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陣涼風拂來的寒意尚未消去,聽聞此言的石守信等人突然打了一個冷戰。
於是趙匡胤的歌聲開始迴蕩在這個輕風婆娑的秋夜,低沉,卻不沙啞:
還記得許多年前的秋天,那時的我剛離開洛陽的家,
沒有黃袍子沒有兄弟,孤零零一個人浪跡天涯。
可當初的我卻是那麽快樂,雖然隻有一匹老瘦的馬。
在山間在寺院在高辛廟裏,有我對未來無限的勾畫。
凝視著此刻豐收的秋天,依然像那時追求的模樣,
我穿上黃袍平定了二李,曾經的苦痛都隨風而去。
可我感覺卻是那麽悲傷,歲月留給我更深的迷惘,
在這夜風習習的秋夜裏,夜宵吃完我卻忍不住惆悵。
雖然我如今貴為天子,快樂卻連一個節度使都比不上……
就像旭日陽剛把這首歌翻來覆去地唱,終於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而且最後還上了“春晚”那樣,石守信等五人聽到此處也完全進入了角色。他們問:我們都以為當皇帝是個值得開心的事,為什麽陛下還這麽惆悵呢?
趙匡胤停下來,喝了一口水,說,皇帝這份工作,誰不想做呢?石守信大驚,跪下:現在天下大定,誰還敢有謀逆之心!太祖繼續唱道:
“如果有一天你身不由己,被部下擁上將黃袍加披,
那麽我隻能悄然離去,把我的傳說留在這秋天裏。
人生苦短如白駒過隙,不如大家辭去工作回鄉廣置田地,
日日逍遙度過餘生,你我之間再無猜忌。
等到有一天我們都悄然老去,美麗的傳說會留在這秋天裏。”
聰明人之間都是講究點到為止,不聰明的隻好被點到死為止了。石守信等五人都是聰明人,於是第二天紛紛向趙匡胤遞交辭職報告,內容都是“昨晚喝酒回家,突感身體不適,擔心在這個崗位繼續幹下去會有負聖恩,為國家帶來損失,請求告老還鄉”——趙匡胤欣然應允,為他們分配了地方節度使的職務,卻又告訴他們掛職即可,不用真去地方上就任,以後待在京城就好了。
隨後,為了安撫眾人,趙匡胤將女兒延慶公主嫁給石守信之子,昭慶公主嫁給王審琦之子、三弟趙光美則娶了張令鐸第三女,加上剛剛建宋時候趙的妹妹嫁給高懷德,參加夜宴的幾位當事人全成了兒女親家——隻是不知道趙彥徽念及此處,會不會鬱悶自己沒生個兒子出來。
而在這之前的建隆二年三月,趙匡胤已經將殿前都點檢慕容延釗改任山南東道節度使,讓侍衛親軍都指揮使韓令坤改任成德軍節度使,廢除了殿前都點檢崗位,從此不再設立此職。
第十四章 他的國
夜宴之後,趙匡胤又幹了些別的事情,說出來可以讓日後提出“精兵簡政”口號的李鼎銘暈死四遍,因為太祖施行的政策,可以歸納為“精兵繁政”。
宋初的軍隊建製是這樣的:正規軍稱禁軍,歸中央直接掌管,和平時“列營京師,經備宿衛”,同時也“分蕃屯戍,以捍邊圍”,其統帥為殿前都點檢。地方長官掌握的軍隊稱“廂軍”,總領於侍衛司;再往下是“鄉兵”,是按戶籍抽調的壯丁,或由各地自行招募來的地方兵,經過訓練可加強地方上的統治;最後是“蕃兵”,是邊區少數民族組成的軍隊,數量很少,必要時可以配和禁軍作戰。禁軍統帥殿前都點檢的權力非同小可,具體影響力參照趙匡胤登基過程。
