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故事,在乙酉之變後清軍克取東南(蘇、皖、浙)的過程中,有相當代表性:一、是純自發的沒有政府背景的抵抗,類似之事清軍在渡過黃河前簡直未遇一例,眼下卻於各處城鄉普遍遭逢;二、抵抗幾乎全由士紳(詩書傳家的知識精英)帶頭,他們在民族存亡關頭以及國家或朝廷完全崩解的背景下,毀家紓難,傾其所有,獻於抵抗事業;三、一般民眾對於士紳所持道義不僅認同、呼應,且接受和追隨他們的領導;四、這種反抗談不上任何組織和規劃,毫無秩序,既經不起理性的推敲,也不宜加以理性的質疑;五、所有參與者都未問成敗,隻為了在國破之際去證明點什麽;至於帶頭之士紳,恐怕不是未問成敗,而根本是在明知必敗、抱以死誌的心境中,毅然行此。對此,計六奇在講述一樁樁類似事跡後,特寫一條“總論起義諸人”,其雲:夫以國家一統,而自成直破京師,可謂強矣。清兵一戰敗之,其勢為何如者?區區江左,為君為相者必如勾踐、蠡、種,臥薪嚐膽,或可稍支歲月……至是一二士子率鄉愚以抗方張之敵,是以羊投虎,螳臂當車,雖烏合百萬,亦安用乎?然其誌則可矜矣,勿以成敗論可也![11]
這番話,既不失理性,同時也不失正確。
《小腆紀年附考》第379頁至第396頁,以近二十頁篇幅,記述了東南各地二十七起類似盧象觀那樣的自發抵抗。時間範圍主要自乙酉年六月起,至閏六月二十七日亦即唐王朱聿鍵即皇帝位於福州止;這段時間,明朝失去國都、皇帝被俘,政治上處於短暫空白,故一切抵抗均為民間之自發、自主現象。所涉及地點,依今日區域,包括江蘇吳縣、吳江、武進、蘇州、常熟、宜興、江陰、無錫、常州、崑山、太倉,上海嘉定、鬆江,浙江餘姚、紹興、富陽、寧波、東陽、嘉興、餘杭、建德、長興,安徽休寧、寧國、涇縣、青陽、池州……將這些地名相互聯綴,我們眼前可以浮現一張幾乎完整的東南地圖。而在每個地方,都各有盧象觀式人物,僅自聲名較著者言,如沈自炳、沈自兄弟之於吳縣,吳易之於吳江,顧杲之於無錫,沈猶龍、陳子龍之於鬆江,錢肅樂之於寧波,侯峒曾、黃淳耀之於嘉定,金聲之於休寧,吳應箕之於池州……他們的故事,簡直出自同一個模式:破家舉義、抱必死誌、無望而戰、殉國以終。兩個多月,唯一組織較好而顯得不那麽徒然送死的抵抗,便是閻應元、陳明遇等領導的江陰抗清,雖然最終仍不免於失敗、慘遭屠城,但這彈丸小城卻拖住清軍二十餘萬八十天,令其三王、十八將斃命[12]。
自從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先從東到西、復由北而南,在同一個中國,清軍遭遇卻像杜甫的一句詩:“陰陽割昏曉。”北南之間,反差有如黑白。在北方,清軍長驅直入、一路坦途,波瀾未興而江山易手;過了淮河尤其來到江南,慘烈抵抗陡然而起,義夫壯士絡繹不絕。這種奇怪的差異,如今歷史教科書絕口不提,更不會探討,但在當時卻是極為突出的現象,作為入侵者的滿清感受非常強烈,乃至“不解”——《大義覺迷錄》中,雍正皇帝曾以一事質問曾靜:奉上諭:據山西巡撫石麟奏稱:“晉省紳士百姓,願將軍需應用之駝屜、苫氈、繩索三萬副,從本地自備車騾運送,至歸化城交收。臣等遵旨,令地方官給價雇送。而各屬士民,輓車策騾,爭先裝載,給以腳價,感激涕零,稽首稱謝,不肯領取。急公效力,曠古所稀”等語。著將此折令杭奕祿發與曾靜看,並訊問曾靜:湖南、山西同在戴天履地之中,何以山西之民踴躍急公,忠誠愛戴,實能視朕為後;而湖南之民,乃有猖狂悖逆、肆惡擾亂之徒如曾靜等,至於視朕如仇?此朕所不解。著訊取曾靜口供具奏。[13]
同是中國,山西人對清朝那麽“忠誠愛戴”,湖南卻出了曾靜這種“猖狂悖逆、肆惡擾亂之徒”,雍正對此“不解”。而我們知道,曾靜私淑的老師呂留良是浙江人,換言之,十八世紀上半葉已過去一半以上時間,從浙江到湖南一線的南中國,反清意識仍很頑固,反清的思想也特別有市場。從這個事實,回看當年滿清初入中國,更能體會南北兩地態度當何等懸殊。所以雍正的不解或困惑,頗為自然——如非一國,山西、湖南人態度截然不同,並無可詫異之處;既是同一國家,都曾為明朝子民,怎麽一個可以很快地春風化雨,一個卻如頑石那樣難以感化?這其實是個很深的問題,雍正說他“不解”,可能真,也可能是為了揭批曾靜故意裝成“不解”(從《大義覺迷錄》看,他對中國相關的思想淵源,不乏了解)。倒是當今中國人也許真的大多不甚了了。以現在貧乏的話語,當時山西、湖南之間這種差別,恐怕都用愛國、不愛國來表述。如這樣,不光委屈、冤枉山西人,對於另一些人的頑固反清,也全不在點子上。山西人非“不愛國”,隻是不大愛朝廷而已。而湖南人或南中國人的排滿,根子上也不是愛朝廷。麵對滿清,南北兩地態度反差,除開生存狀況相對的足與不足,頂頂主要的還是歷史—文化的原因。
