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邵祖丞,退休後住在10平米左右的亭子間裏,這個當年的新潮音樂追逐者已經遠離了音樂這一人世間的奢侈物。他每天自己買菜、煮飯、洗衣,每周還要安排三天,為中學生補習英語,藉以補貼家用,因為退休工資畢竟太有限了。沒有學生來的時候,他多半是一個人呆在他的亭子間裏,看電視,抽菸,靜靜地想些什麽。
celine的職業是記者,她總是習慣於打量別人的生活。作為一個有著懷舊情結的年輕人,她對大家族後代的生活有著濃厚的興趣。當她踏著陰暗而逼仄、吱吱作響的小樓梯找到鬧市一隅那個幾乎被遺忘的角落,再叩開那扇亭子間的小門,“豁然洞開中的邵先生,簡直是位歷史老人了”。這個在流行歌曲中長大的年輕人,驚異於老人能以如此超然和淡泊的眼光來審視自己家族的變遷。上述採訪中,不時有學生進來找老先生補習英語。
或許是故事結局的過於悽慘讓celine神情落寞了,告別時,過意不去的老先生這樣安慰她:“一切都沒什麽了不起,一個人隻要心不死,他就沒有失敗。況且,六十年風水輪流轉嘛,邵家和盛家的風水,大概已轉到別人家去了。人家說富不過三代,邵、盛兩家到了我們這一代的上半輩子,已富了四代了,嚴格來說已富了五代人了。到了我們這一代,大概該吃點苦頭了吧。所謂便宜不可以占盡……”
兩種生活:一個現代“文青”的經濟和愛情生活,以柔石為例
現代“文青”的經濟和愛情生活,以柔石為例
柔石(1902—1931),浙江寧海人。原名趙平福,又名平復、少雄,筆名有金橋、趙橫、劉誌清等。
1902年9月28日出生於寧海城西。“五四”運動和“一師學潮”給柔石以深刻影響,後參加省立第一師範的進步文學團體“晨光社”,走上文學之路。1925年元旦,自費出版短篇小說集《瘋人》。同年2月,赴北京大學旁聽,專修哲學、英文,兼聽魯迅所授之《中國小說史》和《文藝理論》。第二年因經濟拮據而離京南歸,為職業奔波於滬、杭、甬之間。是年北京發生“三·一八”慘案,甚為震怒,作散文《詛咒》及小說《舊時代之死》以抒憤。1927年執教寧海中學期間,自編《國語講義》及《中國文學史略》授課。翌年6月間離鄉去滬。
在上海,經王方仁介紹結識魯迅,創作益勤奮,先後出版《三姐妹》、《舊時代之死》、《二月》、《為奴隸的母親》等小說,並翻譯蘇聯及北歐文學。是年冬,在魯迅領導下創立朝花社,發行《朝華旬刊》、《藝苑朝花》諸刊物。1929年初受魯迅委託,接編《語絲》。翌年2月,參與發起成立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被推選為執行委員,後任常務委員、編輯部主任,負責編輯“左聯”機關刊物《萌芽》。5月,由馮雪峰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接著,以“左聯”代表身份出席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1931年1月17日被捕,2月7日犧牲。
兩種生活:一個現代“文青”的經濟和愛情生活,以柔石為例
一個左翼自由撰稿人的經濟生活(1)
他的父親起先是個農民,他的母親,是寧海縣城一家小豆腐店老闆的女兒,到這個叫福的男孩出生的第二年,他父親在城裏西大街的市門頭一間租來的屋裏開起了一家販賣海鮮的鹹貨店。店號“趙源泉”,顯然寄託了把這個小店視為趙家日後經濟生活來源的期望。這種江南縣城小商人家庭式的拮據、勤儉與操勞,以後將一直是這個男孩成長、生活的經濟背景。那是新世紀的最初幾個年頭,天朝正背負著巨額的賠款趔趄前行。在這個古稱“緱城”的浙東小城,一個叫王錫桐的鄉村秀才帶領憤怒的農民燒掉了傳教士的天主教堂。一把火的後麵又是13萬兩白銀的賠款,這給本就年成歉收的蕭條日子又降了一道寒霜。但恰逢這個男孩出生的那年(1902年,時為清光緒二十八年),年景還算不錯。那時他們租住在城裏西方祠前一個華姓人家的房子裏,站在華家大門前望去,稻田一片金黃,男孩的外婆不禁喊道:嗬,好個熟年兒,一個上好的熟年兒!他們有理由相信,這個屬虎的男孩出生時的吉兆將會給他們帶來好運。
