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喲,這和平無奈的世界,
北歐的悲霧永久地籠罩。你們為世遺忘的小幽魂,
天使的清淚洗滌心的創痕;
喲,你們有你們人生和情熱,
也有生的歌頌,未來的花底憧憬。隻是你們已被世界遺忘,
你們的呼喊已無跡留,
狐的高鳴,和狼的狂唱,
純潔的哭泣隻暗繞莽溝。你們的小手空空,
指上隻牽掛了你母親的愁情,
夜靜,月斜,風停了微噓,
不睡的慈母暗送她的嘆聲。幽靈喲,發揚你們沒字的歌唱,
使那荊花悸顫,靈芝低回,
遠的溪流凝住輕泣,
黑衣的先知者驀然飛開。幽靈喲,把黝綠的林火聚合,
照著死的平漠,暗的道路,
引主無辜的旅人佇足,
說:此處飛舞著一盞鬼火……
一個19歲抱著政治熱望的青年學生,在與政府的衝突中已經兩次入獄,這個現代監禁製度下的漏網之魚,死亡對他來說並不陌生——它一直緊貼著他的生命,像一個住在隔壁的小醜,說不定什麽時候就會破牆而入。他嚮往紅色,他選擇了紅色,紅色是激情的,炫目的,也是危險的。少年殷夫要革命,也要戀愛,但戀愛就要把“死的尖刺”“透穿了你的方寸”。因此——愛,還是不愛,確實是一個問題。
1928年秋天,紅色少年殷夫在象山半島上的猶豫、彷徨、遲疑和不決由此而來。
紅色少年:殷夫的親情與愛情
紅色戀人之少年版(2)
再敘述下去就有點索然無味了,因為它掉進了似乎早就預設好的紅色經典敘事的模式:革命高於愛情,愛情服從革命。他終於決斷了——“我不能愛你,我的姑娘!”(《宣詞》)他要把自己的“微光”加入到整個“燃燒著的朝陽的旭輝”,直至“喪鍾狂鳴,青春散殞”。想是這麽想了,卻還沒來得及說出口。放著這麽一個美人在眼前,心就是硬不起來。那些詩稿也是深鎖屜中,從沒有勇氣拿給姑娘去看。這就好似鞘中長劍,寒光內斂,傷不著人的——隱秘的語言還沒有造成事實。一個還蒙在鼓裏一廂情願地等著你來捅破那層薄紙,一個卻在理智與情感的糾纏中把絕望的話語在舌底下盤來盤去就是吐不出口。這種情感的“懸擱”狀態對誰都是一場疲憊不堪的折磨。1928年的年末就在這種看似永遠沒有盡頭的拖延中來臨了。這是江浙人所說的一個“爛冬”。邋遢的天氣,邋遢的心情。慘白如鹽的浙東丘陵浸泡在一場又一場的凍雨裏,卻沒有落下哪怕是半片的雪花。就在這樣糟糕的時日裏,盛的父親,杭州警察局的一個小科長從省城拍來電報,催盛速歸,說是在省建設廳已為她謀得廣播員一職。盛姑娘銀牙一咬,即刻收拾起了行裝,準備天一亮就離開這個叫丹城的傷心之地。
那個雨夜的情狀在一本當地的鄉土史教材中被描述得像數十集的電視連續劇中的一個分鏡頭:
在昏黃的燭光下,盛淑真一件一件地整理皮箱裏的衣物,整著,整著,回顧這半年來的生活,她忍不住哭了起來:我懷著一顆火熱的心來,希望的是一個美滿的結局,哪知道……
而此時的少年——“站在室外,冒雨徘徊”。
他想敲門進去,理智又製止了他。他在室外站了半個多小時,全身都濕透了,冷風吹來,牙齒格格打顫。
他終於沒有如你希望中的破門而入。那不是1920年代的作派。那個晚上他又回去寫詩了。怯懦和絕望使他對著一張白紙才有勇氣叫喊。這句打動芳心的話盛姑娘要在三年以後少年真的“青春散殞”了才有機會看到——“你第一個勾起我純潔的愛戀”。現在的戀人分手不咬牙切齒算好的了,誰還會有這樣溫柔的情話。
敘述到這裏,還有一個人物應該出場了。她就是少年的母親,一個叫錢月娥的鄉村女人。在少年殷夫的這場情事中,一開始她和女兒徐素韻都是有力的撮合者,她把盛姑娘視作未過門的媳婦青眼有加,後來她不知從哪兒得來的消息,說盛早已在杭州訂婚,就變了臉。這個大家族事實上的當家婆像大觀園中的賈母一樣在兒女的婚姻上手腕沉著。如同那些兒子—情人—母親這一類型的小說中所發生的一樣,兒子在一場失敗的愛情之後又回到了母親身邊,把母親視作失衡的情感的依賴。她在少年的眼裏成了“東方的聖母瑪利亞”。少年描述她苦辛、屈辱的生命“如永不見天日的蒼悴的草”。但年輕的“太陽社”社員終究不甘在慈愷的母戀中自縛手足,他很快找到了離開母親和家庭的一個理由。他誇張地說,在深夜的山風中他聽到了“時代悲哀的哭聲”。
他要去救世了。他還要去上海。
在很大程度上,詩,替代了這個害羞、固執的鄉村少年的嘴和舌頭。正如你已經看到的,在許多該說話的時候他的舌頭似乎被膠粘住了,他變得像一個重度的失語症患者,能做的隻是在一張紙上釋放出所有被禁錮的聲音。現在,詩又成了他療治“愛情的苦毒”的一劑猛藥。1928年冬天,這場失敗的愛情終於有了一個結晶——一首散發著自由精神的五言詩歌。半個多世紀以來,它一直被革命青年陰差陽錯地掛在嘴邊當做愛情的誓言:
