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聲音相當清亮,隻唱了前兩句便有人開了窗,隻是未露臉。過了一陣,一樓的幾個窗戶開了幾條縫,有幾個男孩正悄悄偷看。
他一曲唱罷,掌聲傳來,陶惜年抬頭望去,是一個衣著華貴的年輕人,長相周正,約莫比他大上幾歲。陶惜年隱隱覺得他並非那彈琴之人,不禁有些失落。
“這位郎君,我家主人請您去雅間一敘。”一位青衣小僕開了門,恭敬道。
唱個曲兒便能換杯茶喝,倒也不錯。陶惜年欣然抱了琴,將背著竹箱的花花交給那小僕,便上了樓。
這樓裏裝潢風雅不假,但他一路上樓,越發覺得這茶樓並非茶樓,而像是……南館一類。
這樓裏隻有男人,隻有男人也就罷了,還大多數是十幾歲麵容姣好的少年,長得都白白淨淨的,有幾分女氣。他不禁記起從前庾遠道拉他去南館時的情景,無數塗脂抹粉的小男孩全都欲往他身上撲,嚇得他慌不擇路拖著庾遠道一路狂奔。
二樓茶桌前坐著那位方才請他上樓的公子,他對麵坐著一人,四十來歲,看上去像個富商。
竹簾後坐著琴師,應當就是先前彈琴之人。竹簾很薄,可以看見那琴師素衣纖塵不染,麵容俊秀,比那幫小男孩大了幾歲,約莫弱冠年紀,或許還未到弱冠。如此年輕便有這般高超琴技,陶惜年不得不佩服。
“這位郎君,坐下喝杯茶。”那公子客氣道。
陶惜年將琴放了,坐在他一側,倒也不拘謹。端起茶杯,便輕輕抿了一口。茶是好茶,蜀中貨。
“在下姓梁,名諸,你便喚我梁郎吧。這位郎君怎麽稱呼?”
“在下姓陶名歲。”
“原來是陶郎君,將要去往何處?”
陶惜年看向竹簾後的琴師,他以琴會友的目的,其實是為了這首鳳求凰琴曲。鳳求凰琴曲他早年便收藏了,但有一回曬書遇上大雨,來不及收好,教雨淋濕了一半,看不清了。他三番兩次下山去書肆求購,卻始終缺貨。這缺的後半曲教他一直心癢癢,如今聽見這琴師彈了這曲子,便想著以琴會友討要琴曲。
“洛陽。”他隨意回道。
“哦,洛陽,在下也正要回洛陽去。”梁諸欣然道。
陶惜年笑道:“那還真是巧了。”
時辰不早,富商模樣的男子同梁諸道了別,去了樓下。也不知是走了,還是在同那群小少年嬉戲。
陶惜年無心其他,對著竹簾後的琴師發問道:“這位琴師如何稱呼?年紀輕輕便有如此琴技,令人嘆服。”
“陶郎君的琴可彈得比雲笙好,歌也唱得極妙。”雲笙撥動琴弦,琴聲空靈,如煙飄散於空中。
陶惜年道:“不知雲笙的鳳求凰琴曲能否借在下一閱?在下本有此曲,但奈何毀了一半,書肆中又常年缺貨,如今聽了雲笙彈琴,便想起此事,因此以琴會友,想借琴譜抄閱。”
雲笙掩嘴輕笑,道:“陶郎君原是為此事而來。”說罷站起身來,從簾後走出,將一卷琴譜和一張宣紙放在陶惜年麵前,又轉身拿了筆墨,在燈下磨起了墨。
陶惜年旁若無人抄曲譜,梁諸在一旁被晾著倒也不惱,臉上帶著溫和的笑意。他道:“陶郎君當真是個風雅人,此番去洛陽是拜訪朋友?”
他從紙上抬起頭來,油燈照亮了他年輕俊秀的臉,他道:“對,拜訪朋友,外加遊玩。”
“不知你那朋友家住何處?或許我與他正相識。”梁諸笑眯眯問。
他想起元遙不愛說話的性子,道:“我那位朋友不喜結交,或許不認得吧。他家……住在西陽門外白馬寺附近。”
“白馬寺附近……,倒離我家不遠。我家住在樂津裏,陶郎君若是樂意,可與在下一同回洛陽。”
陶惜年原本想也不想便要拒絕,話剛到嘴邊,轉念一想:這梁郎君有錢有勢有馬車,與他同路豈不正好?嘴角抽了抽,咧出一個笑來,道:“再好不過。”
阿柏聽了在他胸口處咬了一口,他連忙撫上前襟,用手心暗地裏狠狠地壓了一下。
梁諸看了他左臉頰的小酒窩一陣,說:“陶郎,你倒像我的故人,總覺得在何處見過。”
陶惜年笑完後忽地就後了悔,這梁郎君在這像是南館的地方與人相會,看上去不太像正經人,這可怎麽辦?
