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淮河以南和長江以東的大片領土都被納入了楊行密的勢力範圍,此時的割據之地,也基本為後來吳國的疆土定了形。唐天復二年(902)三月,楊行密被唐昭宗封為吳王。
治理吳地之時,少時孤貧、深知民間疾苦的楊行密深知不折騰的重要性,招賢納士、順應民心、發展生產,史載他在淮南“招合遺散,與民休息,政事寬簡,百姓便之”,加上與周邊軍閥交戰中勝多敗少,江淮地區相對比較穩定,很快發展壯大起來。
在淮南站穩了腳跟之後,楊行密最大的對手就變成東麵已經平定兩浙的錢鏐,兩國除了軍事上你來我往,戰事不斷的武鬥之外,還搞了不少文鬥,楊行密讓人用大的繩索做錢貫,稱之為“穿錢眼”;錢鏐也不示弱,每年讓人用斧子砍柳樹,叫做“斫楊頭”,因為“楊柳”是柳樹的泛稱。反正杭州柳樹多,隻要願意砍,每年都有活幹——時至今日,走在西湖之畔,看到最多的就是垂柳,一想到當年這些柳樹們甚至承擔著犧牲自己性命為國家出氣的重任,徒步的心頭都會湧上一陣不能捐軀赴國難的空恨。
兩國的敵對狀況雖然因為902年的和親(楊行密女兒嫁給了錢鏐第六子錢元璙)而得到緩解,但終楊行密一生,似乎都沒有把錢鏐當成真正的親家。然而報仇的最好方法就是比敵人活得久,我想活了81歲的錢鏐在垂老之時,眼前浮現出53歲就死掉的楊行密的身影時,他的嘴角定會浮現出一絲意味深長的微笑——不過很可惜,那時候楊行密已經看不到了。
與此同時,徐溫也在跟隨楊行密的過程中成長起來,官至右衙指揮使,成為楊行密的左膀右臂。公元905年,楊行密病死,長子楊渥即位。
很可惜,雖然都是吳國的第二代領導人並且都有一個有能耐的老爹,楊渥可不像當初孫堅的兒子孫權那樣有割據之才,而是與寫出“為人不識武藤蘭,稱帝江陵也枉然”詩篇的湖南王高保勖有異曲同工之妙,所感興趣之事不是勵精圖治,而是打球、飲酒、玩女人,並且愛好與眾不同,與所處東八區的時差很大,因為楊渥都是白天喝酒玩女人,夜裏打球。
考慮到如今我們走夜路都需要開著路燈,我們當然有理由相信1000餘年前的淮南人沒有夜視功能,上個廁所都需要提著燈籠,何況打球。於是那時的人們就會經常見到楊渥點著每支價值上萬錢(約60萬元人民幣)的蠟燭把整個球場照得燈火通明,遠遠看去火光沖天,球場的明亮程度完全不亞於現代的電燈照明技術。甚至楊渥在服喪期間也不肯休息,史載“渥居喪,晝夜酣飲作樂,燃十圍之燭以擊球,一燭費錢數萬”。
對自己兒子的性格,楊行密當然有所了解,病重之時的楊行密雖然對楊渥不滿意,可其他兒子年幼,如不立長子,日後變故更多,所以隻好安排右牙指揮使徐溫、左牙指揮使張顥輔佐楊渥即位。
即位後的楊渥的種種行為引起了徐溫、張顥的不滿,就像當初湖南的孫光憲屢屢勸諫高保勖一樣,兩位也是忠實履行了先王楊行密的囑託,對楊渥苦口婆心加以勸說。可是20歲的楊渥年紀雖小,脾氣卻大,麵對老臣的勸諫,發怒道:“我就這樣了,愛咋咋地吧,要是你們看不慣,就把我殺了,自己當吳王!”
