通鑑》卻記載937年徐知誥即帝位時,即以唐為國號,並不認為徐齊曾經存在過——隨後李昪尊李恪為定宗靜皇帝,曾祖李超為成宗平皇帝,祖父李誌為惠宗安皇帝,父親李榮為慶宗德皇帝。此時養父徐溫的地位稍顯尷尬,被尊為義祖;而當年差點做了李昪養父的楊行密則什麽都沒撈著,不知如果某天在天堂看到慶宗德皇帝李榮的時候,會否告訴他,老子辛苦幹了20年卻什麽都不是,讓你那本該討飯的兒子撿了個現成便宜,你死這麽早啥事不幹竟然也做了皇帝在天堂晃悠!
李榮回答:“老兄稍安毋躁,咱這都是命啊。”
縱觀李昪的發展史,與日後的柴榮、趙匡胤何其相似。歷經一係列巧合,從一個最初的局外人到達傲視天下的權力之巔,男主角的人生軌跡中如果添上山洞海島武功秘籍,幾乎就可以換上張無忌令狐沖的名字,稍加修飾,就是一本五代版的《倚天屠龍記》或者《笑傲江湖》了。
不過無論是外在條件還是本身擁有的政治資本,李昪既不能同柴榮、趙匡胤相比,也不能和楊行密、徐溫相比:既無赫赫軍功作為鋪墊,從小培養起來的恬淡個性也讓李昪缺乏擴張之心,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對外不但與相鄰的吳越、南漢睦鄰友好,還派出使臣到福州調解閩王與其兄弟的關係,甚至一直盡力與後晉保持著正常關係,禮尚往來。當公元940年南唐邊將不遵守命令,進入後晉安州(今湖北安陸)搶掠,被擊敗,損失將士2000餘人後,李昪為懲一儆百,避免類似事件發生引起大規模戰爭,他謝絕後晉遣返的戰俘,讓後晉依法處置,並親自致書石敬瑭澄清事件發生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