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想像力世界──浪漫主義文學 作者:鄒純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究竟是誰,至今仍無一致的定論。組詩中有首叫《我有過奇異的激動》的詩,
寫的是如晝的月夜,情人騎馬前行,最後突然的一聲大喊,月亮下沉,死亡
來臨。幽靜、快樂的情節嘎然而止,供讀者回味無窮:
我有過奇異的激動
我不怕把它說出,
但隻說給多情的人,
我曾有過的遭遇。
----------------------- 頁麵 12-----------------------
那時候我愛的姑娘
每天都像玫瑰一樣鮮艷,
我在一個月明的夜晚,
騎馬走向她的家園。
我看著頭上的月亮,
它把廣闊的草原照耀,
我的馬快步而上
已到我喜愛的小道。
……
馬兒繼續前進,蹄聲響亮,
不停地一直向前,
突然間那下降的月亮,
一頭栽在她的屋子後麵。
多麽熟悉而奇怪的念頭,
一下子鑽進了情人的頭腦,
「嗬,慈悲的天」我對自己喊叫,
「也許露西已經死了」。
華茲華斯還寫有數百首十四行詩。十四行詩體由義大利的彼特拉克首
創,傳到英國後,曾在伊莉莎白統治時期風行一時,成百的詩人曾借這一形
式歌詠愛情或抒發自己的感覺。莎士比亞便是其一。彌爾頓也運用這一詩體
抒發他對天主教君王屠殺新教徒的義憤和自己的眼睛失明後的悲壯心情。但
接著,這一詩體就像過時了的衣服一樣不再出現在詩人的筆下,直到十九世
紀華茲華斯才又重新恢復了這一詩體的光榮。在這些詩中,他繼續表達他的
城市生活及其煩囂已經使人忘卻了自然,人因此而受到懲罰這一觀點。他覺
得無盡無休的社會交往消磨了人的精力和才能,損害了人心感受純樸印象和
靈敏性。如下麵這首詩:
人世的負擔過份沉重,起早趕晚
收入支出,浪費著我們的才能
在屬於我們的自然界,我們竟一無所見,
啊,蠅營狗苟使我們捨棄了自己的性靈!
向月亮袒露胸懷的這浩瀚大海,
可以無休止地呼吼而此刻已經
消歇的風,正像熟睡的花一樣自在,
對於這一切,我們卻格格不入,
無動於衷。哦上帝!我倒寧願
是陳腐的教條所哺育的異教徒,
那樣就能佇立在這怡神的草地
領略定能緩解我孤獨感的美景,
看那普羅丟斯從海麵上升起,
----------------------- 頁麵 13-----------------------
聽老特裏頓的海螺號角長鳴。
除了描寫人在自我忘卻和近乎無意識的狀態下,作為宇宙偉大和聲中的
一個音符和自然融為一體這個主題外,天真無邪的童心也是華茲華斯十四行
詩中的主題。如在下麵這首十四行詩中,描寫他和一個姑娘在一個美妙的黃
昏所做的一次散步,他首先描繪黃昏的寧靜:
這神聖的時刻修女船安謐
像她在屏聲靜息膜拜上帝
然後,他筆鋒一轉,對身邊的孩子說:
親愛的孩子!陪同我散步的姑娘,
即使你似乎從不接觸過莊嚴的思想,
你本性的神聖卻不因此而減色;
你整年生活在極樂的幸福境地,
你總是頂禮膜拜於神廟的內層殿堂,
我們雖不知曉,上帝已和你在一起。
1803年華茲華斯遊蘇格蘭,並與司各特相見。在此,寫下了那首著名的
抒情詩《孤獨的收割者》。1805年他寫了《哀歌,為比爾城堡圖作》哀悼服
役中死在海上的弟弟。還寫了《無職頌》。他原計劃寫一首哲理長詩,第一
部分就是那首題名為《序曲》的長詩。這首詩共14章,死後才出版。華茲華
斯自稱這首詩為「一個詩人的成長——一首自傳詩」。在這裏,他寫下了他
的回憶:童年、上學時期、在劍橋大學的歲月,初見倫敦的情景,第一次法
國之遊,第二次法國留居。他在這首長詩中寫下了各個時期的印象和感想。
最初的幾行詩都會使你感受到它的清新:
嗬,清風帶來了祝福;
它輕輕拂著我的臉,
像是特意從綠野和藍天
給我送來了喜悅。
何用問它來意!這風來得及時,
令我分外感激。我剛逃出了
曾經長期困居的龐大城市,
把抑鬱挽成了今天的自由,
自由得像小鳥,到處為家。
什麽房舍將接待我?什麽溪穀
將收容我?在什麽樹下成家?
什麽清澈的溪流將低吟,
用它的潺潺給我催眠?
