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揚熱愛自由的蘇格蘭高地人起義的歷史事件。同時也指明了蘇格蘭落後的


    民族社會必然衰亡的命運。之後,作者以威弗利這一筆名寫了幾部小說。1818


    年,《米德洛西恩監獄》出版,使作者的聲望達到頂點。接著的《艾凡赫》


    更是給司各特添光增彩。前部作品以十八世紀愛丁堡市民反對英國的壓迫的


    一次暴亂為背景,描寫蘇格蘭姑娘珍妮·丁斯不畏長途跋涉前往倫敦求見王


    後,使無辜被判死刑的妹妹獲赦。而《艾凡赫》則塑造了十二世紀英國「獅


    心王」理查這位緩和民族矛盾的英明君主。《昆丁·達沃德》是司各特的第


    一本異國題材的小說,描寫十五世紀法國國王反對封建割據、建立中央集權


    的鬥爭。


    司各特後來所寫的小說中為了還債而匆匆草成的居多。但僅僅我們在此


    提及的作品就已經構成了一幅巨大的歷史畫卷,把從中世紀到資產階級革命


    時期的英格蘭和蘇格蘭社會包攬無遺。他筆下的人物如《羅布·羅伊》中的


    弗儂、《米德洛西恩監獄》中的珍妮等都是光彩照人、形象逼真的性格人物。


    不過,他在描寫蘇格蘭以往的歷史時,往往加以粉飾但這並沒有阻止他成為


    後來許多作家的模仿對象,如後麵我們要談到的法國作家雨果、亞爾弗萊·維


    尼、梅裏等。


    ----------------------- 頁麵 42-----------------------


    德國浪漫主義文學


    一朵苦難之花


    海涅在他那本答德·斯達爾夫人的《論浪漫派》一書中,給德國的浪漫


    主義下這樣一個定義。他說:「德國的浪漫主義究竟是什麽東西呢?它不是


    別的,就是中世紀文藝的復活,這種文藝表現在中世紀的短歌、繪畫和建築


    物裏,表現在藝術和生活之中。這種文藝來自基督教,它是一朵從基督的鮮


    血裏萌生出來的苦難之花。」


    德國這朵浪漫主義苦難之花的開放與當時德國的政治、經濟狀況緊緊相


    連。十八世紀末葉,德國仍處於孱弱的小朝廷統治下。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


    命並沒有在內向而深沉的德國人中激起什麽波瀾。卻助長了他們形上學的


    冥想。拿破崙橫掃整個歐洲,德國拜倒在這位軍人的摩下,整個德意誌陷入


    死寂之中,普魯土崛起後打敗了拿破崙,建立了德意誌帝國。然而這個帝國


    無非是各邦統治者用以統治人民、鎮壓進步力量的工具。德國人民並未從中


    獲益,他們所嚮往的統一和自由仍然是個泡影。於是,知識分子更是噤若寒


    蟬,大多假託放浪以自保。思想逐漸從客觀的大風雨退縮到主觀的甲殼之中,


    由現實轉向空想。因而,出現了一批觀念論的哲學家,如費希特提倡自我哲


    學,認為自我是一切的創造者,一切「非我」都由「自我」的能力產生,極


    端強調個人主觀的作用,為浪漫主義的極端個人主義的特點提供了哲學基


    礎。自然哲學家謝林、黑格爾主張提供藝術與自然一致的學說,認為自然本


    身就是藝術。萊爾瑪哈提倡「美的宗教哲學」,反對以理性處理宗教,主張


    以直覺及感情對待宗教,把美學和宗教合而為一。這些主觀唯心主義哲學思


    想正是形成當時德國文學上的浪漫主義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這種背景上應運而生的德國浪漫派具有放縱恣肆、好奇尚美、隨心所


    欲的特點。他們抹煞各門藝術的界限,主張文學越俎代皰,承當一切藝術的


    功能;要求文學家採取玩世不恭的嘲諷態度,攻擊一切他們所認為的文化上


    的門外漢和審美上的低能兒,反對追蹤希臘、羅馬,強調發掘民間文學,鼓


    吹精神與自然相一致,以及以中世紀的天主教信仰為生活和創作的基礎。這


    種一味地追求神秘性、無理性、方向幻境的逃遁以及在夜的朦朧的狀態中的


    沉緬,出現了一大群古怪而病態的人物:患肺病的兄弟會教徒,帶有亢奮的


    情慾和亢奮的神秘渴念的諾瓦利斯;玩世不恭的憂鬱病患者,帶有病態的天


    主教傾向的蒂克;論天才,他有反抗的衝動,論無能,他又易於向外部權威


    屈服的弗裏德裏希·施萊格爾。被監視的夢想家,沉溺於半瘋狂的鴉片幻境


    中的霍夫曼;愚忘的神秘主義者維爾納;以及天才的自殺者克萊斯特。結果,


    使人感覺到,浪漫派的結局真仿佛是一場惡魔的宴會,這裏有愚民主義者發


    出的雷鳴,神秘主義者的咆哮,政治家高呼要求警察國家,聖職人員和神權


    政治,神學和接神術撲向了各種科學。


    ----------------------- 頁麵 43-----------------------


    神聖的小學校長——奧·威·施萊格爾


    在英國文學史上有勃朗特三姊妹,而在德國的浪漫派中,施萊格爾兩兄


    弟。奧·威·施萊格爾(august wilhelm vonschlegel)是兄長,生於 1767


    年9月 5日的漢諾瓦。不滿20歲時,便開始在格廷根大學學習神學和語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想像力世界──浪漫主義文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鄒純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鄒純芝並收藏想像力世界──浪漫主義文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