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寺?去永寧寺做什麽,看佛塔嗎?”
“看我兄長。”
陶惜年這才知道,原來元遙的兄長正是在永寧寺出家。他連忙道:“好啊,可是我……一路風塵僕僕的,總得洗個澡換個衣裳吧?畢竟第一回見你家人……”
元遙被他逗笑了,說:“我兄長已出家多年,哪在乎這個。”
“我們……不用給他帶什麽過去?”
“不用,從前我去看他,總想著給他帶點什麽,但他並不需要。於他而言,這些帶去的東西反而是累贅。若是要帶,便給他帶一盒茶葉。”
“那待會兒往洛陽大市過去,順便捎上一盒。”陶惜年往回走,大喊了一聲廚房裏忙著收拾東西的阿柏,“阿柏啊!給我燒水,我要沐浴!”
吃完了飯,陶惜年趕著時間洗了個澡,頭髮還沒幹透就出了門,元遙擔憂道:“你這吹了風怕是會偏頭痛。”
陶惜年自信道:“不會,咱們那是修煉過的人,哪那麽容易病呢。”
元遙回憶了一番,自打認識陶惜年以來,陶惜年確乎沒生過病。不過他平日裏飲食講究,除了井水泉水雪水之外不喝生水,天冷了也不會讓自己凍著,這些都是能避免生病的舉動。
洛陽大市裏隻有兩間茶葉店,陶惜年去了其中較大一家,才開春,店裏貨也不多,都是去年剩的。陶惜年挑挑揀揀一陣,勉強選了一盒最好的,攬著元遙就走。永寧寺越來越近,他心裏居然有點緊張。他要去見阿遙的親人,阿遙的兄長會跟阿遙長得很像嗎?對他會有什麽看法?
元遙像是感受到了他的心情,說:“我兄長不會說什麽,甚至可能並不在意你是我何人。我們隻是去見他一麵罷了,順便問問佛塔的事兒。”
陶惜年放鬆下來,又有些泄氣。他其實還挺想讓阿遙的兄長知道這事兒,畢竟他自己無親無故,阿遙也隻有兄長那麽一位最親的人。若是得到他的認可,就等同於受到長輩的允許。得到長輩的允許,那就等同於名正言順了。
元遙摸了摸陶惜年的發,發覺好像已經幹了,終於放下心,說:“快到了,待會兒我先過去跟守門人說一聲,要等一會兒我大兄才能出來見我們。”
陶惜年看向麵前出現的寺廟,比白馬寺更為宏偉壯觀。這座永寧寺,是北魏皇家寺廟,在洛陽城的佛寺之中占地最廣,平日裏隻接待王公貴族。王公貴族當中,若有人想要出家為僧,也多半在這永寧佛寺中修行。
元遙前去敲門,陶惜年站在一棵樹下,仰頭去看那正在修建的佛塔。佛塔剛修了四層半,不知道是否要建到九層。別的寺廟也有佛塔,但一般而言,每一層的高度不會太高。而這永寧寺中的佛塔,每一層至少有別的佛塔一層半那麽高,修滿九層可不得了。
門中出來一個小僧,聽明白了元遙要找的人,對他道:“施主請稍等,慧悟師父在靜修,我去通報一聲,一炷香後過來。”
元遙謝過那小僧,回到陶惜年身邊,說:“要稍等一陣。”
陶惜年看向那佛塔,說:“阿遙,你說這佛塔是誰要修的。”
元遙頓了頓,說:“應該是太後,聽說她很崇佛。聖上年紀尚小,還不懂這些。”
“建這麽個佛塔,得費不少銀錢吧。”
“按理說不該的,也不知群臣為何會同意。先帝曾說過,要控製僧人數量,削減皇家寺院的支出。出家人多了,大魏的稅就少了,如此下去,並非好事。”
說話間,那小僧開了門,說:“施主,慧悟師父在客房等二位。”
--------------------------------------------------------------------------------
作者有話要說: 這一卷應該是最後一卷了,完結之後還會有幾個番外。
☆、第103章 永寧寺(二)
那小僧的回答令元遙感到些許意外, 他對陶惜年說:“我兄長從來不曾讓我進去, 隻來門前同我說兩句便讓我回了。今日得進, 怕是沾了你的福氣。”
陶惜年笑道:“他怎麽知道跟你一起來的是誰?隻是許久不曾見你,想你了吧。”
兩人跟著那位小師父沿著窄窄的寺內小道一路向前,永寧寺鍾聲陣陣,整個寺廟籠罩在一層薄薄的煙霧之中, 這是香燭燃得太旺的緣故。陶惜年嗅了嗅,空氣中漂浮著淡淡的檀香味。
永寧寺的中央,便是那高塔。如今天色尚早, 工匠們叮叮噹噹敲敲打打, 但因為是佛門清靜之地,用力倒挺克製, 不算太吵鬧。
陶惜年懷裏揣著那盒茶葉,一路跟著到了一處會客之所。小師父自行離去,會客廳中端坐了一人, 正是元遙的兄長。他穿著淡青色的僧袍, 慢慢撥動著念珠,聽見腳步聲, 抬起頭來看他們二人,說:“修遠, 我以為你帶來的會是位姑娘。”
陶惜年這回明白元遙方才那話的意思了。元遙這人一向內斂,沒有什麽私交過密的朋友,每回前來探望兄長也隻有他一人,如今來了兩人, 他兄長怕是以為元遙娶了妻,帶過來給他看的。因而特意讓人將他們兩人引了進來,想多聊兩句。
元遙的兄長名喚元太興,比元遙大了十歲有餘,兩兄弟同父異母,但細觀眉宇間確實有幾分相似之處。
元遙說:“大兄,他雖不是女子卻是我畢生重要之人,姓陶,小字惜年。”
元太興抬手,說:“進來坐,許久不曾見你,就不急著趕你走了。也好好見一見你這位重要之人。”
元遙和陶惜年在元太興對麵坐下,陶惜年雙手將茶葉呈上,說:“大兄,這是我跟阿遙送你的禮物。”
元太興淡淡道:“平日裏我是不收的,但這回不一樣。多謝你二人了。”
元太興稍稍打量了陶惜年,問:“陶郎君不是魏國人?”