北歐的悲霧永久地籠罩。你們為世遺忘的小幽魂,
天使的清淚洗滌心的創痕;
喲,你們有你們人生和情熱,
也有生的歌頌,未來的花底憧憬。隻是你們已被世界遺忘,
你們的呼喊已無跡留,
狐的高鳴,和狼的狂唱,
純潔的哭泣隻暗繞莽溝。你們的小手空空,
指上隻牽掛了你母親的愁情,
夜靜,月斜,風停了微噓,
不睡的慈母暗送她的嘆聲。幽靈喲,發揚你們沒字的歌唱,
使那荊花悸顫,靈芝低回,
遠的溪流凝住輕泣,
黑衣的先知者驀然飛開。幽靈喲,把黝綠的林火聚合,
照著死的平漠,暗的道路,
引主無辜的旅人佇足,
說:此處飛舞著一盞鬼火……
一個19歲抱著政治熱望的青年學生,在與政府的衝突中已經兩次入獄,這個現代監禁製度下的漏網之魚,死亡對他來說並不陌生——它一直緊貼著他的生命,像一個住在隔壁的小醜,說不定什麽時候就會破牆而入。他嚮往紅色,他選擇了紅色,紅色是激情的,炫目的,也是危險的。少年殷夫要革命,也要戀愛,但戀愛就要把“死的尖刺”“透穿了你的方寸”。因此——愛,還是不愛,確實是一個問題。
1928年秋天,紅色少年殷夫在象山半島上的猶豫、彷徨、遲疑和不決由此而來。
紅色少年:殷夫的親情與愛情
紅色戀人之少年版(2)
再敘述下去就有點索然無味了,因為它掉進了似乎早就預設好的紅色經典敘事的模式:革命高於愛情,愛情服從革命。他終於決斷了——“我不能愛你,我的姑娘!”(《宣詞》)他要把自己的“微光”加入到整個“燃燒著的朝陽的旭輝”,直至“喪鍾狂鳴,青春散殞”。想是這麽想了,卻還沒來得及說出口。放著這麽一個美人在眼前,心就是硬不起來。那些詩稿也是深鎖屜中,從沒有勇氣拿給姑娘去看。這就好似鞘中長劍,寒光內斂,傷不著人的——隱秘的語言還沒有造成事實。一個還蒙在鼓裏一廂情願地等著你來捅破那層薄紙,一個卻在理智與情感的糾纏中把絕望的話語在舌底下盤來盤去就是吐不出口。這種情感的“懸擱”狀態對誰都是一場疲憊不堪的折磨。1928年的年末就在這種看似永遠沒有盡頭的拖延中來臨了。這是江浙人所說的一個“爛冬”。邋遢的天氣,邋遢的心情。慘白如鹽的浙東丘陵浸泡在一場又一場的凍雨裏,卻沒有落下哪怕是半片的雪花。就在這樣糟糕的時日裏,盛的父親,杭州警察局的一個小科長從省城拍來電報,催盛速歸,說是在省建設廳已為她謀得廣播員一職。盛姑娘銀牙一咬,即刻收拾起了行裝,準備天一亮就離開這個叫丹城的傷心之地。
那個雨夜的情狀在一本當地的鄉土史教材中被描述得像數十集的電視連續劇中的一個分鏡頭:
在昏黃的燭光下,盛淑真一件一件地整理皮箱裏的衣物,整著,整著,回顧這半年來的生活,她忍不住哭了起來:我懷著一顆火熱的心來,希望的是一個美滿的結局,哪知道……
而此時的少年——“站在室外,冒雨徘徊”。
他想敲門進去,理智又製止了他。他在室外站了半個多小時,全身都濕透了,冷風吹來,牙齒格格打顫。
他終於沒有如你希望中的破門而入。那不是1920年代的作派。那個晚上他又回去寫詩了。怯懦和絕望使他對著一張白紙才有勇氣叫喊。這句打動芳心的話盛姑娘要在三年以後少年真的“青春散殞”了才有機會看到——“你第一個勾起我純潔的愛戀”。現在的戀人分手不咬牙切齒算好的了,誰還會有這樣溫柔的情話。
敘述到這裏,還有一個人物應該出場了。她就是少年的母親,一個叫錢月娥的鄉村女人。在少年殷夫的這場情事中,一開始她和女兒徐素韻都是有力的撮合者,她把盛姑娘視作未過門的媳婦青眼有加,後來她不知從哪兒得來的消息,說盛早已在杭州訂婚,就變了臉。這個大家族事實上的當家婆像大觀園中的賈母一樣在兒女的婚姻上手腕沉著。如同那些兒子—情人—母親這一類型的小說中所發生的一樣,兒子在一場失敗的愛情之後又回到了母親身邊,把母親視作失衡的情感的依賴。她在少年的眼裏成了“東方的聖母瑪利亞”。少年描述她苦辛、屈辱的生命“如永不見天日的蒼悴的草”。但年輕的“太陽社”社員終究不甘在慈愷的母戀中自縛手足,他很快找到了離開母親和家庭的一個理由。他誇張地說,在深夜的山風中他聽到了“時代悲哀的哭聲”。
他要去救世了。他還要去上海。
在很大程度上,詩,替代了這個害羞、固執的鄉村少年的嘴和舌頭。正如你已經看到的,在許多該說話的時候他的舌頭似乎被膠粘住了,他變得像一個重度的失語症患者,能做的隻是在一張紙上釋放出所有被禁錮的聲音。現在,詩又成了他療治“愛情的苦毒”的一劑猛藥。1928年冬天,這場失敗的愛情終於有了一個結晶——一首散發著自由精神的五言詩歌。半個多世紀以來,它一直被革命青年陰差陽錯地掛在嘴邊當做愛情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