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將問題拋回給發問者。“就我所了解的,這個問題是??它是一個 最有意思的問題。在我根據我的工作背景提出意見前,我不知道發問者本人是否有任何經驗可對這個問題向我們提供些意見?”


    (3)求取幫助。“我沒有把握能答覆那個問題。是否有任何人可向我們 的同仁提供意見?”


    大多數經理人都缺乏政治家的閃避技巧。對經理人來說,誠實、正直與 忠誠是處理困難問題的口號。隻要你所說的不是過份自信的大話,明理的同仁們對於有合理程度保留及高度誠實的答案都會接受及賞識的。


    5.結論 時間較長的演講應當將它區分成幾節。 每節的進行方式應各有不同。 盡可能讓聽眾深入你的演講中。 準備工作應當包括一係列的卡片與視聽器材。


    演講中技術資料的數量應有嚴格的限製。


    事先已經傳閱的論文不應當全部拿來照念,而是摘要地予以報告。在大 禮堂中所使用的演講技巧應當比對少數人演講時更加講究。


    麥克風應盡量避免使用,如需使用時,應特別小心。在大多數情況下, 誠實與正直是答覆問題的基本原則。


    有效果的聽講


    到目前為止,不再討論傳送口頭訊息的技巧;但不管發she器是如何良好, 要想發生效果,就需要有好的接收器來配合。因此本節就是要討論與有效果的演講相反的東西——有效果的聽講。


    1.各種障礙 專心去聽人家所說的話,了解所聽到的東西,並客觀地評估所了解的東西是需要精力的。然而由於聽者本身的因素,造成的接收訊息上的障礙,這 些因素包括:第一,心神不定。他們照著個人意誌,所以注意力沒有放在演講者的身上。 第二,為反對而反對。他們不管演講者講什麽總是想要反駁。這種情形同樣發生在那些聽人討論或聽人對話的人身上。 第三,心存競爭。在對話中,他們強迫人家聽他們自己的趣聞。強迫人家聽他們自己的經驗及價值標準,而不管對方會有什麽反應。 第四,不客觀的過濾。他們不求了解那些不能迅速符合自己觀點的訊息。


    第五,扭曲原意。即使他們收到一個訊息,他們以不忠於演講者的原意的方式來解釋它。 最後,他們反抗。他們隻重視對演講者或講題的個人觀感,而不重視被傳送的訊息的重要性。 而這一連串的障礙可能會適時阻止聽眾接收訊息。聽者應怎麽做才能有較好的效果?


    2.積極性的傾聽 要使聽講有良好的效果主要在於,懂得如何集中注意力。注意力一部分是屬於態度的問題。如果聽者積極希望集中心意去接收演講者所試圖傳送的 訊息,那麽他的成功機會是很大的。


    那也許需要決心。有些演講者很難讓人聽懂他們所說的東西,這要不是 他們的聲音有問題,就是他們傳送訊息的方式不對。因此就特別需要聽者下 定決心來專心聽講。


    注意力是受到警覺心幫助的,對聽眾本身而言,對演講者所傳出來的訊 息,能夠保持警覺心,便能順利接收。


    我自己不是個好的聽者。我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很短,為了克服這個缺點 我就加強筆記,並設法整理演講者的講辭;設法從他所講的東西中抓住重要標題與次要標題的內容。


    即使演講者所使用的準備與演講方法跟本書所說的 a4、a5 方法可能根本 不相同,也絕不會影響我認為最容易聽懂的方式來抓住演講者所講的話。


    聽者與說者之間的互動關係 聽者與說者之間的積極互動可加強聽者所希望獲得的效果。要想使兩者間的互動關係變得良好,聽者也有相等的責任。 有些人認為當他們閉上眼睛時,他們聽得最有效果。他們聲稱這有助於注意力的集中。 我不知道是否要相信他們所說的話,閉上眼睛的聽者看起來不像是很專心的人。他不像顯然是很專心的聽者那樣能提出用心聽講的證據。 較佳的做法是看著演講者,設法跟他作積極性的目光接觸,並進一步地做出支持他的各種表情。臉部表情很有幫助,如揚起來的眉毛,含有批評意 味的微笑,表示贊成的點頭,表示否定的搖頭,或感到不解的皺眉等。


    老練的演講者,看到聽眾當中有一兩個人給他這種信號時,馬上就用筆 記下來。他根據這些聽眾的要求來調整他的聲音快慢與演講型態,這種互動關係可成為雙方有力的拉進器。


    姿勢也是很重要的。直著身體可以幫助聽者集中精神,也能讓演講者感 受到聽眾的肯定意味。而那種把椅子向後推,懶洋洋地坐著的聽者,對演講者來說是沒有影響力的一群。


    做筆記也是一種對聽者有幫助的方法,它對演講者也有幫助。當他看到 聽者有濃厚的興趣在做筆記時,那會使他產生信心。當做筆記的人抬起頭來向他看,在目光交接的同時是有積極意義的,也有助於演講者對時間的控製, 以求獲得最佳效果——當記筆記的人用心在寫時,他可以看到,然後有效地運用演講暫停。這種因聽者的需要所運用的演講暫停常常顯得很突出,並對 演講者的權威產生很大的貢獻。


    在對話時,聽的行為也很重要。沒有一件事情比在對話時一方經常自說 自話、自以為是來得更叫人厭倦——他是在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


    能引起共鳴的聽者會全神注意演講者的興趣。他設法了解演講者的演講 大綱,並針對演講內容做出相同性質的回應。


    3.聽眾提出的問題 聽者提出問題的時機:人數較少時,是在正常的討論過程中;人數較多時,則是在重要論文發表過後。 提問題的方式是很重要的。有時提問題所使用的措辭很可能會使演講者被迫接受質詢者的觀點。這種情形通常是發生在下麵所列舉的方式中。它幾 乎自動地迫使演講者作“是”或“否”式的答覆。


    想一想下述問題的可能答覆:(1)你是否認為???


    (2)你是否嚐試過???


    (3)是否會有??? 在另一方麵,問題如以英國作家吉卜林所指的“六個僕人”中的任何一個來開始的話,它是要求演講者發表他自己的想法。 什麽(what)


    誰(who) 如何(how) 何處(where) 何時(when) 為何(why) 請比較下列兩組問句:(1)我們是否可準時得到它們? 我們何時可得到它們?


    (2)你是否容許銀行休假? 你對銀行休假可容忍到什麽程度? 在用心澄清的問題跟證明有理由的問題之間也有區別。


    以“什麽”這個字做基礎的問題通常是用來作澄清的問題。 你能否告訴我??會發生什麽事情? 如果??可能會發生什麽事情? 對於??究竟有什麽影響?


    那位演講的人能不能幫助我們更加了解??是什麽意思? 這些都是肯定性的問題,可以加強說者與聽者之間的了解。


    挑戰性問題——即要求演講者證明言之有理的問題——可建立十分不同 的關係。這類問題通常是以“為何”或“如何”這個字作基礎。


    它為何被說成??? x 為何變成 y?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社會交往技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美]戴爾·卡耐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美]戴爾·卡耐基並收藏社會交往技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