整個大地在前麵等著我。
詩中,伴隨著詩人對自己內心的變化和其想像力成長的是華茲華斯對歷史的
----------------------- 頁麵 14-----------------------
反省,尤其是那場震撼他的心靈的法國大革命。他描寫了初次在阿爾卑斯山
一帶徒步漫遊時便已感受到的法國革命的光輝:
寫的是如晝的月夜,情人騎馬前行,最後突然的一聲大喊,月亮下沉,死亡
來臨。幽靜、快樂的情節嘎然而止,供讀者回味無窮:
我有過奇異的激動
我不怕把它說出,
但隻說給多情的人,
我曾有過的遭遇。
----------------------- 頁麵 12-----------------------
那時候我愛的姑娘
每天都像玫瑰一樣鮮艷,
我在一個月明的夜晚,
騎馬走向她的家園。
我看著頭上的月亮,
它把廣闊的草原照耀,
我的馬快步而上
已到我喜愛的小道。
……
馬兒繼續前進,蹄聲響亮,
不停地一直向前,
突然間那下降的月亮,
一頭栽在她的屋子後麵。
多麽熟悉而奇怪的念頭,
一下子鑽進了情人的頭腦,
「嗬,慈悲的天」我對自己喊叫,
「也許露西已經死了」。
華茲華斯還寫有數百首十四行詩。十四行詩體由義大利的彼特拉克首
創,傳到英國後,曾在伊莉莎白統治時期風行一時,成百的詩人曾借這一形
式歌詠愛情或抒發自己的感覺。莎士比亞便是其一。彌爾頓也運用這一詩體
抒發他對天主教君王屠殺新教徒的義憤和自己的眼睛失明後的悲壯心情。但
接著,這一詩體就像過時了的衣服一樣不再出現在詩人的筆下,直到十九世
紀華茲華斯才又重新恢復了這一詩體的光榮。在這些詩中,他繼續表達他的
城市生活及其煩囂已經使人忘卻了自然,人因此而受到懲罰這一觀點。他覺
得無盡無休的社會交往消磨了人的精力和才能,損害了人心感受純樸印象和
靈敏性。如下麵這首詩:
人世的負擔過份沉重,起早趕晚
收入支出,浪費著我們的才能
在屬於我們的自然界,我們竟一無所見,
啊,蠅營狗苟使我們捨棄了自己的性靈!
向月亮袒露胸懷的這浩瀚大海,
可以無休止地呼吼而此刻已經
消歇的風,正像熟睡的花一樣自在,
對於這一切,我們卻格格不入,
無動於衷。哦上帝!我倒寧願
是陳腐的教條所哺育的異教徒,
那樣就能佇立在這怡神的草地
領略定能緩解我孤獨感的美景,
看那普羅丟斯從海麵上升起,
----------------------- 頁麵 13-----------------------
聽老特裏頓的海螺號角長鳴。
除了描寫人在自我忘卻和近乎無意識的狀態下,作為宇宙偉大和聲中的
一個音符和自然融為一體這個主題外,天真無邪的童心也是華茲華斯十四行
詩中的主題。如在下麵這首十四行詩中,描寫他和一個姑娘在一個美妙的黃
昏所做的一次散步,他首先描繪黃昏的寧靜:
這神聖的時刻修女船安謐
像她在屏聲靜息膜拜上帝
然後,他筆鋒一轉,對身邊的孩子說:
親愛的孩子!陪同我散步的姑娘,
即使你似乎從不接觸過莊嚴的思想,
你本性的神聖卻不因此而減色;
你整年生活在極樂的幸福境地,
你總是頂禮膜拜於神廟的內層殿堂,
我們雖不知曉,上帝已和你在一起。
1803年華茲華斯遊蘇格蘭,並與司各特相見。在此,寫下了那首著名的
抒情詩《孤獨的收割者》。1805年他寫了《哀歌,為比爾城堡圖作》哀悼服
役中死在海上的弟弟。還寫了《無職頌》。他原計劃寫一首哲理長詩,第一
部分就是那首題名為《序曲》的長詩。這首詩共14章,死後才出版。華茲華
斯自稱這首詩為「一個詩人的成長——一首自傳詩」。在這裏,他寫下了他
的回憶:童年、上學時期、在劍橋大學的歲月,初見倫敦的情景,第一次法
國之遊,第二次法國留居。他在這首長詩中寫下了各個時期的印象和感想。
最初的幾行詩都會使你感受到它的清新:
嗬,清風帶來了祝福;
它輕輕拂著我的臉,
像是特意從綠野和藍天
給我送來了喜悅。
何用問它來意!這風來得及時,
令我分外感激。我剛逃出了
曾經長期困居的龐大城市,
把抑鬱挽成了今天的自由,
自由得像小鳥,到處為家。
什麽房舍將接待我?什麽溪穀
將收容我?在什麽樹下成家?
什麽清澈的溪流將低吟,
用它的潺潺給我催眠?
整個大地在前麵等著我。
詩中,伴隨著詩人對自己內心的變化和其想像力成長的是華茲華斯對歷史的
----------------------- 頁麵 14-----------------------
反省,尤其是那場震撼他的心靈的法國大革命。他描寫了初次在阿爾卑斯山
一帶徒步漫遊時便已感受到的法國革命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