陶惜年也不知元遙他兄長從何得知,隻道:“是,我是梁國來的。”
“陶姓曾是金陵大姓。”
原來如此。陶惜年看了元太興的臉色,好像並無不悅。他跟元遙兩個男子相戀就已經夠出格,他是不是魏國人已經不重要了。
“你家中還有何人?”
“我就一個人,不怕人說。”陶惜年道。
元太興點了點頭,道:“阿遙的性子我是知道的,認定了就不會變了,希望你二人皆是如此。”
元遙與元太興談了幾句家常,問道:“大兄,這永寧寺中,為何突然修起這般大的佛塔?先帝曾說,洛陽城裏修佛寺建佛塔都該三思而行。”
元太興看向窗外,說:“去年九月開始的。佛家原本清靜,不需過多的供奉,隻需清淨之所供修佛之人參悟即可。修築佛塔之事,原不是我該過問,但如此下去,恐怕是件禍事。你如今還在朝中,倒是能與家父故友崔光說上一說。但如今是胡後的天下,恐怕他也說不得了。”
“這塔是去歲我們走後建的,我們去了半載,竟已修了四層半。”陶惜年說。
“看我兄長。”
陶惜年這才知道,原來元遙的兄長正是在永寧寺出家。他連忙道:“好啊,可是我……一路風塵僕僕的,總得洗個澡換個衣裳吧?畢竟第一回見你家人……”
元遙被他逗笑了,說:“我兄長已出家多年,哪在乎這個。”
“我們……不用給他帶什麽過去?”
“不用,從前我去看他,總想著給他帶點什麽,但他並不需要。於他而言,這些帶去的東西反而是累贅。若是要帶,便給他帶一盒茶葉。”
“那待會兒往洛陽大市過去,順便捎上一盒。”陶惜年往回走,大喊了一聲廚房裏忙著收拾東西的阿柏,“阿柏啊!給我燒水,我要沐浴!”
吃完了飯,陶惜年趕著時間洗了個澡,頭髮還沒幹透就出了門,元遙擔憂道:“你這吹了風怕是會偏頭痛。”
陶惜年自信道:“不會,咱們那是修煉過的人,哪那麽容易病呢。”
元遙回憶了一番,自打認識陶惜年以來,陶惜年確乎沒生過病。不過他平日裏飲食講究,除了井水泉水雪水之外不喝生水,天冷了也不會讓自己凍著,這些都是能避免生病的舉動。
洛陽大市裏隻有兩間茶葉店,陶惜年去了其中較大一家,才開春,店裏貨也不多,都是去年剩的。陶惜年挑挑揀揀一陣,勉強選了一盒最好的,攬著元遙就走。永寧寺越來越近,他心裏居然有點緊張。他要去見阿遙的親人,阿遙的兄長會跟阿遙長得很像嗎?對他會有什麽看法?
