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詔令諸道(唐時一級行政單位,類似於如今的省)招募民間驍勇者從戰,以民間精英補充軍隊戰員不足,做到務必一擊而中,必須把漢軍趕回山西老家。
從地圖上看,柴榮已經把決戰的場地定位在如今的晉城到長治一帶。
此時劉崇率領的漢軍一路順風順水,在邢州打敗了潞州昭義節度使李筠(原名李榮,避世宗柴榮諱改名李筠)的部隊,迫使李筠逃回潞州。得勝的劉崇心中不免替柴榮的命運暗暗擔心:太可惜了,你剛當上皇帝不滿兩月,竟馬上就要成為死皇帝了。嘆息完畢,繼續意氣風發乘勝推進,逼近潞州。
三月初九,發布周世宗柴榮二號令:
命馮道護送太祖靈柩前往山陵,專心修墓;令鄭仁誨為東京留守,認真看家。
兩天後,抗漢大軍出動。像所有出征隊伍的將領一樣,柴榮立於大軍陣前,士兵安靜下來,靜靜地等著這位皇帝將軍說點鼓舞士氣的話,柴榮清了清嗓子,深邃的目光盯著遙遠的北方,然後喊了一聲:“出發!”
劉崇,來吧,還記得五年前的慕容彥超嗎?你會像他一樣,從哪裏來,回哪裏去。不同的是,慕容彥超是回山東去造錢,你卻要回山西去挖煤。
離開開封的柴榮率兵日夜兼程,於三月十八日抵達澤州(距離開封約210公裏),與樊愛能諸將率領的軍隊會合,當晚宿於州城東北。而南下的劉崇不知道柴榮已經率兵親征——這說明,有個手機的話會是多麽方便——加上前麵擊敗李筠沒耗多少氣力,於是覺得周軍的戰鬥力簡直近乎沒有,跟當年郭威在世時候不可同日而語。於是劉崇一方麵慶幸自己發兵時機拿捏得恰到好處,順便崇拜了一下自己,同時覺得沿途不用多耗時間了,咱們直接殺奔開封搗他黃龍,滅了周朝之後,再吃午飯。於是路過潞州時竟沒有進攻,而是引兵繞道南下,當晚,軍隊駐紮於高平城南。
據地理資料記載,高平此地,一年四季分明,雨量適中,連風都按時令吹來,不早不遲。更重要的是,有一位山西的朋友告訴我,這個地點,非常平坦,適合打仗。三月十八日的夜晚,正值春暖花開的季節,氣溫不高不低,夜風不疾不徐,所以我以為,劉崇一定睡得非常舒服。
天亮了,開始打仗。然而開局卻打得毫無樂趣,因為兩軍剛剛相遇,北漢軍就開始後退,馬上撤到了巴公原(今山西晉城東北)。柴榮見到劉崇竟然如此不經打,逃得比咱追得還快,生怕他馬上逃脫追不上,下次再打他還得千裏迢迢奔去太原(《資治通鑑》:“慮其逃遁,促軍急進。”),於是率兵奮起直追,很快也趕到了巴公原。
到了巴公原的柴榮勒住鞍下奔馳的戰馬,剎住大軍前進的勢頭,看著麵前的一馬平川,突然眼前一亮。
他看到遠處的劉崇正朝他點頭微笑。
他看到不遠處的北漢軍已占據高地列好陣勢。
他看到剛剛還拚命逃竄的北漢軍隊已經刀槍如林,虎視眈眈。
柴榮心中湧現出戰場上已經被千百次引用過的一句名言:中計了!
