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竹球骨碌碌滾了幾圈,停在他麵前,他彎腰將球拾起,一個四五歲大的孩童向這處跑來。
“小叔,球!”那孩子抬頭看他,伸長了手臂,一雙淺褐色的眼睛若琉璃般明亮。
元遙蹲下,將球送還給他,道:“聖上,原來您還記得臣。”
先帝在時,元詡常常在他膝前玩耍,前一年他偶被召入宮,見過元詡幾回,沒想到這孩子竟還記得自己。
元詡接了球,愣愣看著他,將手指含在嘴裏,元遙連忙製止。
“詡兒,為娘才一不留神,你怎麽又含手指了?”
一人從桂花樹後走出,身後跟著兩位年輕侍女,正是胡太後。她衣著鮮亮容光煥發,恍若龍宮仙子。
元遙連忙行禮道:“微臣叩見太後!”
胡太後笑靨如花,她拉起元詡的小手,道:“元將軍不必多禮,今日的宴會就是為你慶功,快些入座吧。”
說罷,一行人便繼續往前走了幾步,來到洛陽宮中華林園。園中已經有桂花開了,香氣四溢,禦廚用桂花做了桂花糕和桂花蜜糖。元遙在自己的位置前坐下,拿起一塊桂花糕,輕輕咬了一口,突然就想起了陶惜年。
等那人到了洛陽,該帶著他去何處走走,又該準備些什麽菜餚招待?他沾了些桂花蜜,又咬了一口,覺得這桂花蜜糖倒是不錯,他想試著做一小壇。
小小的身影在蠕動,一隻小手攀上了桌沿,摸了幾下,將那裝著桂花蜜的小碟子往邊上挪了挪,再挪了挪,直到那小東西將小碟子挪到手裏,露出半個頭來。見元遙已經見了自己,元詡小聲道:“小叔,借我吃一點行麽?”
元遙看向胡太後處,她正與幾位大臣寒暄,沒注意到元詡已經悄悄挪了位置。另一位看管元詡的小近侍則遠遠站著,不敢去拉元詡。元遙知道胡後定是不許元詡多吃蜜糖,不過偶爾多吃一點倒也無妨。
他道:“聖上,坐過來吃吧,當心把蜜糖給灑了。”
元詡立馬眉開眼笑,從桌底下鑽了過去,坐在他邊上,拿起一塊桂花糕,又沾了許多桂花蜜,塞進嘴裏,吃得腮幫子鼓鼓的。
元遙喝了一小杯酒,待元詡走了,便起身去找崔光。他有些事想同他聊聊。
秋雨過後,秋風漸涼。血的腥味從法場遠遠傳來,地上滾著二十幾顆頭顱,血灑了一地。
這般血腥的場麵,洛陽城內卻有不少百姓前來觀看,他們一層又一層地,將法場圍得水泄不通。
元遙遠遠站在巷口,天下起了小雨。他戴著鬥笠,在雨中佇立。一人撐著傘緩步走來,停在他身旁。
“為什麽?他們隻是被法慶控製了,撿回一條性命已是萬幸。早知如此,我還不如當時便不救。”
“他們是逆賊,這是朝廷大多數人的決定,我阻止不了。就算是太後,也不好反對。”崔光穿了一身素服,隻作平民打扮。他料到元遙今日定會前往此處,因此特意過來看看。
“崔叔,我想辭官。”元遙道。
崔光嘆了一聲:“我知道你的心思,我再去同太後說吧。此次我也不攔著了,你沒有進取之心,也無心留在朝廷,去過普通人的日子也未嚐不可。上回太後許你得勝歸來便賜你黃金良田和爵位,若是有了爵位和田產,就算你不為官,倒也一輩子吃喝不愁了。”
“多謝崔叔。”
元遙轉身回了自家院子,盡量將法場上的血腥從腦海裏遺忘。他拿起掃帚將整個院子裏裏外外打掃了一遍,出門月餘,院子裏又落了不少灰塵。又將自住的隔壁房間收拾了出來,鋪好了被褥,就等客人上門。
這應當是最後一次了。他不想殺人卻被迫殺了那麽多人,有多少,他自己也記不清了。他看向右手,那裏纏著封印之用的佛珠。若不是有這把刀,或許他不該如此。
門外傳來扣門之聲,元遙連忙起身整理了衣衫,前去應門。
“元將軍,太後有事急宣,請將軍即刻跟隨小的入宮一趟。”
來的是個年輕俊秀的黑衣小侍,元遙曾在胡後身邊見過。他問:“天色不早了,不知太後宣臣有何急事?”
那黑衣小侍微笑道:“這個小的哪裏知道?到了太後那處,將軍自會知曉,勞煩將軍了。”
元遙關了門卻沒上鎖,若是那人星夜到來,知道他家住址,倒也能先進去坐坐。
秋風吹拂,宮中桂花飄香,元遙想起法場上那二十幾個人頭,覺得桂花裏似乎也帶了血的腥。若是讓他繼續留下,他是不會再留了,大不了落個抗旨不尊。雖與當今聖上出了五服,但他還算元氏子弟,抗旨罷了,不會要了他的人頭。
走進宮闈深處,珠簾後,隻有胡後一人。
“微臣見過太後。”元遙跪地行禮。
胡後從珠簾後緩步走出,坐在矮榻上,道:“元將軍,哀家聽說,你又要辭官了?”
