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太興並不知曉他們出行高昌一事,元遙補充道:“我們去歲去高昌獻了國禮,胡後許了我爵位,如今回朝,我便打算辭去官位,與他遊山玩水。”
陶惜年陡然間坐直了些,生怕元太興說些什麽。
然而元太興隻道:“遠離朝綱也好,遠離朝廷便遠離了是非。在辭官之前,再為大魏做點什麽吧。如今聖上年幼,需要除胡後之外的人來扶持。永寧寺裏已經不安寧了。”
“進宮之前,我會與崔大夫商議此事。”
“要當心一個人,他時常在胡後身邊遊走,名叫安僧會,法號唯心。”
二人與元太興在寺內吃過齋飯,從永寧寺中出來時,天色已經昏黃。元遙用腰牌與附近巡邏官兵要了一匹馬,與陶惜年共乘一騎,往崔光家宅行去。
到城東崔光家宅時已是深夜,喚了家僕,報上名諱,僕人便殷勤將兩人請進府中。
崔光正在燈下看書,聽說元遙來訪,連忙放下手中書卷,披了外衣,走到廳堂。他見了元遙麵上一喜,問:“修遠,你今日回的?”但見到還有另一位來客,便收斂了神情。
“崔叔,有些事情,想跟您聊聊。他是我朋友,我們遲些時候一同回京兆王府。”
北魏宮廷之事陶惜年不便參與,便坐在一旁,等他們進房說話。僕從為他送了些糕點果品,他無聊著吃了一小塊甜糕。半個時辰後,元遙出了門,麵色有些沉重,與崔光說了些道別的話,便與陶惜年一同騎馬回京兆王府。
“問到什麽了?”陶惜年跨上馬,見路上無人,便小聲詢問。
“我兄長說得不錯,那叫安僧會的僧人,在先帝駕崩前便偶爾於胡後身邊周旋,他行蹤神秘,有時在宮中有時在永寧寺,更有些時候,誰也不知他去了何處,說自己雲遊去了,無人能奈何得了他。佛塔一事,似乎是去歲他為胡後出的主意,名義上是為紀念先帝而修,但事實上,先帝最反對的便是大肆修建寺廟和佛塔。”
“你打算哪日進宮,此次進宮又有什麽打算?”
“就明日吧,回朝三日不報,有失禮數。我打算呈一個摺子上去,請求削減修築佛塔的開支。已經修了一半,再拆掉也可惜,但若後期少加些裝飾,可以節省大量銀錢。”
“這樣會惹得太後不悅吧?誰修佛塔不往裏麵塞點金身什麽的,畢竟一般的修佛者都覺得修得漂亮才顯得對佛祖恭敬嘛。”陶惜年笑道。
“朝中還有元澄、元雍能說話,再不濟於忠、侯剛、王顯等人,按理說也不會讓胡太後任性妄為。”
“可這佛塔都修了半年了,他們當中也沒個人出來阻撓?”
“阻止過,但並沒有用。胡後拉出先帝,說是為先帝而建,寄託哀思。誰敢再說?”
“那你以什麽名義去說?”
“自然是以先帝的名義。先帝曾對我說起,太武滅佛太過,但如今佛家再度興盛,恐怕又是一件禍事。因此先帝在位之時,就連皇家寺院永寧寺也很少出資修繕,更不論大興土木地去建一座高聳入雲的佛塔。”
夜裏寂靜無聲,大多數百姓遵守宵禁回了家,元遙若不是有腰牌,這個時辰也不能在街上晃蕩。
又回到永寧寺附近,陶惜年抬頭看了一眼夜色中未完成的佛塔,黑漆漆的,仿佛一隻困於寺內的野獸,隨時會衝出寺門。
“阿遙,我總覺得,此事你說得委婉些為好,畢竟那位是太後了。”
“好。今日夜已深,我們快些回去。”
--------------------------------------------------------------------------------
作者有話要說: 抱歉了大家,今天晚了點~
☆、第104章 進宮
翌日, 陶惜年還未醒, 元遙卻已入宮去了。陶惜年醒來時, 陽光明媚,照進窗戶。他穿好衣裳,走到院中。
阿柏見他醒了,蹦蹦跳跳地過來, 問:“道長,你想吃什麽?”
陶惜年理了理衣裳,說:“隨便弄點, 都行。”
他抬頭看, 蘇還正坐在屋頂上曬太陽,整個人懶洋洋的。
“蘇還, 你怎麽不回平城?”
