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想像力世界──浪漫主義文學 作者:鄒純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的《印度人的語言和智慧》,這使他一舉成為德國梵文研究的奠基人。此書
成為比較語言學方麵的巨著。1810年至 1812年間,他在維也納發表了《論
現代史》、《古代與現代文學史》的講演,內容大多涉及歷史、哲學和文藝
學。在他看來,歷史就是一個民族對自己的過去的自我意識,而文學則是一
個民族精神生活的體現。
1799年,施萊格爾發表了他唯一的一本小說《盧琴德》,這是他的理論
的實踐。小說結構散漫,把一些抒情的信劄、斷片、對話等摻雜在一起。書
中沒有故事情節,隻有一對影子一般的人物尤利烏斯和盧琴德在幻想和渴望
中傾吐衷情。他們反對社會的道德和習俗,但頌揚閑散生活、為所欲為、性
愛自由和官能享受——浪漫的愛情和婚姻。施萊格爾在此所在描寫的是如何
把現實生活藝術化,化為席勒的精神的自由「遊戲」,化為一種夢幻,在這
種夢幻中。憧憬總是得以實現。這種憧憬無非是無目的的生活以及沉入自然
的奧秘之中這本書在當時被一些正統的人稱為色情的《盧琴德》,因這本書,
弗·施萊格爾被迫離開了自己的祖國。
施萊格爾有一個宿願,即他不僅要像路德一樣傳教和爭辯,而且還要像
穆罕默德一樣用語言的火劍來征服世界上的精神王國。他雖然未能如願,但
卻為德國早期浪漫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為後來的早期浪漫派作家的出現作
好了準備。
----------------------- 頁麵 45-----------------------
月色皎潔的魔夜——蒂克
蒂克(johann ludwig tieck)是和諾瓦利斯齊名的早期浪漫派代表作家,
於1773年5月31日出生於柏林,父親是製繩工人,曾先後在哈勒、格廷根
和埃朗根學習神學、語言和文學。20歲時曾遊覽萊茵河流域弗蘭肯一帶以及
班貝格和紐倫堡地區的中世紀城堡和古代建築,這對他後來的創作影響不
小。兩年後他在柏林開始從事創作。後來在耶拿結識了施萊格爾和諾瓦裏斯
等人。
早在學生時代,蒂克就深受歌德、莎士比亞和霍爾柏格的影響,少年時
期曾模仿過莎土比亞的仙詩和奧西安的憂鬱情調。後來在啟蒙主義者尼柯萊
的鼓勵和影響下開始創作。這一時期的大部分作品是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
其中以《威廉·洛威爾》為代表。很快,蒂克擺脫了啟蒙主義的影響,轉向
浪漫主義。其成果就是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弗蘭茨·斯特恩巴爾德的漫遊》。
這本書也沒有貫穿全書的主要情節。它敘述一個十六世紀的青年畫家斯特恩
巴爾德漫遊義大利的經歷,其中穿插著一些談話、感想、詩歌和寫景。其實
是蒂克對藝術和自然的沉思。浪漫主義者們偏愛的自然是黑夜和峽穀的孤
寂。而蒂克在這一蠻荒的風景上,又掛上了一輪發著冷幽之光的圓月。這就
是他發明的「森林間的孤寂」和「月色皎潔的魔夜」。蒂克之所以對自然有
著這樣一種病態的憧憬,是與他的出生地柏林有關的。他的傳記家克普克曾
這樣描繪過蒂克20歲時逗留在哈勒期間的生活:「在蔥綠的薩爾山穀裏,他
所接觸的自然同柏林周圍平坦的荒地相比,是多麽不同。多麽豐滿而又可親
啊!當他在春天林間漫遊的時候,那種無限憧憬的感覺以雙倍的力量掌握著
他,充滿了他的心胸,使它興奮得近乎痛苦的程度。於是,他重又沉醉在自
然之中,仿佛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在推動他前進。他什麽地方也不想留連,隻
想坐在吉比亨斯太因附近的所謂 『赫爾蒂的凳子上』。他在這裏可以眺望河
流和山穀。他多次看到太陽沉落在暮雲的背後,看到月亮以萬道金光映照在
粼粼的水波上,或者像夢境似的從叢林和樹本間透射來!他曾經在許多個夏
夜心醉神迷地坐在這兒,盡情欣賞著自然。」
蒂克把他對山水林木的這種感受移植於他的作品中,故而,他的人物的
性格都淹沒在自然神秘主義的五顏六色的洪流之中。這種神秘的泛神論也是
他的戲劇的一個特點。
蒂克不是個著名的戲劇家,但他寫有一些悲劇和喜劇。悲劇有《神聖的
格諾菲娃的生與死》,喜劇有《奧克塔維安皇帝》以及童話劇《福爾吐納特》。
這些劇本都根據同名的民間唱本改寫而成,後來都成為浪漫派的代表作。蒂
克在這些劇本中也像他在小說中一樣,不顧體裁的界限,溶抒情、敘事和戲
劇因素為一體。在內容上,則美化封建騎士製,讚揚天主教中世紀封建等級
製的社會。在創作這些劇本時,蒂克又創作了一些小說和童話故事。這時期
的小說也多根據民間傳說改寫。其中有《希爾德市民故事集》、《美麗的瑪