四
總之,甲乙兩年,一北一南,清人的所遇所見,恍若兩國。民國初,孫靜庵與錢基博先生(錢鍾書父)討論修撰《明遺民錄》的意義,後者講了一句話:“豈可使笑中原無人?”[14]當時確有這種狀況——直至抵於揚州、遇見史可法前,清人大概一直暗笑“中原無人”,在這以後,才猛然發現並非無人,而是很有“人”,頂天立地,踵繼而來。
這番話,既不失理性,同時也不失正確。
《小腆紀年附考》第379頁至第396頁,以近二十頁篇幅,記述了東南各地二十七起類似盧象觀那樣的自發抵抗。時間範圍主要自乙酉年六月起,至閏六月二十七日亦即唐王朱聿鍵即皇帝位於福州止;這段時間,明朝失去國都、皇帝被俘,政治上處於短暫空白,故一切抵抗均為民間之自發、自主現象。所涉及地點,依今日區域,包括江蘇吳縣、吳江、武進、蘇州、常熟、宜興、江陰、無錫、常州、崑山、太倉,上海嘉定、鬆江,浙江餘姚、紹興、富陽、寧波、東陽、嘉興、餘杭、建德、長興,安徽休寧、寧國、涇縣、青陽、池州……將這些地名相互聯綴,我們眼前可以浮現一張幾乎完整的東南地圖。而在每個地方,都各有盧象觀式人物,僅自聲名較著者言,如沈自炳、沈自兄弟之於吳縣,吳易之於吳江,顧杲之於無錫,沈猶龍、陳子龍之於鬆江,錢肅樂之於寧波,侯峒曾、黃淳耀之於嘉定,金聲之於休寧,吳應箕之於池州……他們的故事,簡直出自同一個模式:破家舉義、抱必死誌、無望而戰、殉國以終。兩個多月,唯一組織較好而顯得不那麽徒然送死的抵抗,便是閻應元、陳明遇等領導的江陰抗清,雖然最終仍不免於失敗、慘遭屠城,但這彈丸小城卻拖住清軍二十餘萬八十天,令其三王、十八將斃命[12]。
自從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先從東到西、復由北而南,在同一個中國,清軍遭遇卻像杜甫的一句詩:“陰陽割昏曉。”北南之間,反差有如黑白。在北方,清軍長驅直入、一路坦途,波瀾未興而江山易手;過了淮河尤其來到江南,慘烈抵抗陡然而起,義夫壯士絡繹不絕。這種奇怪的差異,如今歷史教科書絕口不提,更不會探討,但在當時卻是極為突出的現象,作為入侵者的滿清感受非常強烈,乃至“不解”——《大義覺迷錄》中,雍正皇帝曾以一事質問曾靜:奉上諭:據山西巡撫石麟奏稱:“晉省紳士百姓,願將軍需應用之駝屜、苫氈、繩索三萬副,從本地自備車騾運送,至歸化城交收。臣等遵旨,令地方官給價雇送。而各屬士民,輓車策騾,爭先裝載,給以腳價,感激涕零,稽首稱謝,不肯領取。急公效力,曠古所稀”等語。著將此折令杭奕祿發與曾靜看,並訊問曾靜:湖南、山西同在戴天履地之中,何以山西之民踴躍急公,忠誠愛戴,實能視朕為後;而湖南之民,乃有猖狂悖逆、肆惡擾亂之徒如曾靜等,至於視朕如仇?此朕所不解。著訊取曾靜口供具奏。[13]
同是中國,山西人對清朝那麽“忠誠愛戴”,湖南卻出了曾靜這種“猖狂悖逆、肆惡擾亂之徒”,雍正對此“不解”。而我們知道,曾靜私淑的老師呂留良是浙江人,換言之,十八世紀上半葉已過去一半以上時間,從浙江到湖南一線的南中國,反清意識仍很頑固,反清的思想也特別有市場。從這個事實,回看當年滿清初入中國,更能體會南北兩地態度當何等懸殊。所以雍正的不解或困惑,頗為自然——如非一國,山西、湖南人態度截然不同,並無可詫異之處;既是同一國家,都曾為明朝子民,怎麽一個可以很快地春風化雨,一個卻如頑石那樣難以感化?這其實是個很深的問題,雍正說他“不解”,可能真,也可能是為了揭批曾靜故意裝成“不解”(從《大義覺迷錄》看,他對中國相關的思想淵源,不乏了解)。倒是當今中國人也許真的大多不甚了了。以現在貧乏的話語,當時山西、湖南之間這種差別,恐怕都用愛國、不愛國來表述。如這樣,不光委屈、冤枉山西人,對於另一些人的頑固反清,也全不在點子上。山西人非“不愛國”,隻是不大愛朝廷而已。而湖南人或南中國人的排滿,根子上也不是愛朝廷。麵對滿清,南北兩地態度反差,除開生存狀況相對的足與不足,頂頂主要的還是歷史—文化的原因。
四
總之,甲乙兩年,一北一南,清人的所遇所見,恍若兩國。民國初,孫靜庵與錢基博先生(錢鍾書父)討論修撰《明遺民錄》的意義,後者講了一句話:“豈可使笑中原無人?”[14]當時確有這種狀況——直至抵於揚州、遇見史可法前,清人大概一直暗笑“中原無人”,在這以後,才猛然發現並非無人,而是很有“人”,頂天立地,踵繼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