“嗬嗬,這就說笑了,我乃南人,你我定是不曾見過的。”
“南人?方才總覺得陶郎飲茶的習慣頗類金陵子弟,這就難怪了。現如今南人會說北語的,倒也少見。”
“說的人雖少,也有人說,畢竟從前都是一家。”
“說得也是,你我都是漢人,雖在不同兩國,卻原是一國之民。”說完後,梁諸有些感慨。
雲笙道:“那我便撫琴一首,以寄愁思,送與二位。”
陶惜年靜靜聽琴,心想:就算你是龍陽斷袖也罷,我還怕你不成?反正我的袖子也快斷了。
他低頭為自己倒了一杯茶,輕輕吹去浮沫。啊,掙了錢該給阿遙準備什麽禮物呢?
☆、第043章 回朝
洛陽連下了三日的大雨。元遙冒雨回到洛陽已是傍晚,守城將士打開恢弘城門,前來迎接他的,是崔光。
元遙下馬,雨水早就淋濕了他的盔甲,崔光站在門前,道:“恭賀元將軍擒獲逆賊。請元將軍稍事歇息,宮中早已備了美酒佳肴,太後和聖上要為將軍接風洗塵。”
魏遠捧著裝著法慶人頭的匣子,交給崔光手下。元遙沉默地看向隊伍中被縛著的二十來位小沙彌,他們還都隻是少年的年紀,稚嫩的臉上帶著愁容,連日行走磨破了鞋子,被纏縛的手腳也都磨出了血。他們雖被法慶所遣使,卻對那場罪惡一無所知。可他卻不得不將他們帶回洛陽,等待他們的將是什麽,他不知道。
他摘掉頭盔,對崔光道:“崔大夫,我先回家一趟,半個時辰後赴宴。”
洛陽宮中的夜宴才剛剛開始,美酒佳肴,胡笳舞姬,臣子們歡聚一堂,為這場在冀州打的勝仗而慶賀。盡管有不少人對這場戰事不甚清楚,造反的頭目有幾人也並不知曉。
幾位年輕的低階官員趁著同聚一堂議論不絕。
“哎,我聽說造反的是個和尚?和尚造反倒也不算頭一回,可冀州那和尚怎麽就造了反呢?如今朝廷並未限製冀州僧侶人數,也未曾製定苛刻的要求。他圖的什麽?”
“誰知道呢,或許是哪個亂臣賊子之後,投了佛家以避難,如今又造了反……”
“聽說那和尚是個會妖法的,小元將軍花了不少日子,又請了道人,才將那和尚製伏。”
“哎,先別聊了,小元將軍來了。”
同大多數人不一樣,他沒有穿錦衣華服,隻穿了一身淺色便服,踏著小道上掉落的桂花,從最僻靜的小路,慢慢走向宮宴之處。來往官員上前同他寒暄,他隻淡淡回上一兩句,便繼續往前。
他一曲唱罷,掌聲傳來,陶惜年抬頭望去,是一個衣著華貴的年輕人,長相周正,約莫比他大上幾歲。陶惜年隱隱覺得他並非那彈琴之人,不禁有些失落。
“這位郎君,我家主人請您去雅間一敘。”一位青衣小僕開了門,恭敬道。
唱個曲兒便能換杯茶喝,倒也不錯。陶惜年欣然抱了琴,將背著竹箱的花花交給那小僕,便上了樓。
這樓裏裝潢風雅不假,但他一路上樓,越發覺得這茶樓並非茶樓,而像是……南館一類。
這樓裏隻有男人,隻有男人也就罷了,還大多數是十幾歲麵容姣好的少年,長得都白白淨淨的,有幾分女氣。他不禁記起從前庾遠道拉他去南館時的情景,無數塗脂抹粉的小男孩全都欲往他身上撲,嚇得他慌不擇路拖著庾遠道一路狂奔。
二樓茶桌前坐著那位方才請他上樓的公子,他對麵坐著一人,四十來歲,看上去像個富商。
竹簾後坐著琴師,應當就是先前彈琴之人。竹簾很薄,可以看見那琴師素衣纖塵不染,麵容俊秀,比那幫小男孩大了幾歲,約莫弱冠年紀,或許還未到弱冠。如此年輕便有這般高超琴技,陶惜年不得不佩服。
“這位郎君,坐下喝杯茶。”那公子客氣道。
陶惜年將琴放了,坐在他一側,倒也不拘謹。端起茶杯,便輕輕抿了一口。茶是好茶,蜀中貨。
“在下姓梁,名諸,你便喚我梁郎吧。這位郎君怎麽稱呼?”
“在下姓陶名歲。”
“原來是陶郎君,將要去往何處?”
