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接著來說他的故事。因家境的拮據,這個小商人家的男孩十歲才開蒙。小學校的旁邊,就是那個被明成祖朱棣磔殺的方孝儒方正學先生的祠堂,男孩不知從何處竟覓得了這個道德家的一幀木刻畫像,題上“永遠保存”,裝上鏡框掛在了自己的居室的牆上。好多年後——那時他已經死了——魯迅這樣說到他和那個緱中鄉賢:“這隻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氣就知道,而且頗有點迂,有時會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儒,覺得好像也有些這模樣的。”順便提一下,男孩的出生地寧海,清代轄屬台州府。


    男孩小學畢業就到台州去念書了,可是那所學校學費昂貴,他聽說省城杭州有一所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可以享受官費,就決定中途退學自修,準備報考那所學校。1918年初秋,改名為趙平復的少年從北鄉的薛嶴埠頭坐上“寧波航船”,轉道寧波從招商局買了一張開往上海的輪船票,到了上海又坐上開往省城杭州的火車,來到了位於西湖邊上舊“貢院”院址的浙一師。同學多為貧苦子弟。學校不僅免學費,而且食宿便宜。趙平復在一封家書中這樣向父母匯報在學校裏的心情,“戰戰兢兢,如履深淵,如履薄冰”,因為一種道德使命感的驅使,他的日子過得像一個苦行者,“於身體則晨昏謹慎,飲食適宜,於功課則克勤自進,努力前行,修養品性,完善人格……”到讀書的第二年,寒假回家,趙平復就和老家一個老童生的女兒結婚了。這個還未脫盡童稚味的青年很快就做起了父親。可在他畢業前,他未滿兩周歲的兒子染上了麻疹——“鼻息的呼引如風箱一般”——針藥無效,竟然夭亡了。接到消息時他在杭州,他感到“心,如蔽了一張黑布那樣”。


    他變得怕回家。放假了,同學星散,他一個人待在空曠的校園裏,要麽就在夜色下的西湖邊像個瘋子般亂走,走得心力交瘁了才回到學校,把自己交給逼仄板床上的睡眠。一邊是夫妻間的琴瑟異趣,一邊是年輕人對愛情的天然的嚮往,這撕心般的糾纏中他隻有把自己交給或許也並不可靠的文字,塗抹日記以遣悶懷。同學都在轟轟烈烈地戀愛,那湖邊的愛情帶著江南水汽的迷濛,也帶著那個年代新青年的革命腔加文藝腔。隻有他,隻是“看著時表的空跑”,“過的是渣滓的生活”。西湖邊上的春夢,雖說醒來後了無一痕,但在夢裏抱著“伊”,“久長的kiss”,縱是醒了也還是如飲過葡萄酒一般的酣暢的,也難怪他不想回去了。


    可是又有誰逃得過生計問題呢,革命家不能空著肚子去喊口號,戀愛家也不可能兜裏沒有一點下館子的錢就去泡女生。馬上就要畢業了,同學們聚在一起談以後的誌向,趙平復同學說了一通雲裏霧裏的話:“我,好比是幾何學上的所謂的點,有位置而無長、寬、厚,有時它渺不可言,在輕塵中飛盪,實在毫無意義,有時它會擴充到無限大,窮宇宙所不能盈。真正的我,應該是幾何學上理想的點,能過一點,可作無限長之直線,通過一點,可作一任意形狀的曲線。”這時候的他已經在複習功課,準備報考設在南京的國立東南大學。這年7月初,趙同學取道上海,坐了八個小時的慢班火車到南京,冒雨去報名時得知報考有兩千多人,而實際錄取不足五十人,又被告知若錄取需學費60塊銀洋,一腔熱望好似給雨澆了個透濕。


    兩種生活:一個現代“文青”的經濟和愛情生活,以柔石為例


    一個左翼自由撰稿人的經濟生活(2)


    落榜的消息是意料中的,但趙平復還是感到“死神的翅膀在我頭上拍著”。不得已,到了9月,由一位朋友舉薦,他應聘到杭州葛嶺一個姓應的留法博士家,擔任應家兩個孩子的家庭教師。


    1923年甫出校門的青年趙平復的心境是灰黯的,世界正是末劫之年,滿目瘡痍的河山,即將被趕入塵世的焦慮,使他在這一年的舊曆正月初一就發出了這樣的鬱憤之聲:


    軍閥專橫於朝,貪吏欺詐於市,而一部分人民又遇焉不敏,甘心於自苦,輾轉於水深火熱,互相嘲弄,全不知自拔!(1923年2月16日日記)


    而奔走途中的風雨飄搖也成了他步出校門後彷徨無依的內心鏡像,其間流露的頹廢心情幾近於鬱達夫式的“沉淪”了:


    秋雨滴滴瀝瀝的落著,正如打在我的心上一樣,使我的心搖曳出和秋同色的幽秘來。(1923年11月16日日記)


    這已有了成年人滄桑感的“和秋同色的幽秘”,比之一年前不識愁滋味的“天雲的變化,不要驚破我心,阻止我的去路,那些微波細浪,總能戰勝它”(1922年5月22日日記),心境的起落實在霄壤之間。


    第二年春,妻舅吳文欽幫忙聯繫,趙平復應聘到慈谿普迪小學做教師。這是由旅滬金融家秦潤卿開辦的一所小學,由“普迪學會”(類似學校基金會的組織)委聘校長,按年撥給辦學資金。據聞當時的校長隻知一味剋扣斂財,給教師的年工資壓低到了隻給60塊銀洋。但趙平復在這裏還是得著了所謂的“小學教師的清福”,這情致就是他在日記裏所說的:晚餐後,十餘位同事聚坐在牽牛棚下,嚼著楊梅,喝著白酒,自由地談,任情地唱,互相說些個人經歷的不平,而此時,微風吹動白衣,遠處的晚燈透過牽牛花架的葉子投在身上,一個個都像白衣飄飄的天使(見1924年7月3日日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歷史碎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趙柏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趙柏田並收藏歷史碎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