需要說明的是,就在距離柴榮立馬處不遠的另一個村落,在此1200餘年之前曾發生過另一場著名的戰爭,戰敗者40萬人被坑殺,為我們奉獻了趙國戰爭史上一場毀滅性的大敗和漢語裏一個標誌性的成語“紙上談兵”。——沒錯,那場戰爭叫做長平之戰,發生之地的長平村,距巴公鎮十餘裏之遙。
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四月,秦派王齕攻趙於長平,趙以廉頗為將禦敵。廉頗根據敵強己弱、初戰失利的形勢,決定採取堅守營壘以待秦兵進攻的戰略。秦軍多次挑戰,趙國卻不出兵,趙王以為廉頗懦弱,為此屢次責備廉頗。秦相應侯範雎派人攜千金向趙國權臣行賄,用離間計,騙得趙王派趙括替代廉頗為將,並命他率兵擊秦。結果趙括大敗,趙軍40萬士兵投降。白起將趙軍降卒全部坑殺,隻留下240個小兵回趙國報信。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熟讀兵書的柴榮想必已經看過這段故事,心中也一定知道此時若是被漢軍圍困的後果:那樣不但自己的萬餘大軍將全軍覆沒,而且周朝的子民也將遭受滅頂之災,說不定還會被劉崇和他的4萬軍隊拉到山西的黑煤窯裏麵幹苦力,日日皮鞭伺候,一反抗就打。——這話很熟悉嗎?沒錯,戰前設想的劉崇的命運就是這樣。
沒有太多的時間拿來猶豫,柴榮已經做好了戰鬥部署,將周軍分成三路:白重贊、李重進率左軍居西;樊愛能、何徽率右軍居東;向訓、史彥超領精騎居中,柴榮自領禁軍臨陣督戰,與北漢軍對峙。禁軍將領在殿前都指揮使、郭威女婿張永德指揮下,擔負著保衛柴榮的重任。這時,手下有人問道:“陛下,是否等劉詞的後續部隊到了之後再開打?”柴榮心中暗自苦笑:如果在現在的形勢下坐等劉詞,恐怕到他率軍趕來的時候,隻能為咱們收拾收拾戰場,整理整理遺物,然後洗洗睡了。啥也別說了,打吧!
劉崇的布陣速度不比柴榮慢,既然你出3個前鋒,我就派3個後衛吧!他馬上也將漢軍分成三路:遼國楊袞部隊居西翼為右軍,先鋒張元徽居東翼為左軍,劉崇親率3萬大軍為中軍。
不過此時的劉崇開始萌生悔意,本來前麵碰到的周軍戰鬥力之弱已經讓他感到失望,好比重拳出擊,卻打中一個爛柿子;如今再看柴榮的兵馬竟如此之少,心中難免非常失落——他開始後悔向遼國請求那1萬外援了,自己對這1萬人馬不但要包吃包住,預付工資,還要支付高額的出場費——如你所知,外援的出場費總是很貴的。
從地圖上看,柴榮已經把決戰的場地定位在如今的晉城到長治一帶。
此時劉崇率領的漢軍一路順風順水,在邢州打敗了潞州昭義節度使李筠(原名李榮,避世宗柴榮諱改名李筠)的部隊,迫使李筠逃回潞州。得勝的劉崇心中不免替柴榮的命運暗暗擔心:太可惜了,你剛當上皇帝不滿兩月,竟馬上就要成為死皇帝了。嘆息完畢,繼續意氣風發乘勝推進,逼近潞州。
三月初九,發布周世宗柴榮二號令:
命馮道護送太祖靈柩前往山陵,專心修墓;令鄭仁誨為東京留守,認真看家。
兩天後,抗漢大軍出動。像所有出征隊伍的將領一樣,柴榮立於大軍陣前,士兵安靜下來,靜靜地等著這位皇帝將軍說點鼓舞士氣的話,柴榮清了清嗓子,深邃的目光盯著遙遠的北方,然後喊了一聲:“出發!”