陶惜年看向竹簾後的琴師,他以琴會友的目的,其實是為了這首鳳求凰琴曲。鳳求凰琴曲他早年便收藏了,但有一回曬書遇上大雨,來不及收好,教雨淋濕了一半,看不清了。他三番兩次下山去書肆求購,卻始終缺貨。這缺的後半曲教他一直心癢癢,如今聽見這琴師彈了這曲子,便想著以琴會友討要琴曲。
“洛陽。”他隨意回道。
“哦,洛陽,在下也正要回洛陽去。”梁諸欣然道。
陶惜年笑道:“那還真是巧了。”
時辰不早,富商模樣的男子同梁諸道了別,去了樓下。也不知是走了,還是在同那群小少年嬉戲。
陶惜年無心其他,對著竹簾後的琴師發問道:“這位琴師如何稱呼?年紀輕輕便有如此琴技,令人嘆服。”
“陶郎君的琴可彈得比雲笙好,歌也唱得極妙。”雲笙撥動琴弦,琴聲空靈,如煙飄散於空中。
陶惜年道:“不知雲笙的鳳求凰琴曲能否借在下一閱?在下本有此曲,但奈何毀了一半,書肆中又常年缺貨,如今聽了雲笙彈琴,便想起此事,因此以琴會友,想借琴譜抄閱。”
雲笙掩嘴輕笑,道:“陶郎君原是為此事而來。”說罷站起身來,從簾後走出,將一卷琴譜和一張宣紙放在陶惜年麵前,又轉身拿了筆墨,在燈下磨起了墨。
陶惜年旁若無人抄曲譜,梁諸在一旁被晾著倒也不惱,臉上帶著溫和的笑意。他道:“陶郎君當真是個風雅人,此番去洛陽是拜訪朋友?”
他從紙上抬起頭來,油燈照亮了他年輕俊秀的臉,他道:“對,拜訪朋友,外加遊玩。”
“不知你那朋友家住何處?或許我與他正相識。”梁諸笑眯眯問。
他想起元遙不愛說話的性子,道:“我那位朋友不喜結交,或許不認得吧。他家……住在西陽門外白馬寺附近。”
“白馬寺附近……,倒離我家不遠。我家住在樂津裏,陶郎君若是樂意,可與在下一同回洛陽。”
陶惜年原本想也不想便要拒絕,話剛到嘴邊,轉念一想:這梁郎君有錢有勢有馬車,與他同路豈不正好?嘴角抽了抽,咧出一個笑來,道:“再好不過。”
阿柏聽了在他胸口處咬了一口,他連忙撫上前襟,用手心暗地裏狠狠地壓了一下。
梁諸看了他左臉頰的小酒窩一陣,說:“陶郎,你倒像我的故人,總覺得在何處見過。”
陶惜年笑完後忽地就後了悔,這梁郎君在這像是南館的地方與人相會,看上去不太像正經人,這可怎麽辦?
“嗬嗬,這就說笑了,我乃南人,你我定是不曾見過的。”
“南人?方才總覺得陶郎飲茶的習慣頗類金陵子弟,這就難怪了。現如今南人會說北語的,倒也少見。”
“說的人雖少,也有人說,畢竟從前都是一家。”
“說得也是,你我都是漢人,雖在不同兩國,卻原是一國之民。”說完後,梁諸有些感慨。
雲笙道:“那我便撫琴一首,以寄愁思,送與二位。”
陶惜年靜靜聽琴,心想:就算你是龍陽斷袖也罷,我還怕你不成?反正我的袖子也快斷了。
他低頭為自己倒了一杯茶,輕輕吹去浮沫。啊,掙了錢該給阿遙準備什麽禮物呢?
☆、第043章 回朝
洛陽連下了三日的大雨。元遙冒雨回到洛陽已是傍晚,守城將士打開恢弘城門,前來迎接他的,是崔光。
元遙下馬,雨水早就淋濕了他的盔甲,崔光站在門前,道:“恭賀元將軍擒獲逆賊。請元將軍稍事歇息,宮中早已備了美酒佳肴,太後和聖上要為將軍接風洗塵。”
魏遠捧著裝著法慶人頭的匣子,交給崔光手下。元遙沉默地看向隊伍中被縛著的二十來位小沙彌,他們還都隻是少年的年紀,稚嫩的臉上帶著愁容,連日行走磨破了鞋子,被纏縛的手腳也都磨出了血。他們雖被法慶所遣使,卻對那場罪惡一無所知。可他卻不得不將他們帶回洛陽,等待他們的將是什麽,他不知道。
他摘掉頭盔,對崔光道:“崔大夫,我先回家一趟,半個時辰後赴宴。”
洛陽宮中的夜宴才剛剛開始,美酒佳肴,胡笳舞姬,臣子們歡聚一堂,為這場在冀州打的勝仗而慶賀。盡管有不少人對這場戰事不甚清楚,造反的頭目有幾人也並不知曉。
幾位年輕的低階官員趁著同聚一堂議論不絕。
“哎,我聽說造反的是個和尚?和尚造反倒也不算頭一回,可冀州那和尚怎麽就造了反呢?如今朝廷並未限製冀州僧侶人數,也未曾製定苛刻的要求。他圖的什麽?”
“誰知道呢,或許是哪個亂臣賊子之後,投了佛家以避難,如今又造了反……”
“聽說那和尚是個會妖法的,小元將軍花了不少日子,又請了道人,才將那和尚製伏。”
“哎,先別聊了,小元將軍來了。”
同大多數人不一樣,他沒有穿錦衣華服,隻穿了一身淺色便服,踏著小道上掉落的桂花,從最僻靜的小路,慢慢走向宮宴之處。來往官員上前同他寒暄,他隻淡淡回上一兩句,便繼續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