針對這種情況,廢除殿前都點檢一職後,太祖首先進行軍權分解,將禁軍統領權一分為三,分別由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都指揮司、侍衛步軍都指揮司三司共同掌管,即所謂“三衙統領”,對各指揮使僅賦統兵之權;又設立樞密院,有調兵之權,於是統兵的不調兵,調兵的不統兵,借用袁騰飛的話說,禁軍統領就好比雇用司機,樞密院可以派車,禁軍將領隻負責開車。
同時以文官擔任樞密使,掌管樞密院,開創文人調兵的先河。
接著是實行更戍法,就是禁軍定期更換駐地,但將領不隨軍調動,以達到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目的。
關於這個想法的來源,斯諾說,夜宴前趙匡胤和趙普聊天,談到“削奪其權,製其錢穀,收其精兵”之後,太祖問道:“就算權力分散,那如果各都指揮司培植個人勢力,該當如何?”趙普略作沉思,把麵前的杯子和趙匡胤的杯子對換了一下。太祖微微一笑,把杯子放回原地,裏麵的水互相換了一下,說:“不錯,我也是這麽想的。”於是隨後趙匡胤下令:京城駐軍有的要輪流到外地或邊境戍守,有的要到產糧的地方就糧。這種輪流駐防的辦法稱為“更戍法”,官方的解釋是鍛鍊士兵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經常更換將領,你們有機會見到更多的名人。
最後,是下令挑選一些具有相同特徵的士兵,原則是琵琶腿(大腿粗壯)、車軸身(肩寬腰細),高度適中,體力強健——聽起來很像如今的幹部——作為 “兵樣”送到各路,然後將各藩鎮所轄廂軍、鄉兵裏麵符合兵樣特徵的精壯之士,編入禁軍。這樣做的結果就像咱們去水果攤挑蘋果,把個大的、色紅的都選完了,剩下都是些幹皺的、爛皮的,以後隻好扔掉。以此類推,一旦某地身高體壯,武藝高強的廂軍、鄉兵都被編入禁軍,剩下士兵的戰鬥力就會極弱,隻能抓抓小偷、收拾收拾無證攤販。
於是趙匡胤的歌聲開始迴蕩在這個輕風婆娑的秋夜,低沉,卻不沙啞:
還記得許多年前的秋天,那時的我剛離開洛陽的家,
沒有黃袍子沒有兄弟,孤零零一個人浪跡天涯。
可當初的我卻是那麽快樂,雖然隻有一匹老瘦的馬。
在山間在寺院在高辛廟裏,有我對未來無限的勾畫。
凝視著此刻豐收的秋天,依然像那時追求的模樣,
我穿上黃袍平定了二李,曾經的苦痛都隨風而去。
可我感覺卻是那麽悲傷,歲月留給我更深的迷惘,
在這夜風習習的秋夜裏,夜宵吃完我卻忍不住惆悵。
雖然我如今貴為天子,快樂卻連一個節度使都比不上……
就像旭日陽剛把這首歌翻來覆去地唱,終於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而且最後還上了“春晚”那樣,石守信等五人聽到此處也完全進入了角色。他們問:我們都以為當皇帝是個值得開心的事,為什麽陛下還這麽惆悵呢?