元遙頭也不抬,回道:“請太後恩準。”
胡後笑道:“剛立了功該加官進爵才是,元將軍卻隻想著辭官,倒也是稀奇。不過哀家準了!”
元遙抬起頭來,有幾分稀奇。他以為胡後還會再挽留。
“你多次為朝廷立功,哀家當賜你爵位,及黃金田產。不過,哀家這兒還有一件難事,要你去辦。等你歸來復命,哀家再賜你黃金田產,之後將軍愛去哪兒便去哪兒,哀家不再挽留。”
“何事?”
胡後走到簾後,將一個匣子拿了出來,打開,正是元遙前幾日呈上去的佛頂骨舍利。
“佛國高昌近日送了一具肉身佛像給我國,十分尊貴,作為回禮,我大魏唯有這佛頂骨舍利拿得出手。此去高昌路途艱險,要過那嘉峪關,再往西行。哀家聽說關外有些妖道妖僧一類,怕常人去了辦不妥。況且這佛頂骨舍利尊貴,傳聞中更有神力,若是大張旗鼓派遣使者西行,怕路遇不測。哀家想來想去,這佛頂骨舍利是你收上來的,哀家便派你出去將它送往高昌。”
元遙微微蹙眉,道:“太後,派遣微臣前往高昌不是不可,隻是這佛頂骨舍利當真有神力,可為道行高的修佛修道之人遣使,恐落入歹人手中,後患無窮。”
“這個哀家自是知曉,你之前說過,那法慶便是靠著這佛頂骨舍利興風作浪。不過不用擔心,哀家已經請洛陽城中幾個道觀大師連夜做法,將這舍利的神力封了八成,剩下兩成,是怕高昌國主認為我大魏送的是假舍利。你此去高昌,就扮作百姓,去道觀裏挑一兩個道行高的道人,陪你上路。”
“若我不應?”
胡後微微笑道:“不賜爵位,沒收田產,降級數等,從軍營小兵做起。”
“臣領旨。但臣還要在洛陽待半個多月,臣在等一個人。”
胡後將裝了舍利的盒子交給元遙,說:“那將軍便等吧,近一月內上路皆可,時間由將軍決定,隻要在開春之前將國禮送往高昌即可。隻是此去路途遙遠,如今又已入秋,關外風雪極大,將軍還是早些上路為好。”
“小叔,球!”那孩子抬頭看他,伸長了手臂,一雙淺褐色的眼睛若琉璃般明亮。
元遙蹲下,將球送還給他,道:“聖上,原來您還記得臣。”
先帝在時,元詡常常在他膝前玩耍,前一年他偶被召入宮,見過元詡幾回,沒想到這孩子竟還記得自己。
元詡接了球,愣愣看著他,將手指含在嘴裏,元遙連忙製止。
“詡兒,為娘才一不留神,你怎麽又含手指了?”
一人從桂花樹後走出,身後跟著兩位年輕侍女,正是胡太後。她衣著鮮亮容光煥發,恍若龍宮仙子。
元遙連忙行禮道:“微臣叩見太後!”
胡太後笑靨如花,她拉起元詡的小手,道:“元將軍不必多禮,今日的宴會就是為你慶功,快些入座吧。”
說罷,一行人便繼續往前走了幾步,來到洛陽宮中華林園。園中已經有桂花開了,香氣四溢,禦廚用桂花做了桂花糕和桂花蜜糖。元遙在自己的位置前坐下,拿起一塊桂花糕,輕輕咬了一口,突然就想起了陶惜年。
等那人到了洛陽,該帶著他去何處走走,又該準備些什麽菜餚招待?他沾了些桂花蜜,又咬了一口,覺得這桂花蜜糖倒是不錯,他想試著做一小壇。
小小的身影在蠕動,一隻小手攀上了桌沿,摸了幾下,將那裝著桂花蜜的小碟子往邊上挪了挪,再挪了挪,直到那小東西將小碟子挪到手裏,露出半個頭來。見元遙已經見了自己,元詡小聲道:“小叔,借我吃一點行麽?”
