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想像力世界──浪漫主義文學 作者:鄒純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難看出,諾瓦利斯頌揚黑夜,是與他過早地接觸到死亡的影子分不開。因
此,對於黑夜的歌頌繼出而變成了對於死亡的歌頌。生與死在諾瓦裏斯的眼
裏已經沒有了界限,死人有一半活著,活人有一半已死去。如他曾寫到:
不是說聰明人尋找的一個好客的床塌過夜嗎?那麽,愛上了長眠者
的人才是聰明的。
1799年,諾瓦利斯由威廉·施萊格爾介紹與蒂克相識了。他們的友誼給
諾瓦利斯這種陰鬱的心態打了個句號。三人不久便成了密友,常常徹夜暢談。
他們夜半出戶,欣賞夏夜的美景。蒂克開始在創作上對諾瓦利斯產生影響,
促使他動筆創作他的主要作品《海因利希·封·奧夫特丁根》。這本書描寫
的是中世紀詩人奧夫特丁根的生平,與德轔大文豪歌德的《威廉·邁斯特》
相對抗。小說探討以神秘的「藍花」為象徵的浪漫派詩歌的價值和本質。那
麽什麽是諾瓦利斯的「藍花」呢?這是個象徵的說法,包括了一個憔悴的心
所能渴望的一切無限事物。它象徵著完全的滿足,象徵著充滿整個靈魂的幸
福。因此,這種藍花存在於我們沒法看見的地方,存在於我們的夢中,我們
的預感和幻覺之中。它時而混在別的花卉中向我們致意,但馬上又消失了,
時而把它的香味送到我們麵前,正當我們陶醉其中時,香氣卻又飄走了。因
此,藍花無非是詩人心目中的憧憬。諾瓦利斯覺得歌德的邁斯特太俗氣、太
具體,他要塑造一個截然不同的奧夫特丁根,這個青年在夢中看見了這樣一
朵「藍花」,於是便念念不忘。他隨著母親和幾個商人從故鄉出發,旅行到
奧格斯堡。一路上的遭遇並沒有什麽故事情節。但他通過礦工認識了自然的
力量,通過隱士理解歷史;到達奧格斯堡,他的詩才通過愛情得到發展。他
把自然界看作「心靈的另一存在」,把在外界遇到的事物看成象徵符號。於
是,現實完全化為理想,理想完全化為象徵。詩完全脫離了生活。諾瓦利斯
在小說中這樣談到詩人:「許多重大事件隻會打擾他們。他們註定要過一種
簡單的生活,他們不得不僅僅從故事和文章中來認識世界的豐富內容和無數
現象。在他們的一生中,隻能偶爾讓某個事件把他們短暫地捲入湍急的漩渦,
以便他們通過若幹經驗詳細地了解當事人的環境和性格。平時他們敏感的心
靈已經為一些身邊瑣事忙得不可開交了。他們已經賦有上天的恬靜,不為任
何愚蠢慾念所驅使,所以隻須吸取人間的果實的香氣,而不必去吞食它們,
他們是自由的客人,輕踏著黃金般的腳步,有時不由自主地展開翅膀。」因
此,在諾瓦利斯那兒,一切都是顛倒的。生活不是詩的基礎,卻是以詩為出
發點的。
現在,在黑夜、死亡、逸樂這些主題上,諾瓦利斯又插上了一朵神秘的
藍花。這些主題也表現在他的許多抒情詩中,如《少女的痛苦》、《聖歌》、
《墓地悲歌》等。他在一首詩中寫道:
向我伸出手來吧,
做我忠實的兄弟,
眼光緊盯著目標,
----------------------- 頁麵 49-----------------------
不要再把我離棄。
我們跪在一個廟宇,
我們走向一個地方,
我們追求一種幸福,
我們共進一個天堂。
於是,我們發現代表著藍花的個人幸福在現實中始終未能露麵,卻時時出現
在諾瓦利斯的詩中和小說中。
----------------------- 頁麵 50-----------------------
素樸的民間情調——阿爾尼姆和布倫塔諾
早期浪漫主義運動並未持續多久,但在德國文藝界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不久之後,就有一批新的浪漫主義作家和學者先後聚集在海德貝爾格,創辦
刊物,形成了後期浪漫主義,即青年浪漫派,又稱海德貝爾格派。這一派的
中心人物是阿爾尼姆和布倫塔諾。
在德國浪漫主義作家中,阿爾尼姆和布倫塔總是相提並論。原因是他們
兩人共同出版了《兒童魔號》歌謠集。這是一部重要的民歌集,收錄了德國
300來首的民歌。這部民歌集的出版不僅在文化史上具有極大意義,在德國
的抒情詩和文學創作的發展上,也引起了轟動。它揚起的那種天然的音調給
浪漫主義的抒情詩增添了響亮的和聲,影響了後來的整個德國文學。
路德維希·封·阿爾尼姆 (ludwig achim von arnim)於1781年出生在
柏林,曾在格廷根攻讀自然科學,後來遊歷德國各地,見識自己的祖國和人
民,並搜集民歌。隨後在海得堡住了一段時間,認識了後來的合作者布倫塔