蘇還說:“我還沒拿到賞錢呢,絕不回去。若是你家那位今天從宮裏拿回賞錢,我就上路回去了。”
陶惜年心想, 元遙這一個摺子上去, 估摸著是沒有賞錢了。
蘇還又說:“要是拿不到賞錢,他自掏腰包給我五兩金子我也能接受。”
“你還好意思說呢, 路上一毛不拔,都是道長和大和尚付的錢, 加起來也該合好幾兩銀了吧!”阿柏沖房頂上的蘇還嚷嚷。
“若是胡後賞了銀錢,我一個子兒也沒拿到不是太虧了嘛,總之,我得等元將軍從宮裏回來再說。”
過了一小會兒, 他又說:“我先算算,元將軍究竟能拿多少賞錢。”說罷,從懷中掏出幾枚銅錢,念念有詞一陣,將銅錢拋了出去。
銅錢落下,他看了幾枚銅錢的排列,說:“怪了,是個窮相,沒錢。而且……”
“而且什麽?”陶惜年在下麵問。
“而且好像有禍。”
“你就胡說八道吧!”阿柏說,“進宮復命罷了,還能有禍?”
陶惜年聽了,卻惴惴不安起來,他知道蘇還算卦一向是很準的。
“蘇還,我想進宮一趟。你會禦鬼,跟著我去吧。阿遙他今天是帶了奏摺去的,我怕他有事。”
“什麽?”阿柏驚道,“他沒事兒遞什麽摺子啊!要參誰?”
“佛塔的事兒。”
蘇還又躺回屋頂,說:“不急,若是要去,晚上再去吧。他怎麽說也是元氏的人,不是造反或罪大惡極,都不會輕易被誅,頂多關上一關。”
陶惜年進了房間,在元遙房裏翻了一陣,找出了洛陽宮城的防禦圖,士兵把守的位置和巡邏換崗的時辰都有記載。若是入夜後元遙還未回來,他便與蘇還進宮一看。
元遙入宮復命,沒料到宮人說胡後正在同幾位大臣議事,便一直在偏殿等候。一個時辰後,終於得到召見。
胡後麵前,他不曾先將寫好的摺子呈上,而是把高昌王麴嘉的文書呈給胡後。
半年不見,胡後仿佛越發美麗了,如同一朵怒放的牡丹。先帝駕崩之後,她很快就走出喪夫的陰霾,得到了更多權勢的她,反而過得比以往都好。
“元將軍,辛苦了。一路過來,又是冬日,路上不大好走吧?”
元遙回道:“謝太後體恤,這一路的確不大好走。”
胡後身邊的侍女從元遙手中拿了文書,胡後伸出纖纖玉手將文書翻開,看了一陣,卻忽的皺了眉頭,問:“元將軍,你等在高昌國之時,高昌王可是有意將高昌公主嫁與你,與大魏結親?”
元遙道:“是有此事。”
“此事事關大魏與高昌兩國,你怎的如此草率自行做了決定?”
陶惜年陡然間坐直了些,生怕元太興說些什麽。
然而元太興隻道:“遠離朝綱也好,遠離朝廷便遠離了是非。在辭官之前,再為大魏做點什麽吧。如今聖上年幼,需要除胡後之外的人來扶持。永寧寺裏已經不安寧了。”
“進宮之前,我會與崔大夫商議此事。”
“要當心一個人,他時常在胡後身邊遊走,名叫安僧會,法號唯心。”
二人與元太興在寺內吃過齋飯,從永寧寺中出來時,天色已經昏黃。元遙用腰牌與附近巡邏官兵要了一匹馬,與陶惜年共乘一騎,往崔光家宅行去。
到城東崔光家宅時已是深夜,喚了家僕,報上名諱,僕人便殷勤將兩人請進府中。
崔光正在燈下看書,聽說元遙來訪,連忙放下手中書卷,披了外衣,走到廳堂。他見了元遙麵上一喜,問:“修遠,你今日回的?”但見到還有另一位來客,便收斂了神情。
“崔叔,有些事情,想跟您聊聊。他是我朋友,我們遲些時候一同回京兆王府。”
北魏宮廷之事陶惜年不便參與,便坐在一旁,等他們進房說話。僕從為他送了些糕點果品,他無聊著吃了一小塊甜糕。半個時辰後,元遙出了門,麵色有些沉重,與崔光說了些道別的話,便與陶惜年一同騎馬回京兆王府。
“問到什麽了?”陶惜年跨上馬,見路上無人,便小聲詢問。
“我兄長說得不錯,那叫安僧會的僧人,在先帝駕崩前便偶爾於胡後身邊周旋,他行蹤神秘,有時在宮中有時在永寧寺,更有些時候,誰也不知他去了何處,說自己雲遊去了,無人能奈何得了他。佛塔一事,似乎是去歲他為胡後出的主意,名義上是為紀念先帝而修,但事實上,先帝最反對的便是大肆修建寺廟和佛塔。”
“你打算哪日進宮,此次進宮又有什麽打算?”