元遙看向胡太後處,她正與幾位大臣寒暄,沒注意到元詡已經悄悄挪了位置。另一位看管元詡的小近侍則遠遠站著,不敢去拉元詡。元遙知道胡後定是不許元詡多吃蜜糖,不過偶爾多吃一點倒也無妨。
他道:“聖上,坐過來吃吧,當心把蜜糖給灑了。”
元詡立馬眉開眼笑,從桌底下鑽了過去,坐在他邊上,拿起一塊桂花糕,又沾了許多桂花蜜,塞進嘴裏,吃得腮幫子鼓鼓的。
元遙喝了一小杯酒,待元詡走了,便起身去找崔光。他有些事想同他聊聊。
秋雨過後,秋風漸涼。血的腥味從法場遠遠傳來,地上滾著二十幾顆頭顱,血灑了一地。
這般血腥的場麵,洛陽城內卻有不少百姓前來觀看,他們一層又一層地,將法場圍得水泄不通。
元遙遠遠站在巷口,天下起了小雨。他戴著鬥笠,在雨中佇立。一人撐著傘緩步走來,停在他身旁。
“為什麽?他們隻是被法慶控製了,撿回一條性命已是萬幸。早知如此,我還不如當時便不救。”
“他們是逆賊,這是朝廷大多數人的決定,我阻止不了。就算是太後,也不好反對。”崔光穿了一身素服,隻作平民打扮。他料到元遙今日定會前往此處,因此特意過來看看。
“崔叔,我想辭官。”元遙道。
崔光嘆了一聲:“我知道你的心思,我再去同太後說吧。此次我也不攔著了,你沒有進取之心,也無心留在朝廷,去過普通人的日子也未嚐不可。上回太後許你得勝歸來便賜你黃金良田和爵位,若是有了爵位和田產,就算你不為官,倒也一輩子吃喝不愁了。”
“多謝崔叔。”
元遙轉身回了自家院子,盡量將法場上的血腥從腦海裏遺忘。他拿起掃帚將整個院子裏裏外外打掃了一遍,出門月餘,院子裏又落了不少灰塵。又將自住的隔壁房間收拾了出來,鋪好了被褥,就等客人上門。
這應當是最後一次了。他不想殺人卻被迫殺了那麽多人,有多少,他自己也記不清了。他看向右手,那裏纏著封印之用的佛珠。若不是有這把刀,或許他不該如此。
門外傳來扣門之聲,元遙連忙起身整理了衣衫,前去應門。
“元將軍,太後有事急宣,請將軍即刻跟隨小的入宮一趟。”
來的是個年輕俊秀的黑衣小侍,元遙曾在胡後身邊見過。他問:“天色不早了,不知太後宣臣有何急事?”
那黑衣小侍微笑道:“這個小的哪裏知道?到了太後那處,將軍自會知曉,勞煩將軍了。”
元遙關了門卻沒上鎖,若是那人星夜到來,知道他家住址,倒也能先進去坐坐。
秋風吹拂,宮中桂花飄香,元遙想起法場上那二十幾個人頭,覺得桂花裏似乎也帶了血的腥。若是讓他繼續留下,他是不會再留了,大不了落個抗旨不尊。雖與當今聖上出了五服,但他還算元氏子弟,抗旨罷了,不會要了他的人頭。
走進宮闈深處,珠簾後,隻有胡後一人。
“微臣見過太後。”元遙跪地行禮。
胡後從珠簾後緩步走出,坐在矮榻上,道:“元將軍,哀家聽說,你又要辭官了?”
元遙頭也不抬,回道:“請太後恩準。”
胡後笑道:“剛立了功該加官進爵才是,元將軍卻隻想著辭官,倒也是稀奇。不過哀家準了!”
元遙抬起頭來,有幾分稀奇。他以為胡後還會再挽留。
“你多次為朝廷立功,哀家當賜你爵位,及黃金田產。不過,哀家這兒還有一件難事,要你去辦。等你歸來復命,哀家再賜你黃金田產,之後將軍愛去哪兒便去哪兒,哀家不再挽留。”
“何事?”
胡後走到簾後,將一個匣子拿了出來,打開,正是元遙前幾日呈上去的佛頂骨舍利。
“佛國高昌近日送了一具肉身佛像給我國,十分尊貴,作為回禮,我大魏唯有這佛頂骨舍利拿得出手。此去高昌路途艱險,要過那嘉峪關,再往西行。哀家聽說關外有些妖道妖僧一類,怕常人去了辦不妥。況且這佛頂骨舍利尊貴,傳聞中更有神力,若是大張旗鼓派遣使者西行,怕路遇不測。哀家想來想去,這佛頂骨舍利是你收上來的,哀家便派你出去將它送往高昌。”
元遙微微蹙眉,道:“太後,派遣微臣前往高昌不是不可,隻是這佛頂骨舍利當真有神力,可為道行高的修佛修道之人遣使,恐落入歹人手中,後患無窮。”
“這個哀家自是知曉,你之前說過,那法慶便是靠著這佛頂骨舍利興風作浪。不過不用擔心,哀家已經請洛陽城中幾個道觀大師連夜做法,將這舍利的神力封了八成,剩下兩成,是怕高昌國主認為我大魏送的是假舍利。你此去高昌,就扮作百姓,去道觀裏挑一兩個道行高的道人,陪你上路。”
“若我不應?”
胡後微微笑道:“不賜爵位,沒收田產,降級數等,從軍營小兵做起。”
“臣領旨。但臣還要在洛陽待半個多月,臣在等一個人。”
胡後將裝了舍利的盒子交給元遙,說:“那將軍便等吧,近一月內上路皆可,時間由將軍決定,隻要在開春之前將國禮送往高昌即可。隻是此去路途遙遠,如今又已入秋,關外風雪極大,將軍還是早些上路為好。”