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現在消息傳來,彪悍的郭威竟然死掉了,這不是老天給我的翻身的機會嗎!高興的劉崇寫了一篇《論郭威的死掉》,表達自己的興奮之情。他在文中說:
“聽說,大周朝的皇帝郭威死掉了,聽說而已,我沒有親見。但我卻見過未死的郭威,無恥地玩弄我們父子的感情,奪走了我們該得的一切,正是他讓我們漢朝遭受著今天如此眾多的苦難。
“這幾年我唯一的希望,就是這郭威的死掉。……現在,他居然真的死了,則普天之下的漢朝人民,其欣喜為何如?……
“當初,我們被逼到河東的角落裏,郭威躲在東京的廟堂上。現在卻隻有這把老骨頭獨自沉睡了,莫非當初他率兵攻漢的時候,竟沒有想到自己是終究要死掉的嗎?”
寫完檄文的劉崇擲筆長嘆:“老天有眼呀,報仇雪恨的時間到了!”於是立即重新發兵三萬,舉北漢全國之力攻打新喪國君的周朝,務必一擊致命,喊出的口號是:“驅除柴虜,恢復大漢;搶回土地,還我河山。”當劉崇聽到士氣高昂的軍隊整齊劃一地喊出如此響亮的口號時,他仿佛看到自己的子民從此再也不用在隻產煤不產糧的土地上苦苦耕耘了,燦爛的笑容綻放在英俊的臉上,瀟灑的鬍鬚配上眼中對於未來的無限嚮往,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畫圖。(史載:劉崇不光人長得高大帥氣,長長的鬍鬚也很有型,頗有關公神韻。)
為了以防萬一,劉崇再次請到了驍勇的外援,那就是遼國的一萬騎兵,由遼國武定節度使楊袞率領,歸劉崇指揮。
二月,軍隊集結完畢,劉崇先去李驤夫婦的祠堂前祭拜一番,然後親率四萬兵馬,浩浩蕩蕩奔開封而來,旌旗到處,遮天蔽日。
對比劉崇的幸福生活,柴榮最近比較煩。
首先,郭威死了,柴榮很傷心。從七歲時被過繼給這位姑父開始,柴榮就在內心裏把他當成了自己的父親,從此跟隨姑父,從白手起家南征北戰,到功名初顯全家被屠,再到郭威稱帝自己開封府尹,直到如今郭威長眠、自己君臨天下——哪件事不是和姑父息息相關?而如今國家始定,夷寇未平,柴榮不禁哭訴:“正是姑父您大展宏圖施展拳腳的時候,怎麽能說去就去了呢?”
其次,新上任卻不能服眾,皇帝柴榮很鬱悶。還記得劉知遠留給劉承祐的顧命大臣楊邠和史弘肇在大堂上禁止新皇帝開口議政的先例嗎?如今的柴榮雖然已經33歲,治理鄴都的政績也差強人意,然而最要命的是軍功稀少,在馮道等70歲老頭的眼裏,基本上還是個愣頭青。跟劉承祐與劉知遠的關係相比,柴榮甚至都不是郭威的親生兒子,一想至此,柴榮連腦袋都是暈的。
但現在既然北漢已經打過來了,總得有個應對之策。於是周世宗柴榮主持了一個座談會,論題就是《論當前形勢下是否應該出兵抗漢以及應該如何抗漢的問題》,參加者主要是郭威留下來的一幹老臣,包括四代元老馮道、中書侍郎王溥、宰相範質等人。對於第一個問題,大家很快達成共識,當然應該出兵,而且不但要出兵打擊,還要打出風格,打出水平,最好把趁火打劫的劉崇和他的四萬軍隊趕回山西的黑煤窯裏麵幹苦力,日日皮鞭伺候,一反抗就打。
然而大家在第二個議題上產生了分歧,柴榮認為自己應該像唐太宗一樣親率大軍北上拒敵,一來皇帝親征,軍隊戰鬥力必定倍增;二來有戰功做鋪墊,日後在朝野更有威信。