諾及其妹妹貝蒂娜,後來娶貝蒂娜為妻。1808年,他創辦《隱士報》,蒂
克、荷爾德林和格林都是此刊的撰稿人。不久,他把此報更名為《寂寞的安
此,對於黑夜的歌頌繼出而變成了對於死亡的歌頌。生與死在諾瓦裏斯的眼
裏已經沒有了界限,死人有一半活著,活人有一半已死去。如他曾寫到:
不是說聰明人尋找的一個好客的床塌過夜嗎?那麽,愛上了長眠者
的人才是聰明的。
1799年,諾瓦利斯由威廉·施萊格爾介紹與蒂克相識了。他們的友誼給
諾瓦利斯這種陰鬱的心態打了個句號。三人不久便成了密友,常常徹夜暢談。
他們夜半出戶,欣賞夏夜的美景。蒂克開始在創作上對諾瓦利斯產生影響,
促使他動筆創作他的主要作品《海因利希·封·奧夫特丁根》。這本書描寫
的是中世紀詩人奧夫特丁根的生平,與德轔大文豪歌德的《威廉·邁斯特》
相對抗。小說探討以神秘的「藍花」為象徵的浪漫派詩歌的價值和本質。那
麽什麽是諾瓦利斯的「藍花」呢?這是個象徵的說法,包括了一個憔悴的心
所能渴望的一切無限事物。它象徵著完全的滿足,象徵著充滿整個靈魂的幸
福。因此,這種藍花存在於我們沒法看見的地方,存在於我們的夢中,我們
的預感和幻覺之中。它時而混在別的花卉中向我們致意,但馬上又消失了,
時而把它的香味送到我們麵前,正當我們陶醉其中時,香氣卻又飄走了。因
此,藍花無非是詩人心目中的憧憬。諾瓦利斯覺得歌德的邁斯特太俗氣、太
具體,他要塑造一個截然不同的奧夫特丁根,這個青年在夢中看見了這樣一
朵「藍花」,於是便念念不忘。他隨著母親和幾個商人從故鄉出發,旅行到
奧格斯堡。一路上的遭遇並沒有什麽故事情節。但他通過礦工認識了自然的
力量,通過隱士理解歷史;到達奧格斯堡,他的詩才通過愛情得到發展。他
把自然界看作「心靈的另一存在」,把在外界遇到的事物看成象徵符號。於
是,現實完全化為理想,理想完全化為象徵。詩完全脫離了生活。諾瓦利斯
在小說中這樣談到詩人:「許多重大事件隻會打擾他們。他們註定要過一種
簡單的生活,他們不得不僅僅從故事和文章中來認識世界的豐富內容和無數
現象。在他們的一生中,隻能偶爾讓某個事件把他們短暫地捲入湍急的漩渦,
以便他們通過若幹經驗詳細地了解當事人的環境和性格。平時他們敏感的心
靈已經為一些身邊瑣事忙得不可開交了。他們已經賦有上天的恬靜,不為任
何愚蠢慾念所驅使,所以隻須吸取人間的果實的香氣,而不必去吞食它們,
他們是自由的客人,輕踏著黃金般的腳步,有時不由自主地展開翅膀。」因
此,在諾瓦利斯那兒,一切都是顛倒的。生活不是詩的基礎,卻是以詩為出
發點的。
現在,在黑夜、死亡、逸樂這些主題上,諾瓦利斯又插上了一朵神秘的
藍花。這些主題也表現在他的許多抒情詩中,如《少女的痛苦》、《聖歌》、
《墓地悲歌》等。他在一首詩中寫道:
向我伸出手來吧,
做我忠實的兄弟,
眼光緊盯著目標,
----------------------- 頁麵 49-----------------------
不要再把我離棄。
我們跪在一個廟宇,
我們走向一個地方,
我們追求一種幸福,
我們共進一個天堂。
於是,我們發現代表著藍花的個人幸福在現實中始終未能露麵,卻時時出現
在諾瓦利斯的詩中和小說中。
----------------------- 頁麵 50-----------------------
素樸的民間情調——阿爾尼姆和布倫塔諾
早期浪漫主義運動並未持續多久,但在德國文藝界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不久之後,就有一批新的浪漫主義作家和學者先後聚集在海德貝爾格,創辦
刊物,形成了後期浪漫主義,即青年浪漫派,又稱海德貝爾格派。這一派的
中心人物是阿爾尼姆和布倫塔諾。
在德國浪漫主義作家中,阿爾尼姆和布倫塔總是相提並論。原因是他們
兩人共同出版了《兒童魔號》歌謠集。這是一部重要的民歌集,收錄了德國
300來首的民歌。這部民歌集的出版不僅在文化史上具有極大意義,在德國
的抒情詩和文學創作的發展上,也引起了轟動。它揚起的那種天然的音調給
浪漫主義的抒情詩增添了響亮的和聲,影響了後來的整個德國文學。
路德維希·封·阿爾尼姆 (ludwig achim von arnim)於1781年出生在
柏林,曾在格廷根攻讀自然科學,後來遊歷德國各地,見識自己的祖國和人
民,並搜集民歌。隨後在海得堡住了一段時間,認識了後來的合作者布倫塔
諾及其妹妹貝蒂娜,後來娶貝蒂娜為妻。1808年,他創辦《隱士報》,蒂
克、荷爾德林和格林都是此刊的撰稿人。不久,他把此報更名為《寂寞的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