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點名的降臣,情形並不一致。像吳梅村,雖然歸附卻悔意頗濃;像洪承疇,則並不三心二意,始終著實用命。對此,朝廷本當採取不同政策,區別對待;結果一視同仁,洪承疇雖“鞠躬盡瘁”,也仍然落個“貳臣”下場。所以這麽搞,幹隆倒也打開天窗說亮話:當時為了得中國“開創大一統之規,自不得不加錄用,以靖人心而明順逆”,如今,“事後平情而論”,則叛變行徑不能鼓勵,而要“獎忠貞,即所以風勵臣節也”。
這樣,有關洪承疇其人,就形成不可思議的怪現象——他所投靠的一方,後來在不屑、鄙夷中將他一腳踢開;而他所背叛的一方,後來反而對他讚賞有加,認為可以名留青史。
此即歷史功利的一麵,或者實利地對待歷史而取的態度。雍正訊問呂案,振振有辭批判呂留良對於反清復明執迷不悟,也是從實利角度講道理:本朝定鼎以來,掃除群寇,寰宇乂安,政教興修,文明日盛,萬民樂業,中外恬熙,黃童白叟,一生不見兵革,今日之天地清寧,萬姓沾恩,超越明代者,三尺之童亦皆洞曉,而尚可謂之昏暗乎?[9]
爾等莫非是睜眼瞎?比之前明,大清帶來多少實惠、好處,“三尺之童亦皆洞曉”,你們怎麽就看不見呢?
假如歷史隻有實利一種角度,道理肯定都在雍正和清朝一邊,呂留良那種人和事也會從地球上銷聲匿跡。然而,並不隻有這種角度。對於實利這一麵,呂留良輩未必瞧不見,甚至未必否認。他們不一定不知道清朝的“好”和明朝的“不好”,就事論事,他們或許可以承認雍正所指出的並不差。就此大概用得著圍棋裏一句話:“勝負不在這裏。”雍正所提質疑,與反清義士胸中所抱苦悶,不在同一層麵。雍正覺得,大家有好日子過,豈不就萬事大吉,還抱怨什麽?反清義士卻認為,“好日子”不表示一切;“好日子”之外,有更值得重視和追求的東西。
二
因而發生“遺民現象”。
我個人認為,至乙酉年南京投降、弘光皇帝北狩,明代的政治歷史就已畫了句號。之後,浙、閩、粵、桂、滇以至緬甸,雖還有幾個小朝廷,則不過是一些遺民奉了幾位朱氏後裔為君,以托顯自己的心曲。單論朱家本身,對於做皇帝不光信心盡失,意興亦已闌珊。這從朱由崧身上看得清楚,杭州的潞王也是如此。這兩人都相當爽快地交出權力,好像巴不得一切盡早結束。以後,隆武、魯監國、永曆諸位,除朱聿鍵還有些挽狂瀾於既倒的雄心,別的對於身上責任都可說勉為其難。我們看乙酉年五月以後的態勢,不免有奇特的發現:這時候,臣子對明朝的眷戀、忠愛,竟然遠在王朝擁有者亦即君王之上;那座江山,主人棄之不惜,略無留戀,倒是臣僕不能釋懷,為之寤寐難安。由此可知,遊戲確已結束;猶如賭局之中,在莊家位子上呆得過久,以致失去刺激,大明王朝滿麵倦容、哈欠連天,無心再玩下去了。
雖則如此,我們的敘述卻不以明朝政治生命終結為終結。