元遙像是感受到了他的心情,說:“我兄長不會說什麽,甚至可能並不在意你是我何人。我們隻是去見他一麵罷了,順便問問佛塔的事兒。”
陶惜年放鬆下來,又有些泄氣。他其實還挺想讓阿遙的兄長知道這事兒,畢竟他自己無親無故,阿遙也隻有兄長那麽一位最親的人。若是得到他的認可,就等同於受到長輩的允許。得到長輩的允許,那就等同於名正言順了。
元遙摸了摸陶惜年的發,發覺好像已經幹了,終於放下心,說:“快到了,待會兒我先過去跟守門人說一聲,要等一會兒我大兄才能出來見我們。”
陶惜年看向麵前出現的寺廟,比白馬寺更為宏偉壯觀。這座永寧寺,是北魏皇家寺廟,在洛陽城的佛寺之中占地最廣,平日裏隻接待王公貴族。王公貴族當中,若有人想要出家為僧,也多半在這永寧佛寺中修行。
元遙前去敲門,陶惜年站在一棵樹下,仰頭去看那正在修建的佛塔。佛塔剛修了四層半,不知道是否要建到九層。別的寺廟也有佛塔,但一般而言,每一層的高度不會太高。而這永寧寺中的佛塔,每一層至少有別的佛塔一層半那麽高,修滿九層可不得了。
門中出來一個小僧,聽明白了元遙要找的人,對他道:“施主請稍等,慧悟師父在靜修,我去通報一聲,一炷香後過來。”
元遙謝過那小僧,回到陶惜年身邊,說:“要稍等一陣。”
陶惜年看向那佛塔,說:“阿遙,你說這佛塔是誰要修的。”
元遙頓了頓,說:“應該是太後,聽說她很崇佛。聖上年紀尚小,還不懂這些。”
“建這麽個佛塔,得費不少銀錢吧。”
“按理說不該的,也不知群臣為何會同意。先帝曾說過,要控製僧人數量,削減皇家寺院的支出。出家人多了,大魏的稅就少了,如此下去,並非好事。”
說話間,那小僧開了門,說:“施主,慧悟師父在客房等二位。”
--------------------------------------------------------------------------------
作者有話要說: 這一卷應該是最後一卷了,完結之後還會有幾個番外。
☆、第103章 永寧寺(二)
那小僧的回答令元遙感到些許意外, 他對陶惜年說:“我兄長從來不曾讓我進去, 隻來門前同我說兩句便讓我回了。今日得進, 怕是沾了你的福氣。”
陶惜年笑道:“他怎麽知道跟你一起來的是誰?隻是許久不曾見你,想你了吧。”
兩人跟著那位小師父沿著窄窄的寺內小道一路向前,永寧寺鍾聲陣陣,整個寺廟籠罩在一層薄薄的煙霧之中, 這是香燭燃得太旺的緣故。陶惜年嗅了嗅,空氣中漂浮著淡淡的檀香味。
永寧寺的中央,便是那高塔。如今天色尚早, 工匠們叮叮噹噹敲敲打打, 但因為是佛門清靜之地,用力倒挺克製, 不算太吵鬧。
陶惜年懷裏揣著那盒茶葉,一路跟著到了一處會客之所。小師父自行離去,會客廳中端坐了一人, 正是元遙的兄長。他穿著淡青色的僧袍, 慢慢撥動著念珠,聽見腳步聲, 抬起頭來看他們二人,說:“修遠, 我以為你帶來的會是位姑娘。”
陶惜年這回明白元遙方才那話的意思了。元遙這人一向內斂,沒有什麽私交過密的朋友,每回前來探望兄長也隻有他一人,如今來了兩人, 他兄長怕是以為元遙娶了妻,帶過來給他看的。因而特意讓人將他們兩人引了進來,想多聊兩句。
元遙的兄長名喚元太興,比元遙大了十歲有餘,兩兄弟同父異母,但細觀眉宇間確實有幾分相似之處。
元遙說:“大兄,他雖不是女子卻是我畢生重要之人,姓陶,小字惜年。”
元太興抬手,說:“進來坐,許久不曾見你,就不急著趕你走了。也好好見一見你這位重要之人。”
元遙和陶惜年在元太興對麵坐下,陶惜年雙手將茶葉呈上,說:“大兄,這是我跟阿遙送你的禮物。”
元太興淡淡道:“平日裏我是不收的,但這回不一樣。多謝你二人了。”
元太興稍稍打量了陶惜年,問:“陶郎君不是魏國人?”
陶惜年也不知元遙他兄長從何得知,隻道:“是,我是梁國來的。”
“陶姓曾是金陵大姓。”
原來如此。陶惜年看了元太興的臉色,好像並無不悅。他跟元遙兩個男子相戀就已經夠出格,他是不是魏國人已經不重要了。
“你家中還有何人?”
“我就一個人,不怕人說。”陶惜年道。
元太興點了點頭,道:“阿遙的性子我是知道的,認定了就不會變了,希望你二人皆是如此。”
元遙與元太興談了幾句家常,問道:“大兄,這永寧寺中,為何突然修起這般大的佛塔?先帝曾說,洛陽城裏修佛寺建佛塔都該三思而行。”
元太興看向窗外,說:“去年九月開始的。佛家原本清靜,不需過多的供奉,隻需清淨之所供修佛之人參悟即可。修築佛塔之事,原不是我該過問,但如此下去,恐怕是件禍事。你如今還在朝中,倒是能與家父故友崔光說上一說。但如今是胡後的天下,恐怕他也說不得了。”
“這塔是去歲我們走後建的,我們去了半載,竟已修了四層半。”陶惜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