格洛納》。另還創作了《金髮的艾克貝爾特》。這本書使蒂克創立了德語文
學中童話小說這一新的文學體裁。
成為比較語言學方麵的巨著。1810年至 1812年間,他在維也納發表了《論
現代史》、《古代與現代文學史》的講演,內容大多涉及歷史、哲學和文藝
學。在他看來,歷史就是一個民族對自己的過去的自我意識,而文學則是一
個民族精神生活的體現。
1799年,施萊格爾發表了他唯一的一本小說《盧琴德》,這是他的理論
的實踐。小說結構散漫,把一些抒情的信劄、斷片、對話等摻雜在一起。書
中沒有故事情節,隻有一對影子一般的人物尤利烏斯和盧琴德在幻想和渴望
中傾吐衷情。他們反對社會的道德和習俗,但頌揚閑散生活、為所欲為、性
愛自由和官能享受——浪漫的愛情和婚姻。施萊格爾在此所在描寫的是如何
把現實生活藝術化,化為席勒的精神的自由「遊戲」,化為一種夢幻,在這
種夢幻中。憧憬總是得以實現。這種憧憬無非是無目的的生活以及沉入自然
的奧秘之中這本書在當時被一些正統的人稱為色情的《盧琴德》,因這本書,
弗·施萊格爾被迫離開了自己的祖國。
施萊格爾有一個宿願,即他不僅要像路德一樣傳教和爭辯,而且還要像
穆罕默德一樣用語言的火劍來征服世界上的精神王國。他雖然未能如願,但
卻為德國早期浪漫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為後來的早期浪漫派作家的出現作
好了準備。
----------------------- 頁麵 45-----------------------
月色皎潔的魔夜——蒂克
蒂克(johann ludwig tieck)是和諾瓦利斯齊名的早期浪漫派代表作家,
於1773年5月31日出生於柏林,父親是製繩工人,曾先後在哈勒、格廷根
和埃朗根學習神學、語言和文學。20歲時曾遊覽萊茵河流域弗蘭肯一帶以及
班貝格和紐倫堡地區的中世紀城堡和古代建築,這對他後來的創作影響不
小。兩年後他在柏林開始從事創作。後來在耶拿結識了施萊格爾和諾瓦裏斯
等人。
早在學生時代,蒂克就深受歌德、莎士比亞和霍爾柏格的影響,少年時
期曾模仿過莎土比亞的仙詩和奧西安的憂鬱情調。後來在啟蒙主義者尼柯萊
的鼓勵和影響下開始創作。這一時期的大部分作品是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
其中以《威廉·洛威爾》為代表。很快,蒂克擺脫了啟蒙主義的影響,轉向
浪漫主義。其成果就是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弗蘭茨·斯特恩巴爾德的漫遊》。
這本書也沒有貫穿全書的主要情節。它敘述一個十六世紀的青年畫家斯特恩
巴爾德漫遊義大利的經歷,其中穿插著一些談話、感想、詩歌和寫景。其實
是蒂克對藝術和自然的沉思。浪漫主義者們偏愛的自然是黑夜和峽穀的孤
寂。而蒂克在這一蠻荒的風景上,又掛上了一輪發著冷幽之光的圓月。這就
是他發明的「森林間的孤寂」和「月色皎潔的魔夜」。蒂克之所以對自然有
著這樣一種病態的憧憬,是與他的出生地柏林有關的。他的傳記家克普克曾
這樣描繪過蒂克20歲時逗留在哈勒期間的生活:「在蔥綠的薩爾山穀裏,他
所接觸的自然同柏林周圍平坦的荒地相比,是多麽不同。多麽豐滿而又可親
啊!當他在春天林間漫遊的時候,那種無限憧憬的感覺以雙倍的力量掌握著
他,充滿了他的心胸,使它興奮得近乎痛苦的程度。於是,他重又沉醉在自
然之中,仿佛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在推動他前進。他什麽地方也不想留連,隻
想坐在吉比亨斯太因附近的所謂 『赫爾蒂的凳子上』。他在這裏可以眺望河
流和山穀。他多次看到太陽沉落在暮雲的背後,看到月亮以萬道金光映照在
粼粼的水波上,或者像夢境似的從叢林和樹本間透射來!他曾經在許多個夏
夜心醉神迷地坐在這兒,盡情欣賞著自然。」
蒂克把他對山水林木的這種感受移植於他的作品中,故而,他的人物的
性格都淹沒在自然神秘主義的五顏六色的洪流之中。這種神秘的泛神論也是
他的戲劇的一個特點。
蒂克不是個著名的戲劇家,但他寫有一些悲劇和喜劇。悲劇有《神聖的
格諾菲娃的生與死》,喜劇有《奧克塔維安皇帝》以及童話劇《福爾吐納特》。
這些劇本都根據同名的民間唱本改寫而成,後來都成為浪漫派的代表作。蒂
克在這些劇本中也像他在小說中一樣,不顧體裁的界限,溶抒情、敘事和戲
劇因素為一體。在內容上,則美化封建騎士製,讚揚天主教中世紀封建等級
製的社會。在創作這些劇本時,蒂克又創作了一些小說和童話故事。這時期
的小說也多根據民間傳說改寫。其中有《希爾德市民故事集》、《美麗的瑪
格洛納》。另還創作了《金髮的艾克貝爾特》。這本書使蒂克創立了德語文
學中童話小說這一新的文學體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