政治不是明朝歷史的全部,尤其當著它結束的那段時間。南京之降,使明朝的政治歷史畫了句號,然而其後南部數省以流亡形態所維持的存在,卻從政治層麵之外使明朝歷史話語繼續延伸,乃至有所提升——我們姑且稱之為明朝的文化歷史,或者說文化上的存在。從隆武到永曆,作為“政權”,都可忽略不論,乃至有不少娛樂的味道,多半隻能博人一粲。但在精神層麵或從思想文化屬性看,這段歷史意外地表現出相當堅實的質地。你不妨把幾個小朝廷接踵而立給予喜劇的解讀,可透過那種前仆後繼、屢敗屢戰,又分明體會到背後有文化上痛楚與苦悶的沉鬱陳說。我們覺得整個中國朝代史,明亡的特殊性在於,不是落於“皇帝輪流做,明天到我家”這慣常主題,亦非皇帝就擒或死於非命能夠作為標誌;明朝之亡有個奇異的尾聲,幾乎持續一個世紀才告消散的“遺民現象”。在此流宕中,歷史艱難卻頑強地傳遞了一些可能是超越時空的信息。
三
歷史的這個特別段落,從南京陷落之日即告開啟。
先講一段宜興盧家的故事。那是個龐大悠久的家族,“族人千計”[10],崇禎十一年末因抗清壯烈陣亡的儒帥盧象升,便出盧家。盧象升有個弟弟盧象觀,癸未(1643)進士,此時裏居家中。南都變故後,象觀即散家財,“聚鄉兵千人”,準備起義。很快,宜興城被清軍占領,但廣闊鄉間仍未為其所控。盧家在鄉下,距城六十裏,象觀舉兵抗清消息傳出後,短時間當中“鄉鎮擁眾悉歸象觀,象觀遂得烏合數萬”。“烏合”,是指起義者完全是未經訓練的民眾。同時,哥哥盧象升的幾個舊將,聞訊“亦歸之”。象觀決計領著這“烏合之眾”,收復宜興城。他從探報得知,城內“無兵,可取”,便“身率三十騎疾趨”,一馬當先,大隊人馬反在其後。城內確實無兵,但原因是清軍主要為騎兵,“駐營城外平原,蓋利於馳突也”。有經驗的盧象升舊將,聽到象觀突出的消息大驚:“書生不曉兵事,身為大帥,輕至此乎?”卻已不及阻止,“即選精騎三百赴援”。象觀等三十人雖然比較輕鬆突入城中,外營清兵卻隨後擁來。象觀隻能在曲巷與敵周旋,援兵趕來時,他已“頰中二矢”。殺出城,一路都被清軍追擊。象觀等打算從水路退入太湖,最後沒有成功,“眾寡不敵”,“左右欲退,已揚帆矣”,但已抱死誌的象觀“持刀斷索”,“曰:‘誓死於此!’不去,遂被殺。”反抗中僅盧家一家,“昆季子侄死者凡四十五人”。
這樣,有關洪承疇其人,就形成不可思議的怪現象——他所投靠的一方,後來在不屑、鄙夷中將他一腳踢開;而他所背叛的一方,後來反而對他讚賞有加,認為可以名留青史。
此即歷史功利的一麵,或者實利地對待歷史而取的態度。雍正訊問呂案,振振有辭批判呂留良對於反清復明執迷不悟,也是從實利角度講道理:本朝定鼎以來,掃除群寇,寰宇乂安,政教興修,文明日盛,萬民樂業,中外恬熙,黃童白叟,一生不見兵革,今日之天地清寧,萬姓沾恩,超越明代者,三尺之童亦皆洞曉,而尚可謂之昏暗乎?[9]
爾等莫非是睜眼瞎?比之前明,大清帶來多少實惠、好處,“三尺之童亦皆洞曉”,你們怎麽就看不見呢?