4月是個殘忍的月份。當呼嘯著南下的寒流驅跑了前幾日還酒漿一樣流淌的春陽,天地又回復了隆冬時的蕭瑟。2002年4月,我來看他,雙腳沾滿泥濘。站在許廣平題寫的故居門前,放得很輕的腳步還是驚飛了庭院裏覓食的一群小鳥,撲喇喇地飛上屋頂。其實也隻是來看他出生並度過人生初年的那幾間屋子。看了他的房間,他的床,他用過的桌子椅子和識字課本,我很快就出來了,一個人漫無目的地在山城裏走。一隻黑狗不緊不慢地跟著我。就這樣來到了那條沿城而過的大溪邊上。雨後的溪水奔湧得渾濁而激情,看著灰色的天空下擠在一處的閭裏人家,忽然想起電影《早春二月》裏,孫道臨演的蕭澗秋來到芙蓉鎮,也是這樣的天氣。溪水打濕了腳,這情景讓我很不相幹地想到魯迅當年說《二月》時的話,“濁浪在拍岸,站在山崗上者和飛沫不相幹,弄潮兒則於濤頭且不在意,惟有衣履尚整,徘徊海濱的人,一濺水花,便覺得有所沾濕,狼狽起來”。回去的時候,大巴又經過了那幾間上午造訪過的屋子,小橋邊,一個瘦小的老婦人向我們招著手。風很大,她一直目送著我們。她的頭髮是秋後經了雨水的稻草那樣的一種蒼然的白。同車有人說,她就是柔石的女兒。她?女兒?有一瞬間,我怎麽也無法把這個老婦和印象中那個還不脫稚氣的青年聯繫起來。是的,死者是不會老的,時光的箭矢再也不能穿過他,在時間的河床裏他是永遠的三十歲。而那個看起來像他祖母一樣老的他的女兒,還記得年輕的父親的音容和笑貌嗎?那一刻忽然心裏鈍鈍的撞了一下,為這個家族的故事,也為流動的時間和停滯的時間在這樣一種情勢下的相遇。我忽然感覺到了他,一個年輕的生命的氣息。這種氣息,在我走進那幢百年老屋時並沒有如預想中的出現。它的出現,全然因為那個站在風口在我的視野裏變得越來越小的老婦。
celine的職業是記者,她總是習慣於打量別人的生活。作為一個有著懷舊情結的年輕人,她對大家族後代的生活有著濃厚的興趣。當她踏著陰暗而逼仄、吱吱作響的小樓梯找到鬧市一隅那個幾乎被遺忘的角落,再叩開那扇亭子間的小門,“豁然洞開中的邵先生,簡直是位歷史老人了”。這個在流行歌曲中長大的年輕人,驚異於老人能以如此超然和淡泊的眼光來審視自己家族的變遷。上述採訪中,不時有學生進來找老先生補習英語。
或許是故事結局的過於悽慘讓celine神情落寞了,告別時,過意不去的老先生這樣安慰她:“一切都沒什麽了不起,一個人隻要心不死,他就沒有失敗。況且,六十年風水輪流轉嘛,邵家和盛家的風水,大概已轉到別人家去了。人家說富不過三代,邵、盛兩家到了我們這一代的上半輩子,已富了四代了,嚴格來說已富了五代人了。到了我們這一代,大概該吃點苦頭了吧。所謂便宜不可以占盡……”
兩種生活:一個現代“文青”的經濟和愛情生活,以柔石為例
現代“文青”的經濟和愛情生活,以柔石為例
柔石(1902—1931),浙江寧海人。原名趙平福,又名平復、少雄,筆名有金橋、趙橫、劉誌清等。
1902年9月28日出生於寧海城西。“五四”運動和“一師學潮”給柔石以深刻影響,後參加省立第一師範的進步文學團體“晨光社”,走上文學之路。1925年元旦,自費出版短篇小說集《瘋人》。同年2月,赴北京大學旁聽,專修哲學、英文,兼聽魯迅所授之《中國小說史》和《文藝理論》。第二年因經濟拮據而離京南歸,為職業奔波於滬、杭、甬之間。是年北京發生“三·一八”慘案,甚為震怒,作散文《詛咒》及小說《舊時代之死》以抒憤。1927年執教寧海中學期間,自編《國語講義》及《中國文學史略》授課。翌年6月間離鄉去滬。