趙匡胤停下來,喝了一口水,說,皇帝這份工作,誰不想做呢?石守信大驚,跪下:現在天下大定,誰還敢有謀逆之心!太祖繼續唱道:
“如果有一天你身不由己,被部下擁上將黃袍加披,
那麽我隻能悄然離去,把我的傳說留在這秋天裏。
人生苦短如白駒過隙,不如大家辭去工作回鄉廣置田地,
日日逍遙度過餘生,你我之間再無猜忌。
等到有一天我們都悄然老去,美麗的傳說會留在這秋天裏。”
聰明人之間都是講究點到為止,不聰明的隻好被點到死為止了。石守信等五人都是聰明人,於是第二天紛紛向趙匡胤遞交辭職報告,內容都是“昨晚喝酒回家,突感身體不適,擔心在這個崗位繼續幹下去會有負聖恩,為國家帶來損失,請求告老還鄉”——趙匡胤欣然應允,為他們分配了地方節度使的職務,卻又告訴他們掛職即可,不用真去地方上就任,以後待在京城就好了。
隨後,為了安撫眾人,趙匡胤將女兒延慶公主嫁給石守信之子,昭慶公主嫁給王審琦之子、三弟趙光美則娶了張令鐸第三女,加上剛剛建宋時候趙的妹妹嫁給高懷德,參加夜宴的幾位當事人全成了兒女親家——隻是不知道趙彥徽念及此處,會不會鬱悶自己沒生個兒子出來。
而在這之前的建隆二年三月,趙匡胤已經將殿前都點檢慕容延釗改任山南東道節度使,讓侍衛親軍都指揮使韓令坤改任成德軍節度使,廢除了殿前都點檢崗位,從此不再設立此職。
第十四章 他的國
夜宴之後,趙匡胤又幹了些別的事情,說出來可以讓日後提出“精兵簡政”口號的李鼎銘暈死四遍,因為太祖施行的政策,可以歸納為“精兵繁政”。
宋初的軍隊建製是這樣的:正規軍稱禁軍,歸中央直接掌管,和平時“列營京師,經備宿衛”,同時也“分蕃屯戍,以捍邊圍”,其統帥為殿前都點檢。地方長官掌握的軍隊稱“廂軍”,總領於侍衛司;再往下是“鄉兵”,是按戶籍抽調的壯丁,或由各地自行招募來的地方兵,經過訓練可加強地方上的統治;最後是“蕃兵”,是邊區少數民族組成的軍隊,數量很少,必要時可以配和禁軍作戰。禁軍統帥殿前都點檢的權力非同小可,具體影響力參照趙匡胤登基過程。
針對這種情況,廢除殿前都點檢一職後,太祖首先進行軍權分解,將禁軍統領權一分為三,分別由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都指揮司、侍衛步軍都指揮司三司共同掌管,即所謂“三衙統領”,對各指揮使僅賦統兵之權;又設立樞密院,有調兵之權,於是統兵的不調兵,調兵的不統兵,借用袁騰飛的話說,禁軍統領就好比雇用司機,樞密院可以派車,禁軍將領隻負責開車。
同時以文官擔任樞密使,掌管樞密院,開創文人調兵的先河。
接著是實行更戍法,就是禁軍定期更換駐地,但將領不隨軍調動,以達到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目的。
關於這個想法的來源,斯諾說,夜宴前趙匡胤和趙普聊天,談到“削奪其權,製其錢穀,收其精兵”之後,太祖問道:“就算權力分散,那如果各都指揮司培植個人勢力,該當如何?”趙普略作沉思,把麵前的杯子和趙匡胤的杯子對換了一下。太祖微微一笑,把杯子放回原地,裏麵的水互相換了一下,說:“不錯,我也是這麽想的。”於是隨後趙匡胤下令:京城駐軍有的要輪流到外地或邊境戍守,有的要到產糧的地方就糧。這種輪流駐防的辦法稱為“更戍法”,官方的解釋是鍛鍊士兵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經常更換將領,你們有機會見到更多的名人。
最後,是下令挑選一些具有相同特徵的士兵,原則是琵琶腿(大腿粗壯)、車軸身(肩寬腰細),高度適中,體力強健——聽起來很像如今的幹部——作為 “兵樣”送到各路,然後將各藩鎮所轄廂軍、鄉兵裏麵符合兵樣特徵的精壯之士,編入禁軍。這樣做的結果就像咱們去水果攤挑蘋果,把個大的、色紅的都選完了,剩下都是些幹皺的、爛皮的,以後隻好扔掉。以此類推,一旦某地身高體壯,武藝高強的廂軍、鄉兵都被編入禁軍,剩下士兵的戰鬥力就會極弱,隻能抓抓小偷、收拾收拾無證攤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