像牛皮糖一樣以黏性強而著稱的高人馮道,卻在此時與柴榮唱起了對台戲,觀其一生,與所事皇帝公然對抗也是絕無僅有的事。聽完柴榮的唐太宗論,馮道用左眼瞟了一下柴榮說:“不知陛下能不能成為唐太宗?”柴榮心中惱火,說:“以我的兵力的強大,打敗劉崇必定像大山壓碎雞蛋。”馮道又用右眼瞟了一下柴榮說:“不知陛下能不能成為大山?”群臣掩口側目,都等著看柴榮的笑話。
柴榮還想講講道理,於是告訴馮道:“昨夜我仰望星空……”話剛出口就被打斷,陛下,除了仰望星空,您還要腳踏實地,四萬大軍當前,吟幾句詩是嚇不走敵人的。
柴榮本以為親征的決心一出,滿朝文武必定齊聲讚揚“皇上聖明”,然後來一句“愛卿平身”,接著詔書一發,點將出兵——很明顯寫作至此的徒步是清朝辮子戲看多了——可沒想到滿朝大臣,隻有王溥站出來鼓勵柴榮出征。當然得到支持的柴榮還是很高興,於是告訴馮道一幹人等:“朕已經決定親征,您老人家去給太祖修陵墓先吧!”
三月初三,抗漢戰爭部署完畢,發布大周新任皇帝周世宗柴榮一號令:
命天雄節度使符彥卿、鎮寧節度使郭崇率兵自磁州固鎮(今河北武安西)向西北插入遼州(今山西左雲、右玉)斷後;
命河中節度使王彥超、保義節度使韓通率兵自晉州向東趨潞州(今山西長治)側擊;
命河陽節度使劉詞率軍殿後,為主戰場之後援;
遣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何徽、義成節度使白重贊、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侯李重進、鄭州防禦使史彥超、前耀州團練使符彥能、宣徽使向訓率前鋒先趨澤州(今山西晉城)。
“聽說,大周朝的皇帝郭威死掉了,聽說而已,我沒有親見。但我卻見過未死的郭威,無恥地玩弄我們父子的感情,奪走了我們該得的一切,正是他讓我們漢朝遭受著今天如此眾多的苦難。
“這幾年我唯一的希望,就是這郭威的死掉。……現在,他居然真的死了,則普天之下的漢朝人民,其欣喜為何如?……
“當初,我們被逼到河東的角落裏,郭威躲在東京的廟堂上。現在卻隻有這把老骨頭獨自沉睡了,莫非當初他率兵攻漢的時候,竟沒有想到自己是終究要死掉的嗎?”
寫完檄文的劉崇擲筆長嘆:“老天有眼呀,報仇雪恨的時間到了!”於是立即重新發兵三萬,舉北漢全國之力攻打新喪國君的周朝,務必一擊致命,喊出的口號是:“驅除柴虜,恢復大漢;搶回土地,還我河山。”當劉崇聽到士氣高昂的軍隊整齊劃一地喊出如此響亮的口號時,他仿佛看到自己的子民從此再也不用在隻產煤不產糧的土地上苦苦耕耘了,燦爛的笑容綻放在英俊的臉上,瀟灑的鬍鬚配上眼中對於未來的無限嚮往,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畫圖。(史載:劉崇不光人長得高大帥氣,長長的鬍鬚也很有型,頗有關公神韻。)
為了以防萬一,劉崇再次請到了驍勇的外援,那就是遼國的一萬騎兵,由遼國武定節度使楊袞率領,歸劉崇指揮。
二月,軍隊集結完畢,劉崇先去李驤夫婦的祠堂前祭拜一番,然後親率四萬兵馬,浩浩蕩蕩奔開封而來,旌旗到處,遮天蔽日。
對比劉崇的幸福生活,柴榮最近比較煩。
首先,郭威死了,柴榮很傷心。從七歲時被過繼給這位姑父開始,柴榮就在內心裏把他當成了自己的父親,從此跟隨姑父,從白手起家南征北戰,到功名初顯全家被屠,再到郭威稱帝自己開封府尹,直到如今郭威長眠、自己君臨天下——哪件事不是和姑父息息相關?而如今國家始定,夷寇未平,柴榮不禁哭訴:“正是姑父您大展宏圖施展拳腳的時候,怎麽能說去就去了呢?”
