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會議的人員的確有機會先看,但有許多人不一定看過事先傳閱的論 文,演講者現在遇上了一個待解決的難題。


    一方麵他不能期望當場立刻傳遞他所寫的那些有的人已事先研究過的資 料的所有細節。另一方麵他必須提供充分資料給沒有看過的人,讓他們能夠聽懂論文的要點,甚至能夠參加討論。


    大家需要的是大綱,把綱要寫出來,而不要涉及細節,例如,標題可寫 成:(1)問題的定義;(2)所做工作的範圍與方法;(3)顯著的成果,限於三或四個重要因素;(4)含義。 本書所提供的一般指導原則是告訴你如何作有係統的準備,並讓演講者所使用的講辭能讓聽眾易於了解。這種技巧可使演講者的精神,都集中在非 常重要的聽眾接觸上。


    這並非總是可能的。如果講稿需要刊登的話,那麽它可能會引起嚴苛的 批判。遇到那種情形,每個字都要衡量,每句話都要檢查。


    在大多數學術團體裏,講稿或詩文可能會先刊登出來。當輪到作者演講 時,他可以問問看論文是否可以拿來照念。任何報告都應當是書麵的陳述,演講者在向聽眾做口頭報告論文的大綱時,可以有更多的自由來選擇用字。 如果情況強迫他念書麵論文的話,那麽絕不可忽視聽眾接觸。他必須小心運用他的聲音,停頓一下,並變換聲音的快慢,強弱高低。他必須將論文 放在適當的高度,使他的頭不致彎下來念,這樣子聲音才能傳播出去。他應當經常抬起頭來看,尋求目光接觸,並在使用手勢或表情時一定要很肯定。 向最重要的聽眾演講時,他甚至要用電視講詞提示機,或自動提示機——它是一種電視新聞播報員所使用的器材,使觀眾相信透過攝影機播報員是 用眼睛看著他們在播報新聞。事實上,在播報員與攝影機之間有一個看不見的螢光屏,連續將新聞顯現在螢光屏上。


    演講者應當表現出他的精力與生氣。障礙在於書麵文字會降低他的注意 力及活力。結果變成了一種沉悶單調,使人昏昏欲睡的演講。


    避免發生這種情形。專心注意於生動,活潑,及與聽眾接觸上。 要作個總結:聽眾無法在演講中吸收很多的技術性細部資料。盡量使它簡短。 如果那樣辦不到的話,多用文字少用言語來溝通。即使被迫照念,依然力求生動及與聽眾接觸。


    2.在大禮堂演講 在大禮堂中發表演講的基本原則跟向人數不多的聽眾演講並沒有什麽不同。 做有係統的準備。 以聽眾為導向。


    在演講開始時,讓聽眾產生期待的心情。 在演講中間,要實現這些期待的事情。 在演講終了,作個總結。 要十分注意聽眾。


    運用活力激起熱情。 然而,在演講細節上還是有所分別,特別是我們在前麵提過的個人因素。 眼睛接觸照樣是很重要的。當然要想對 400位聽眾都作目光接觸是不可能的。但實際上,遇到這麽多的聽眾,即使是最有天才的演講者,也會發現 有許多很糟糕的聽眾:他們不看人,隻是坐在那裏,或閉眼,或發呆,或是盯著窗外;也有些人沒精打采,了無生氣地癱在那裏。


    那麽演講者就應當不時跟每一區的聽眾保持目光接觸;樓上及樓下、左 邊、右邊及中央。


    如果演講者專心注意於與聽眾眼神相接,他會很快地看到在每區中總有 一兩個人是精神抖擻地專注聆聽。他可以經由跟這些人的接觸而達到演講所能產生的作用。同時,他讓人看起來不是在對個人發表演講,而是在對那個 人所坐的那個區發表演講。


    在大禮堂演講所用的手勢必須轉為誇張。向人數不多的聽眾演講,動作 應隻限於“手與手指”,但在大禮堂中演講,它就應該擴大為“手腕與手”,或者甚至為“手臂與手”(例如在露天中演講)。


    聲音傳播,無論是高低或強弱,都須加以調整,以應大場麵的需要,或 是應付那個讓演講者頭痛的麥克風。


    3.麥克風的使用 麥克風的確是一件令人頭痛的東西。它很可能會“尖叫”、“哀鳴”,然後就壞了。 即使當麥克風沒有壞時,演講者感覺上仍像是在向別的地方講話,聲音聽起來也像是來自別的地方。這對演講者的聽眾接觸是不利的,而且對以活 力激起聽眾的熱情也是不利的。


    因此,大體上,我盡量避免使用麥克風。 遇到不得不使用時,無論是由於禮堂地方太大,或由於會議安排者的堅持,演講者應當採取下列三個步驟。


    (1)事先測試。適時到達,找個朋友幫忙,請他坐在能給予批評的距離。 測試麥克風的位置及音量。


    (2)不要採用唱熱門歌曲的歌手所使用的辦法——把麥克風對著嘴唱。 它會扭曲聲音,並且讓人聽不懂演講。將麥克風保持於離嘴 6~9 吋處。


    (3)將麥克風對著下或喉嚨,不要直對著嘴。 這些是使用麥克風的技巧,但原則上盡量避免使用它。


    4.問題與討論 興趣與激烈的討論對任何演講者來說都是一種讚揚。


    要想發揮這種興趣與討論的潛力,部分須視如何控製討論而定。它通常 不是由演講者所控製的,而是由不是把這個場合搞好就是把它弄糟的主席所控製的。有關主席職權這個題目,將在以後的篇章中討論。如果演講者有幸 能夠控製討論,在該節中所提供的意見應該是恰當的。


    演講者常常關心他們應該如何答覆在演講結束時所提出來的問題。這件 事情部分要看問題的性質而定。


    (1)對大家都有利的問題。它清楚地被提出來,它很中肯,可以慡慡快 快地答覆它,沒有困難。


    (2)說得很含糊的問題。演講者聽不清楚對方究竟在問些什麽東西。如 果確實沒有把握,那麽就請主席或發問者把問題重說一遍。


    (3)不容易懂的問題。它是一種難以了解的問題,因為發問者使用演講 者很難懂得的特殊用語。


    如果發現這個問題難懂的話,其餘的聽眾也會發現它是難懂的。如果能把措辭修改一下,發問者和其餘的聽眾,以及演講者自己都會獲得好處。“謝 謝你——我隻是想要用我自己的話來把問題說清楚。就我所了解的,這個問題是說??”然後馬上開始回答那個問題——不要在你這樣做之前先讓他有 機會提出意見,否則他會無可避免地把問題搞得更叫人聽不懂。


    (4)不著邊際的問題。它是由於發問者提出枝節問題或非直接問題所形 成的,它使演講者很難作答。


    使用誠實與正直的口吻。“我們從研究中所獲得的重要證據是??然而, 它不是一個我個人很有經驗的科目,我無法確定該如何答覆。我不知道在場的任何人是否有些經驗,或者是否發問者自己確實能幫助我們?”


    (5)隱含陷阱的問題。它是個被設計出來讓人落入圈套或是吹毛求疵的 問題。演講者也許需要重複念那個問題,來替自己爭取些思考時間,或者修改措辭,使他能很快地作答。


    然而,如果想要答覆,有下列三種方法可供使用,但他必須迅速選擇:(1)有耐性地並有信心地說句講稿中的格言。然後問發問者他是否樂意 試驗跟實習,並將結果寫信給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社會交往技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美]戴爾·卡耐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美]戴爾·卡耐基並收藏社會交往技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