劉崇,來吧,還記得五年前的慕容彥超嗎?你會像他一樣,從哪裏來,回哪裏去。不同的是,慕容彥超是回山東去造錢,你卻要回山西去挖煤。
離開開封的柴榮率兵日夜兼程,於三月十八日抵達澤州(距離開封約210公裏),與樊愛能諸將率領的軍隊會合,當晚宿於州城東北。而南下的劉崇不知道柴榮已經率兵親征——這說明,有個手機的話會是多麽方便——加上前麵擊敗李筠沒耗多少氣力,於是覺得周軍的戰鬥力簡直近乎沒有,跟當年郭威在世時候不可同日而語。於是劉崇一方麵慶幸自己發兵時機拿捏得恰到好處,順便崇拜了一下自己,同時覺得沿途不用多耗時間了,咱們直接殺奔開封搗他黃龍,滅了周朝之後,再吃午飯。於是路過潞州時竟沒有進攻,而是引兵繞道南下,當晚,軍隊駐紮於高平城南。
據地理資料記載,高平此地,一年四季分明,雨量適中,連風都按時令吹來,不早不遲。更重要的是,有一位山西的朋友告訴我,這個地點,非常平坦,適合打仗。三月十八日的夜晚,正值春暖花開的季節,氣溫不高不低,夜風不疾不徐,所以我以為,劉崇一定睡得非常舒服。
天亮了,開始打仗。然而開局卻打得毫無樂趣,因為兩軍剛剛相遇,北漢軍就開始後退,馬上撤到了巴公原(今山西晉城東北)。柴榮見到劉崇竟然如此不經打,逃得比咱追得還快,生怕他馬上逃脫追不上,下次再打他還得千裏迢迢奔去太原(《資治通鑑》:“慮其逃遁,促軍急進。”),於是率兵奮起直追,很快也趕到了巴公原。
到了巴公原的柴榮勒住鞍下奔馳的戰馬,剎住大軍前進的勢頭,看著麵前的一馬平川,突然眼前一亮。
他看到遠處的劉崇正朝他點頭微笑。
他看到不遠處的北漢軍已占據高地列好陣勢。
他看到剛剛還拚命逃竄的北漢軍隊已經刀槍如林,虎視眈眈。
柴榮心中湧現出戰場上已經被千百次引用過的一句名言:中計了!
需要說明的是,就在距離柴榮立馬處不遠的另一個村落,在此1200餘年之前曾發生過另一場著名的戰爭,戰敗者40萬人被坑殺,為我們奉獻了趙國戰爭史上一場毀滅性的大敗和漢語裏一個標誌性的成語“紙上談兵”。——沒錯,那場戰爭叫做長平之戰,發生之地的長平村,距巴公鎮十餘裏之遙。
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四月,秦派王齕攻趙於長平,趙以廉頗為將禦敵。廉頗根據敵強己弱、初戰失利的形勢,決定採取堅守營壘以待秦兵進攻的戰略。秦軍多次挑戰,趙國卻不出兵,趙王以為廉頗懦弱,為此屢次責備廉頗。秦相應侯範雎派人攜千金向趙國權臣行賄,用離間計,騙得趙王派趙括替代廉頗為將,並命他率兵擊秦。結果趙括大敗,趙軍40萬士兵投降。白起將趙軍降卒全部坑殺,隻留下240個小兵回趙國報信。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熟讀兵書的柴榮想必已經看過這段故事,心中也一定知道此時若是被漢軍圍困的後果:那樣不但自己的萬餘大軍將全軍覆沒,而且周朝的子民也將遭受滅頂之災,說不定還會被劉崇和他的4萬軍隊拉到山西的黑煤窯裏麵幹苦力,日日皮鞭伺候,一反抗就打。——這話很熟悉嗎?沒錯,戰前設想的劉崇的命運就是這樣。
沒有太多的時間拿來猶豫,柴榮已經做好了戰鬥部署,將周軍分成三路:白重贊、李重進率左軍居西;樊愛能、何徽率右軍居東;向訓、史彥超領精騎居中,柴榮自領禁軍臨陣督戰,與北漢軍對峙。禁軍將領在殿前都指揮使、郭威女婿張永德指揮下,擔負著保衛柴榮的重任。這時,手下有人問道:“陛下,是否等劉詞的後續部隊到了之後再開打?”柴榮心中暗自苦笑:如果在現在的形勢下坐等劉詞,恐怕到他率軍趕來的時候,隻能為咱們收拾收拾戰場,整理整理遺物,然後洗洗睡了。啥也別說了,打吧!
劉崇的布陣速度不比柴榮慢,既然你出3個前鋒,我就派3個後衛吧!他馬上也將漢軍分成三路:遼國楊袞部隊居西翼為右軍,先鋒張元徽居東翼為左軍,劉崇親率3萬大軍為中軍。
不過此時的劉崇開始萌生悔意,本來前麵碰到的周軍戰鬥力之弱已經讓他感到失望,好比重拳出擊,卻打中一個爛柿子;如今再看柴榮的兵馬竟如此之少,心中難免非常失落——他開始後悔向遼國請求那1萬外援了,自己對這1萬人馬不但要包吃包住,預付工資,還要支付高額的出場費——如你所知,外援的出場費總是很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