在上海,經王方仁介紹結識魯迅,創作益勤奮,先後出版《三姐妹》、《舊時代之死》、《二月》、《為奴隸的母親》等小說,並翻譯蘇聯及北歐文學。是年冬,在魯迅領導下創立朝花社,發行《朝華旬刊》、《藝苑朝花》諸刊物。1929年初受魯迅委託,接編《語絲》。翌年2月,參與發起成立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被推選為執行委員,後任常務委員、編輯部主任,負責編輯“左聯”機關刊物《萌芽》。5月,由馮雪峰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接著,以“左聯”代表身份出席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1931年1月17日被捕,2月7日犧牲。
兩種生活:一個現代“文青”的經濟和愛情生活,以柔石為例
一個左翼自由撰稿人的經濟生活(1)
他的父親起先是個農民,他的母親,是寧海縣城一家小豆腐店老闆的女兒,到這個叫福的男孩出生的第二年,他父親在城裏西大街的市門頭一間租來的屋裏開起了一家販賣海鮮的鹹貨店。店號“趙源泉”,顯然寄託了把這個小店視為趙家日後經濟生活來源的期望。這種江南縣城小商人家庭式的拮據、勤儉與操勞,以後將一直是這個男孩成長、生活的經濟背景。那是新世紀的最初幾個年頭,天朝正背負著巨額的賠款趔趄前行。在這個古稱“緱城”的浙東小城,一個叫王錫桐的鄉村秀才帶領憤怒的農民燒掉了傳教士的天主教堂。一把火的後麵又是13萬兩白銀的賠款,這給本就年成歉收的蕭條日子又降了一道寒霜。但恰逢這個男孩出生的那年(1902年,時為清光緒二十八年),年景還算不錯。那時他們租住在城裏西方祠前一個華姓人家的房子裏,站在華家大門前望去,稻田一片金黃,男孩的外婆不禁喊道:嗬,好個熟年兒,一個上好的熟年兒!他們有理由相信,這個屬虎的男孩出生時的吉兆將會給他們帶來好運。
4月是個殘忍的月份。當呼嘯著南下的寒流驅跑了前幾日還酒漿一樣流淌的春陽,天地又回復了隆冬時的蕭瑟。2002年4月,我來看他,雙腳沾滿泥濘。站在許廣平題寫的故居門前,放得很輕的腳步還是驚飛了庭院裏覓食的一群小鳥,撲喇喇地飛上屋頂。其實也隻是來看他出生並度過人生初年的那幾間屋子。看了他的房間,他的床,他用過的桌子椅子和識字課本,我很快就出來了,一個人漫無目的地在山城裏走。一隻黑狗不緊不慢地跟著我。就這樣來到了那條沿城而過的大溪邊上。雨後的溪水奔湧得渾濁而激情,看著灰色的天空下擠在一處的閭裏人家,忽然想起電影《早春二月》裏,孫道臨演的蕭澗秋來到芙蓉鎮,也是這樣的天氣。溪水打濕了腳,這情景讓我很不相幹地想到魯迅當年說《二月》時的話,“濁浪在拍岸,站在山崗上者和飛沫不相幹,弄潮兒則於濤頭且不在意,惟有衣履尚整,徘徊海濱的人,一濺水花,便覺得有所沾濕,狼狽起來”。回去的時候,大巴又經過了那幾間上午造訪過的屋子,小橋邊,一個瘦小的老婦人向我們招著手。風很大,她一直目送著我們。她的頭髮是秋後經了雨水的稻草那樣的一種蒼然的白。同車有人說,她就是柔石的女兒。她?女兒?有一瞬間,我怎麽也無法把這個老婦和印象中那個還不脫稚氣的青年聯繫起來。是的,死者是不會老的,時光的箭矢再也不能穿過他,在時間的河床裏他是永遠的三十歲。而那個看起來像他祖母一樣老的他的女兒,還記得年輕的父親的音容和笑貌嗎?那一刻忽然心裏鈍鈍的撞了一下,為這個家族的故事,也為流動的時間和停滯的時間在這樣一種情勢下的相遇。我忽然感覺到了他,一個年輕的生命的氣息。這種氣息,在我走進那幢百年老屋時並沒有如預想中的出現。它的出現,全然因為那個站在風口在我的視野裏變得越來越小的老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