“就明日吧,回朝三日不報,有失禮數。我打算呈一個摺子上去,請求削減修築佛塔的開支。已經修了一半,再拆掉也可惜,但若後期少加些裝飾,可以節省大量銀錢。”
“這樣會惹得太後不悅吧?誰修佛塔不往裏麵塞點金身什麽的,畢竟一般的修佛者都覺得修得漂亮才顯得對佛祖恭敬嘛。”陶惜年笑道。
“朝中還有元澄、元雍能說話,再不濟於忠、侯剛、王顯等人,按理說也不會讓胡太後任性妄為。”
“可這佛塔都修了半年了,他們當中也沒個人出來阻撓?”
“阻止過,但並沒有用。胡後拉出先帝,說是為先帝而建,寄託哀思。誰敢再說?”
“那你以什麽名義去說?”
“自然是以先帝的名義。先帝曾對我說起,太武滅佛太過,但如今佛家再度興盛,恐怕又是一件禍事。因此先帝在位之時,就連皇家寺院永寧寺也很少出資修繕,更不論大興土木地去建一座高聳入雲的佛塔。”
夜裏寂靜無聲,大多數百姓遵守宵禁回了家,元遙若不是有腰牌,這個時辰也不能在街上晃蕩。
又回到永寧寺附近,陶惜年抬頭看了一眼夜色中未完成的佛塔,黑漆漆的,仿佛一隻困於寺內的野獸,隨時會衝出寺門。
“阿遙,我總覺得,此事你說得委婉些為好,畢竟那位是太後了。”
“好。今日夜已深,我們快些回去。”
--------------------------------------------------------------------------------
作者有話要說: 抱歉了大家,今天晚了點~
☆、第104章 進宮
翌日, 陶惜年還未醒, 元遙卻已入宮去了。陶惜年醒來時, 陽光明媚,照進窗戶。他穿好衣裳,走到院中。
阿柏見他醒了,蹦蹦跳跳地過來, 問:“道長,你想吃什麽?”
陶惜年理了理衣裳,說:“隨便弄點, 都行。”
他抬頭看, 蘇還正坐在屋頂上曬太陽,整個人懶洋洋的。
“蘇還, 你怎麽不回平城?”
蘇還說:“我還沒拿到賞錢呢,絕不回去。若是你家那位今天從宮裏拿回賞錢,我就上路回去了。”
陶惜年心想, 元遙這一個摺子上去, 估摸著是沒有賞錢了。
蘇還又說:“要是拿不到賞錢,他自掏腰包給我五兩金子我也能接受。”
“你還好意思說呢, 路上一毛不拔,都是道長和大和尚付的錢, 加起來也該合好幾兩銀了吧!”阿柏沖房頂上的蘇還嚷嚷。
“若是胡後賞了銀錢,我一個子兒也沒拿到不是太虧了嘛,總之,我得等元將軍從宮裏回來再說。”
過了一小會兒, 他又說:“我先算算,元將軍究竟能拿多少賞錢。”說罷,從懷中掏出幾枚銅錢,念念有詞一陣,將銅錢拋了出去。
銅錢落下,他看了幾枚銅錢的排列,說:“怪了,是個窮相,沒錢。而且……”
“而且什麽?”陶惜年在下麵問。
“而且好像有禍。”
“你就胡說八道吧!”阿柏說,“進宮復命罷了,還能有禍?”
陶惜年聽了,卻惴惴不安起來,他知道蘇還算卦一向是很準的。
“蘇還,我想進宮一趟。你會禦鬼,跟著我去吧。阿遙他今天是帶了奏摺去的,我怕他有事。”
“什麽?”阿柏驚道,“他沒事兒遞什麽摺子啊!要參誰?”
“佛塔的事兒。”
蘇還又躺回屋頂,說:“不急,若是要去,晚上再去吧。他怎麽說也是元氏的人,不是造反或罪大惡極,都不會輕易被誅,頂多關上一關。”
陶惜年進了房間,在元遙房裏翻了一陣,找出了洛陽宮城的防禦圖,士兵把守的位置和巡邏換崗的時辰都有記載。若是入夜後元遙還未回來,他便與蘇還進宮一看。
元遙入宮復命,沒料到宮人說胡後正在同幾位大臣議事,便一直在偏殿等候。一個時辰後,終於得到召見。
胡後麵前,他不曾先將寫好的摺子呈上,而是把高昌王麴嘉的文書呈給胡後。
半年不見,胡後仿佛越發美麗了,如同一朵怒放的牡丹。先帝駕崩之後,她很快就走出喪夫的陰霾,得到了更多權勢的她,反而過得比以往都好。
“元將軍,辛苦了。一路過來,又是冬日,路上不大好走吧?”
元遙回道:“謝太後體恤,這一路的確不大好走。”
胡後身邊的侍女從元遙手中拿了文書,胡後伸出纖纖玉手將文書翻開,看了一陣,卻忽的皺了眉頭,問:“元將軍,你等在高昌國之時,高昌王可是有意將高昌公主嫁與你,與大魏結親?”
元遙道:“是有此事。”
“此事事關大魏與高昌兩國,你怎的如此草率自行做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