話說到這份上了,君臣之間也就再沒什麽信任可言。楊渥擔心徐、張真的一旦翻臉自己就小命不保,於是安排心腹陳蹯、範遇統帥東院馬軍以為護衛;徐溫見少主越來越不像話,說不定哪一天上朝時候就被埋伏的刀斧手砍了,遂於907年發動政變,率兵殺入內廷,除掉楊渥身邊的護衛,將其軟禁起來,與張顥共掌軍政。又於次年派人將楊渥勒死,立楊行密次子楊瀛。
就像很多同患難卻不能同富貴的創業者一樣,不久之後,兩位昔日一直合作無間的指揮使之間也出現矛盾,張顥意圖殺掉楊瀛與徐溫後自立為吳王,可惜遲疑中被徐溫搶了先,徐溫帶領一幫兵士殺入張府,割了張顥的腦袋。此後的徐溫受封為大丞相、守太尉兼中書令、東海郡王,淮南大權盡入徐溫手中,名義上的吳王楊瀛則像漢獻帝,所起作用無非是給所轄之地發發號令,用《新五代史》的原文記載,就是“備位而已”,而號令的內容,則由扮演曹操角色的徐溫製訂。
寫到這裏,徒步認為該讓在後台待了很久的徐知誥出場了。
低調的徐知誥此時的官職是昇州(今南京)刺史,雖然他看著義父徐溫從右牙指揮使一路升遷到攝政大臣的位子,卻並沒有生出多少的非分之想,給自己的定位是好好做一個地方官。雖然同時代有很多傳位非親生兒子的案例可供參考,譬如李嗣源以李克用養子身份登上帝位,再之後自己的養子李從珂起兵造反又當了皇帝,以及後來的郭威傳位外甥,可這前者是通過武力政變,後者是因為郭威兒子被殺光了;對比一下自己的處境,徐溫有六個親生兒子,尤其是長子徐知訓,深得徐溫喜愛,徐溫在南京建大都督府的時候都是把他留在廣陵(今揚州)輔佐楊瀛。徐知誥很清楚,未來是很光明的,可最大的光明是養父留給他親生兒子的,自己好好當個地方官和孝順兒子,這一輩子也就這樣了。
所以徐知誥視徐溫如親父,極為孝順。某次徐溫留宿徐知誥的府邸,因身體不適,早早就寢。半夜醒來,床前侍立一人,問話,知是徐知誥。徐溫就讓其休息,不久再次醒來,發現窗前仍有一人,問之,還是徐知誥。徐溫對他說:“汝自有政事,不當如此,以廢公家之務!” 徐知誥聽命退下。不料三度睡醒,徐溫發現床前又有一人,問之,答是徐知誥的妻子。徐溫深受感動。
治理吳地之時,少時孤貧、深知民間疾苦的楊行密深知不折騰的重要性,招賢納士、順應民心、發展生產,史載他在淮南“招合遺散,與民休息,政事寬簡,百姓便之”,加上與周邊軍閥交戰中勝多敗少,江淮地區相對比較穩定,很快發展壯大起來。
在淮南站穩了腳跟之後,楊行密最大的對手就變成東麵已經平定兩浙的錢鏐,兩國除了軍事上你來我往,戰事不斷的武鬥之外,還搞了不少文鬥,楊行密讓人用大的繩索做錢貫,稱之為“穿錢眼”;錢鏐也不示弱,每年讓人用斧子砍柳樹,叫做“斫楊頭”,因為“楊柳”是柳樹的泛稱。反正杭州柳樹多,隻要願意砍,每年都有活幹——時至今日,走在西湖之畔,看到最多的就是垂柳,一想到當年這些柳樹們甚至承擔著犧牲自己性命為國家出氣的重任,徒步的心頭都會湧上一陣不能捐軀赴國難的空恨。
兩國的敵對狀況雖然因為902年的和親(楊行密女兒嫁給了錢鏐第六子錢元璙)而得到緩解,但終楊行密一生,似乎都沒有把錢鏐當成真正的親家。然而報仇的最好方法就是比敵人活得久,我想活了81歲的錢鏐在垂老之時,眼前浮現出53歲就死掉的楊行密的身影時,他的嘴角定會浮現出一絲意味深長的微笑——不過很可惜,那時候楊行密已經看不到了。
與此同時,徐溫也在跟隨楊行密的過程中成長起來,官至右衙指揮使,成為楊行密的左膀右臂。公元905年,楊行密病死,長子楊渥即位。