其次,新上任卻不能服眾,皇帝柴榮很鬱悶。還記得劉知遠留給劉承祐的顧命大臣楊邠和史弘肇在大堂上禁止新皇帝開口議政的先例嗎?如今的柴榮雖然已經33歲,治理鄴都的政績也差強人意,然而最要命的是軍功稀少,在馮道等70歲老頭的眼裏,基本上還是個愣頭青。跟劉承祐與劉知遠的關係相比,柴榮甚至都不是郭威的親生兒子,一想至此,柴榮連腦袋都是暈的。
但現在既然北漢已經打過來了,總得有個應對之策。於是周世宗柴榮主持了一個座談會,論題就是《論當前形勢下是否應該出兵抗漢以及應該如何抗漢的問題》,參加者主要是郭威留下來的一幹老臣,包括四代元老馮道、中書侍郎王溥、宰相範質等人。對於第一個問題,大家很快達成共識,當然應該出兵,而且不但要出兵打擊,還要打出風格,打出水平,最好把趁火打劫的劉崇和他的四萬軍隊趕回山西的黑煤窯裏麵幹苦力,日日皮鞭伺候,一反抗就打。
然而大家在第二個議題上產生了分歧,柴榮認為自己應該像唐太宗一樣親率大軍北上拒敵,一來皇帝親征,軍隊戰鬥力必定倍增;二來有戰功做鋪墊,日後在朝野更有威信。
像牛皮糖一樣以黏性強而著稱的高人馮道,卻在此時與柴榮唱起了對台戲,觀其一生,與所事皇帝公然對抗也是絕無僅有的事。聽完柴榮的唐太宗論,馮道用左眼瞟了一下柴榮說:“不知陛下能不能成為唐太宗?”柴榮心中惱火,說:“以我的兵力的強大,打敗劉崇必定像大山壓碎雞蛋。”馮道又用右眼瞟了一下柴榮說:“不知陛下能不能成為大山?”群臣掩口側目,都等著看柴榮的笑話。
柴榮還想講講道理,於是告訴馮道:“昨夜我仰望星空……”話剛出口就被打斷,陛下,除了仰望星空,您還要腳踏實地,四萬大軍當前,吟幾句詩是嚇不走敵人的。
柴榮本以為親征的決心一出,滿朝文武必定齊聲讚揚“皇上聖明”,然後來一句“愛卿平身”,接著詔書一發,點將出兵——很明顯寫作至此的徒步是清朝辮子戲看多了——可沒想到滿朝大臣,隻有王溥站出來鼓勵柴榮出征。當然得到支持的柴榮還是很高興,於是告訴馮道一幹人等:“朕已經決定親征,您老人家去給太祖修陵墓先吧!”
三月初三,抗漢戰爭部署完畢,發布大周新任皇帝周世宗柴榮一號令:
命天雄節度使符彥卿、鎮寧節度使郭崇率兵自磁州固鎮(今河北武安西)向西北插入遼州(今山西左雲、右玉)斷後;
命河中節度使王彥超、保義節度使韓通率兵自晉州向東趨潞州(今山西長治)側擊;
命河陽節度使劉詞率軍殿後,為主戰場之後援;
遣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何徽、義成節度使白重贊、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侯李重進、鄭州防禦使史彥超、前耀州團練使符彥能、宣徽使向訓率前鋒先趨澤州(今山西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