假如歷史隻有實利一種角度,道理肯定都在雍正和清朝一邊,呂留良那種人和事也會從地球上銷聲匿跡。然而,並不隻有這種角度。對於實利這一麵,呂留良輩未必瞧不見,甚至未必否認。他們不一定不知道清朝的“好”和明朝的“不好”,就事論事,他們或許可以承認雍正所指出的並不差。就此大概用得著圍棋裏一句話:“勝負不在這裏。”雍正所提質疑,與反清義士胸中所抱苦悶,不在同一層麵。雍正覺得,大家有好日子過,豈不就萬事大吉,還抱怨什麽?反清義士卻認為,“好日子”不表示一切;“好日子”之外,有更值得重視和追求的東西。
二
因而發生“遺民現象”。
我個人認為,至乙酉年南京投降、弘光皇帝北狩,明代的政治歷史就已畫了句號。之後,浙、閩、粵、桂、滇以至緬甸,雖還有幾個小朝廷,則不過是一些遺民奉了幾位朱氏後裔為君,以托顯自己的心曲。單論朱家本身,對於做皇帝不光信心盡失,意興亦已闌珊。這從朱由崧身上看得清楚,杭州的潞王也是如此。這兩人都相當爽快地交出權力,好像巴不得一切盡早結束。以後,隆武、魯監國、永曆諸位,除朱聿鍵還有些挽狂瀾於既倒的雄心,別的對於身上責任都可說勉為其難。我們看乙酉年五月以後的態勢,不免有奇特的發現:這時候,臣子對明朝的眷戀、忠愛,竟然遠在王朝擁有者亦即君王之上;那座江山,主人棄之不惜,略無留戀,倒是臣僕不能釋懷,為之寤寐難安。由此可知,遊戲確已結束;猶如賭局之中,在莊家位子上呆得過久,以致失去刺激,大明王朝滿麵倦容、哈欠連天,無心再玩下去了。
雖則如此,我們的敘述卻不以明朝政治生命終結為終結。
政治不是明朝歷史的全部,尤其當著它結束的那段時間。南京之降,使明朝的政治歷史畫了句號,然而其後南部數省以流亡形態所維持的存在,卻從政治層麵之外使明朝歷史話語繼續延伸,乃至有所提升——我們姑且稱之為明朝的文化歷史,或者說文化上的存在。從隆武到永曆,作為“政權”,都可忽略不論,乃至有不少娛樂的味道,多半隻能博人一粲。但在精神層麵或從思想文化屬性看,這段歷史意外地表現出相當堅實的質地。你不妨把幾個小朝廷接踵而立給予喜劇的解讀,可透過那種前仆後繼、屢敗屢戰,又分明體會到背後有文化上痛楚與苦悶的沉鬱陳說。我們覺得整個中國朝代史,明亡的特殊性在於,不是落於“皇帝輪流做,明天到我家”這慣常主題,亦非皇帝就擒或死於非命能夠作為標誌;明朝之亡有個奇異的尾聲,幾乎持續一個世紀才告消散的“遺民現象”。在此流宕中,歷史艱難卻頑強地傳遞了一些可能是超越時空的信息。
三
歷史的這個特別段落,從南京陷落之日即告開啟。
先講一段宜興盧家的故事。那是個龐大悠久的家族,“族人千計”[10],崇禎十一年末因抗清壯烈陣亡的儒帥盧象升,便出盧家。盧象升有個弟弟盧象觀,癸未(1643)進士,此時裏居家中。南都變故後,象觀即散家財,“聚鄉兵千人”,準備起義。很快,宜興城被清軍占領,但廣闊鄉間仍未為其所控。盧家在鄉下,距城六十裏,象觀舉兵抗清消息傳出後,短時間當中“鄉鎮擁眾悉歸象觀,象觀遂得烏合數萬”。“烏合”,是指起義者完全是未經訓練的民眾。同時,哥哥盧象升的幾個舊將,聞訊“亦歸之”。象觀決計領著這“烏合之眾”,收復宜興城。他從探報得知,城內“無兵,可取”,便“身率三十騎疾趨”,一馬當先,大隊人馬反在其後。城內確實無兵,但原因是清軍主要為騎兵,“駐營城外平原,蓋利於馳突也”。有經驗的盧象升舊將,聽到象觀突出的消息大驚:“書生不曉兵事,身為大帥,輕至此乎?”卻已不及阻止,“即選精騎三百赴援”。象觀等三十人雖然比較輕鬆突入城中,外營清兵卻隨後擁來。象觀隻能在曲巷與敵周旋,援兵趕來時,他已“頰中二矢”。殺出城,一路都被清軍追擊。象觀等打算從水路退入太湖,最後沒有成功,“眾寡不敵”,“左右欲退,已揚帆矣”,但已抱死誌的象觀“持刀斷索”,“曰:‘誓死於此!’不去,遂被殺。”反抗中僅盧家一家,“昆季子侄死者凡四十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