很可惜,雖然都是吳國的第二代領導人並且都有一個有能耐的老爹,楊渥可不像當初孫堅的兒子孫權那樣有割據之才,而是與寫出“為人不識武藤蘭,稱帝江陵也枉然”詩篇的湖南王高保勖有異曲同工之妙,所感興趣之事不是勵精圖治,而是打球、飲酒、玩女人,並且愛好與眾不同,與所處東八區的時差很大,因為楊渥都是白天喝酒玩女人,夜裏打球。
考慮到如今我們走夜路都需要開著路燈,我們當然有理由相信1000餘年前的淮南人沒有夜視功能,上個廁所都需要提著燈籠,何況打球。於是那時的人們就會經常見到楊渥點著每支價值上萬錢(約60萬元人民幣)的蠟燭把整個球場照得燈火通明,遠遠看去火光沖天,球場的明亮程度完全不亞於現代的電燈照明技術。甚至楊渥在服喪期間也不肯休息,史載“渥居喪,晝夜酣飲作樂,燃十圍之燭以擊球,一燭費錢數萬”。
對自己兒子的性格,楊行密當然有所了解,病重之時的楊行密雖然對楊渥不滿意,可其他兒子年幼,如不立長子,日後變故更多,所以隻好安排右牙指揮使徐溫、左牙指揮使張顥輔佐楊渥即位。
即位後的楊渥的種種行為引起了徐溫、張顥的不滿,就像當初湖南的孫光憲屢屢勸諫高保勖一樣,兩位也是忠實履行了先王楊行密的囑託,對楊渥苦口婆心加以勸說。可是20歲的楊渥年紀雖小,脾氣卻大,麵對老臣的勸諫,發怒道:“我就這樣了,愛咋咋地吧,要是你們看不慣,就把我殺了,自己當吳王!”
話說到這份上了,君臣之間也就再沒什麽信任可言。楊渥擔心徐、張真的一旦翻臉自己就小命不保,於是安排心腹陳蹯、範遇統帥東院馬軍以為護衛;徐溫見少主越來越不像話,說不定哪一天上朝時候就被埋伏的刀斧手砍了,遂於907年發動政變,率兵殺入內廷,除掉楊渥身邊的護衛,將其軟禁起來,與張顥共掌軍政。又於次年派人將楊渥勒死,立楊行密次子楊瀛。
就像很多同患難卻不能同富貴的創業者一樣,不久之後,兩位昔日一直合作無間的指揮使之間也出現矛盾,張顥意圖殺掉楊瀛與徐溫後自立為吳王,可惜遲疑中被徐溫搶了先,徐溫帶領一幫兵士殺入張府,割了張顥的腦袋。此後的徐溫受封為大丞相、守太尉兼中書令、東海郡王,淮南大權盡入徐溫手中,名義上的吳王楊瀛則像漢獻帝,所起作用無非是給所轄之地發發號令,用《新五代史》的原文記載,就是“備位而已”,而號令的內容,則由扮演曹操角色的徐溫製訂。
寫到這裏,徒步認為該讓在後台待了很久的徐知誥出場了。
低調的徐知誥此時的官職是昇州(今南京)刺史,雖然他看著義父徐溫從右牙指揮使一路升遷到攝政大臣的位子,卻並沒有生出多少的非分之想,給自己的定位是好好做一個地方官。雖然同時代有很多傳位非親生兒子的案例可供參考,譬如李嗣源以李克用養子身份登上帝位,再之後自己的養子李從珂起兵造反又當了皇帝,以及後來的郭威傳位外甥,可這前者是通過武力政變,後者是因為郭威兒子被殺光了;對比一下自己的處境,徐溫有六個親生兒子,尤其是長子徐知訓,深得徐溫喜愛,徐溫在南京建大都督府的時候都是把他留在廣陵(今揚州)輔佐楊瀛。徐知誥很清楚,未來是很光明的,可最大的光明是養父留給他親生兒子的,自己好好當個地方官和孝順兒子,這一輩子也就這樣了。
所以徐知誥視徐溫如親父,極為孝順。某次徐溫留宿徐知誥的府邸,因身體不適,早早就寢。半夜醒來,床前侍立一人,問話,知是徐知誥。徐溫就讓其休息,不久再次醒來,發現窗前仍有一人,問之,還是徐知誥。徐溫對他說:“汝自有政事,不當如此,以廢公家之務!” 徐知誥聽命退下。不料三度睡醒,徐溫發現床前又有一人,問之,答是徐知誥的妻子。徐溫深受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